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种羊场</p><p>红格塔拉种羊场。“红格塔拉”为蒙古语,意为“可爱的草原”。1959年7月1日,由百灵庙牧场、黄花滩农场、灰腾梁种羊场、红光牧业社、常胜农业社、前进农业社和联合农业社合并组建为红格塔拉牧场;1965年改为红格塔拉种羊场。</p><p>黄花滩。因附近生长开黄花的灌木得名,1958年形成村落。</p><p>二、新宝力格</p><p>新宝力格。意为“有新泉水的地方”。</p><p>查干敖包。意为“白色的山”,因村北面有一座白石头山得名。</p><p>布拉格音阿玛。意为“泉口子”。因牧点在沙河口子处得名。</p><p>那仁布拉格。意为“向阳泉”。牧点东面有泉,而且位于山坡向阳处得名。</p><p>希日朝鲁苏木。意为“黄石头庙”。因此村有旧庙,庙周围有黄岩石得名。</p><p>那木嘎音花。意为“靠沼泽地的山丘”。</p><p>高腰亥。意为“长锁阳的地方”。</p><p>三、巴音朱日和</p><p>巴音朱日和。“巴音”意为“富饶”,“朱日和”意为“心”,因本地有一座山,形如心脏,名巴音朱日和山而得名。</p><p>呼希也。意为“石碑”,因此地原有三块石碑得名。</p><p>巴音塔拉。意为“富饶的平原”。因此地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得名。</p><p>道日布日罕图。意为“下面有佛”。因该牧点南1里处有一座山,曾雕刻有佛像得名。</p><p>希日德勒。意为“黄色的马鬃山”。因此地有一道黄色岩石的山丘,形如马鬃得名。</p><p>四、巴音敖包苏木</p><p>巴音敖包。异译“白云鄂博”,意为“富饶的山”,因国家开发白云鄂博铁矿时,将达茂旗旗敖包搬迁到苏木辖地(吉穆斯泰)而沿用旧称。</p><p>乌布日陶来图。“乌布日陶来图”为蒙古语,“乌布日”意为“前”,“陶来图”意为“有兔子的地方”。因此地过去兔子很多,而且当地有两个陶来图(村),为区分得名“乌布日陶来图”。</p><p>毛呼日鄂日格。意为“沟的尽头”,以地形得名。</p><p>其那日图因苏木。意为“优质的庙”,因此地为古庙遗址得名。</p><p>包扫格。意为“耸立的”。因村前有一座耸立的小石头山得名。</p><p>毛都坤兑。意为“有树林的山间平川”,据传说当地古时候有茂密的树林,后来被大火烧毁。</p> <p>五、都荣敖包</p><p><br></p><p>都荣敖包。意为“水草茂盛的山”,因境内有一座水草茂盛的山得名。</p><p><br></p><p>查干呼绍。意为“白石山嘴”。因当地有一座山嘴,上面的石头呈白色得名。</p><p><br></p><p>扎达盖。意为“敞开的地方”。</p><p><br></p><p>阿拉格脑海图。意为“有花狗的地方”,因过去有一位商人在此居住,养过一只花狗得名。</p><p><br></p><p>六、查干敖包</p><p><br></p><p>查干敖包。意为“白色的山”,因原苏木驻地西有一座白色的山得名。</p><p><br></p><p>推喇嘛音苏木。意为“推喇嘛庙”,因此地有推喇嘛庙得名。</p><p><br></p><p>毛呼日鄂日格。意为“死沟”。</p><p><br></p><p>扎达盖。由“扎达盖高勒”演变而来,意为“明水河”,因此地有个常年流水的小河得名。</p><p><br></p><p>呼绍图。意为“有山嘴的地方”,因该牧点位于山嘴处得名。</p><p><br></p><p>乌兰花。意为“红色的山梁”,因此地有土质的红色山梁得名。</p><p><br></p><p>七、额尔登敖包</p><p><br></p><p>额尔登敖包。意为“宝山”。</p><p><br></p><p>和日木音善达。