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古诗文欣赏(2)

李智键

<p>  一 原文</p><p> <b>石壕吏</b></p><p> 作者:杜甫</p><p>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p><p>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p><p>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p><p>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p><p>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p><p>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p><p>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p><p>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p><p>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p><p>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p><p>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p><p>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p><p><br></p> <p>二 注释:</p><p>1.石壕:村名,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现名干壕村。</p><p>2.吏:低级官员,此指捉壮丁的差役。</p><p>3.暮:傍晚。投:投宿。</p><p>4.捉人:捉壮丁。</p><p>5.逾:越过;翻过。走:逃跑。</p><p>6.呼:叫喊,训斥,叫骂。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凶狠。</p><p>7.啼:哭啼。苦:凄苦。</p><p>8.前致词:(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p> <p>9.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p><p>戍(shù):防守,服役。</p><p>10.附书至:捎信回来。</p><p>11.新:刚刚。</p><p>12.存:活着,生存的。且偷生:苟且活着。</p><p>13.长已矣:永远没了。</p><p>14.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p><p>15.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p><p>16.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服兵役。</p><p>16.完裙:完整的衣服。</p><p>“有孙”两句另有“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p> <p>17.老妪(yù):老妇人。衰:弱。</p><p>18.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p><p>19.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p><p>20.犹得:还能够。备晨炊:做早饭。</p><p>21.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p><p>22.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p><p>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p><p>23.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p><p>24独:唯独、只有。</p><p><br></p> <p>三 译文:</p><p>(笔者)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捉壮丁。</p><p>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门来应付差役。</p><p>差役吼得十分凶狠!老妇人啼哭得多么悲切!</p><p>(笔者)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服役了。</p><p>其中一个儿子捎信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p><p>活着的人姑且苟且的活吧,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去了!</p><p>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p><p>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去服兵役,可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p> <p>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营去。</p><p>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为部队准备早餐。”</p><p>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p><p>(笔者)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走了)。</p><p><br></p> <p>四 创作背景:</p><p>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职。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p><p>  当时唐王发兵六十万,将“安史之乱”的叛军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力,反被叛军内外夹击导致全军溃败。唐军为补充兵力,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p><p>  此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差役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p><p><br></p> <p>五 赏析</p><p>《石壕吏》是首叙事诗,写了差吏夜间到石壕村征兵捉人,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p> <p>首句“暮投石壕村”与最后的“天明登前途”告诉大家,这是发生在一个夜间的事情。</p><p>“有吏夜捉人”,一个“夜”字,有白天捉了,夜晚继续捉的意思;也有白天捉不到,利用夜间百姓睡下没有防备时突袭捉人的意思。用“捉人”来替代“征兵”,显示官家征兵的难度与尴尬。</p><p>“老翁逾墙走”,是说百姓深受捉兵之苦,夜不能寐,一有风吹草动,便翻墙就走。一个“逾”字,表现了虽已是“老翁”,但逃避之心切,动作仍“敏捷”。</p><p>“老妇出门看”,万般无奈,只有老太太出来应酬了。</p> <p>“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p><p>捉不到人差役火了,又是吼又是叫,甚至谩骂。老妇人悲伤心酸的哭了,因为她心里苦呀。两个“一何”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吏”与“老妇”双方的当时的处境和气氛。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使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p> <p>“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p><p>从字面上看是笔者在听,实际上应该是差役在“问”,妇人在“答”。</p><p>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上邺城战场了,一个儿子捎信来说,他两个弟兄刚刚战死了。</p><p>“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失去两个儿子的老妇人心痛欲绝,但没办法,只能祈祷死去的儿子安安静静地走,活着的人就过一天算一天吧。</p><p>或许,屋里传出婴儿的啼哭声,老妇人赶忙回答差役的质问:“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屋里没有你们要找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孩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要给孩子喂奶,所以媳妇还没有应征去前线。家里太穷,她连条完整的裙裤都没有,故不能出来见你们。(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p><p>或许,战死的儿子中有一个就是她的丈夫,老妇人还没忍心告诉她。</p><p>见差役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p> <p>“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p><p>是写三个人在哭,一是被捉走的老妇人在边走边低声哭泣,哭儿子的死,哭一家人的苦难命运,哭苦日子的无边无际;二是媳妇在哭,哭婆婆被捉走,哭她这么大年纪上了前线,不知能不能活着回来,也许,婆婆在分手时告诉了她丈夫的死讯,她为丈夫悲痛欲绝;再是笔者在哭,他是无声的哭,他的心在流血,他的心在哭……</p> <p>“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p><p>笔者骤然停笔,没有评论,没有心境的宣泄,没有对战乱的鞭挞,也没有对老翁的慰籍。</p><p>他把空间留给了读者,让读者各自去想,去说,去议吧。 </p><p><br></p> <p>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p>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p><p>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p><p><br></p> <p><br></p><p>图片下载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