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在我们家中的大门洞里靠近大门内侧的墙壁角落里有燕子的家,每年春天,燕子都会如约而至,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了。</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归来的燕子又在房檐下早出晚归地忙着筑巢了,一点一滴,几天下来巢穴雏形已成,在不经意间燕子的新家落成了。</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燕子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行,经常在家中的庭院上空叽叽喳喳地叫着欢快地盘旋翻飞,家人们总是欣喜地抬起头来追寻着它们可爱的身影。一对燕子有时候就呆在巢穴里,歪着小脑袋叽叽喳喳地叫着互诉衷肠。</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不知道是哪一天,燕子家里热闹起来了。原来是它们家里添燕宝宝了,大约有三四只吧!恰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燕诗示刘叟》中的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侄子家的一双小儿女对燕子尤为喜欢,每次回家,都要在大门洞里的石桌石凳旁或坐或站着抬头一直望着燕窝的动静,一旦看到小小燕子从窝里探出头来,小姐弟俩就会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不停地喃喃着:"小燕子!小燕子!"</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每当燕子爸爸或者妈妈回来的时候,小燕子们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来,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张开米黄色的小嘴,争先恐后地抢食父母带回来的食物。小燕子们一天天长大起来,它们的父母更加忙碌,一天不知道要出去多少回给小燕子们找食物。可喜的是小燕子在健康地长大,也有调皮的小燕子竟然扑扇着未丰的羽翼,可能心里在想着:我什么时候也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呢!</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有一天早上,我看到院里小小燕子们在空中盘旋着,便开心地对母亲说:"小小燕子们,也开始练习飞啦!"母亲笑着说:"是呀!这不又在门洞里搭了一个窝。"我到大门洞里抬起头寻找,果然在进入院落的东墙壁上燕子家又搭了一个窝,且比原来的窝要大上三两倍呢!我再定晴观瞧,燕子们居然是两个窝同时使用,不知道它们一家人怎么安排的居住。忽然间我想到人们为了居住舒适,也会安两个家,和子女们分开住,而且是一碗汤的距离。莫不是小燕子也在效仿人类的居住方式呢!</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燕子不进忧愁门,做窝只选安康家。"燕子喜欢在人家里搭窝,但是燕子并不是谁家都去搭窝的,燕子会选择环境优美,能够保障安全的善良的人家进行筑巢,并且繁衍后代。燕子是一种益鸟,在古代称之为紫燕,燕子进家寓意着紫气东来。燕子筑巢做窠,寓意着人丁兴旺、幸福美满。燕子是人类的朋友,是美好的使者,它会将吉祥和福运传给主人家。如果燕子在你家筑巢了,也就代表了这里风水好。</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从古到今,人们喜欢燕子,关于燕子的故事和诗句也是多不胜数,如杜甫的《双燕》:"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养子风尘际,来时道路长。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杜牧的《归燕》:"画堂歌舞喧喧地,社去社来人不看。长是江楼使君伴,黄昏犹待倚阑干"。还有诗句:"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燕子的喜爱。</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我最喜欢的郑振铎先生写的《燕子》,真是朗朗上口:"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我还会想到《还珠格格》里面小燕子,赵薇扮演的小燕子形象真是深入人心,颇受人喜欢,大概也是沾了人们素来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了吧!</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