意为“墙旁的浅井”,因此地北面有金代边墙,墙下有一眼浅井得名。</p><p><br></p><p>和日木音呼都格。意为“墙边的井”,因此地附近有金代边墙,墙边有一眼井得名。</p><p><br></p><p>希日哈达。意为“黄石山”。因此地北边有一座黄色石头小山得名。</p><p><br></p><p>德日苏呼都格。意为“枳芨滩中的井”,因此地枳芨滩中有一眼井得名。</p><p><br></p><p>德勃古勒。意为“簸箕”,因地形像簸箕得名。</p><p><br></p><p>文公淖尔。意为“神圣的湖”,因此地有翁公山,山前有7个小水泡子得名。</p><p><br></p><p>八、查干哈达</p><p><br></p><p>查干哈达。意为“白色的岩石”,因境内山头多白岩石得名。</p><p><br></p><p>乌兰苏木。意为“红色的庙”,因此地有一座红色的庙得名。</p><p><br></p><p>查干淖日。意为“白色的湖泊”,因附近的小水泡盐碱大而呈白色得名。</p><p><br></p><p>鄂黑音比流图。意为“上面有磨刀石”,因此地附近出产磨刀石得名。</p><p><br></p><p>哈登呼绍。意为“岩石山嘴”,因此地位于一座岩石山嘴处得名。</p><p><br></p><p>九、查干淖日</p><p><br></p><p>伊和浩来。意为“大咽喉”,因该牧点位于形似咽喉的比较大的峡谷处得名。</p><p><br></p><p>查干布拉格。意为“白色的泉水”,因此地的白土石(白土石,就是白泥,过去人们挖出来刷墙壁)中有泉眼得名。</p><p><br></p><p>伊和哈日扎。意为“大的不冻流水”。因此地有两股河水长流,冬季不冻,这里靠近大的流水得名。</p><p><br></p><p>乌珠日。意为“尖子”。因附近有一座尖山顶得名。</p><p><br></p><p>阿日音乌素。意为“水北面”,因牧点地处一条小河北面得名。</p><p><br></p><p>十、满都拉</p><p><br></p><p>满都拉。意为“兴旺”,因满都拉庙得名。</p><p><br></p><p>希日海。意为“黄色”,因此地黄色岩石较多得名。</p><p><br></p><p>鄂黑音本巴太。意为“上秘藏地”,因此地有两处(以上下区分)喇嘛进行宗教</p> <p>十一、希拉穆仁镇</p><p><br></p><p>巴拉嘎斯。意为“遗址”,因此处有古城遗址得名。</p><p><br></p><p>敦达乌苏。意为“水中间”,因位于两条小河中间得名。</p><p><br></p><p>呼和德日苏。意为“青色的枳芨滩”。因村前有一片枳芨滩得名。</p><p><br></p><p>布勒特黑。意为“圆丘”,因村北面的圆形小土丘得名。</p><p><br></p><p>十二、西河</p><p><br></p><p>西河。因位于艾不盖河西岸得名。</p><p><br></p><p>营路。清朝晚期旅蒙商拉骆驼从呼和浩特市经此地到外蒙古、新疆等地做买卖,走成了路,1903年左右汉族来此开荒种地,因此取名。</p><p><br></p><p>前河。原名“乌日都河”,1955年改称汉语“前河”,因村前有一条河得名。</p><p><br></p><p>(前、后)查干此老。意为“白石头”。因村子附近白石头多得名。</p><p><br></p><p>毛忽洞。由“毛呼都格”演变而来,意为“水质不好的井”。</p><p><br></p><p>什拉文格。由“希日恩格日”演变而来,意为“黄色的阳坡地”,因位于向阳的黄土坡得名。最早开荒的是韩二柱、韩根宝父子。</p><p><br></p><p>恒盛茂。根据买卖字号得名。</p><p><br></p><p>十三、乌兰忽洞</p><p><br></p><p>碾草湾。因此地遗留古时候石碾得名。</p><p><br></p><p>本不台。