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琢细磨研快乐教育 凝思聚力助发展赋能

美友18297755

<p>  《诗经》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课题研究亦是如此。</p><p> 薄积累厚,容微见能。长久以来,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始终秉持“研究真问题,真实做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深入探索教育科研机制,全面营造教育科研浓重氛围,有效助推教育科研平台搭建,扎实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课题研究工作,建构了具有品牌特色的科研发展新生态,积累了较为丰硕的教育科研经验成果。</p> 行走于“实”间的课题研究 <p>  教育科研是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支撑。在省、市教育科研部门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教师共学共思共研共进的浓厚氛围中,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于2018年3月隆重召开《构建学校快乐教育体系实践研究》开题会,开启了学校快乐教育主导课题行动研究。此项课题从快乐课堂、快乐家庭、快乐实践、快乐校园四个维度进行,共十四项子课题。力图通过学校快乐教育体系的构建,践行学校“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校文化传承、内涵发展、转型升级。</p> <p>  小学阶段面向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必须通过采用合乎儿童天性、唤起儿童兴趣的快乐教育的方式,在学校里全面构建起快乐教育的体系来实现。此课题研究,大力营造学校快乐教育文化环境的改善,以此解决目前学校客观环境下存在的教师苦教、学生厌学的问题。我们提出的“构建学校快乐教育体系实践研究”,既体现了一种办学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呐喊,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要求,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统领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整体发展。</p> 流淌着智慧的实践研究 <p>  《构建学校快乐教育体系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之初,全体教师共读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的经典著作《快乐教育》,形成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达成了广泛的研究共识。在《构建学校快乐教育体系实践研究》过程中,各子课题组教师深入课题研究,全面营建快乐育人氛围,潜心钻研快乐教育,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再用所形成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踏上了一条“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研之路。</p> <p>  为精准把握课题进展情况,全面梳理前期课题研究成果,确保研究工作的进度、质量和效果,并为后续课题研究及结题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学校于2020年7月15日进行了题为“研快乐教育助发展赋能”的快乐教育主导课题阶段汇报。</p> <p>  此次快乐教育主导课题阶段汇报由学校教科研室李丽影主任主持,由子课题《提升教师快乐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负责人李春艳老师、子课题《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负责人阴志刚老师、净月校区刘伟东校长围绕《文以载道深耕见远》主题、通达校区宋岩主任围绕《快乐教育 筑梦成长——德育校本教材》主题分别进行了汇报。</p> <p>  子课题《提升教师快乐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负责人李春艳老师从课程实践、课程开发、课题成果等方面详尽介绍了子课题开题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成果。课题组生成了关注学习过程、开展综合实践、促进学科整合等行之有效的研究经验,形成了创编绘本、《花开有声》文集,所撰写的《如何构建“快乐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一文在《吉林教育》发表,《浅谈低年级学生快乐习作能力的培养》一文在《长春教育》发表。课题组王艳辉老师获长春杯教学大赛中特等奖,李春艳老师获长春市教学名师评选和吉林省教学精英评选一等奖等荣誉。课题组全体成员扎实推进科研课题落地,在多学科、多角度、多层级均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p> <p>  子课题《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负责人阴志刚老师从科学、数学、美术、心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角度进行了阶段汇报。阴老师对各学科属性、学科整合点、课程资源开发及疫情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汇报,并将STEAM教育的先进理念、方法融合到学科教学和课题研究中,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整合提供了可行、高效的研究途径,协同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学科整合能力。</p> <p>  净月校区刘伟东校长在题为《文以载道 深耕见远》的汇报中讲到,传统国学中常常提起“文以载道”这个词,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种主要观点,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一种高度概括。“文以载道”最初的说法是“文以明道”,由荀子提出。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化大家均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至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时,“文以明道”终于正式成为“文以载道”。最后,清代史学家、思想家章学诚对“文”与“道”关系的作了总结,进而两者统一。我们今天所讲之“道”即传统文化可以承载的道路与目标,古义新解,把老传统和新观念相融合,把学校多年传统文化教育与新时代德育教育理念相整合,实际上就是推陈出新,就是在赋予核心价值观更为形象化、具体化、儿童化的现实意义。</p> <p>  通达校区宋岩主任在汇报中系统介绍了《快乐教育 筑梦成长——德育校本教材》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及意义。