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节”,是前几年就设了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是在2017年的上半年,都热衷于在微信里建“群”的时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被邀请进了一个“参战战友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战战友,也可以说都是“幸存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人聚集为“群”,特别的亲密、热情、激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话题最集中、最感兴趣、最不厌其烦的,就是回顾“参战”的那些事、那些生动细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打仗时,还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年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部队是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后一次戴着“五星”军徽和“红旗”领章打仗的部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战场上,穿的是六五式军服。那时侯,没有“常服、礼服、作战服”这一说,平时和战时,都是那身衣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解放军军服改革,八五式军服于1985年5月1日统一装备部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我们还在战场上坚守,不具备换装条件。我们是从阵地上撤下来以后,才更换新军服。比全军换装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穿老式军装打仗,换新式军装归营,可以说,我们是跨时代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无疑是参过战的。但是,我具体是什么期间去的?什么时间回来的?间隔的时间长了,我自己说不清楚了。也就是说:确有其事,但记不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群友们”的回顾和提醒,我捋清了当时的大致轮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部队是1984年7月12日接到了中央军委作战命令和南京军区的参战预先号令,部队迅速进行参战动员和实施出发准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7月18日上午被指定为军机关参战先遣组成员。当即从湖州军部出发,在长兴空军机场乘军用运输飞机到南京,换乘三叉戟飞机到昆明,换乘军用救护飞机到沾益,换乘军用直升飞机到曲靖。</span></p><p>在曲靖,先遣组的工作是:协调和部署参战部队向战区集结的相关事宜;迎接和安排各参战部队在曲靖火车站卸载;组织部队换乘汽车向作战集结地域开进;随同部队到达文山地区集结、待命和临战训练。</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1月中旬,上级明确了我部接防前沿阵地的具体时间。我带领先遣组(具体日子,记不起来了)提前进入到麻栗坡磨山牛滚塘,组织搭建“35151部队后方指挥所”,安排布置庞大的后方保障系统在实施作战中的展开地域和藏身之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35151”是我们部队参战时的代号,参战时我们的番号是“陆军第14军(甲)”</span></p> <p>大部队从11月30日开始开赴前沿接防,至12月9日12时,我军正式接替陆军第11军所有阵地,全面担负老山地区和八里河东山地区(统称“船头地区”)的防御作战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战期间,我的工作岗位是军后勤机关,其实,工作性质是属于“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的那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队在文山集结还在临战训练时,8月中旬,我同军部有关人员先行到第11军正在防守的老山和八里河东山前沿阵地进行了实地勘察。</span></p><p class="ql-block">部队接替陆军第十一军老山地区和八里河东山地区的防务任务以后,<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凡是部队大的攻、防作战行动之前和之后,工作性质决定我要深入到前沿阵地甚至是“第一道堑壕”检查核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以,许多阵地,我熟悉。许多危险,我遇上了。好在命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次年,即1985年,5月30日,我一军〔14军(甲)〕撤出阵地。船头地区的作战任务转由陆军第67军〔参战番号为“陆军第14军(乙)”〕接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军部队撤至文山地区休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85年7月中旬,部队开始“归建”返回营房。我作为回撤编队的后卫梯队的组织者,最后撤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从文山乘汽车到曲靖,换乘陆军第一军最后一列专列火车,于20日中午在浙江湖州三天门火车站卸载,返回军部驻地“白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战打仗这个事,算个大事,很珍贵。可不是凡是当了兵的、或者当再大个干部就能够遇得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假如把这段经历白白给忘记了,挺可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就定个日子给自己设个“节”。这样,容易记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节”,就定在7月1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天,是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我出发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7月18日,就算是我的“参战节”。</b></p> <p>(图中图片,部分来自战友回忆录中,都是真实的,都与我当时的工作有直接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