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伯父曾毅,1929年3月8日出生于广东揭西,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2003年分别当选俄罗斯和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p><p> 伯父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证明了EB病毒是鼻咽癌发生的诱因,建立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早期诊断率,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我国首次分离出HIV毒株,率先研制出中国HIV的快速检测方法,证实了HIV最早是随血液制品从国外传入我国,为中国艾滋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p><p> 因为这些成就,赢得了国内外荣誉,包括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以及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首届柯麟医学奖、1991年获陈嘉庚医药科学奖,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002年当选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等。2006年,他荣获英国Barry-Martin基金会艾滋病防治贡献奖,2012年获美国马里兰大学人类病毒研究所“公共卫生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2019年第九届免疫学会终生成就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p> <p>一、初见</p> <p> 70年代起伯父团队携手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苍梧县鼻咽癌防治所和梧州红十字会医院肿瘤研究所,在广西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鼻咽癌防治研究现场,在苍梧县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鼻咽癌现场研究基地,在广西连续研究近40多年。</p><p> 我的爸爸陈子光与曾毅是表兄弟(我应该称曾毅为表伯父,但一直来我都叫他伯父)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感情很好的。我的爷爷是揭西有名的医生,接受过英国医生培训,家乡新亨揭阳创办了二所医院,其中榕城医院是揭阳第一家西医医院,爷爷对曾毅(爷爷是曾毅的大舅舅)的影响非常大,是他选择医学做终生事业的引路人。我爸爸在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广西工作、生活,而伯父在北京工作。那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他们也经常有书信来往。</p><p> 我就读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伯父的情景。1991年,我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实习,伯父到医院培训基层医生。伯父也是第一次见到我,他非常高兴,爸爸早在信中告诉他,我读医科。他很关切问我将来怎么打算,叮嘱我要继续深造,希望我做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那时伯父很忙,担任领导职务。第一次见面,伯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给我这个还在读书的懵懂无知的女大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那时根本没想到,我的这一生都因这次的见面而有了不一样的人生……</p><p><br></p> <p> 大学毕业后不久,我来到了深圳市卫生防疫站(现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分配到病毒科艾滋病组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证实验室工作。在哪谈艾色变的年代,很少人愿意到这个岗位,我是深圳最早从事艾滋病预防检测的第一批人,从此追随伯父开启防艾之路。</p> <p>(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图片资料来源于原深圳防疫站李良成站长《我的人生》著作,笔者在做艾滋病确证实验)</p> <p>伯父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全国生物安全专家,在90年代初深圳P3实验室(全省第一家)建设和验收上给予了很大帮助。我也在伯父的指导下,在深圳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步一脚印,不断学习,不辜负伯父培养和期望。</p> <p>(图片资料来源于原深圳市防疫站李良成站长《我的人生》著作)</p> <p>二、进修学习</p> <p class="ql-block">1998年我被派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参比中心进修半年,参加邵一鸣教授带领的全国范围艾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带着深圳样本参与到这项研究。在刑辉老师、潘品良老师、冯毅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核酸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分析……等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左一潘品良老师,左二张辉,右二笔者,右一肖瑶老师)</p> <p>在进修期间,我除了在南纬路27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比中心培训外,还到迎新街100号的病毒所P3实验室,在蒋岩老师和肖瑶老师指导下进行艾滋病病毒培养,同时也到院士实验室学习,近距离得到伯父指导和帮助。今看来,在90年代末就能参与到分子和病毒研究里是多么宝贵的人生经历。