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赴内蒙古科右前旗下乡知青联谊会大事记(1998--2020)(二)

盖刚

*2012年11月7日--14日,知青联谊会部分会长等知青组织赴台湾观光游览。开启了知青晚年结伴旅游的尝试。为后几年组织知青旅游摸索了经验。在台期间,老知青们参观了台湾故宫博物馆,国父纪念馆,中台禅寺,桧木博物馆,珊瑚博物馆,大理石及玉器展示中心;游览了野柳地质公园,日月潭国家风景区,邵族文化村,阿里山国家风景区,西子湾风景区,垦丁国家公园,北回归线地标,太鲁阁国家公园;在台北登上101大厦,俯瞰了全台北市风貌;在嘉义至高雄途中,远隔东海回望祖国大陆;在台东,花莲迷恋着太平洋的波澜壮阔;夜晚闲逛了台北的士林夜市和高雄的六合夜市,品尝了各色小吃。日月潭的船中,回荡着老知青们欢乐的歌声;阿里山上,留下了老知青们的欢声笑语;1800公里的行程,拍不完的照片,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笑话,一路欢歌一路笑语。短短八天时间,却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 *2013年4月5日,联谊会副会长齐笑冬牵头组织接待了下乡到兴安盟突泉县的北京知青 刘常友等一行,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联系,密切往来。 *2013年,时至下乡45周年。5月29日。联谊会在天津津利华大酒店召开了天津知青赴科右前旗插队45周年座谈会。兴安盟人大副主任汤爱茹、科右前旗旗委宣传部长李锋、阿尔山市政协主席王福森等特地来津出席会议。科右知青联谊会全体会长、秘书长、理事参加了会议。知青代表纷纷发言,畅谈45年来发展进步历程,细数第二故乡对知青多年的关爱。 《侧记》这次科右前旗知青联谊会组织的纪念下乡45周年座谈会已在网上报道。其中一些会外活动在这做个追记。为开好这次座谈会,联谊会成员曾三次召开会议,具体研究各项安排,分工负责,各个环节工作都落实到人。27日夜,我们迎来了首批从阿尔山市直飞北京后转津的领导;28日一早,大家又到天津站接来兴安盟及旗市的领导。8:30,大家齐聚红旗饭庄,品尝着厨师和服务员们半夜就起来准备的丰盛的早餐,耳朵眼炸糕、驴打滚、烧饼、煎饼果子、锅巴菜等18种津味小吃,让客人们直劲地叫绝。提前的准备,使客人们很快入住到津利华大酒店,新装修的酒店,热情的服务,让来自草原上的客人深感温馨。<br>中午前,我们陪客人来到滨海新区。午饭自然是海鲜为主,新鲜的海蟹和皮皮虾让平时肉食为主的客人们彻底换了胃口。饭后,大家来到航母公园,登上了航空母舰。宽阔的甲板、深深的弹仓。。。。使客人们大开眼界。下午大家还游览了滨海新区区容区貌,在洋货市场随意地采购,快乐的侃价,一路欢笑着返回市区。晚上,立达集团设宴款待了大家。<br>29日上午,40多名老知青和10位第二故乡的领导和朋友们出席了座谈会。中午共进午餐,宾朋频频举杯,互相祝福。当天下午,由河西区人大常委会、河西区政协委员会、河西区委宣传部共同接待了客人,先后参观了桂发祥麻花新建的展览馆和现代生产线,游览了市文化中心的天津博物馆和大剧院,接待人员听说是远方来客,特地把喷泉打开让大家欣赏。当晚,在狗不理饭店,河西区有关领导会见了来宾及陪同的知青代表并一起就餐。夜幕降临后,我们又带客人们来到海河边,欣赏天津夜景,并游览了意式风情节。在巴伐利亚酒吧,数位老知青的朋友们早早就安排好了座位,兴高采烈地迎接着远方客人。20多名知青也陆续来到这儿,大家敞开了心扉,尽情地唱着闹着,说着笑着,共同畅谈着45年的知青情结。。。。。。 *2013年6月19日,张洪义会长率联谊会成员再赴科右前旗,慰问留守的天津知青,并送去毛衣等慰问品。在旗委礼堂召开了“天津知青插队科右前旗45周年返乡访问座谈会”。兴安盟、科右前旗领导汤爱茹、佟红岩、刘长春等出席座谈会。留守知青代表祁鹤龄、孙玉娥、毛凤梅等发言。晚上,盟旗领导招待观看了盟乌兰牧骑演出的歌舞剧《圣水--阿尔山》。期间,大家还即兴游览了阿尔山风景。随团的书法家张来有、张世联为当地领导留下墨宝。