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原古村落——花鼓之源留乡愁

婉儿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人都说看得到山,望得见水,也便记住了乡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在豫南大别山北麓余脉处有一个寄驻乡愁的所在,这里的山,巍峨不足但灵秀有余;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曾站在大苏山之巅吟哦过;留下了“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的感慨,这里的水,浩渺不足而清冽有余,因光山而得名的司马光幼时曾来此濯足嬉戏过,留下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美谈。山的深沉,水的温情,浸润着“千年文化古县”——光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在这里,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水乳交融,独特的历史人文为光山留下了许多古朴美好的村落,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文殊乡东岳村就是其中的代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东岳村位于光山县城南14公里处,地属文殊乡。从光山县城出发,沿着X018旅游专线一路向南、途径郁郁葱葱的司马光万亩油茶园、碧波万顷的龙山湖湿地公园,过了别具风格的南王岗创客小镇,遥见道路右侧立一处单边牌坊,上书几个大字:中国花鼓之源——古坊东岳欢迎您!</span></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东岳印象——古色古香</b></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虽称东岳,却与雄浑巍峨的东岳泰山没有半点关系,“东岳”二字来源于村东的一座叫东岳寺(现名文殊寺)的庙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东岳寺位于村东县道南侧,绿树环抱下仍掩不住峥嵘之势。东岳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距今已有580余年历史;2007年东岳寺翻新重建。重建后的东岳寺占地面积8916平方米,为三进四合院格局,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分布为大雄宝殿、东岳大佛殿,观音殿、东西厢房等。寺庙大门面对弧形卧龙岗中心,恰巧五个小山头对着庙院,系建寺佳地,故此有“五虎拜佛”一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寺院内左侧有一颗合抱粗的古柏,相传为唐代所栽植,历经千年风雨,现高十丈有余,像一把顶天立地的大伞,庇佑着寺庙。寺内供奉有道教的东岳大帝、佛教的释迦摩尼以及儒家的孔圣人等,儒、释、道三教同尊一庙共飨香火。</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据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东岳寺与据此2公里远的千年古刹净居寺颇有渊源。净居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始祖庭。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慧思始结庵于此,智顗师从慧思,在此修7年而"大苏开悟"。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道岸禅师率徒鉴真始建寺于其地,始名“净居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据考证,当地士大夫当年在距净居寺北约2公里的此处建立东岳寺,就是为了弘扬佛教天台宗精神,并逐渐形成东岳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独有风格。历经时代变迁,现在的东岳寺已从广受四方香火的单纯寺庙成为东岳村乃至整个文殊乡的历史文化象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东岳村占地8.7平方公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3处,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面积达7260平方米。漫步于东岳村乡间小道,青堂瓦舍,凭河而建;房前屋后,绿树荫荫,鱼塘连片;一泓碧水,几许粉荷,泛起缕缕幽香;古朴的门楼下,一两个老妈妈摇着蒲扇,三四个孩童嬉戏玩耍,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浓妆淡抹的水彩画。不时跃入眼底的古井、古树、旧宅院时刻提醒游人身处的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村内旧宅系豫南古民居建筑风格,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犷质朴,也含有徽派建筑的婉丽清雅。大部分建筑仍保留明、清时期的样貌,结构上为梁架式砖木架构,风格有“硬山式”“包青”“鼓壁”,多扇木华门、镂空格窗、木制阁楼、一明二暗、三明两暗等房样布局,从屋顶三高两矮的马头墙看,更具徽派风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村北古商道的河流上,有一座石拱桥,据传为战国时期的鲁班设计建造,保存相对完好。相传鲁班早年路过此地,曾指点过当地人技艺。这位巨匠曾断言:“欲采日进元宝,不采出一侯相”。后来,真应了祖师爷的验,候相没出,这里却成了鄂豫皖三省最大的橄榄岩(俗称红石)石器加工基地。主要凿制猪槽、门枕、碾盘、石狮等石质器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在传统村落修复建设过程中,东岳村在保护好古井、古树、古商道原貌的基础上,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抢救性修复。另外,村里规划新建了13万余平方米的仿古民居、敬老院,花鼓戏彩排大楼。新建房屋与传统建筑总体协调一致,布局合理,形成了古朴美观、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整修后的方店村民组3口万方大塘连为一体,湖面微波荡漾,湖上新建的抄手游廊古朴典雅,塘边几十年树龄的弯柳姿态妖娆,远处的净居寺紫云塔若隐若现,徜徉在古坊东岳,陶醉于景色的古朴淡然,更醉于东岳人的守根重源。