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父亲王凤和出生在1925年12月1日,山东临沂费县人。我是王凤和的小儿子王爱国,出生在1965年11月15日。小时候刚刚懂事时,我印象中的父亲很少回家。</p><p> 1963年,父亲由40军120师359团拟任团长改任为120师后勤部第四任后勤部长,历时八年。这八年,120师业绩满满,内蒙古国防施工三年,兴城望海拦海造田两年,黑龙江开荒铁力农场两年。身为后勤部长的父亲全力以赴,来去匆匆,孩子们很难看到他。我对父亲的第一印象是有点严肃、有点怕。那时候,吉普车一进院按声嗽叭,我就知道是爸爸回来了,马上跑出去迎接他。陪他回来的公务员叔叔跨着手枪,我一定要他摘下来摆弄几下空枪才过瘾,然后坐到吉普车的驾驶员位置上转转方向盘、按几声嗽叭,有机会还会跟着司机叔叔溜上一圈威风地过下车瘾。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带我打猎。他枪法很准,每次打猎都有收获,山鸡,山兔,沙半鸡什么的。他打鸟弹无虚发,让我和妹妹都看呆了。我上初中后,他很关注我的学习情况,成绩不好时,我就要接受他比较严厉的教育,但很少挨打。</p><p> 小时候还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事,让我对父亲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一是经常听到大家对他的为人和工作能力的好评与认可;二是他一回家,吃上妈妈随便做的四个菜,花生米,鸡蛋炒辣椒,炒木耳,炒黄花菜什么的,喝点小酒,高兴了就会讲讲战争年代的事情。父亲最爱吃的菜是干辣椒大葱炒鸡蛋。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缺衣少粮的他8岁就到地主家干活求生了,先后给十个地主家干活,受尽了凌辱,一直到19周岁参加八路军。有一次,地主家来了客人,炒了一大盘子干辣椒大葱炒鸡蛋,在厨房忙活的父亲看见后馋坏了,梦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吃上几口,从这一天起,这道菜在他心里牢牢地扎下根。他在朝鲜战场当教导员时,生活待遇是吃中灶,就曾让炊事员炒这道菜吃。后来,每当他吃上这道菜,必须美美地喝上两杯、讲两个故事,这道菜成为伴随他一生精典记忆的一道菜。吃饭的时候父亲要求我们碗里不能剩一粒米,不许浪费粮食。他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不许搞特殊化,对自己则要求得更严。他当部长期间,办了四个农场,修了一个水库,与干部战士一起劳动、同甘共苦,受到广泛赞扬。农场获得了丰收,使全师干部、战士、家属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部队开始有了经济底子。身为后勤部长的父亲有条件吃的、用的好一点,可是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搞特殊化,与干部战士同吃大锅饭,以身做则,艰苦朴素,无怨无悔,在干部战士中树立了良好口碑。父亲的原则性之强从这下面件事中也可以看出。有一年冬天老兵复员时,爸爸的公务员面临入党、提干、学开车等问题来到家里哭鼻子,爸爸态度温和但又坚持原则,明确表示让他服从组织安排。我母亲担任过家属委员会主任,经常帮助有困难的部队干部家属。母亲小时候上过学,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她和父亲共同养育了我们五个子女。父亲参加内蒙古国防施工那三年,在家时间非常少,母亲每天上班,还要照顾我们五个孩子,所有家事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相当辛苦,但只要爸爸一回家,母亲必给父亲端上一盘干辣椒大葱炒鸡蛋的菜。 </p><p> 对战争充满好奇的我们,有时也会让父亲讲讲他在战争年代打仗的故事,我们本能地喜欢听,每次听了都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们去师医院洗温泉,我俩共在一个小单间,他身上多处负伤留下的疤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是从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走出来的老兵,于1945年8月参军,编入鲁中军区警三旅,六个月后入党。父亲一参军就在一连机枪班当了一年半的机枪手;机枪一响,马翻人仰,这个职业用杀敌无数来形容一点都不过份。父亲的首仗是解放山东临沂,之后是围剿当地恶霸王洪九。1945年11月,父亲随部队在山东龙口上船,在海上漂泊了七天七夜到达东北,在大连皮口登陆,开始了解放战争之征程。</p><p> 1946年7月底,父亲所在部队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3纵9师26团。