意为“有秘藏”,因喇嘛进行宗教活动时将五谷和经卷装在瓷缸内秘密埋藏在此地地里得名。1938年左右形成村落。</p><p><br></p><p>石兰哈达。由“希日哈达”演变而成,意为“黄色的岩石”。因村北山上有黄色的岩石得名。</p><p><br></p><p>德成永。清朝光绪年间,山西文水旅蒙商王晶银、于少康来此兴办“德成永”商号,村子由商号得名。</p><p><br></p><p>许赵村。民国初年,家住今乌兰忽洞下滩村的梅老二,从清军十二镇当兵回来后,到西河哈教的垦务分局办理了垦荒手续,带着父亲梅富成、弟弟梅五十一到德成永滩开荒种地,和邻村李树林结下了冤仇。梅老二豪强霸道,暗地里勾结土匪,杀了李树林。李树林弟弟李老树状告到达尔罕旗府,旗府官兵捉拿了梅老二,没收了梅家全部土地和财产。梅家官司打输后,土地归公后荒芜。时隔不久,国军连长许毛仁退伍后花钱买了八百亩荒芜的土地,雇佣王二愣当长工,并给了他一百亩地,作为工钱。第二年,五原人赵常云买了三百亩地。从此许家、王家、赵家就居住在这里,他们联合起来修渠筑坝,引南河水灌溉,庄稼连年丰收。1934年前后,德成永村成立了万胜社,在第一次社务会议上,社长李恒喜认为许家和赵家土地多,来得早,因此给村子取名为“许赵村”。</p><p><br></p><p>二太圪卜。1930年前后,有一个山西偏关人张二太来此地开荒种地,因为他的房前有一个大圪卜,周围的人就叫这里为张二太圪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简称为“二太圪卜”。这是人名加地貌组成的村名。</p><p><br></p><p><br></p> <p>山拐子。最早叫“石可怜沟”。最早有个叫张换换的人在这里居住过,他开荒种地,养了很多鸡,光景却过得很清苦,人们把这里叫“石可怜沟”。张换换死后,腮忽洞郭四后生来开荒种地,住在西南山下的拐角处,他的茅庵后有两块房大的石头,很引人注目,过往行人就把这里叫做“山拐子”。</p><p><br></p><p>朝阳石。原名“朝阳室”。因村子位于山坡阳面的一块平地上,从远处望去,好像把房屋建在了半山坡上,所以取名“朝阳室”。</p><p><br></p><p>向阳。人民公社化时期,碾草湾大队党支部书记赵文元认为北东达乌素村土质好,水源充足,是种庄稼的好地方。经他提议,报请乌兰忽洞公社和达茂旗两级革命委员会批准,把原来北东达乌素的居民全部搬迁到此处,在上级的支持下,村民们都建起了整齐划一的住宅(排子房),当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村民们为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经集体研究决定,取了一个当时很时髦的村名“向阳村”。</p><p><br></p><p>三界井。解放前,此地是达尔罕旗、茂明安旗、固阳县、武川县的交界处。当年在天力圪图驻守旗界的蒙古族官员桑吉孔都,因天力圪图放垦开荒,边界北移,桑吉孔都搬迁到此,还打出一眼好水井,周围农牧民都把这眼井叫做“三杰井”。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杰井这个地方也被放垦开荒,并且建起了村庄,“三杰井”慢慢地被村民们叫成了“三界井”。</p><p><br></p><p>明安滩。“明安”是女真族、蒙古族军政合一的组织,即“千户”,可能此处曾有这一组织活动;一说为因此地原是一个大草滩,1882年前后,有一个山西定襄名叫明安的人来开荒种地,因此取名。</p><p><br></p><p>德和泉。最早来开荒种地的人叫赵丑圪桃,他曾在老家萨县赵家圪梁开办过“德和泉”买卖字号,后来他就沿用“德和泉”作为村名。</p><p><br></p><p>德宝庄。