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安岳石刻

晓峰

时间:2018年10月<div>石窟艺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北方以敦煌、龙门、云冈、麦积山四大石窟为代表。南方则以安岳和大足石刻为代表,大足石刻被称为人类石刻史上的最后一个辉煌。而安岳石刻的重要价值是“上承龙门、云冈,下启大足”。安岳石刻启始于南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盛于唐宋两代,现存200余处石窟遗存,10万尊大小造像。<br></div><div>本次前往安岳依次游玩了卧佛院、千佛寨、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和茗山寺。</div> 卧佛院位于八庙乡卧佛沟,为释迦牟尼涅槃像,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左侧卧于距地面约10米高的崖壁上。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为此窟所独有。 卧佛体型修长,薄衣贴体,表情安详。身后刻说法图,20余身弟子、菩萨、神王、力士像等,堪称我国唐代全身石刻卧佛之精品。卧佛腰前禅坐的弟子是阿难,正面向卧佛的头,背微躬,成切脉姿态。 整个卧佛分为上中下三层,卧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释迦牟尼与诸弟子和天龙八部传授遗嘱的情景。下方是观音普门行愿的33化身和32应身造像。此尊卧佛有多个中国之最,是中国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是中国唯一左胁卧的“涅槃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 位于卧佛脚部的力士造像极具盛唐风格,与龙门石窟的造像非常相似。 卧佛对面的山崖壁上还有一百余窟,千余尊造像,其中不乏形体高大的佛像。 虽然很多都已经被破坏,依然显示出残缺的美。 这一窟佛经幢刻画极其精美细腻。 每一处石窟都有编号,此窟编号53窟,右侧就是刚才那个精美的佛经幢。 自然拥有摧枯拉朽的破坏力,而在文化方面很多时候人类的破坏更为严重。 这尊佛像保存比较完整,仅有鼻部附近毁损。 从一佛二菩萨的整体布局可以辨认出这应该当是西方三圣的造像。佛像左右有胁侍,菩萨一侧有力士。 第二站前往千佛寨,千佛寨唐代名“栖岩寺”,清代康熙年间更名“千佛寺”,现在已没有寺庙,只留下了寨崖上几千尊造像,故又称它为千佛寨。 千佛寨最出名的当属8号龛“西方三圣”,为北宋在唐窟基础上改凿而成,侧壁上仍留有明显的唐代造像。主尊阿弥陀佛高4.1米,大势至与观音菩萨高3.1米,其中陀弥陀佛头像有明显的修复痕迹。 此窟为盛唐密宗造像药师琉璃佛。药师佛端坐于圆莲宝座,头部上端刻有华盖,身侧左右分刻八大菩萨和九横死,十二大愿等场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华盖两侧长裤披帛裸露上身的男飞天,更是绝无仅有。 主像一侧还有千佛造像。 千佛寨中有很多千手观音的造像。 能工巧匠充分利用山石,佛像完全因势而刻。此处由于有顶部保护,颜色得以保留。 更多的佛像则没有这么幸运,由于山里阴暗潮湿,风化非常严重。 位于高处的石窟得以收到更少的人为破坏。 千佛寨的石窟造像比较集中,可以说是目不暇接。 有一部分保留了原本的色泽,让人可以一窥当年的盛况。 工匠们见缝插针的雕刻,即使是高高的山崖顶部也刻满了佛像。 残缺可以说是千佛寨佛像的主题。 此处造像颇有异域风情,很像东南亚的风格。 既然是千佛寨,还是要展示一下寨门的。 下一站圆觉洞。圆觉洞位于安岳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云居山上,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此为舍利宝塔,宝塔所在为北岩石刻,以三尊近7米的造像为主。 中窟造像为释迦佛说法像,此窟主像是释迦牟尼,佛祖右手结说法印,俯视着右壁弟子。<br> 左侧龛“净瓶观音窟”,高7.3米,宽4.7米,深3.5米,观音菩萨像高6.75米,雍容华贵,头戴化佛宝冠,左手提净瓶,右手握柳枝搭于肩上,端庄肃立。 菩萨一侧下方塑供养人,上方有精美的飞天。 右窟位于佛窟之右,左手握右手腕于胸部,右手握莲花。刻大椭圆火焰身光,头后有火焰形。此尊造像颜色保留最为完整,能够在特殊历史时期安然渡劫,非常难得。 左壁下部立供养人2身,两个供养人保存完好;左壁窟门立献珠龙女1身。 