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国古代,读书人要想考取功名,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古代科举制度十分的严格,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只有登科高中才能参加下一级的考试。其中乡试登科称为举人,会试登科称为贡士,殿试登科称为进士,由此可见,要想考上进士,确实很难,很不容易。清朝乾隆年间,科举中却发生了一件奇事。当年京城放榜,榜单上出现了大量的无锡人,有9位无锡人高中进士,可谓是今古罕见,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对于此事,皇帝起了疑心,心想这无锡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是不是靠的作弊?于是,皇帝便派了一位钦差大臣去无锡调查此事。</p> <p class="ql-block">无锡县令得知后,也十分的紧张。觉得自己身为无锡的百姓官,一定要让无锡人给世人留下好的印象。于是连夜下令,大力鼓励读书。然而无锡人原本就爱读书,听到县令的要求,自然就更是高兴。不久后,钦差大臣来到了无锡,住进了一家客栈。到了夜里,钦差正要睡去,隔壁却传来朗朗不绝的读书声。钦差顿时被惊醒,心想深更半夜,怎么会有人读书?随即穿好衣服,来到隔壁,发现有对母女正在挑灯夜读。钦差大人问道:大半夜的你们怎么还在读书?妇人说到:是啊,读书可以提高文化,提高修养,还能改善自己的生活。钦差大人听后点了点头,沉呤片刻说到,我考你个对联:杭州断桥桥不断。妇人想了一会,刚要开口,却被女儿抢先答道:无锡锡山山无锡。钦差听后顿觉心服口服,称赞不已。这母女俩的才学,让钦差对无锡人的学问更加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钦差来到街上,更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他发现整条街的人都在读书,有些看似闲杂人等,却也在埋头苦读,不由得啧啧称奇。街上的书声琅琅,仿佛整个无锡城都沉浸在书海之中。这景象让钦差深感佩服,他意识到,无锡人之所以能在科举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回京复旨后,皇帝也大喜,重重赏赐了无锡县令,并在无锡立了一块“一榜九进士 六科三解元”的石坊。这块石坊不仅象征着无锡人的荣耀,更激励着后人继续努力,传承这份对知识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无锡县令也深感光荣,更是大力发展文化建设,之后的无锡,更是人才辈出。无锡的湖光山色间,书声与自然相映成趣,仿佛每一处风景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对知识的尊崇。无锡人用他们的勤奋与智慧,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也让“一榜九进士 六科三解元”的佳话流传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