烈焰兵魂

盱江源

<p>文丨盱江源</p><p>图丨网 络</p><p><br></p><p> 如今,冲天的火光和嘶鸣的警报声早已远离了我的生活,然而,不经意的灾害资讯不时触动我日益麻痹的神经,以致于在红门岁月里的一幕幕生命与火灾相搏的画面总会在脑海里再现,令人难以忘怀。</p><p> 当了整整25年的消防兵,也算得是戎马一生了,只不过,前20年充其量算是‘打酱油’的,一直窝在机关,几乎没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缺乏救援现场指挥的历炼,仅在当战士的时候,跟在前辈身后灭过几场小火,难怪刚下基层时没人拿正眼瞧我。不过对于他人的看法和态度,我向来不愿去计较,看的云淡风轻,相信时间和事实才是最好的证明。</p><p> 现实仿佛有意考验我一样的,突如其来的两场火灾就像两张试卷摆在了面前。正是有了这两次救援行动,给了我施展本领的机会,完成了我指挥灭火战斗的首秀,也让我在一线部队站稳了脚跟,没有人再戏谑我是个″眼高手低″、″光说不练″的领导了,取而代之的是信服和赞许。</p><p> 那一年的2月8日,新余市肉联厂发生氨气泄漏重大事故。支队值班室接警后,按责任区划分,命令驻守城北的二中队的一台车为首发力量出警。此时,我作为唯一留守值勤的支队领导,带上司令部邓红俊参谋,与一中队的一台车组成的第二批出动力量,急速向现场赶去。</p><p> 当第二批力量到达肉联厂门口时,没见熊熊燃烧的火光,也没见首批力量的踪影,只能隐约看到厂区里不远处笼罩在白雾之中。见此,当距现场百米左右时,我令第二批力量停止行进待命,向前来迎候的厂领导及保卫人员了解目前事故的状况。原来是厂里一座容量近50吨的液氨储罐因闸阀损坏而产生泄漏,大量氨气外逸,近千平方米的厂区弥漫着剌鼻的氨气。</p><p> 为了尽快把险情控制在最小范围,避免扩大和发展,我果断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凡未波及的工厂区域,关闭所有用电设备,禁止烟火和人员走动,划定警戒区与设立警戒标识; 二是,紧急调集全支队、社会其他组织的防毒面具及空气呼吸器,以供后续可能开展大规模救援行动的不备之需。三是,一中队即刻战斗展开,前锋抢险人员佩带空气呼吸器,出两支喷雾水枪,由外向内推进,设法和厂技术人员一起,堵住漏洞或更换阀门; 四是,责令厂方派员将连接储罐的所有外围阀门关闭; 五是,加紧联络首批力量,令其为现场供水,同时做好向其他方向进攻的准备。</p><p> 灭火力量及厂方迅速按照几条措施行动起来,邓红俊参谋也用对讲机联系上因故迟滞的首发力量,他们也很快在外围接上了市政消火栓,完成了供水的配合。</p><p> 喷着雾状水的两支水枪成扇形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p><p>60米,</p><p>50米,</p><p> 当水幕推到40米左右的时候,一名技术人员因防毒措施不到位,吸入氨气过多而倒地,旋即被火场救护组的战士抬了下去。此情形,并未影响救援向纵深继续挺进。</p><p>30,</p><p>20,</p><p> ……</p><p>10米…</p><p> 越接近储罐,剌鼻的味儿越浓。幸亏首批力量到达后保证了不间断的供水,否则,抢险施救将会功亏一篑。抢险行动仍在紧张而有条不紊的进行,除了几位担任主攻的战士戴着空气呼吸器之外,现场上其他的官兵只好用湿毛巾捂住脸与鼻子,避免呼吸道和皮肤灼伤。</p><p> 灭火力量一步一步的朝前推进,当艰难地抵近事故源头时,只见两股十多米高的白色气柱腾空而起,紧随其后的技术人员查看一番之后,松了一口气 :″ 幸好不是储罐主闸损坏,而是离主阀三米左右的前置阀门垫圈腐烂了。″ 于是,在水枪掩护下,技术人员关闭了主阀门。瞬间,泄漏处的气流衰弱了,又过了一阵子,再也无氨气逸出。</p><p> 一场事故就这样有惊无险的消弭了,正如我在后面的战评中所说″这次抢险成功,关键有三点。首先是控制了火源,避免了爆炸的可能; 其次,就是充足的给水,保证了氨气的稀释与救援的推进; 最后,是官兵的勇敢精神与有效的协同,确保了各项措拖落实到位。″</p><p> 从抢险回来后,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这样的结果,我己很满足,成就感满满,因为这是我灭火指挥的处女作,至少交了份合格的答卷吧,欣喜之余,我知道,这得益于自己多年的消防专业教学,所以,才能熟悉掌握氨气的理化性质,才没有盲目使用灭火剂,才有了正确的措施与部署,从而最终赢得了这场抢险行动的胜利。</p> <p>  间隔数日的2月26日,细雨霏霏。这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是我的生日。然而,在这本是″点蜡烛,吃蛋糕"的良辰吉日里,老天爷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偏偏是起不寻常的火灾。</p><p> 这是一家占地面积十多亩,且拥有四座单个容积250立方米的烘房,在当地称得上中等规模的木材板料加工企业。烘房呈一字形排布,利用两台燃油锅炉道生油管道供热。