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讲述的谷仓文化

小娃

当你路过一个其貌不扬、甚至可能有些残损的谷仓时,脑际会产现怎样的念头?你可曾想到,这个质朴无华的建筑,正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根本!追溯历史我们发现,农业的起源、文明的诞生、城市的兴起、以及人类的战争与和平,都与谷仓息息相关。<div><br></div><div> 在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古代中国,仓廪系统在王朝兴衰、政府运作和民间的生计与救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粮为国之本”的说法。</div><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 <p>仓。甲骨文字形,上象盖儿,中间象一扇门,下面是进出口,合起来表示仓库的概念。</p><p><br></p><p>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说文》</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京杭大运河掠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全长1797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干线。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曾于清末断航。</p><p><br></p><p style="text-align: left;">京杭大运河与古代重要经济制度--漕运相伴相生。漕运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漕粮主要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运河作为漕运的载体,见证了国运兴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br></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京杭大运河杭州段</span></h5> <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京杭大运河扬州段</font></h5> <p>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仓储制度。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对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功不可没。</p><p><br></p><p>漕运又因代价高昂成了百姓不可承担之重负。尤其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弊端丛生。</p><p><br></p><p>晚清时期发生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以及黄河改道、运河浅梗等一系列事件,导致漕运最终衰落。</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京杭大运河窑湾段</font></h5> <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京杭大运河皂河段</font></h5> <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杭州塘栖古镇</b></font></h3><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div>塘栖,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自古就是杭州漕运的起点和终点。北宋以前,塘栖是个小小的打渔村。元朝官塘运河拓宽了,人们沿塘而栖,小镇初现雏形。明代构筑的广济桥又使运河两岸连成一片,集镇逐渐形成规模。民国时已是长三角一带最有名的米市之一。</div><div><font color="#b06fbb"><b><br></b></font></div> 广济桥,南北横跨京杭大运河,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从诞生至今历经500余年的岁月,它的一石一砖见证了古镇因河而生,因河而荣的历史。<br> <p>乾隆御碑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御碑。碑文记述:当年乾隆皇帝在江南游历,得知江苏、安徽欠粮折银256万两,浙江未有拖欠,且民风淳朴、商贾云集,下令免去地丁钱粮三十万两以示嘉奖。</p><p><br></p><p>乾隆御碑是旧时塘栖富甲一方的最好证明。</p> 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最有运河米市特色的是谷仓粮库遗址。<div><br></div><div>高大的院墙,合围的院落,你能看出这个漂亮的江南民宿原本是个大大的粮仓吗?</div> 水北粮站,老时候的米铺。据悉,原本是一家叫做“广太丰”的私人米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r></div></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塘栖运河谷仓博物馆</b></font></h3><div><br>以谷仓为主题的全代史博物馆,国内唯一。利用农耕文化和仓储文化的内容以及相关元素,深度挖掘运河漕运文化和谷仓之间的关系,极具传统文化内涵。</div><div><div><br></div><div>谷仓,就是储存粮食的地方,想想很简单。等你看了这个博物馆,会发现,原来谷仓大有学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div> 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饱受季节性饥饿的侵扰。通过人工干预,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决定着人群的生死存亡。从这个意义上讲,让谷仓丰盈,构成了农业起源的原动力。<div><br></div><div>随着农业革命在两河流域、长江与黄河流域、以及美洲大陆相继获得成功,一座座谷仓建立起来,人类开始走向告别饥饿的新时代。</div> 当人类的谷仓变的丰盈,城市得以在世界范围兴起和成长。谷仓不仅哺育城市,也促进了文明的诞生。 谷仓除了抗饥和越冬的食物,还有农民生产的剩余产品。剩余产品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当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分配不公的现象随之出现,社会被分成了穷人与富人。掌握权力的人们为了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建立起国家机器。于是,人人平等的社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p>对于游牧民族,充分的粮食贮存很难实现。因为没有粮仓,每逢自然灾害,他们只得铤而走险,用武器与流血换取生存的机会。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演绎出世界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文明冲突。