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艺术是有价值的,这价值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同层次的人审美的标准不一样,审美需求也有差别。各层次的画家作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所以那些低端书画家打包销售作品,或低价微拍,这些书画还是有市场的,是他们不求质量,但求数量,没有创作态度,越画越流。真正的画家是耐住寂寞的,中国古代画不是用来卖的,是用来怡情遣兴,相互酬谢的,到明朝才开始卖画。徐渭是大写意的开山鼻祖,他穷困而死。八大也是用书画混吃喝,唐寅也仅能维系生活,扬州八怪的郑板桥开始明码标价。齐白石标价不高,接地气,但标价不高的不见得以后不高。黄宾虹生前画送人也不要,汤口图竟拍数亿。凡高不善经营,只知道画画,他生前作品没销几幅,后来却成印象派代表人物。人们审美为何出现如此偏差,不是这些画家作品象酒一样随时间更醇了,而是人们的审美理解随时代发生改变。画家不仅要善画画,也要善经营,毕加索就深通此道,他雇人到各画廊问有毕加索的画吗?使自己名气大起来,他有生前就炒出高价,不缺钱。张大千也善经营,没钱就让张群组织画展,还仿了不少石涛的画卖掉,先解决好生存问题,才能去敦煌三年多临摩壁画。黄宾虹在各艺术学院讲中国画史,却没人知道他会画画,也太不擅推广自己了,以至死后家人把画赠给博物馆都被拒。后来人们忽然发现此老功夫深厚,连白内障后把房画树上也捧为至宝。瓜爷发现不仅一般人跟风,连一些所谓评论家也跟风,误导人们审美。当代画家范曾,黄永玉抓住了时代机遇,成<u>为</u>富翁。而吴冠中却不卖画,甘守清贫。</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瓜爷不赞成那些天价画家的虚高炒作,也不支持制造艺术垃圾打包销售,更不赞成免费索要。艺术不是象牙塔,也不是萝卜白菜。画家要认真对待每幅作品,继承传统,融入时代,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画出自己的理解,但画好画不好是灵性问题,你尽力就可,有多大肚子就吃多大的馍。深入探索,向高境界追求;广接地气,为人民大众服务。适当包装可以,万不可言过其实吹大话。你有几斤几两骗不过明眼人,也让同行耻笑。</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