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事(二)

呦呦鹿鸣

<p>  母亲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叫鸡里寨,距离武冈县城10多里,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村子后面有座小山,长满开白花的茶子树和杉树、枞树、竹子。村前是田垅,大多是水田,种的双季稻,其中间或有小块旱地,是各家的自留地,种着四时菜蔬供自家食用。</p><p><br></p><p> 村里的人大多姓夏,是一个祖宗蔸蔸发起来的,有的已出了五服,有的血缘还很近,不是共爷爷的便是共公公的。杂姓人家也有,有些是入赘为婿三代后皈依原姓的,有些是逃荒落难到此安家的,这些人家都勤劳而低调,与人友好相处,从不掺和宗族的事。</p><p><br></p><p> 鸡里寨村子不大,只有20多户人家,房子虽是独栋建造,却屋屋相连,串门子淋不着雨湿不了鞋。中间有个堂屋,平素大人讲白话小孩玩耍在这里,过年做米花打糍粑做猪血丸子在这里,人民公社期间,生产队开会,宣传队演出也在这里,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公产,属于整个家族。村子有围墙围着,围墙由鹅卵石和三合土砌成,约两米多高,东西两侧砌有槽门,门扇是木头做的,厚重而古朴,门栓也是粗粗的木头。在我的记忆中,这门从来没关过。</p><p><br></p><p> 村前有三眼井,从上至下呈阶梯状。最上面的是吃水井,家家淘米煮饭烧开水便是挑这井里的水,水底有泉眼,是这三眼井的水源,水汩汩地冒出,高出井平面后便流到第二眼井里,满了后又流到下面的井去,像接力赛一样。第二眼井专供洗菜用,第三眼井的功能最多也最热闹,小孩泼水打闹、妇女捣衣捶麻,洗猪草、洗农具,洗脸冲澡全在这里。这眼井的水漫出后便流到一个池塘,池塘不大,四周长着茅草,塘里养着草鱼和鲢鱼。</p><p><br></p><p> “文革”时期,我有很多时间在这里度过。这里有疼爱我的外婆和舅舅舅妈,有年龄相仿、带着我四处疯玩的表姐表哥,还有一个村子的亲戚,从大外婆依次排到二外婆三外婆直到八外婆,舅舅舅妈姨娘姨父就更多了,看着年龄往亲里叫,十有八九不会叫错。</p><p><br></p><p> 我的母亲是外公去世那天出生的,睁开眼就没见过父亲,算是个遗腹子。外婆那时才20多岁,她怎么独自带大三个孩子,我总觉得好奇,因为外婆是小脚,犁田耙田打禾挑担她肯定拿不下来。我问外婆,她说家里有几亩田土,亲堂兄弟们帮衬着,农事繁忙时请一二短工,日子就这么凑合着过下来了。外公的亲弟弟我称呼他为“满外公”,是个勤快之人,做得一手好菜,过年我最喜欢到他家吃饭,他做的腊小肠,一咬一口油,又香又有嚼劲,腊肉也熏得特别好,肥肉亮亮的,瘦肉红红的,特别解馋。</p><p><br></p><p> 舅舅的家庭出身是上中农,在鸡里寨算成份高的。 “上中农”成份很微妙,比“贫下中农”高一级,比“富农”则低一级,算不上依靠阶级,但也列入不了打击对象。由于是大家族聚居,尽管是“文革”期间,村子里阶级斗争的气氛依然不浓,激烈程度也远不及城里,但“贫下中农”的优越性依然存在,参军上学招工,“上中农”的子弟是轮不上的,遇到矛盾纠纷,如果对方成份硬,也会受点冤枉气。好在外婆为人谦和厚道,舅舅舅妈也很会做人,与村里的人相处得都很好,我便也得到了很多的友爱与呵护。