在乌市期间,联谊会还会见了天津骑行队的科右知青队员,赞誉了他们千里骑行的勇气和精神。 *2013年9月3日,因地质问题,知青林需要迁移。知青联谊会再回科右前旗,就知青林迁址一事与盟旗领导进行了探讨。经反复论证,决定将知青林迁移到科尔沁镇所属的敖包山上。同时迁移知青林纪念碑。<br>  期间,盖刚、张笑仙插空行车千里,把当年知青所在公社逐个走过并拍摄下来,以用于知青名录所需。 当年的敖包山 *2013年12月27日下午,科右知青联谊会在红旗饭庄举办新年联欢会。在联谊会各公社理事的组织下,近百名科右知青出席联欢会。科右前旗乌兰牧骑应邀派出数名演员到会演出了精彩的蒙族歌舞。30余位各界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应邀光临,天知网管委会领导和部分知青联谊会会长出席了联欢会。<br> 12月26日,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会前全体知青和嘉宾起立,合唱《东方红》,表达了与共和国同龄同命运的一代知青对伟大领袖的情感。<br>  联欢会上,发送了刚刚付梓的《天津市赴内蒙古科右前旗插队知青名录》。同时联欢会也为下乡45周年纪念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联谊会副会长盖刚主持了活动,张洪义会长讲话,介绍了联谊会全年活动情况和明年工作计划。联谊会副会长刘先文、朱英梅、张笑仙、张英凤、齐笑冬,秘书长刘清等分别为大家祝酒。天知网九0会长致贺词。数位企业家朋友闻之联谊会的诸多活动特别是知青林迁移情况,当场解囊相助,给予了大力支持, 当场捐款10万元。在欢快激情的蒙族歌声中,乌兰牧骑演员向嘉宾们呈献上哈达。联欢会四个多小时时间,掌声不断,歌声不停,笑语欢天,始终充满着热烈、欢快、和谐的氛围。 附:关于编印科右知青名录的几点做法<div>  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整理,200多次的修改核对,共有3999名知青计入名录。首先是定了三个目标:一是给我们自己的那段历程有个归结,知青名录和知青影集、知青回忆录合起来,即是一套较为完整的前旗知青走过的历程;二是它必将成为盟、旗历史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比较真实的史料;三是它也给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留下一点精神上的东西。</div><div> 第二个事是停留在网上还是印成册子。这个异议不多,大家一致认为出版成册为好,也只有成册才能实现上面的三个目标。</div><div> 第三个事是怎样组织。开始的一年多,我们重点放在网上的科右知青家园里,靠大家回忆整理。大家共发帖回帖200多个,提供了1800多知青名单,占全旗天津知青的45%左右。实际上一直持续到目前,仍在继续。能有这样的成绩,除了广大网友的热情支持外,主要还是有几位知青骨干,她们离开下乡地较晚,且都担任过旗或公社的一些职务,和知青的熟悉面较广,现在又是知青家园里骨干,因此不仅提供了本队知青名单,而且按公社按生产队回忆整理出数百名知青名单,这就不同于一般知青今想起一人,明想起两人那样提供,不准且分散。<br> 在此基础上,我们联系了前旗档案馆寻求支持。这些档案复印后有一米高,一位留守知青特地坐火车给我们运来。但我们拿到手后发现,只有68年下乡的知青,68年后的均没有;且积压多年,当时又是手抄档案,再复印出来,很多字迹模糊。底册基本是知青所在学校移交的花名册,但学校的名单没有去向,只能参考。我们联谊会及时组织各公社知青理事和联络员,依据网上荡下来的名单、旗档案复印件和学校花名册,互相借鉴,互相参考,逐个生产小队(既按知青点)进行登录,然后多次核对,每次都请一些知青帮助回忆核对。逐步形成了一本较完整的知青名册,又再一次发到网上,在更大范围核对。经过两年多时间,决定交印。并在印本中加入了各公社配图和目前概况。在印制过程中又有知青想起新的线索,不得不停下来,再修改。就这样,先后编修了200多遍,耗时两年多,近200多名知青积极参与,才付梓成册。