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四保临江期间,三纵在长白山一带御敌,坚持南满斗争。当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指战员们吃不饱、穿不暖,部队减员严重,最多一个连150人减到剩40多人,过年每个战士只能发八两高粮米,见不到油、盐、肉。当地老百姓生活也极度困难,都是流着眼泪过的年。面对困境,干部战士的思想产生了动摇,士气低落。陈云同志到东北了解情况,稳定了部队情绪,明确了要敢同敌人打大仗,变被动为主动的作战方向。和所有的战友一起,父亲度过了从山东到东北后一段最艰苦的时光,正是他们的无畏坚守和奋勇出击,才使得四保临江得以成功,而四保临江的胜利为我四野军队决胜东北战场奠定了基础。</p><p> 1947年5月,夏季攻势开始,父亲时任3纵9师26团1营2排5班班长。359团在打下山城镇后,遂与3纵7师19团一起,被调去配合4纵10师继续攻打尚未攻下的梅河口。父亲他们打了一夜,第二天稍作休息,父亲走出碉堡准备去机枪班联系机枪为接下来的冲锋做准备,谁知刚走没多久,一颗子弹飞来,直接打中父亲的右肩窝,鲜血透过棉衣流到雪地上,班里的战士见状赶紧用救急包为父亲做了包扎,又把父亲送到隔着一条小河的团包扎所,在那里做了消毒、止血等处置。休息了一个多小时后,父亲自觉没啥危险了,便提出回连队,他说:我是班长,轻伤不下火线。在父亲的迫切要求下,团包扎所派人把父亲送回小河对岸,回连路上遇见了副营长于连和,他寻问了一下情况,没让父亲回连里,说让父亲再养几天伤,先和营通讯班一起行动。就这样,父亲和营部的人一起行军、一起吃饭,十几天后伤势好转回到班里。1947年6月,父亲被提拔为2排副排长,11月升任排长。</p> <p> 1948年1月,父亲所在部队改称为东北野战军3纵9师26团,父亲被派到26团1营机炮连当副指导员。攻打锦州前,父亲所在的26团全团干部集训,吃饭时发现有缴获的国民党飞机空投食物,听四川兵介绍叫榨菜,那是父亲第一次吃到好吃的榨菜。 </p><p>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时,父亲是3纵9师26团1营1连副连长,有一天,在胡家窝棚附近,父亲正带领一个加强排侦察敌情,他们在半山腰上发现廖耀湘兵团近万人的国民党兵在向总部撤退,父亲一面派人向营部汇报,一面果断下令阻击。全排包括两门小钢炮在内的轻重武器一起开火,打的敌人鬼哭狼嚎,四处逃窜。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战争年代,父亲就是这样敢打仗、主动找仗打、从真枪实战中获取经验的。 </p><p> 收缴战利品是一件提高士气、鼓舞人心的事。锦州解放打扫战场时,父亲收缴了一箱全新二十支德国驳克枪,还有几箱子弹,团首长的警卫员听说后纷纷跑过来请领,每个人一支枪二十发子弹发放完毕后,父亲自己也请领了一支。收缴的国民党美式军大衣穿在父亲身上显得很神气。父亲还收缴过一支派克金笔,团政治处王宝瑢主任听说后立刻写了张纸条,派警卫员过来请领,随后这支缴获的金笔在王宝瑢主任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p><p> 1948年11月,父亲所在部队改称为人民解放军第40军120师359团。辽沈战役后,父亲随大部队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8年12月13日黄昏,359团1营1连奉命赶到北京南郊马驹桥镇,正想打听镇内情况时,看见两位农民路过,便让这两位农民带路进镇。当队伍最前面的尖刀班走到一院子的大门前时,那两位农民喊了一声“打”,随即掏出枪将带领尖刀班探路的二排副排长于明华的肩膀打伤,然后借着夜幕转身逃离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这两位是国民党的便衣探子。经打听老百姓得知,镇东头一座大庙里驻有几十名国民党兵和一些当地的地方武装,了解到情况后,一连制定了作战计划,让时任副连长的父亲带一部分兵力从正面进攻,连长李瑞年带一部分兵力从侧面进攻。指挥大庙兵力的是国民党军一个副连长,他枪法挺准,专瞄指挥员打。做为我方指挥员的父亲被他用卡宾枪瞄准击中,子弹击破父亲头侧方的颞骨,当即满头满脸血,这次战斗的总指挥,团参谋长李林一见状,亲自指挥连卫生员战斗英雄郑和珠给父亲包扎。父亲撤下后,李瑞年连长接替父亲继续指挥正面进攻、组织爆破,那个国民党副连长继续瞄准指挥员,战斗英雄李瑞年连长不幸头部中弹倒地牺牲。之后二排长阎洪礼上来接替指挥,战斗中受了重伤,而卫生员郑和珠机智灵活,使爆破获得成功,庙里的敌人随即被攻克,二排长阎洪礼战后也被记了一大功。驻守在镇边壕沟里的敌人在我军的强有力宣传下,一看大势不好,敌连长带头缴械投降了。战斗结束后,父亲来到河北玉田医院疗伤,玉田医院是当时三个野战医院中中等伤情伤员疗伤之地。1949年1月,伤愈后的父亲被派到359团机炮连任连长。</p><p> 1949年9月,衡宝战役打响,父亲时任359团1营1连指导员。359团1营的任务是与国民党白崇禧第7军一部在湖南衡阳西南方向争夺招宝山占据有利地形,御敌南逃。