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帚自珍》小故事

怀民

<h1><b>   移民当初,依亲生活在北美异国他乡,原有的亲朋戚友远远地隔在了大洋彼岸。新环境里,身边的友圈实在小得可怜,寂寞自是难免。反正闲着,于是便在电脑上码起字、作起小文章来。为的是借文消乡愁,抒写忆故情。接着,按报社投稿字限规定,将八百至一千字的稿件,逐一由电子邮箱发到《星岛日报》(美西版)副刊编辑室去。</b></h1><p><br></p> <h1><b>   承蒙先后几位副刊编辑瞧得起,所投拙稿全被采用登报。他们还曾经邀我参加报社的酒会活动,结识旧金山湾区一些文化界同仁,而且征询我要不要开个专栏。出于惰性,喜欢散漫,尤其不想囿于写作藩篱、受文债所困,我婉拒了。</b></h1><p><br></p> <h1><b>   毕竟,有了专栏,就有定期交稿的职责。写不出也得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硬出货。何苦呢!又不是为斗米谋生,只不过因兴趣,因消闲,因驱除寂寞才来摇笔杆。当有题材有灵感时就写,无则不勉强。做个自由撰稿人,何等舒服自在。</b></h1><p><br></p> <h1><b>   老来喜欢心灵平静,尽量避免招惹是非。什么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焦点之类的敏感话题,拙笔之下慨不涉及。只专选些小我题材入文:怀乡念故、游山玩水、观花赏草、抒泄情怀等等。体裁不外乎随笔、游记、散文、小品,间中来首格律诗或新诗。总之能以此自娱自乐,打发时光,颐养天年,就好。</b></h1><p><br></p> <h1><b>   人生几何,而况年老,岂能为身外空名玩命!当时联想起在香港的老校友——刘某某。他是我印尼棉中初中的同学,后来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在香港,他每天同时给三家华文报写专栏,快笔长耕不辍。给我来信中很自豪地说(大意):香港地靠笔头吃饭的,稿费最高者非我莫属了!平均起来,我每个字值两元港币呢。……</b></h1><p><br></p> <h1><b>   不仅仅是专栏作家,刘某某还是“毛泽东研究会”成员,对领袖的哲学、诗词等有独到的见解。其出版的各类相关著作几乎等身高。除了钦佩他勤于笔耕的精神以及文思如神的快笔,说实在话我丝毫不羡慕他、攀比他。且别提远没他那份过人的文才,即便有,也不会像他那样为稻梁谋而拼老命。</b></h1><p><br></p> <h1><b>   遗憾这样一位高产文才,却因不治之症而英年早逝!作为同学、老友,除却无比痛悼惋惜,又能奈何!长期过度劳累,导致免疫力下降,百病接着就来欺身。友人教训,能不警戒!</b></h1><p><br></p> <h1><b>   垂暮之年,应该漠视功名利禄;身心健康愉悦才是首选。因此,当几年内发表了百篇小文之后,断然决定搁笔收手了。只是他乡寂寞难排遣,于是另玩起了博客。在和讯网站开了一方“怀民梦园”,隔三差五便发一则图文帖子。和网友们交流互动,互相支持,虚拟世界里倒也其乐融融。</b></h1><p><br></p> <h1><b>   自2006年至2019年6月,陆续发表了一千五百篇文图帖子。假如愿意的话,足可出版三几本选集。那时粉丝千来名,点击率近三百万。无疑,“怀民梦园”成了我晚年朝夕相伴的精神乐园。</b></h1><p><br></p> <h1><b>   回到原题:每次《星岛日报》副刊登载拙作,笔者尽量找来该报副刊的页面。将小文剪裁下来,并贴在一个本子里,题其名曰《敝帚自珍集》。遗憾还有部分报上刊文来不及搜集,永远缺失了。自己长年的心血结晶,怎能不倍加疼惜?现在把自珍的“敝帚”照片晒将出来,以作纪念和自励;同时也盼望美友们哂阅、批评和赐教。</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