<br> 第四个事是留下了诸多遗憾。尽管耗时费力,但名录还是留下很多遗憾。比如人数不齐,已登入的知青是3999人,与实际人数大约差近一千人。主要差在74---76年下乡的天津知青,原因是那时,老三届知青多已离开农村,彼此没有接上茬,之后又少有联系。有的知青户整体上缺乏联系,且都不上网,名字一丢就是全户缺失。再如:消息来源的不准确,健在的却误登为已故,很对不起当事知青。其他如名字写错,男女性别搞错等等。更遗憾的是名录刚出版,就见到遗漏的知青本人参加活动,彼此尴尬不已。但联谊会当时决定付印的决心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即便再等几年,也不会完整无误。时过境迁,编辑出版的困难会更大。<br></div> *在编写知青名录的过程中,很多公社的知青理事广泛联系本公社知青,逐户逐点的登记名册,积极寻找失联的知青,使大部分知青彼此间建立了通讯联系。在此基础上,陆续设立了各公社知青微信群,一些公社知青每年都坚持组织聚会,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3月,开始启动知青山建设。3月10日,知青联谊会一行来到前旗科尔沁镇,与镇委书记岳嵩山、镇长陈玲,老领导李子贵、陈德东等一起研究知青山建设规划。确定启动占地400亩的知青山建设,包括迁移知青林纪念碑至新址,补种新植云杉、果树等树苗,新建知青下乡浮雕、知青亭、知青敖包,完善上山甬道等基础设施。<br> 回津后,联谊会立即进行市场考察,落实有关浮雕的原石购买、浮雕的版画制作、刻制等具体事宜。至当年5月,完成浮雕制作任务并运至知青山上。<br>  为联系沟通知青建设,副会长张笑仙多次赴科尔沁镇,把双方想法汇集交流,落实在具体设施建设中。 <p class="ql-block">  *2014年初,联谊会开始构思组织编写(科右知青回忆录),成立了专门的编辑委员会,副会长朱英梅牵头具体组织了实施运作。组成了征集组、编辑组、出版发行组等工作小组。广大知青积极响应,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编写之路。5月18日,《科右前旗知青回忆录(暂未定名)》编委会一行15人举办了郊游活动,并在车上总结部署了该书的编辑等工作。2014年底,经过编委会一年来的辛勤付出和大家的全力支持,大型回忆录《留在草原的足迹》即将付梓。该书收集了110名作者的170多篇文章,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市档案馆、科右前旗档案馆都收录为史册留档。</p><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31日上午,在河西红旗饭庄召开了出版发行会议。参加会议的210余人,其中知青作者近80人。大家像办自己家的喜事一样,兴高采烈的庆贺此书的出版发行。</p> *2014年6月,完成知青林迁址的施工。6月22日,50多名知青赴科右前旗参加了“天津知青林迁址落成仪式”。张洪义主持知青敖包祭祀并颂祭文。盖刚主持落成仪式,张笑仙在仪式上讲话。经过近半年的施工,初步建成占地400亩,位于乌兰浩特市西部的第一个山的知青山;山上已植树木近6万棵,山坡上有13吨巨石刻成的天津知青林纪念碑,有十米长的,汉白玉雕刻的知青下乡浮雕;山顶上建有三层知青亭和知青敖包。山下高速公路已经竣工,并连接了上山的辅路,汽车可直接开上山。停车场、公厕等辅助设施也都建成。在建设中,得到科尔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特别是知青老领导李子贵、陈德东两位老人以此为己任,不辞辛苦,始终监督着各个项目的施工建设,保证了知青林如期迁址落成。 *闲暇时,联谊会经常组织知青插友们聚会活动,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鼓励大家尽快适应退休生活,一起欢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