南方的天气很热,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负责抢夺山头的1营3连在三连长王洪喜的指挥下七夺七失,战斗持续了一天无果,战士们非常疲劳。营长顾炳和和教导员韩相荣命令一连替换三连,重新组织攻打山头,夺回制高点。父亲先是仔细观察了战场地形,随即和在团里作训股当参谋刚下连的王富海连长商量了一下,马上命令二排长侯树全带领二排组织进攻,同时令其配上两挺轻机枪和充足的手榴弹。侯树全带领二排英勇奋战一举攻下山头夺取了胜利,打死打伤30多敌人,我方伤亡16人。牺牲的两名战士中,有一名叫兰明臣,是父亲最喜欢的战士,湖南人,在我军南下途中入伍,行军打仗非常勇敢,以至于父亲至今想起还是记忆犹新。战斗结束后,二排被师里命名为“英雄钢铁排”,集体立大功一次,侯树全排长提升为副连长。作为指挥这次作战的指导员,父亲对此倍感光荣。部队打仗过程中,团里下发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大家听罢,顿时欢欣鼓舞,终于有了人民的新中国了,从此以后可以当家做主人了,许多人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级给父亲他们每个人发了一块光洋,第一次发钱,大家高兴得不得了。</p><p> 1950年海南岛战役期间,父亲所在的120师359团来到广西北海接防119师356团驻防涠洲岛,父亲时任40军120师359团1营1连指导员。有一天,父亲带领一连分乘两艘船出海训练, 谁曾想忽然间天气变脸,狂风暴雨降至海面。父亲所乘的船因船尾拖的那艘救护小船进水,使大船失去平衡,险些造成翻船,幸好随船而去的船老大经验丰富,见状赶紧割断了揽蝇,才救下一船人的性命;而另外一艘载有两个排的船,因桅杆被狂风打断,在海上漂浮了七天七夜,一直漂到越南海域,后来被北海渔民发现了给拖了回来。看见音讯全无又化险为夷的战士们回来,父亲紧握战士们的手,高兴得笑出声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1953年5月15日在三八线板门店101高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与359团1营营长张永海(右)合影</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摄影:志愿军政治部宣传干事陈平)</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359团1营在101高地召开党委会,志愿军政治部宣传干事陈平(前右二)参加</span></p> <p> 1950年下半年朝鲜战争爆发后,40军接到抗美援朝新任务。父亲随部队从北海走到广州,从广州坐了八天八夜的闷罐火车,来到丹东休整待命。1950年10月19日,父亲随大部队入朝。从10月25日我40军打响第一枪后不久,志愿军便开始了全面追击。120师在40军右翼向南推进,期间,美24师与我军在坪洞、龟项洞、忠店山互有攻防,在对峙之后,西线敌人除留部分兵力扼守清川江北岸滩头阵地外,其主力全部撒至清川江以南。11月4日拂晓,359团团主力奉命继续追击。一天一宿,不吃饭不休息,战士们凭借毅力行进了一百多里路。5日拂晓,天降小雨,部队赶到宁边西以外城洞附近时,在兵困马乏的情况下,团里通知连队生火做饭,这时接到侦察排的情报:美军24师19团已弃城而逃,正向南过九龙江经龙渊洞向安州撤退。团里决定马上动身继续追击。战士们冒着越下越大的雨跑步前进。已经连续十昼夜行军作战,因体能耗尽,有战士跑着跑着就倒下了,再也没能站起来。带着轻武器狠命追赶的战士们,一直追至九龙江边,11月的朝鲜,天气已经很冷了,政委马顺天二话没说,率先跳入冰冷的水中,这好比无言的命令,战士们紧跟着政委,在敌侦察机的俯视下极速趟过寒流。全团用了一个半小时,冒雨跑步行军了20公里,到达预定地点,这是120师入朝以来第一次白昼追击作战。三营长张凤玉带领八连前卫连直插龙渊洞,迅速占领了公路两侧的制高点,将山下公路上美军的辎重车队截击,活捉七名美军,一名为少校情报科长。美24师19团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一个营的兵力回援,在四辆坦克的掩护下,向三营阵地发起进攻,被七、九连顽强击退。与此同时,一营和二营对该敌实施围歼。经过两小时激战,美24师19团1营一个加强连被我全歼。此战,我方取得了击毙击伤美军100多人、俘虏美军100多人的战绩。在此次追击作战过程中,身为指导员的父亲小指被子弹击中,一连连长侯树全,这位在抗美援朝出国前刚刚提为连长,一位机智勇敢的指挥员,在父亲撤下后不幸中弹牺牲。然而一连的战士们,在失去两位主官的情况下,斗志丝毫不减,直至战斗结束。</p><p> 父亲从战场下来后回到国内养伤。1951年春节过后,父亲伤愈,随即二次入朝,但他的小指已失去功能、留下终生伤残。1951年5月,父亲被提升为一营副教导员,1952年8月被提升为一营教导员。之后司令部有过让父亲改任营长的想法,但团政治处坚持让父亲做教导员,故职务变动一事未成。五次战役后,120师359团始终坚守在阵地的最前沿。