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镇街:四屯镇的历史文化

南山之瑞

<p>罗文希/文</p> <p>  四屯镇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位于周至县西北部,距县城6.7千米,310国道、秦川大道横穿全境。现辖新联、苏村、辛庄、东阳化、曙兴、下三屯、新亚、联二、联三、二龙、清河、渭洲、渭永、下候家、五泉、三联、中旺、东风18个行政村。面积53.88平方千米,人口50471人(2020年)。</p><p> 一、 历史沿革</p><p> 唐代周至县设17乡,管社325个,今四屯镇西部称阳化乡,管社27个,东北部为口口乡,管社21个,东南部为迁善乡,管社14个。北宋沿用唐制。明代周至编户40里,今四屯镇辖南望、阳化二里。康熙二十年(1681)全县划分4乡39里,四屯镇属西沟乡,辖南望里、阳化里。乾隆十五年,士民在四屯辖区捐建社仓两处,一为苏村堡仓,另为辛寺堡仓,每处建房三间,用于存储米粮,备于兵用、天灾。民国初年,全县划为5区37所,原矦家村镇辖马营、二屯两所,属中区,区驻地县城。原四屯镇辖阳化所,属西北区,区驻地哑柏。民国23年(1934)周至县划分为23联保,下辖173保。原侯家村镇属永乐联保,辖5保。原四屯镇属阳化联保,辖6保。民国29年(1940)将23联保改编成13乡和1个镇,原侯家村镇属城关镇管辖。原四屯镇属阳化乡管辖。1949年5月周至解放,将乡、镇改称区,同时增加15区。1950年5月,将15区划为10区,辖101乡。原侯家村镇属城关区,原四屯镇属哑柏区。1951年1月,将区以序数名之,原四屯镇属二区辖,原矦家村镇属一区辖。1953年8月复以地名作区名。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5乡,原侯家村镇归城关镇管辖,原四屯镇归阳化乡管辖。1958年11月,周、眉合县,全县划为12个公社,阳化乡归城关公社管辖。1980年,四屯、侯家村从城关公社分出,单设人民公社。1984年,四屯公社、侯家村公社改称为乡。2011年全县撤乡设镇。2015年侯家村镇整体并入四屯镇。</p><p> 二、文物古迹</p> <p> 1、白衣楼:位于四屯镇新联村东,为砖木结构二层楼台式城门建筑,原为上天屯自然村北城门楼。传闻明崇祯十一年(1638),秋雨连绵,渭河水暴涨。一夜间,天屯村水围城垣数尺,白衣观音显灵渭滩,免四方百姓生灵涂炭。随后,全村百姓逐迁至南塬之上,为报神恩,民众于村旁白衣寺遗址,建白衣楼奉送子观音,立农历十月初四为会祭祀。至乾隆四年暨同治十二年曾两次重修。1990年村民集资重修一新,1998年白衣楼被周至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四屯镇人民政府筹资再次修缮,并扩建成为白衣楼文化广场。如今,白衣楼已成为四屯镇一座文化地标。</p> <p> 2、下三屯东岳庙大殿:位于四屯镇下三屯村东北,面积230平方米,座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代建筑风格,民国时修葺,硬山顶,施灰板瓦,前后檐下有斗拱,五架梁,前后檐带单步梁,殿内壁画有人物故事、花卉虫鱼,已不清晰。2005年12月被周至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3、中旺村戏楼:位于四屯镇中旺村东侧,始建不详,清同治年间,民国时期和上世纪60年代有维修,面积144平方米,座南向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屋顶前坡为歇山顶,侧角升起,后坡为硬山顶,施灰板、筒瓦,檐施勾头滴水,正脊与垂脊有透花雕,前檐下有斗拱,台上有隔板,彩绘山水花鸟,保存完好。2005年12月被周至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4、准提风洞:位于四屯镇中旺村西南堡的淳风岭之中,是一座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佛教古迹。据当地传说,此洞原为《西游记》中的琵琶洞,后来由于战乱与自然环境的变迁,琵琶洞多次遭毁。当地民众后来在琵琶洞内供奉准提观音以求平安,随之称为准提风洞。此洞虽经历次修缮,终未能保留昔日风貌。</p> <p> 5、袁氐家族墓地:A区,包括袁家坟,狮子坟、路边坟、四碑坟。B区,包括A区四面外延10米。2003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市人民政府立碑。</p> <p> 6、石镜:位于四屯镇五泉村南淳风岭上,今已湮灭,不知所踪。《旧志》记载:石镜在五泉岭,光明如镜,远照长安,后土人(本地人)鎚(锤)碎,色暗,今复莹彻。</p> <p> 7、龙泉寺:位于四屯镇上天屯村,为周至汉唐古寺观之一。现仅存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碑石留存。</p><p> 8、白佛寺:位于四屯镇中旺村,为周至汉唐古寺观之一,今废。</p><p> 9、观音寺:位于四屯镇朱家查村,为周至汉唐古寺观之一,今废。</p><p> 三、新石器时代遗址</p> <p> 1、马营村遗址:位于四屯镇东风村小河南岸2级价地上。