</span></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东岳印象——粉色印记</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秀芳姐,方哥,来一段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好嘞,就唱《夫妻观灯》咋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哐啋、哐啋、哐啋……”踩着清脆的锣声鼓点,东岳村文化大院内飞出清越的男女声对唱,男的中气十足、女的婉转悠扬,勾得附近的村民背着凳子往戏台边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旦角张秀芳扮相俊美,歌喉清丽,人称“百灵鸟”;搭档方应亮,质朴敦厚,既是张秀芳的丈夫,又是她的徒弟。一年前,这对戏曲上的师徒、生活中的夫妻在该村的文化中心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并演了一出新编花鼓剧:《中办扶贫到光山》,把光山花鼓这个小剧种推向了全国大舞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相传花鼓戏在此流传已有200多年历史。原是由豫南地区民间小调、山歌、小戏等融合了黄梅、江西弋阳腔等,于清光绪年间,由说唱艺术逐渐演变成独具一格的地方剧种。东岳村部的文化墙上,详细地记载了光山花鼓戏的起源与流派。花鼓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节奏明快,曲调活泼,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在东岳,如果不会哼上一段儿花鼓戏,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东岳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不同于豫北的豫剧,光山花鼓戏行头少,两三个演员,一两个伴奏便可组建一个戏班走街串巷演出。在旧社会,唱花鼓戏仅为糊口,而现在却是为了传承非遗文化,丰富日常生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在村文化中心展厅一隅的显眼位置,挂着1953年东岳村花鼓戏第四代传承人翁行凡和搭档吴天洲在中南海怀仁堂唱戏的剧照,当年演唱的《夫妻观灯》曾荣获金质奖章,并受到朱总司令的亲切接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剧照旁边桌子上陈列着唱戏的衣冠、头饰、髯口,竹马、狮子、旱船等道具,色彩多呈粉红翠绿,极富乡土特色。靠墙放置着十多个牌匾,有国家的,也有省市颁发,光是非遗名录就有10多项,每一项荣誉都诉说着东岳村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村内现有花鼓戏班2个,皮影戏班3个,地灯戏班6个,大鼓曲艺队1个,狮舞、龙舞、旱船舞、花挑舞等民间花会表演队19个,每年在周边县的演出要达到上千次,我们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该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指着中间那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牌匾自豪地介绍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东岳村毗邻汉潢古道,自古便是往来商贾的重要集结中转地,制衣作坊、榨油作坊、染布作坊、豆腐作坊等遍布街头,尤其是烧陶作坊。东岳村烧陶技术自从宋代就已远近闻名,乃至不少地方都是因窑而命名,比如肖窑、王窑、杨窑等。清末民初时期,在南方城市做官的东岳人杨广坤,回到家乡后,将发达地区的高超的制陶技艺传给村人,吸引附近商贾竞相购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今天,村子中部的方店组,仍保留着杨广坤旧时的居所。东岳村便民服务中心隔壁有个古色古香的两层四合院落,平时村里开民主大会、逢年过节的文艺汇演都在这里进行。近两年,东岳村准备在这里打造“光州十八坊”,秉持着“一坊一平台、一坊一文化、一坊一景观、一坊一故事”的构想,重现古时作坊原貌,重塑“花鼓之源,古坊东岳”的文化精髓。</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东岳印象——红色记忆</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在大别山,但凡人的心中都蕴藏着火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镌刻历史的遗址遗物在这里俯首皆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大革命时期,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的指导下,东岳村建立了杨湾苏维埃、四角洼苏维埃、茅塘埂苏维埃、熊洼苏维埃、上张湾苏维埃等红色政权,革命活动如火如荼。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在东岳村留下了战斗足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距此地2公里远的花山寨,曾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的决策地。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举行第14次常委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周恩来的指示,分析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年来斗争的形势,会议决定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根据地而斗争。