1952年7月,为配合板门店谈判,揭露美军一直抵赖的入侵朝鲜的事实,359团团长李林一受命于师长刘振华,先后下令让团侦察股和一营抓几个俘虏回来。之前刘振华师长与邓岳副军长曾专程到朝中谈判代表团驻地开城拜见中方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团侦察排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抓了五个俘虏回来。一营接到任务后,父亲和张永海营长商量了一下,把抓俘虏的任务交给了三连长李富贵,李富贵连长把任务交给了三排。三排在中立地带我方区域抓了四个俘虏,二死一伤,活捉了一个,负伤的那位美国兵被带回到我方阵地一连管辖区时咽了气,一连长王振华看见该美国兵身上的美式军装很漂亮,想留下来自己穿,电话请示到营部,父亲回话说:不能动俘虏身上任何东西,否则就予以撤职。活捉带回来的那位美军俘虏,父亲亲自做了审问,当时师里派了翻译过来。1953年年初,120师接受志愿军总部的命令,随46军在三八线板门店往东一线执行一期阵地防御任务,359团1营2连3排7班的02号阵地距美军阵地仅200米远。父亲所在的营部设置在101高地。1953年7月父亲随大部队回国。</p><p> 从朝鲜回国后,经营部书记介绍,父亲结识了该营部书记秦皇岛老家的一位亲戚,即比父亲小九岁的母亲魏淑琴。父亲随营部书记去了一次秦皇岛,与母亲见面。他们一见倾心,几个月后,母亲只身来部队,1954年6月,他们顺利结婚。到这个时候,部队干部的结婚条件已经从团职放宽至营职了。</p><p> 父亲工作认真,做事严谨,一辈子没挨过批评,只有一次挨批评还是批评错了。那是1954年年初,上级传达说苏联军事顾问要到部队指导训练,让大家抓紧训练,做好准备。传闻,苏联军事顾问脾气较大、经常训人,所以当时干部战士都对此事的态度都不积极。有一天,军、师首长在团里没接到通知的情况下来团里检查,359团当时是减编团,其他领导有事都不在,来检查的领导们遇到父亲时,时任一营教导员的父亲正在办公室,邓岳军长以为是团里有意躲避苏联军事顾问,便在会上批评了父亲。会后,父亲把自己正和团组织股长开会研究人员调配问题的实情向郑志士师长做了详细汇报,师长又跟军长做了解释,一场误会算是解除。</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60年11月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合成指挥系。(后排左二为父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1954年“十一”过后,父亲去北镇40军政工干部教导大队学习,118师副政委冯恺被抽调出来在那里负责。1955年2月,父亲被师里以359团副团长的身份选调去沈阳军区五八速成中学学习文化课。1958年6月,已回到军干部部帮忙的父亲又被军里推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校指挥系深造,当时军里五名候选人只录取了他一人。一年后,该院校与南京军事学院合并。1960年那年,父亲和其他在校学员一起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参加了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劳动。1960年11月底,学习期满两年半的父亲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军事学院合成系毕业,回到了离开六年多之久的40军120师359团,再一次任副团长一职。与他同期的学员有: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张万年上将、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傅全友上将、国防大学校长朱敦法上将等。</p><p> 1961年,军队进行了大规模减编,40军据此成立了转业“教导大队”,将一些资历高职务没上去的老同志集中在359团营房所在地,做转业前的准备工作,张烈团长和父亲在此负责。很多38年、39年等入伍的营连级老同志,在部队经历了血与火的青春生涯,对部队很有感情,不愿离开。面对比自己资历老的这些老同志,父亲深感工作不易。但因为形势和大环境的需要,这些老同志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同年,在师参谋长彭连明的组织下,父亲参与了120师师史的撰写,历时数月。</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1971年6月7日,以锦州市工交部部长的身份,随同外交部人员陪阿尔巴尼亚外宾参观兴城望海拦海工程。该工程是40军以120师为主与兴城县政府共同完成的军民共建大型项目。(前排左三为父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p> <p> 1962年,40军组织开荒种粮,准备实现自给自足。