遗址东西475米,南北510米,东至张西亭宅西山墙,西至马营水库东坝,南至马营水库二档北段,北至村渔塘北边东西小路,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米,釆集有泥质红陶、灰陶、夹沙橙红陶残片,纹饰有划纹,彩绘树叶纹。器形有钵、瓶、杯等,另发现有瓮棺葬及石斧、石刀、陶球等。此外,在遗址内还发现有汉代筒瓦残片,可推知此地有汉代建筑遗址。</p><p> 2、苏村遗址:位于四屯镇苏村南100米的小河南2级阶地,面积约0.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2一1.8米,釆集有泥质灰陶、夹沙桔黄残片。纹饰有绳纹、蓝纹、划纹,器形有鬲、罐。另有石刀、石斧、陶纺轮、陶球等。</p><p> 3、孙家原遗址:位于四屯镇东风村西500米的孙家原2、3级阶地,面积约0.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6一1.8米,断崖可见白灰居住面,采集属新石器时代的陶片有泥质红陶、桔红陶、灰陶、夹砂红陶、黑陶,纹饰有彩绘几何纹、划纹、细绳纹、篮纹,器形有瓶、钵、罐、鬲。另有石斧、骨针、陶球。秦汉时期的遗物有肉麻点纹、布纹、外绳纹板瓦片了及绳纹条砖。</p><p> 4、东阳化村西遗址:位于四屯镇东阳化村西南砖厂内、阳化河东岸二级阶地上,平面呈一斜向长方形,南北约120米,东西长约100米,面积近12000平方米。从取土断面上观察,文化层堆积在2米左右,暴露有袋状灰坑等遗迹,遗物主要为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较少;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可辨器物主要有罐、盆等。另采集有磨制石刀一件,中间有一圆形穿孔。</p><p> 以上遗址是周至县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史前遗址,也是极少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p><p> 四、秦汉遗址</p> <p>  1、来家村遗址:位于四屯镇来家村北70米的坡原上,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一1.5米,可见大量泥质灰陶片,纹饰有弦纹、篦纹,器形有罐、盆、瓮等。另见有内布纹、外绳纹筒、板瓦残片。</p><p> 2、下三屯遗址:位于四屯镇下三屯村东北350米,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一1.5米,遗物有内麻点、外细绳纹板瓦、筒瓦残片、云纹瓦当,素面灰陶罐残片。</p> <p>  3、中旺村汉墓群:位于四屯镇中旺村南200米原坡上,上世纪90年代窑场起土,发现汉墓约10余座,分竖穴土坑墓和券顶砖室墓2种,出土陶器有鼎、罐、仓、灶、奁及铜镜等。</p><p> 五:渠泉河库</p><p> 1、清水河:今西清水河故道为西汉灵轵渠。1959年建,为排、灌、防洪兼用渠道。河源由青化镇聂家村出,从县城北朱田号入渭河。县北清水河源于四屯镇下三屯村,至辛家寨六合村入沙河,东行二三里退入黑河。</p> <p>  2、凉水泉:原址位于四屯镇五泉村310国道路南约200米处。《通志》记载为永(涌)女泉,在县西七里,从塞浚为小泉类井。80年代机井遍布,水库截流,地下水开釆加剧,补给困难,全县各著名大泉的水日出量不断减少,但凉水泉依旧尚存,并用于农田灌溉。</p><p> 3、阳化河《府志》记载:強谷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強驽谷,北流五里合稻谷水,又北经阳化铺为阳化河,东北入渭。阳化河为四屯镇的西界河,与哑柏镇依河为界。</p><p> 4、渭河《禹贡锥指》记载:渭水在县北五里,自眉县流入,又东经兴平入户县界。渭河为四屯镇的北界河,与武功县依河为界。</p><p> 5、烽火台水库:位于四屯镇东风村西马家河沟出口处。1957年11月修建,1959年3月竣工。该库位于黑惠渠灌区,水源主要靠西干渠14斗注水。多年来由于管理不善,蓄水灌溉没能得到利用。</p><p> 六、路桥邮运</p><p> 1、310国道(西宝公路南线):民国20年(1931)在原大车道(上官道、下官道)上修建而成简易公路。1973年5月铺为黑色柏油马路,县辖长44.5公里,四屯镇辖长约10公里。</p> <p> 2、阳化桥:位于四屯镇东阳化村西,清代始建,今重修。</p><p> 3、阳化铺:位于四屯镇东阳化村,汉设有驿站,宋金时设有铺,元明清沿用。每铺设铺司兵二三名,马数匹,递送紧急公文,昼夜兼行。阳化铺西北40里接武功在城铺,向南90里过十八盘关(骆峪)南达汉中。阳化铺是明清时期周至境内较大的铺。</p><p> 七、古庙会</p> <p>  1、老王会:农历正月十八老王会是周至地区较大的民间庙会之一。庙会缘起悼殇,为纪念元末抗暴舍身保民的王氐三兄弟而设立。据民间相传:元末明初,蒙古骑兵溃逃入周至,在沿渭河的二屯至六屯间放牧,践踏庄稼,禁止农耕。有当地侠士王明,王德,王勇三人结义,在天屯堡组建铁链团,发动周围十村百姓练武,并与驻扎在蓝田明将常遇春联系,同元兵抗争。他们利用元兵首领元宵放花灯之机,巧扮牛斗虎,狮子滚绣球等舞蹈,以贺喜之名潜入元营,杀死元首领。混战中,王德、王勇当场死亡,王明身负重伤,于正月十八死亡,三勇士分葬于各自屯中。