</p><p><br></p><p> 割禾的时候,我提个篮子去捡禾穂,那些叫不出名的舅舅把我喊到跟前,刹一大把禾穗放到篮子里,说外面太晒了,快回去歇着。大外婆家杀了鸡,拿碗盛着一只鸡腿和鸡翅送过来,说是我和她的孙女同等待遇。随便在院子里走走,东家塞一个毛桃,西家给一个酸李,黄瓜豆角在井里洗干净也递过来,说是生吃甜着呢!那次到八外婆家,她实在鼓捣不出什么东西,便在饭锅里铲了一块锅巴硬塞给我,说是比饼干还香。</p><p><br></p><p> 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忙着做米花,这是我最兴奋的时候。舅舅家的糯米饭蒸熟了,拿一半用米花红拌成红色,然后用一个半寸厚的篾竹圈,下面摊一层白饭,上面盖一层红饭,用力地将它们拍紧,取下竹圈,放在铺着稻草的木板或簸簊里晒干,就是米花。过年时放在烧热的油里一炸,米花体积瞬间变大,待完全炸透没有米骨,就可捞出来,吃起来又香又脆,用开水泡泡放一勺白糖,香中带甜,更是美味。做米花时,刚出锅的糯米饭香气诱人,舅妈捏一个红饭团,又捏一个白饭团给我,说趁热吃香着呢。吃完自家的又跑到另一家去,又是一个红饭团一个白饭团,肚子巳被糯米饭撑圆,偏遇上又一家甜酒酿好了,一碗生甜酒吃下去,我脸红扑扑的便醉倒在堂屋里了。</p><p><br></p><p> 乡下还兴做提戛子,先将老南瓜煮至糊状,再揉进糯米粉里,反复揉搓到很有黏性,然后擀成薄片,再对折切条,每条又切成或五道或七道或九道的块,在外婆和舅妈的手里,这面片就变成了蝴蝶、荷花、锁扣等,最叫人叹为观止的是边上的三角形面片,竟盘成了一个有很多脚的蜈蚣。我常感叹黄土高原的婆姨会剪纸,没想到我们家乡的妇女用糯米粉也能做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和花卉呢!提戛子做好后可待风吹干后再用油炸,也可做好就下锅,炸好后放在石灰罈子里,随便什么时候拿出来吃都又香又脆。</p><p><br></p><p> 过年的时候更好玩,跟着表姐一家家地去拜年,口袋里塞满了瓜子、花生和糖果,回到家里将东西放进自己的小书包,又兴高采烈地进东家去西家,一圏下来,小书包塞得满满当当。然后是到各家做客吃饭,哪家都很丰盛,都把家里最好的菜拿出来,先是腊菜,一般为六个盘子,有腊鸡、腊肠、猪耳、猪舌、豆腐干、猪血饼;然后上八大碗热菜:有用墨鱼丝、猪肉丝、豆腐丝加上笋丝、胡萝卜丝燉成的汤,这是武冈的名菜,其味鲜美无比;有清燉鸡、红烧鱼、粉蒸肉、大味牛肉等;最后是下饭菜和小菜:红鱼盖面,底下是酸萝卜丝;扣肉底下是又香又辣的杂菜;年前就做好的红姜老蒜最能解油腻,自家园子里的各色蔬菜新鲜爽口……一年的努力全都表现在这餐饭上,尽管丰盛的年饭后等待大家的是青黄不接的饥饿,但这顿请家族老者、尊者吃的饭必须倾尽全力,这是每个家庭的尊严和名声。</p><p><br></p><p> 过完年我要回城里了,各位外婆舅妈都拿个团箱来送行,里面装着四个米花,有的还装有鸡蛋和提戛子。米花又名“发物”,用来送礼,寓意日子红火家庭兴旺发达。在城里因家庭出身不好饱受歧视和伤害的我,在这淳朴的村寨获得了浓浓的温情和爱护,获得了像外婆那样慈祥的笑容,也获得了一书包的零食和一大袋米花。我心满意足地离开鸡里寨,跟着妈妈回城了。</p><p><br></p><p> </p><p><br></p><p> </p><p><br></p><p> </p><p><br></p><p><br></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