120师359团的团长和政委带部分人员在大连小平岛参加40军组织的国防施工,父亲带领减编后的两个营留在部队种粮,取得了大好收成,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1963年,邢维邦为120师师长、冯恺为师政委,父亲升职为120师后勤部长,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后勤工作。在多处建立农场组织种粮,还组织打渔队偶尔出海捕鱼、捉虾,使120师实现了自给自足。1968年沈阳军区组织正团级以上的干部去北京,父亲他们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等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 1976年唐山大地震,部队去抗震救灾,时任120师副参谋长的父亲在师里留守值班时,接到军区副政委李伯秋下达任务的电话,便迅速启程,和运输科长赵秀德一起,赶到因连下大雨而发大水的六股河,组织被河水拦截的救灾车队过河。在请来绥中和兴城地方政府共20台拖拉机帮忙不见成效,只有绥中那台大型拖拉机100号能拖动陷在河水里的车,而被堵截的车辆已排成长队的情况下,父亲及时疏导大部分车辆行往建昌上游绕过河,保证了沈阳军区抗震救灾车辆及时抵达灾区。</p><p> 父亲打了八年仗,当了八年后勤部长,又当了八年师司令部副参谋长。曾于1971年短暂担任绥中县委书记,随即又被派往锦州市工交部担任四年工交部长。1979年年初,军区干部部刘东恩部长到120师考核干部,看了父亲的档案后他找父亲谈话:你是南京军事学院毕业的专科生,准备提你做师参谋长。父亲说:我从军事学院毕业回来这么多年了,也没正式参加和组织过部队的训练演习,现在年纪也大了,不太适合部队建设需要了,希望领导能批准自己到地方工作。于是,父亲于当年转业到沈阳城建局,任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是军事工作,还是政治工作,亦或后勤工作,父亲都是指哪打哪,样样钻研、样样精通。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任劳任怨,高风亮节,不计名利,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在我心中,父亲的形象无比高大,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不是英雄的英雄。我们今日的和平大厦,是他们那代人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打下的地基。身经百战的父亲经常讲起当年牺牲了的那么多的好战友,他说自己还活着,能过上了幸福生活,就已经很知足了。</p> <p> 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父亲,依旧精神饱满地生活着,每日关注新闻,闲暇时侍弄自家院地。做为一个时代的亲历者,父亲非常愿意把所见所闻分享给后代。他常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忘本丢掉初心。日前,《〈遍地英雄〉——王凤和访谈录》一书,在父亲的紧密配合下,正在计划出版中。2019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出四大战役《平津战役》之清明祭“怀念战友”,父亲讲述了马驹桥战斗,深切怀念英雄连长李瑞年;2019年9月28日中央一台黄金时间播出建国70周年大型纪录片《祖国在召唤》第一集“使命”,父亲讲述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等经历;202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国防频道抗美援朝纪录片摄制组采访了父亲,而后,新华社和中央四台《国家记忆》栏目组等新闻部门,在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来临之际也分别采访了父亲,父亲记忆犹新地讲述着抗美援朝的经历,随记忆浮出的,不仅仅是战争往事,更是父亲对战友的怀念和对初心的追忆。讲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精神,为党和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正是父亲今日所思所想。一生中从没整过别人也没挨过别人整的父亲,用他的友善、智勇和豁达影响着我们下一代,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个父亲深感自豪,我爱我的父亲。</p><p><br></p><p><br></p><p><br></p><p> 2020年7月</p><p><br></p><p> 初稿:王爱国 特邀改稿:苗波</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