为纪念三王义举,故立正月十八为老王会,并成立三王会社。会社涉及四屯、哑柏两镇十四社十八村,会期游客众多,规模较大。</p> <p> 2、东岳庙会:农历正月二十八日,是四屯镇十余村的东岳庙会,此庙会也是全县境内较大的民间庙会之一。</p><p> 八、民间文艺</p> <p>  1、 社火:盛于清代流传至今,县内各镇和大村几乎年年上演。人们扮演着历史上的神话、戏剧人物,骑在马上游行,场面非常壮观。四屯镇马营村的对马社火在全县较为有名,社火阵容强大,影响较广,深受群众喜爱。人们常用当地谚语″马营的社火一一对马子″用来形容二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p> <p> 2、锣鼓:周至村村有锣鼓队,鼓谱各不同,鼓乐东雅西雄。四屯镇东阳化村、苏村锣鼓在本地较为有名,锣鼓恢宏壮阔,鼓点环环相扣,富于变化而又浑然一体,深受当地群众喜爱。</p> <p> 3、竹马:竹马起源于唐朝,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凯旋在庆典之时,以身强力壮、步伐敏捷的小伙扮演牛斗虎为先锋,以少年扮做战马,以少女扮做游子,庆祝胜利, 以娱军民,继而流传民间,形成传统。历史上关中地区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春节古会时都要耍竹马社火等民俗活动庆祝节日,迎神祛邪, 以求村舍安宁。四屯镇朱家查的竹马在当地较为有名,深受群众喜爱,被邀请到西安参加表演,获得好评。</p> <p> 4、趔轿子:源于商周,是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参赛者可以一对一“单趔”,也可二对二“双趔”或四对四团体赛“队趔”。比赛双方抬着特制的轿子,相互“撕扯”,弯腰昂首,随着轿子的起伏腾挪转移,暗中斗力,相对而立的“轿夫”谁先将对方推倒在地,谁就可以获胜。四屯镇苏村、下侯家村趔轿子在本地较为有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2019年2月,苏村百人锣鼓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趔轿子,在周至县沙沙河水街广场进行了民俗传统文化展演,摩洛哥大使阿齐兹·梅库阿尔和夫人一行,在县委书记杨向喜、县长陈旭辉的陪同下观看了表现,受到一致好评。</p> <p> 5、眉户戏:是陕西省主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源于何地,尚无文献可考。一说源出眉县、户县一带,故称“眉户”,眉县、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间歌曲,眉户曲起源于这些民间歌谣,古称“清曲调”。眉户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另一说源于秦穆公宫廷的一种宫词曲,最早流行于雍邑。因唱腔、音韵委婉抒情,词句通俗易懂而备受民众赞扬。四屯镇五泉村的眉户戏在关中比较有名,2017年在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229期《乡村达人秀》节目中播出眉户戏《梁秋燕》。</p><p> 九、明清科举</p><p><br></p> <p>  1、进士</p><p> 袁芝:四屯镇(南旺里)人。清康熙庚辰科进士,任山东博兴知县,以廉洁著丁,艰归不复再仕,居家贫乏如初。</p><p> 2、举人</p><p> 陈范:四屯镇(南旺里)人。清康熙丙子科举人,任福建崇安知县,多惠政民,立祠祀之。张绪:四屯镇(南旺里)人。清康熙已卯科举人。袁恒新:四屯镇(南旺里)人。清康熙甲午科举人,任山东招远知县。袁渐进:四屯镇(南旺里)东风村人。清康熙甲午科举人。任所式:四屯镇(南旺里)人。清雍正已酉科举人。舒华: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庚辰科举人。李谋尚: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甲午武科举人。</p><p> 3、贡生</p><p> 陈俊:四屯镇(阳化里)人。明贡生。陈隆:四屯镇(阳化里)人。明贡生,任山西文水县教谕。郭永享: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王作宾: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丙子科副榜贡生。袁荘: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袁芬: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郭永享: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李延白: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高仲: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任甘肃两当县训导。高价: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熊伯麟:四屯镇(阳化里)人。