</p><p><br></p><p>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彪悍的牧人大多变成了定居在土地上的农夫,谷仓在文明的冲突中蔓延。</p> <p>进入文明时代,各国因国情不同,粮食储备制度与方法也不同。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封建国家,采用领地分封制,没有统一的国家赋税,更没有统一的仓廪体系。</p><p><br></p><p>中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通过税赋制度向全国农民征敛谷物和织物维持国家机器的运作。为了收纳、储运、分配每年征得的税谷,政府在各地营建起不同功能与等级的仓廪,形成了世界古代史上内涵独特的国家仓廪体系。</p> <font color="#b06fbb">正仓</font>的功能是接纳和贮存农民向国家缴纳的谷物税,上供的部分送往州府和京城的太仓,部分用作地方官员的官禄与丁夫的口粮。<div><br></div><div><font color="#b06fbb">太仓</font>是保证皇室生计与国家机器运转的中央粮库,是王朝政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太仓粟米主要在国家机构内部进行分配,参与分配的有皇室、百官、诸司、诸卫、诸军等。</div> 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要把各地县仓的粮食运往州仓或太仓,路途遥远,必须设置转运仓。<font color="#b06fbb">转运仓</font>是汇集各地粮食再转运于四面八方的一种仓廪制。<div><br></div><div>由于各地粮食多由运河运输,转运仓就与漕运建立起密切的关系,甚至被称为“漕仓”。</div> <p>“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储备是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物质保障,运粮路线过长是兵家大忌。除大规模突发战争需后方转运粮草外,军队在驻地或屯田处设置固定的粮仓,这就是<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军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常平仓</span>的主要职能是调控。每当青黄不接、灾荒或战乱引起谷价上涨时,政府以常平仓的谷物平价籴粜于市,防止谷贵伤民;当谷物丰收、谷价下跌时,政府则动用库帑平价收购,以防谷贱伤农。</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15px;"><br></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font-size: 15px;">陕西大荔丰图义仓旧址</span><br></div></h3> <p>中国是灾荒频发的国家,最有效的救荒之策就是设仓积谷,于是隋代出现了<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义仓</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义仓</span>是民间自置的粮仓,造于当地村社,委托社司管理,出粟自愿。后分离为两种仓制,义仓设于城市,社仓设于乡村。</p><p><br></p><p>丰图义仓为我国古代仓廒的样板工程,也是我国唯一一座仍在使用的古代粮仓。慈禧太后朱批它为“天下第一仓”。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救人无数。</p> <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北京禄米仓所在地</font></h5> 明清<font color="#b06fbb">禄米仓</font>是储存京官俸米的粮仓,建于明嘉靖40年(1561年),名臣海瑞曾为仓场监督。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各族粮仓</span></p> <p>在中国,除了国家仓廪系统外,各族农户也建造自己的古仓,作为口粮贮存之所。有独立谷仓,也有专门的谷仓区,有的地区则习惯把谷物存放在居所中。</p><p><br></p><p>如果说帝国仓廪关系王国兴衰和国家机器运转,农家谷仓则关系到千家万户生死存亡。</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海南甘什岭黎村百年谷仓群</font></h5> <p>槟榔谷甘什黎村民风纯朴,黎族村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习惯将自家谷仓统一建在村外,通常村内有多少户人家,村外就有多少间谷仓。谷仓依用材不同分为泥巴谷仓、竹片谷仓、木板谷仓,其中木板谷仓材质最优,为富裕人家拥有。</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r></div></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福建永定客家土楼</font></h5> 福建土楼是用生土夯筑的大型群居楼房,防卫合一。通常一楼是厨房,二楼是谷仓,三四层为居室,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 <p><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南昌腾王阁</span></h5> <p>滕王阁,很多人以为是一幢藏书楼、一处登高望远的景点,其实它之前也是粮仓。</p><p><br></p><p>江西彭蠡--赣江流域古时是中国主要的稻作农业中心。滕王阁的前身“豫章仓”,东晋、六朝时期位列江南三大粮仓之冠。</p><p><br></p><p>汉晋邸阁粮仓隋唐转型并非个别现象。实际上,东晋、六朝时期天下三大粮仓等江南仓储漕运系统,隋、唐之际逐次全部转型。其中转型最华丽、最精彩的当属滕王阁。</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江苏窑湾古镇粮仓遗址</font></h5> <p>窑湾古镇位于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大运河在窑湾以北水位较浅,只能行空船,而窑湾以南则水位较深,可行货船。因此,南方的舶来品和北方的地产物品均需在窑湾装卸,窑湾成了大运河重要的水旱码头。</p><p><br></p><p>漕运带动了窑湾工商业的迅速繁荣。鼎盛时期,古镇有8省会馆和10个国家商业代办处, 钱庄、布庄、当铺、商铺等各种店铺作坊360余家。</p> <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各国粮仓</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乌云密布下的谷仓》</font></h5> <p>在科学昌盛的今天,谷仓匮乏之虞,也绝非杞人忧天。</p><p><br></p><p>2008年5月,一位美国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乌云密布下的谷仓》成为年度十大新闻作品之一。其真正含义就是通过揭示当代世界粮食危机敲响人类生存的警钟。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珍惜谷仓,就是珍惜人类的生命和文明。</p> <p><br></p><p>(注:丰图义仓图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