该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德育目标阶段化,德育内容梯度化、生活化,实施过程活动化、趣味化,旨在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接受不同的德育教育,在自主体验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并最终实现“培养一批行为规范、彬彬有礼、志向高远、心理健康、充满阳光的现代小学生”的目标。该教材以一个中心、三条轴线、九大教育领域为基础框架,力图通过德育教育的分层润泽,让学生逐步感知、自主体验,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效果。</p> <p>  随后,刘丽萍校长从众多词语中选用“样子”这个词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的样子、课题研究环境的样子、快乐的样子和发展的样子几个维度,对此次快乐教育主导课题阶段汇报进行了高位概括。刘校长提出,教师要通过课题研究增加内心的定力,学习做到真诚,教书做到真实,这就是快乐教育课题研究要达成的样子。</p> <p>  通过此次快乐教育主导课题阶段汇报,全面呈现了广大教师立足课题常态研究的工作样态,生动凝结了全体课题教师潜心快乐教育的科研智慧,系统梳理了历经打磨与锤炼而取得的阶段成果,清晰显现了快乐教育主导课题统领下教与学的深刻变革,这些都为后续课题研究及结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p> 累结着硕果的行动研究 <p>  学以强能,研以精进。几年来的行动研究,丰富了教师的学习渠道,更新了教师的科研理念,拓展了教师的科研思维,切实起到了兴教、兴校、兴师的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特色的教育科研之路,真正让学校教育科研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一)全力推进各级各类科研工作</span></p><p>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切实将教科研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策、强校之路来抓,积极助推了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12项,其他课题41项。曾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奖项23项,共发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43篇。先后荣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首届“新样态学校实验校”、长春市首批“教育科研基地校”、“长春市STEAM教育种子学校”、“长春市知识产权示范校”等称号。可以说,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度推进,有效促动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助推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长足发展。</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二)助力孵化教育科研名优教师</span></p><p> 为锤炼业务素质,打造名优教师,学校搭建了形式多元化、内容定制化、学习常态化的教师学习平台,力求让教师学习共同体共享互促,协同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在学校的大力培养下,先后涌现出数十位省、市科研型骨干教师。</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着力引进教育科研高位理念</span></p><p> 学校注重引进教育科研前沿理念,曾邀请十余位专家学者到校进行教育科研指导。其中,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淑琴副所长的《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策略》、北京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张智群的《教育戏剧不想下课》、吴晓东博士的《“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讲堂——创新和“互联网+”》、李广教授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四重境界》、吴锡有老先生的《小课题行动研究》、肖敏校长的《核心素养发展与个性化教学综合改革行动研究》、谷晓颖校长的《用思维去影响世界》、张鸿渝教授的《幸福教师的积极心理调适》、逯成文主任的《基于儿童立场的“新学堂”建设》等讲座为广大教师带来了高位科研理念,解答了教学一线和课题研究中的诸多困惑,令全体教师获益匪浅,科研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四)倾力组织教师团队研修考察</span></p><p> 为博采众长、汲取经验,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培训。先后派出校长、科室主任、学年(科)组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赴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考察,并把研修资料、信息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观摩、交流、研讨。我校外出参观、培训、听课的干部及教师近百人次。通过学习考察培训,老师们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对课标、教材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五)大力宣发推介课题研究成果</span></p><p> 为促进教育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助推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校教科研室不断总结提炼我校阶段性办学成果,积极借助广播电台、电视台、自媒体、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平台以及《中国教师报》《吉林教育》《长春教育》《实践新课程》等媒介大力推广我校教学科研成果,编辑印制《研究纪实》《核心素养发展与个性化教学综合改革行动研究》等系列文集,其中《身边》一书已于今年年初公开出版。在课题研究与成果宣传的过程中,教师积累了大量研究经验,展现了我校的教科研成果。</p><p><br></p><p> 刘安《淮南子·主述训》云:“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后续课题研究中,我们将聚合教师共同体的智慧与力量,以真行动做真研究,为快乐而教,为快乐而学,为快乐而研,厚植学术立校、科研兴校根基,彰显二实小的学府之气、学识之品、学术之风。</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