</p> <p>深圳1992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当时全市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只有市疾控中心负责,作为市级艾滋病防治的基层工作者,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我自己也从咨询员-采血员-检测员-病例流调员-网络直报员-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建设-艾滋病多部门防治-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一路成长;艾滋病防治科成立于2002年,随着病例的增加辖区疾控也陆续成立独立科室,一路走来,见证了深圳艾滋病防治发展历程。</p> <p>经过约10年的一线基层工作,我在2005年再次前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中美GAP项目举办的省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的第三期学员培训半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卫生部疾控处、伯父伯母的继续指导培训下,专业知识、科研思路、管理才能也得到了提高,回到深圳不久走上艾滋病防控的管理岗位。</p> <p>三、探索深圳艾防的“特区模式”</p><p><br></p> <p>伯父担任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曾牵头组织其他院士和国内专家撰写“关于呈报‘关于迅速遏制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呼吁’的报告”、“关于全面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建议”等。深圳在2007年开启深港澳三地艾滋病宣传教育和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特区模式”工作。</p> <p>(2007年深港澳首次联动,香港特首夫人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香港区亲善大使、著名艺人杨千嬅参加活动)</p> <p>(2008年深港澳三地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p> <p>(2009年深圳防艾少年行~深圳市预防艾滋病大型公益活动)</p> <p>宣传活过全新的跨媒体创新合作,以青少年为重点人群,向青少年普及防艾知识,动员青少年积极行动起来,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作抗击艾滋的先锋,自行车🚲爱好者组成的防艾自愿者宣传队引人注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中国香港区亲善大使、著名艺人杨千嬅带着新拍的防艾广告片亲临现场为深圳防艾宣传助阵,引起一片轰动。</p> <p>(2010年以“流动人口与防艾”为主题,“防艾不妨艾~预防艾滋病大型公益活动”)</p> <p>宣传活动在罗湖金光华广场举行,防艾宣传首次送上列车,在铁道部韩司长及广深铁路的支持下,广深和谐号🚅将其中对开两趟的列车变成“防艾不妨爱”公益列车,杨千嬅神秘现身“火车小课堂”与自愿者一起,与乘客互动,发放艾滋病宣传手册及赠送纪念品,分享防艾心得。</p> <p>(2012年深港澳三地艾滋病活动)</p> <p>(2017年深港澳三地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p> <p>(2013年深圳商报采访我的工作报道)</p> <p>(美国、泰国、日本艾滋病防治国际交流)</p> <p>(2008-2014年深圳连续参加四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将深圳艾滋病防控研究在国际会议上展示与交流)。</p> <p class="ql-block">作为科室负责人,带领深圳艾防科荣获深圳市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示范岗和全国艾滋病防治先进集体等荣誉。</p> <p>2008年起在中美GAP项目办赵金扣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连续10多年《深圳市男男性接触人群艾滋病传播特征及精准干预》研究工作,该项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p> <p>四、浓浓亲情</p> <p class="ql-block">我爷爷陈绍徽开办了二所医院(陈绍徽新亨医院、榕城医院),是五经富有名的医生。我爷爷是曾毅的大舅舅,曾毅受爷爷影响立志学医,而我受爷爷、外婆、大伯父(陈子达,热带病学家)、爸爸妈妈影响也立志学医,这就是传承吧。</p> <p>(大伯父陈子达,著名的热带病学家,表伯父曾毅上海求学期间,假期常住南京军区总医院大伯父大伯母家)</p> <p>(表伯父曾毅与现居于美国堂哥陈隆恩也感情深厚)</p> <p>我爷爷建于民国19年秋,揭阳第一家西医医院(陈绍徽医院),已有近百年历史,它也是伯父曾毅与爸爸等表兄弟姐妹假期常聚的地方。</p> <p>伯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注重亲情,只要有机会回家乡,都会探望长辈,关心晚辈,并给予晚辈成长的指导!</p> <p>(曾毅表伯、二伯父二伯母于1996.09)</p> <p>(五叔陈子昭、堂哥陈隆习、姑姑陈美霞、曾毅、奶奶黄贞静、二伯父陈子雄、堂哥陈隆学)</p> <p>(伯父与爸爸)</p> <p>(伯父伯母桂林看望爸爸妈妈和哥嫂)</p> <p>(1998年摄于深圳龙华家中)</p> <p>(2000年摄于深圳)</p> <p>(2014年摄于北工大)</p> <p>格拉斯哥大学,创立于1451年一所公立大学,英国🇬🇧最古老四所大学之一,全球百强及最古老十所大学之一,伯父1974-1975年在格大病毒研究所做肿瘤病毒的基础研究,漫步古老大学,遥想伯父年轻时校园求学的场景!</p> <p>(资料来源现代潮汕名人录117-119页)</p> <p>五、送别</p> <p>自从伯母4年前去世后,伯父也是疾病缠身,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这几年,我从深圳到北京出差,曾两次到协和医院看望他。伯父听知道我来,每次都穿戴整齐,提前到医院的接待厅等我,对我嘘寒问暖,关心家里亲戚情况和我的工作情况,并给出建议 ,一点都不把自己当成病人,那种豁达的人生观让我感叹不已。</p><p> 最后一次到医院探望伯父,一番常谈后,离别时,当我走过长长的走廊,蓦然回首,看到伯父远处的身影在目送我,我分明感受他不舍的目光,而我忍不住黯然泪下……</p> <p>虽然伯父已离开我们,但他一生为中国和世界卫生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崇高境界和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弘扬和景仰。他孜孜不倦治学的精神,会激励着我们,在未来工作中继续努力前行。</p> <p> 亲爱的伯父,您安息吧! </p><p> 2020年7月19日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