原名西村,由山西偏关人李三挠最先开垦。后来,李三挠的后人李恒喜当了万胜社社长,把西村改名为德宝庄。</p> <p>十四、腮忽洞</p><p><br></p><p>腮忽洞。赛日音呼都格的转音,意为“好井”。1862年前后,有蒙古族牧民在沙河槽边打了一眼井得名。</p><p><br></p><p>梁西。1850年前后蒙古族牧民居住此地时称为“小白彦花”,后改为现名。</p><p><br></p><p>南刀不盖。“刀不盖”由“达日不盖”转化而来,意为“大口子”,因村南有一个大山口子得名。</p><p><br></p><p>二里半。因村北面有一座庙,离村二里半得名。</p><p><br></p><p>保力图。意为“碌碡”,因此地有古时候遗留下的碌碡得名。</p><p><br></p><p>太平。刚开始叫史太清圪卜,因村子位于低洼处,最早有一个叫史太清的人居住得名。在武川县管辖时,设太平乡,后作为村名沿用。</p><p><br></p><p>十五、乌克忽洞</p><p><br></p><p>北圪老堰。“圪老”是方言,指角落,“堰”是土坝,因村西有一个土崖得名。</p><p><br></p><p>东土格牧。“土格牧”意为“洼地”,因村西有一片洼地得名。</p><p><br></p><p>宝权庄。原名玻璃村。解放前村西边有个小土围子,武川县二份子区万福乡警备队长牛宝生驻扎在土围子里。1958年公社化时,划归达茂旗乌克忽洞公社管辖。村民们认为玻璃村一方面因为村里女人和驻扎的牛宝生部旧军警鬼混名声不好,另一方面玻璃又“光”又“穷”,就趁着区划变更改名为宝权庄,又有“宝”,又有“权”,寓意摆脱贫困、奔向富裕,保卫人民政权的双重含义。</p><p><br></p><p>大、小纳牧。“纳牧”意为“羊场”。因解放前这里是旅蒙商大盛魁下设的南号薛胜昌的羊场,这里同时也是大盛魁驼队来往大库伦(乌兰巴托)线上的一个点,驼队常在这里住宿打尖,倾倒的炉灰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灰堆。后来种地施肥,两个村的村名每年从这里拉运,直到1958年后才运完。</p><p><br></p><p>善人壕。最早来开荒种地的,一位姓郭,一位姓石。二人是青福教的教徒,不但勤于劳动,还会在农闲时将孩子集中起来教他们读书识字。二人不食荤腥,不杀生,看到孩子们捉住小动物,还会用钱买下来放归大自然。二人处处积德,被当地人称为善人。因为村子地处一条大壕里,所以人们就管这里叫善人壕。上世纪90年代末,姓石的老先生还健在,已经90多岁了。</p><p><br></p><p>五大商。1942年左右,达尔罕旗百灵庙以朝克沁拉桑为首的包括满巴、东音科尔、却伊拉、纠德巴五大庙仓,决定开放部分草地,允许汉族农民有偿耕种。因为是五大拉桑的土地,最早来开荒种地的郭富金、贺裕元、张根就把村子叫五大商。</p> <p>十六、坤兑滩</p><p><br></p><p>坤兑滩。由蒙古语“洪兑塔拉”演变而成,意为“山间平川”。</p><p><br></p><p>温都不令。由蒙古语“温都日色冷”转化而来,意为“高处的山湾子”。因村子位于一个山湾高处得名。</p><p><br></p><p>十七、石宝</p><p><br></p><p>石宝。由蒙古语“希布日呼热”转化而来,意为“土围墙”。</p><p><br></p><p>点素不浪。由蒙古语“德日顺布拉格”转化而来,意为“枳芨滩的泉水”。</p><p><br></p><p>土不胜。意为“平安”。</p><p><br></p><p>十八、大苏吉</p><p><br></p><p>大苏吉。“苏吉”意为“羊胯骨”,因本村地形类似羊胯骨得名。最早开荒的有梁虎、张玉锁、徐二、冀来喜。后来梁虎发展起来成了有名放地商人,所以该村也有人叫“梁虎苏吉”。