清乾隆贡生。袁承裔: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任陕西永寿县训导,有乡誉。袁恒洁: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恩贡。李敬修: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恩贡。张侃:四屯镇(阳化里)人。清乾隆贡生。袁蘧: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袁作栋:四屯镇(南旺里)人。清乾隆贡生。</p><p> 4、清代学校得业士</p><p> 袁鸿藻:四屯镇(南旺里)人。西安府中学堂。舒邦佐:四屯镇(南旺里)人。陕西师范学堂。候克精:四屯镇(侯家村)人。陕西警察学堂。</p><p> 5、民国学校得业士</p><p> 何宪文:四屯镇铁连屯(天屯)人。浙江甲种农业学校。吴峻冈:四屯镇(三屯堡)人。浙江甲种蚕业学校。</p><p> 十、当代人物</p><p> 1、陈仿平(1937一1990)笔名方济平,四屯镇东风村陈家巷人。曾任陕西省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经济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研究员。</p><p> 2、李云青:1902年出生,四屯镇下天屯村人,曾任西安二中校长,省教育厅督学。</p><p> 3、袁博文:1921年出生,四屯镇马营西村人,民盟盟员,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政教糸主任。</p><p> 4、赵伸义:1924年出生,四屯镇朱家查村人,中共党员,曾任陕西省水电设计院教授。</p><p> 5、袁铎:1935年出生,四屯镇马营村人,中共党员,曾任西北农业大学教授、植保系主任、昆虫研究所副所长。</p><p> 6、王剑:1936年出生,四屯镇南辛庄人,中共党员,曾任西北大学副校长。</p><p> 十一、镇域企业</p><p><br></p> <p>  四屯镇的镇域企业主要以养殖、种植、园林绿化为主。大型龙头企业较少,多以中小型企业普及,以下企业不含合作社与家庭农场。</p><p> 西安沛民林牧畜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莲怡田苑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西安沛杰建筑有限公司,西安隆盛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嘉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陕西森发园林生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万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西安梓萌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周丰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周阳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陕西民安丰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广顺通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西安鲜润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绿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安歌卓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西安市朋亚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西安市博雅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西安永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陕西周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周至王琛苗木有限公司,陕西梦卓农业有限公司,西安永安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安万军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周至县新明园艺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陕西中润博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周至县天天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西安畅运