圆觉洞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佛家所谓"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 圆觉洞正中供奉三身佛,从头顶的肉髻可以看出是佛。 两侧为十二圆觉菩萨。 十二圆觉中比较为大众熟知的是文殊、普贤和弥勒三位。 与北岩对应的是南岩,南岩有龟鹤题字一处,非常抢眼。 南岩石刻没有那么幸运,自然毁损比较严重。 佛像基本上都不同程度风化。 此处千佛造像在其他多处都可以看到,主尊的佛像已经严重毁坏。 这尊千手观音造像也比较特别,头顶的发冠上能清晰的看到一尊坐佛。 在圆觉洞的南岩尽头,仿刻了安岳石刻的代表作紫竹观音。 仿刻的卧佛,下层的造像似乎还没有完工。 下一站是毗卢洞,建于宋代的毗卢洞可以说是安岳石刻集大成者。特别是在高6.6米,宽14米,深4.5米的毗卢洞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通俗易懂,堪称精品。 柳本尊主要通过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顶、舍臂、炼阴、炼膝十种苛苦修行来宣扬密宗教义。 这尊佛像是毗卢遮那佛,既有肉髻的佛的特征,又头戴金冠为菩萨的特征。 毗卢洞的“十炼图”就像一幅幅讲经说法的连环画,造型精美,人物丰富,气势磅礴。 十炼图之一,是不是像极了大大本尊。 两侧还刻有神态威严的执斧、仗剑的护法金刚。 来一张半全景,十炼图实在是精美绝伦。 安岳石刻的水月观音造型优美,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为了与其他地方的水月观音造像区别,称之为紫竹观音。 头戴雕花镏金化佛高花冠,上穿圆口贴身罗纱,肩披袒襟云肩,身缠坠花璎珞,下穿两节云边套裙,左脚轻踏怒放宝莲,跷右脚戏坐于蒲葵叶上。体态风韵而又端庄贤淑,神圣中透出风土世俗化的韵味,妩媚里体现出宋代摩崖造像的审美追求。 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的紫竹观音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既据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貌,世俗风味极浓。 华严洞,洞高6.2米,宽10.1米,深11.3米。正壁坐高5.2米的华严三圣像,中坐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是文殊、普贤。文殊、普贤分别盘腿安坐于青狮、白象的背上。华严洞是安岳造像窟中最大的洞窟,也是两宋时期的中国造像艺术典范。 华严三圣左右分坐十位菩萨。 右侧的窟顶有水流渗漏,柱壁上三头六臂的是准提佛母。 华严洞旁还有一处大般若洞,高4.7米,宽、深各约5米,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廿四诸天,上层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后壁,有两龛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属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 最后一站茗山寺,造像系北宋作品,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左毗卢佛与右东岳大帝合窟,安岳石刻造像风格大多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是食人间烟火,接地气的佛。 观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坐于金刚座上,像高4.5米,饰品精细、层叠繁复。 由于年代久远,佛像上的彩绘已被风化剥蚀而去,呈现出岩石的本色,更显雄浑大气。虽然自然的力量破坏了佛像原本的样子,但是却更加让人震撼,这种美大约就是岁月的痕迹。 文殊师利菩萨左手托经书外伸1.5米,书和手的重量上千斤,历经千年不毁。头顶文字可以清晰的辨认出文殊利师现几个字。 全靠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撑,运用力学与美学结合,造型十分巧妙。 有一种美就叫岁月无声。 茗山寺石刻不仅体型庞大,而且造型精美,加上千年的岁月洗礼,呈现出震撼心灵的美。 安岳石刻景点分布零散,各景点之间路途也比较远,如果想要充分领略其美想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此行还是比较匆忙,还有好几处国保级的景点没有前往。安岳石刻茗山寺距离大足石刻已经不远,时间充裕的可以把两个石刻一起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