着火时,烘房全处于工作状态,近900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处于火灾的威胁之下。</p><p> 接到出警指令,我与王在洪参谋乘座指挥车赶往火场。途中,通过对讲机,要求首发灭火力量到达火场后,切勿盲目出水,应见机行事,并给出了临时施救总原则: 如已形成敞开式大面积的燃烧,按常规灭火方法处理; 如是密闭状态的阴燃,切忌开启烘房灭火,保持冷却即可,详细施救方案等我到场后再定。</p><p> 指挥车响着警灯、警报,风驰电掣般向火场驶去。</p><p> 不足五分钟,指挥车穿城而过到了城北地界,在几里开外就看见了蔽天的浓烟乌黑乌黑的。我清楚,此时火场的燃烧还没形成外露火点,即使有了火点也不会太大,是典型的阴燃表现,不然烟雾不会是如此浓黑,除非是石化产品起火。</p><p>  到达火场,只见首发的二中队战士在石献仁队长的指挥下,不知怎么就打开了起火点所在左侧第二间烘房的门,正组织水枪手向吐着火舌的门洞里猛烈狂扫。我立即命其停止向烘房内射水,并下令封死烘房门洞保持冷却。之后,我与王参谋、石队长几人,在厂方人员带领下,进行了火场侦察,经过斟酌与权衡,迅速作出了部署: 让首发的灭火力量与刚到达的第二出动力量,出四支水枪,对着火点和邻近烘房进行定点灭火冷却,同时组织其余力量装填沙包,加强起火烘房缝隙的封堵; 责令厂方将高位罐的燃油排放至零位罐,把加热管道中的道生油排空。</p><p> 滚滚浓烟和久攻不下的险情,把市政府分管安全的毛木根副市长也惊动了。毛副市长一到火场,我旋即陪其火场四周察看,并汇报了火灾处置方法与措施。</p><p> 等我陪毛副市长从火场转了一圈回到正面火场时,只见支队长也亲临了现场,同时发现刚才封死的烘房门又被开启了,灭火力量正往内扫射呢!</p><p> 见状,我赶忙问带队干部:″ 谁命令打开烘房门施救?”</p><p> 带队的瞅瞅支队长,又看了看我,没有吱声。</p><p>"我让战士们这样干的!″支队长开了囗。</p><p> 如此,我没多言,只是悄悄把支队长请到远处,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样灭火的道理。</p><p> 支队长也是通情达理的人,见我讲的言词凿凿、头头是道,点头同意了我原有的灭火方案,并给出了一条重要的建议,认为既然用窒息法灭火,也不能被动的冷却等待,应采取主动的攻势,在烘房顶部斜对角设置水枪,由顶往内喷水,效果可能更佳。</p> <p>  听罢支队长的建议,队伍仍照原方案操作,只是将防止火势蔓延的两支水枪,设置在着火烘房顶部远离起火点的部位,凿孔并往洞内喷射水流。</p><p> 随着强大的水流汩汩注入冒着浓烟的烘房,烟雾和着水汽拼命的从各种裂缝里钻出来,现场霎时间笼罩在一片雾霭中。20多分钟后,浓烟开始慢慢变稀,最后形成了淡淡的水汽,从烘房底部流出的水渍温度也由70~80c,降至20~30c,至此,险情完全排除,火灾彻底扑灭,使企业上百万元财产免遭了火灾的吞噬。</p><p> 灾后,毛副市长针对这次火灾的指挥与施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 指挥有方,方法正确,措施得当,部队勇敢。然而,静后思量,我的指挥还有失误。就是罔顾烘房顶部位置消防员的性命安全,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幸亏火灾发生时间不长,烘房密封性差,否则,如果出现轰燃现象,后果不堪设想。</p><p> 正确指挥灭火战斗、抢险救援是每位消防指挥人员成熟与合格的标志,也是一门基础课、必修课,不可有丝毫的马虎与懈怠,更不可滥竽充数,因为背后是鲜活的生命和不计其数的国家与公民财产的安全。此后,每当我率领部队奔向灾害现场时,如芒刺在背,总感觉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首先顾及的是战士的安危和抢救人命,再是从燃烧物质、周围环境、气候状况、力量布置、水源情况、灭火剂选择、安全保护等诸方面考虑,尽可能制定出一个相对周全的救灾方案,然后再付诸实施。</p><p>…</p><p> 远避硝烟,离开消防,一去经年,望着静静地躺在橱柜深处的那两枚煜煜生辉的三等功勋章,心绪翻飞,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青春飞扬的年代和那段火红的军营生活,就是在那些数不清的抢险救灾实战磨砺中,自己已经脱胎换骨,在火场上练就的从容不迫的心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缜密思考的习惯,成了我终身受益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后续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 <p>【作者简介】</p><p> 易殿群(网名: 盱江源) 江西省广昌县人, 大学文化 ,武警上校警衔。曾在武警消防部队服役。后转业安置在气象部门工作。2018年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