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欧洲游之(十)意大利威尼斯

老虎

<h3>  6月12日上午,我们乘渡轮前往水城威尼斯游览。</h3> <h3>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首府,威尼斯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画派的发源地,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h3><h3></h3><h3> 威尼斯水上城市是文艺复兴的精华,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亚得里亚海的女王”“桥城”等美称。</h3><h3> 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它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h3><h3><br></h3> <h3>  威尼斯建筑的方法,先将木柱插入威尼斯下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这种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极好,是从亚德拉亚海的伊斯特拉运来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砖比伊斯特拉石轻的很多,所以不会出现房子严重下沉的问题。</h3><h3></h3><h3> 有人说,威尼斯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而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们建起了威尼斯。</h3><h3><br></h3> <h3>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圣马可广场东西长170多米,东边宽80米,西边宽5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们造型的优美、和谐,石雕的生动、逼真,可以说是古罗马建筑中少有的杰作。广场南、北、西三面被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环绕。这些建筑和谐优美,建筑物上的石雕生动逼真。东面耸立着高98.6米的圣马可钟楼和融东西方建筑艺术为一体的圣马可教堂。西面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严整、华丽的总督宫,用粉红色和 白色的大理石砌成。总督宫是威尼斯国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议会和政府的所在地。</h3><h3></h3><h3> 圣马可大教堂据说是因埋葬了耶稣门徒(使徒)圣马可而得名: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828年,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总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圣马可的干尸从亚历山大港偷将出来,运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圣马可大教堂的大祭坛下。从此,圣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护神。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从此,威尼斯到处是狮子。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有两根高大的圆柱,东侧的圆柱上挺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青铜狮,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飞狮。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一眼望去,总督宫上也少不了圣马可和他的狮子。</h3><h3> 自古以来,圣马可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垂涎这里的景色,赞叹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因此曾下令把广场旁边的总督府改为行宫,至今人们还把它叫做拿破仑宫。圣马可广场是每年嘉年华最主要的场景,但是在平常也热闹的像一座舞台,永远不会冷场。这里人流如潮,广场上有数不清的鸽子飞起飞落,游人和它们和平共处。</h3><h3> </h3> <h3>  圣马可钟塔高达97米,建于15世纪。每到整点的时候,两个机械人就会用槌自动敲钟报时,整个城市都可以听见钟声。</h3><h3></h3> <h3></h3> <h3></h3> <h3></h3> <h3>  和总督宫毗连的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骄傲。威尼斯的荣耀,威尼斯的富足,当然,还有威尼斯的历史和信仰,尽在于此。雄伟壮丽的圣马可大教堂始建于829年,重建于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圣马可大教堂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它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如栏杆等。从外观上,它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是源自拜占庭的风格;而整座教堂的结构又呈现出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这些建筑上的特色让人惊叹不已。圣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内部墙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镶嵌的壁画;一是大门顶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奔驰着的骏马。大教堂是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多种艺术式样的结合体,结合得和谐,结合得协调,美不胜收,无与伦比。大教堂有五个圆圆的大屋顶,这是典型的东方拜占庭艺术,但供奉的却是一个西方的圣人。仅此一点,便是独一无二。其次,大教堂内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内外有4000平方米面积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天从世界各地来瞻仰和欣赏大教堂的人成千上万。</h3><h3></h3> <h3></h3> <h3>  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贡多拉”</h3><h3></h3><h3> 这种轻盈纤细、造型别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1094年文献记录,其名来自7世纪时的第一任总督。</h3><h3>贡多拉有十分悠久的历史,11世纪是贡多拉最盛行的时期,当时的数量超过了一万只,但如今的威尼斯仅剩下了几百只贡多拉。虽然数目仅是18世纪的二十分之一,但让人高兴的是,像圣特洛瓦索这样的小船厂仍旧在制造并修理这种小船,使这种古老的威尼斯传统得以流传。</h3><h3> 贡多拉的外观设计原本是各式各样的,16世纪时的贡多拉外表异常艳丽,贵族们经常乘坐装饰着缎子和丝绸、雕刻精美的贡多拉炫耀自己的财富。为了遏制这种奢靡的风气,威尼斯元老院颁布禁令:不准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门第的装饰,已经安装的必须拆除,所有的贡多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来供装饰用的只有船头的嵌板。这一传统一直被保持了下来,如今的贡多拉也是统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被装饰成花船。</h3><h3> 这种小舟有两个部位可体现工匠们的想象力,一个是自然奔放的船头,很像15和16世纪用的六齿钺戟。(每一个齿代表威尼斯的一个区),另一个是依奥尼亚式船尾。到了18世纪,这种威尼斯尖舟的形状和大小慢慢地固定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h3><h3> 今天这种小舟一般长为10.75米、宽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对称型,这样可以较好地保持只靠一侧单桨划的船的平衡。</h3> <h3>  每艘贡多拉上最多坐6个人,水手会根据游客的体重安排座位,前后左右不能乱动,哪怕是有人身体前后倾斜一下也会引起小船的晃动。</h3><h3></h3><h3> 这位水手的棕色大胡子很有个性。</h3> <h3>  我被指定坐在船头,面向其余5人,所以在船上我们就没法合影了。</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墙上打补丁加固了</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著名的威尼斯水城我们只有两个小时活动,船上用了一个小时,接下来就跟着导游在小巷里急行军了。</h3><h3></h3> <h3></h3> <h3>  真想象他们一样坐着喝点什么。</h3><h3></h3><h3> 他们看着我们这帮把包抱在胸前的匆匆过客也会好笑吗?</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在德国商馆楼顶的观景平台远眺威尼斯。 </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外国美女。</h3><h3></h3> <h3></h3> <h3></h3> <h3>  威尼斯最著名的利亚德桥,造型为单孔拱桥,用大理石砌成,建于1592年前后。桥长48米,宽22米。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文学巨著《威尼斯商人》记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 故事,几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商人》不断被后人搬上电影、电视,以话剧、歌剧等形式流传于世。</h3><h3></h3> <h3></h3> <h3></h3> <h3>  这一家令人感动。</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叹息桥</h3><h3> 连结着总督府和旁边的地牢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叹息桥,是威尼斯的必访景点之一。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它建于1600年(另一资料: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场时经过这里,常常会发出叹息声而得名。<br></h3><h3></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下一站佛罗伦萨。</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