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 ——致敬世纪老人楊绛先生

大海

<p>  民国世家传奇之一 </p><p> 摘编:金海炎</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民国才女之列,她是最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生于乱世,心中却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b></p> <p>  1911年7月17日,楊绛出生于江南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楊荫杭是民国的大律师,姑母楊荫榆是中国第一位女大校长。父亲给她取名季康,兄弟姐妹们“季康季康”叫快了,就成了“绛”的读音。后来写的话剧公演时,索性把“楊绛”做为自己的笔名。从小虽身材小巧,但学业精良,深得父亲宠爱。</p><p> 因其父得罪了省长,楊荫杭被调到北京任职,他带着一家人来到了北京。</p> <p>  所以,楊绛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和婉约,又藏着北方女子的倔强与傲骨。</p><p> 1928年,一心想报考清华外语系而刻苦努力的她,因南方没有名额,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在校期间,不仅专业拔尖,在班里才冠群芳,还喜欢音乐,善吹箫,工昆曲。</p><p> 大三的时候,振华女中校长为她申请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奖学金,但她只想考清华研究院攻读文学,终如愿考取清华研究院外国语研究生,先后师从吴宓、朱自清等名师。</p> <p>  爱情总是不期而至,读研期间,她和钱钟书在校园相遇了。</p><p> 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p><p> 楊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p><p> 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与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p><p> 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了,这不是事实。”</p><p> 楊绛也趁机说明:“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p><p>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楊绛那颗芳心很快被融化了。</p><p> 1935年7月13日,两人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后来,随钱钟书远赴英国牛津大学。</p><p><b style="color: rgb(1, 1, 1);"> 认定一个人,就与他相依为伴,相濡以沫,安稳一生。</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随钱钟书英国的旅程,她发现这个鼎鼎大名的才子,居然分不清左右手,不会系鞋带蝴蝶结,甚至连拿筷子也是一把抓。在生活上,他完全失去了“翩翩风度”,成了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处处依赖她。楊绛曾说钱钟书老实得可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英国时,楊绛怀孕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钱钟书说了一句痴话:“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而那时的楊绛,对于“像我”,她并不满意,她要一个像钱钟书的女儿。</span></p> <p>  楊绛在医院坐月子期间,钱钟书过得十分辛苦。他一边准备毕业论文,一边要到医院看望妻女,还得独自料理日常生活。</p><p> 一个人的日子不好过,钱钟书处处出错。</p><p> 每每如此,他小孩子似的跑到医院对妻子说:“又做坏事了。”</p><p> “弄髒桌布了;弄坏台灯了;弄烂门了,关不上。”</p><p> 杨绛回答说:“不要紧,我洗,我修,我装。”</p><p> 楊绛的“不要紧”三个字,成了钱钟书最大的安慰和寄托。只要妻子在,一切都安稳。</p><p> 有一次,钱钟书额头上长了一个疔疮,久不见消退,钱钟书心有隐忧。见丈夫神色不好,楊绛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钱钟书一听,即刻心安。楊绛只是给他热敷,疔疮却真的被拔掉,半点伤疤也没有。</p><p> 其实,她哪里会做?自小被女佣照顾的大家闺秀的她,在跌跌撞撞中却也学会了过日子。</p><p><b style="color: rgb(1, 1, 1);"> 为了钱钟书,她几乎变得无所不能,将两人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佳酿尘封香更浓,相遇相守才更懂。一路走来,看罢太多。只有我们的喜欢,始终如一,不离不弃。</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大家闺秀、豪门千金,下嫁寒门才子,原本门不当、户不对,更是不被钱钟书父母看好的“洋盘媳妇”的她,也能在这段同甘苦、共患难的岁月,赢得了公公“安贫乐道”的称赞,婆婆“愿与相随”的肯定。</span></p> <p>  《围城》是在沦陷上海时写的,为了支持丈夫写作,楊绛立即停止了手头的戏剧创作,全力维持生计。</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楊绛说:“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47年,《围城》成功问世。</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 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楊绛女士不断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大师”和“大师夫人”这两个角色之间,楊绛选择了后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是多么大的爱意,才能让她为了丈夫,放弃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创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文字间的楊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智慧;而生活中的楊绛,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妻子的生死坚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同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 “赐予楊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b></p> <p>  1966年,时势变动,人,也要跟着向前走,他们和之前所享受的知识分子待遇,一落千丈。</p><p> 钱钟书和楊绛深受“文革”迫害,被整得苦不堪言。楊绛还被剃了“阴阳头”,她却连夜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被分配刷厕所,她把厕所刷得干干净净,随后一个人坐在里面看书。</p><p> 1969年,她又被下放至干校,已年近60岁的楊绛被安排种菜。她索性白天管菜园,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膝盖当写字台,看书做笔记。她没有半点怨言,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说:“文革对我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p> <p>  那几年,很多人劝他们夫妇离开中国,他们一口拒绝了。</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正是因为对自身的境遇不那么敏感,所以她才能随遇而安。也正是因为楊绛的坚强,才支撑这个家没有倒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她一生所求不多,只希望在动荡的乱世中,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将茶饮》里她写道:“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曾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留在我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她撰文称:“含忍,无非是为了保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平静。”</span></p> <p>  1994年,钱钟书病重住院,她独自一人照顾丈夫。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的院区,已经80多岁的她,就这样来回奔波,不辞辛劳地照顾二人。她曾说:“钟书病重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p><p> 1997年,被楊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病逝,深受失亲重创的楊绛对钱钟书说:“你放心,有我呐!”</p><p> 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p><p> 一年后,钱钟书也辞世!</p><p> 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世后,她深居简出,很少接待外人。在92岁高龄时,提笔著书《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苦的日子。96岁推出《走到人生边上》纯真至美的散文集,与世人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p> <p>  功成名就的晚年,楊绛几乎不出现在公众埸合。每天读书写作,平平常常的日子,唯一的活动,就是用自己的稿费办了一个“好读书”奖学金。</p><p> 她读书写作,只是因为兴之所致,并没有一丝追名逐利之心。</p><p>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她的安宁及淡泊,显得无比珍贵,又令人无限动容!</p> <p>  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在她荣辱悲欢的绝代风华里,锻造出柔韧、淡泊、独立的人格魅力。她用生命之火,烤暖了人世间的幽暗和不明。她这一生,如同明灭之中划过的一根火柴,用自己的微光,照亮着茫茫苍穹!</p><p> 从做钱家媳妇的含忍,到国难中的含忍人生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她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天真之性”,也成就了她大智若愚的生活智慧以及晚年佳作倍出、怡然自得的充沛状态。</p><p> 来生很长,相处不易,心存善良之心,善待心中所爱。这或许就是先生行走一个世纪的优雅之处。</p> <p>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诞辰109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缅怀先生。 </p><p> 2020年7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