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安碧水湾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西安永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安闳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安沃杰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陕西九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木叶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陕西鸿锦瑞辉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喜迎天下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陕西中泉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陕西中辉煜森建设有限公司,西安雨点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陕西成元和发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陕西仁朔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西安富润腾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西安若羽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西安森茂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府农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陕西蓝钻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周至县仙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西安兴宏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缘德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陕西九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p><p> 十二、纪兵杂记</p><p> 1、《王铎传》记载:中和二年,王铎帅卫兵、洎梁蜀师三万壁周至,移檄天下,共讨黄巢。</p><p> 2、《黄巢传》十月,王铎、濬壕于兴平,左抵马嵬,使将薛韜、董之由马嵬、武功入斜谷,以通周至,列屯十四,使将梁據主之。</p><p> 3、杨毓秀《平回志》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4月,关中地区回民与汉民之间因纠纷发生械斗,后来成为一场残酷剧烈的民族冲突。陕西西安、凤翔二府及其它州县的回民被清军成县、成乡、成村的遭到屠杀。</p> <p>  在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中部终南山下的周至县,当地民风强悍,该县群众为了抵御回军,各村结寨自保,回军在这里杀人最为残忍,汉民的复仇也最为残酷。周至县原来有个村子叫萧家村,当回军围困该村后,全村村民奋起抵抗。最后,回军采用了种族灭绝的方式,将村民集中起来,一把火将该村男女老少全部烧死,大火两日不灭。在县城西有一个叫五屯堡的回民村落,当时该村主要居住的是回民,在左宗棠率领的汉军抵达陕西后,人们尊称:“左爷来了”。左宗棠率领的讨回大军对周至县五屯堡的回民同样进行了种族灭绝,将该村回民全部杀死,无一幸免。此后,五屯堡这个村名从此消失。如今在周至县西只保留着头屯、二屯、三屯、四屯、六屯这五个村名,唯独没有五屯这个村名了。</p><p> 十三、发展规化</p> <p> 种植业:在310国道以南,发展以东阳化村“千亩猕猴桃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全镇的优质猕猴桃产业。以苏村、望城村为代表的优质小麦产区。在310国道以北,发展以新亚村、曙兴村、下三屯村为亮点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以联三村、联二村、辛庄村为主的精品苗木花卉产业和优质水稻产区。</p><p> 养殖业:以沛民林牧畜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推广农户参与的“万头瘦肉型猪”养殖基地。</p> <p> 休闲旅游业:全力促进以四屯镇联三村"水之湄”水上乐园、水中央生态园为引领,以渭河湿地景观为依托,全面提升沿渭苗木、花卉优质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观光旅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