行动中,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当年在这里,父母送儿当红军、妻子送夫上前线的感人故事每日都会上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村口的一处水塘边,有一排并不起眼的青砖灰瓦民房,若不是留有碑刻,外人很难想象,这里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先念当年指挥中原部队时住过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率部驻扎光山,居住在东岳村杨湾组,同这里的百姓共吃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利用这里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敌军的统治腹地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拉锯斗争。最终以党和人民的胜利而告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80多年过去了,那段历史在惊涛骇浪中渐渐远去,把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留给了后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在大别山,但凡人的心中都蕴藏着火种!”大别山下的人们都这么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28, 128, 128);"> 这火种,点燃了花山寨会议桌上的一豆烛光,照亮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崎岖小路,凝结成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新时期,这种精神历久弥坚,激励着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们,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span></p> <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东岳印象——绿色宝藏</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盛夏时节,信步东岳村,荷田田、稻茵茵,绿水青山两相印。东临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接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毗邻两大生态功能区,古坊东岳灵韵独得,四季宜人,用该村村民杨长太的话就是“绿的漾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这是北京九鼎辉煌为合作社设计的logo,绿色代表我们的有机稻米,绿色的就是生态的、生态的就是健康的……”杨长太指着合作社展厅墙上绘制的四方景商标侃侃而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杨长太是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的负责人,2012年,杨长太回乡创业未果,欠下债务;2014年老杨遭遇车祸被识别为贫困户;2015年,在乡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老杨成立了四方景家庭农场,发展苗木花卉种植、有机茶园、稻虾共作等种养殖业;2017年,农场规模达到1500余亩,安排5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老杨光荣地成为了“脱贫之星”;2018年,以老杨的四方景为龙头,东岳村成立了产业联盟,家庭农场成立了党支部,老杨担任党支部书记;2019年9月17日,作为文殊乡脱贫致富六个代表之一,老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党支部书记的“三级跳”,老杨近几年的人生轨迹和东岳村的发展高度契合。“长太和他的四方景是我们东岳村发展变化的缩影”该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感慨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十年前,东岳村还是处在深山人未识的国家级贫困村,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2012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东岳村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拿到了国家拨付的300万专项修复资金,古老的山村焕然一新,开启“东岳村1.0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役的打响,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往贫困村倾斜,路通了、桥架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干事创业的年轻人被吸引回来了,依托县里的“多彩田园”产业示范工程,村里发展了5个合作社、7个多彩田园产业示范点,种茶树、开茶厂,成立东岳村旅游开发公司,带领乡亲们捧“山水碗”、吃“生态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2018年底,全村高质量退出贫困村序列,一个古色古香,绿意盎然的“东岳村2.0版”已然形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我们现在正致力于将“四色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农旅深度融合,打造光山县乡村振兴的东岳样板!”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驻该村第一书记贾巍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从国家级贫困村到2018年底高质量脱贫,再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调研,东岳村的华丽蜕变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数年砥砺路、古村焕新颜”,东岳村一直都在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山川叙乡愁,村舍飘炊烟”,东岳村又仿佛从未改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 在变与不变中,经历了新与旧、红与绿的碰撞交融,东岳,一个守着乡愁又不断追梦的古村落,一朵盛放于大别山下的“四色花”,在新时代阳光雨露中结出累累硕果。</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