</p><p><br></p><p>明水。因村前有一道河,常年细水长流得名。最早开荒的是卢根检、尚长元。</p><p><br></p><p>大石头。因村前原有一块大石头得名。最早开荒的是李林玉。</p><p><br></p><p>点儿素。意为枳芨,因村东有大片枳芨生长得名。最早开荒的是郭员外、王小财、张存锁、马三毛。</p><p><br></p><p>湾尔图。意为“平滩”;一说由蒙古语“乌日图”转化而来,意为“长”,因村南有一座比较长的山梁得名。最早开荒的是胡斌、邢有成、梁五十二、冯满洞、昌三、郭交齐、梁七。</p><p><br></p><p>得水泉。原来叫“西滩”。该村地下水短缺,村里人多次打井也没出水,后来终于打出一眼水井,深三丈有余,村里人为庆贺就把村名改为得水泉。最早开荒的是李生泉、李万全、陶二娃、王玉根、王四、罗六。</p><p><br></p><p>聚宝河。原名牛房子,因最早闫五牛一家在这里揽牛群住着,后来村里人来的多了,村前有一条河,就取吉祥之意取名为聚宝河。最早开荒的是闫五牛、韩五、武吉贵、张天财、武吉玉、赵福龙。</p><p><br></p><p>山后。因最早开荒的是杨明山,村子位于马鬃山后,所以人们叫“杨家山后”,后简称“山后”。</p><p><br></p><p>城库伦。因村西南约2里处有座古城遗址,城墙痕迹清晰可见,人们称之为城库伦,村名由此而来。最早开荒的有薛五挠、薛计拴、牛双全、赵福喜、王五罗。</p><p><br></p><p>榆树湾。原村子后面山坡下长者一棵大榆树,并且村子紧靠河湾,故取名榆树湾。最早开荒的是王老三。</p><p><br></p><p>古碌碡。解放前,农民开荒时,挖出一个古代碌碡得名;一说刚开始这里有不少古时候遗存的碌碡得名。最早开荒的是段殿官、许根罗、吴双官、邢满好、王云锁、狄永明、张六十九、张银全。</p><p><br></p><p>黄合少。意为“黄色的山嘴”,因村东有一个黄色的土山嘴得名。</p><p><br></p><p>大井。解放前拉骆驼做买卖路经在这里打尖暂住,在村南打了一眼大井得名。</p> <p>十九、西营盘</p><p><br></p><p>西营盘。沿用西拐子营盘的名称,简称西营盘。(老糊涂注:西营盘这个名称真是让人抓狂,使人混乱。本身名称来源于西拐子,作为原西营盘乡、现小文公乡政府驻地,村名实际叫西圪旦,改来改去真是无语。)</p><p><br></p><p>西圪旦。1940年前后,有四子王旗西圪旦村的农民迁来此地定居,沿用原住地村名。</p><p><br></p><p>西拐子。原名西拐子营盘,因解放前一个腿有残疾的牧民在此扎营盘放牧得名。</p><p><br></p><p>拉兑九。1948年农民在此处开荒,耕地耕出一个古时候的碓臼,1949年形成村子因此命名。</p><p><br></p><p>二十、小文公</p><p><br></p><p>小文公。因村西小文公山得名,“文公”汉语意为“神圣”。</p><p><br></p><p>黑脑包。因村南有一座小黑山得名。</p><p><br></p><p>红盖房。最初叫红崖盖,因几户人家相继在现村东面的洪水冲击形成的红色崖头北侧盖土房居住得名,不久改成红盖房。</p><p><br></p><p>波罗图。意为“碌碡”,因此地遗留有古时候(旗内很多地方都曾有古代碌碡,为汪古部先民遗留)碌碡得名。</p><p><br></p><p>腮林忽洞。意为“沙筒子井”。解放前农民郭二在此开荒种地,居住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壕沟里,人称“郭二壕”。解放后在村里打了一眼井,井壁多沙,于是改为现名。</p> <p>本篇由李三影视传媒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