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夜

虫一

<p><br></p><p> 小时候,每逢盛夏,晚饭就吃得特别晚。因为放了暑假,父母不用担心我们放学后会饿肚子。从下午三点来钟开始,老屋的暑气尚未被山林和飞鸟稀释,我们便跟在父母屁股后面,到对门岭黄花地、花生地里去拔草,给渴了一天的蔬菜们浇水,然后再翻一遍红薯藤。</p><p><br></p><p> 阳光越来越弱,天空越来越矮,蝉声越来越密。在越来越暗的夜色里,我们直起腰来,收拾好农具,走在狭长的地埂上。晚饭上桌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悠闲的晚饭时间,我不喜欢像父亲那样,端坐在八仙桌前细嚼慢咽。</p><p><br></p><p> 我可以完全放松弛下来,挑一只盛汤用的大白瓷碗,装上满满一碗米饭,再夹了一些能堆上尖的菜肴,搬一把竹靠背椅,慵懒地坐到禾坪中央去。边狼吞虎咽地下肚,边瞧着星星与月亮眉目传情。边打量熟悉的风像往常一样拜访老屋,边在风里打着长长的响亮的饱嗝。</p><p><br></p> <p><br></p><p> 也会有蚊虫叮咬的。墨蚊子、长脚蚊,很擅长在我们额前、后脑勺、脖子下、小腿处悄然发起攻击。等你有了针扎的痛感,反应过来,一巴掌拍过去,它们早没了影。而你,还以为胜券在握。</p><p><br></p><p> 月光下,星光下,蚊子们难得被我们俘虏一回。倘若被俘,自然是身首异处,留下一抹鲜红的血在掌间。那是我们自己的血,也是蚊子的血。</p><p><br></p><p> 蚊子为了生存,不惜铤而走险,若逃过一劫也就赚了。我们为了生存,不惧向险而挺,挺过去了便是晴天。这样看的话,每一抹生动的鲜红里,都藏着一段微妙的生物链,昭示着一些可以生趣的东西。</p><p><br></p> <p><br></p><p> 若是这个时候来点风就好了。我以为,没有一种风比夏夜的清风更加体贴,更加舒畅,更加懂得村庄的内心。你看不见它,它却无处不在。它们早在太阳落山以前就约好了,穿过头顶上的松林、后山的竹林,最后在我家屋前屋后集结。它们集结的时候,我正使劲挠着刚被蚊子叮咬出来的大包。</p><p><br></p><p> 蚊子一口一口地叮咬,但风却不是一寸一寸来报到的。夏夜的风总是成群结队,不讲套路,稻田、菜地、篱笆、电线杆、房顶,还有绕着篱笆和电线杆一路向上爬的丝瓜藤,它都用结实的大手挥舞过去。挥过去,挥过来,最后落在我的额际、我的肩头。</p><p><br></p><p> 此时此刻,我总会为之一振,为之心动。一定要闭上眼来,尽情感受清风带来的草木气息,草木气息里有拔节的味道、成长的味道。张开了双臂,风一遍一遍抚摸我的身体、我的肌肤、我的脸颊,然后再一点一点地镀上月色,镀上星光,镀上母亲喊我回屋洗澡的呼唤。</p><p><br></p> <p><br></p><p> 母亲早就收拾好了碗筷,已经催过我好几回了。不是我不愿意回屋,而是风太难缠了。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的本事忒大,我拗不过它,不好脱身。</p><p><br></p><p> 既然如此,便干脆仰卧在竹床里,陪风再多待一会,再多聊一会。聊点春天的花、夏天的雨,聊点秋日的果、冬日的雪。聊一聊书本上的作业和墙上的奖状,也聊一聊地里的庄稼和老井边的小溪。溪水潺潺,是系在老井胸前的绸带。风翻书页,我们的梦想在作业纸上一股脑儿呈现。</p><p><br></p> <p><br></p><p> 清风习习,月光朗朗。很多个这样的夜晚,很多个这样的我。于风而言,我只是人世间极其平凡而又重复的个体。但在我的眼里,每一缕夜间的清风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东西,便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p><p><br></p><p> 风来风去,应该也是不一样的神态,不一样的心境,只是我是凡人看不出来。看得出来的人,都成了哲人、圣人。我就斜躺在风的怀抱里,怔怔地看风、听风。也看别的,也听别的。至于别的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是月亮的脸庞,是星星的眼神,是山间不知名的鸟叫,是庄稼地里悉悉索索的虫鸣。应该还有许多别的什么吧。</p><p><br></p><p> 这样的深夜,并不完全意味着安静与歇息,也蕴藏着一些骚动和发酵。骚动的,譬如蛙声,譬如蝉鸣。发酵的,比如谷田的稻花,比如劳累了一天的思绪,在沉淀,在萃取,连同夜的漫长、夜的深沉,一并打包给黎明。</p><p><br></p> <p><br></p><p> 而眼下,一切骚动的声音彼此交织。最肆无忌惮的,便是乐此不疲的蝉鸣。你听过不绝于耳的蝉鸣吗?当然听过。那你见过万蝉齐鸣的壮观景象吗?入夜的蝉鸣,比傍晚时分的更加声势浩大,比你能想象得到的更加躁动、更加疯狂。</p><p><br></p><p> 我以为,那是山野间最自在、最独特的音乐盛会。众蝉们整齐划一、不知疲倦,共同奏响铺天盖地的欢歌。听大人们说,鸣叫的蝉都是雄蝉,它们的发音器就像一张大鼓,所以鸣叫声特别响亮。</p><p><br></p><p> 它们总是叫个不停,叫得起劲,叫得欢腾,就是为了吸引和招唤雌蝉。这下,你应该明白,为何夜越深,蝉声越覆盖大地了吧。</p><p><br></p> <p><br></p><p>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古人大都认为蝉居住在枝头高处,喜欢饮用干净的露水,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经常用来作为品行高洁的象征。</p><p><br></p><p>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蝉的幼虫最早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成年蝉才会飞爬于树干之上。而且蝉也没有古人理解的那么高洁,它们渴了饿了,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插入各种树干,尽情吮吸汁液,摄取其中的营养与水分。</p><p><br></p><p> 多么酥柔的清风,多么皎洁的月夜。聊一聊蝉,是我们的生物课。聊一聊古诗里的蝉,是我们的哲学课。蝉声就保存在老家的夜里。我随手抓起一把风,蝉声就从风里荡漾开去。我敞开胸怀,拥抱风的亲昵,蝉声便渗进了我的五脏六腑。</p><p><br></p><p> 管它什么烟火、什么高洁,万蝉齐鸣,博大浩渺,该是一件多么值得钦佩的事情,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漫山遍野的蝉鸣,才配得上漫山遍野的月光,才配得上漫山遍野的清风。</p><p><br></p> <p><br></p><p> 我是一个迷恋清风的人。夜已深,我坐在老屋的木料房里,抄写竖版的《 唐诗三百首 》。抄着抄着,总会偷偷地朝门口望,朝木格子窗户外边望。望着望着,风声小了许多,蝉鸣也静了许多。</p><p><br></p><p> 农家断断续续的犬吠,依稀飘荡在高山垄的夜空。它们向来不会煽情,不会欢呼,也从来不曾悲苦,不曾孤独,只是随性地来,随性地去。它们是大地的主人,我们才是卑微的过客。</p><p><br></p><p>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今夜,我站在城市的阳台上,眺望老屋的院子生出了许多沧桑。我怜爱这份沧桑,也珍惜这份沧桑,并以一颗感恩敬畏的心,铭记并且吟唱。</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