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七O后五老自驾游宣城

laoxu

<h3>出游第三天,五位七O后的老人开始了下半段游程-宣城游。是日上午,一行五人驱车赴广德太极洞,下午返回宣城,登临敬亭山。下图为宣城下榻旅店对面的民居。只见空调外机寥寥无几,天台上太阳能热水器却排得满满当当。</h3> <h3>宣城古称宛陵、宣州,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东临苏浙,西连九华,南倚黄山,北通长江,下辖宣州区及泾县、郎溪、旌德和绩溪四县,代管宁国和广德,市域总面积123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6.1万人,是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宣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纸、徽墨、宣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宣城又是国家园林城市,域内拥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1家,其中敬亭山被誉为“江南第一诗山”。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867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8505美元。</h3> <h3>太极洞地处广德市新杭镇,因洞面有石纹,形似太极图而得名。是中国最有名的道教道场之一,2001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远在两汉时期,太极洞即已是旅游胜地,宋、明时声名益著,被誉为天下四绝之一。自汉唐以来,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汉光武刘秀、明太祖朱元璋、清乾隆弘历等均曾御驾亲临,并有遗踪依稀可寻,在太极洞天壁和洞内摩崖石刻上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太极洞”三个大字系明万历年间广德刺史吴同春所题。</h3> <h3>太极洞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h3> <h3>进入溶洞之前的“祈愿”步道。</h3> <h3>太极洞入口。</h3> <h3>洞内的摩崖石刻。</h3> <h3>太极洞属石灰岩溶洞,全长5.4公里,由上洞和下洞,水洞和旱洞组成。整个溶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险峻壮观、神奇绚丽。现已开放19个大厅,160多个景点。</h3> <h3>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位于宣城北郊水阳江畔,大小山峰60座,东西绵亘十余里,主峰海拔324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国家4A级景区。它虽不高,也不险,但远看满目苍翠,云漫雾绕;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尤其是历代文人墨客咏颂敬亭山的诗、文、画数以千计,其中仅诗仙李白一人即有45首之多。自南齐谢朓《游敬亭山》和李白《独坐敬亭山》传世后,它声名鹊起,直追五岳,被誉为江南诗山。历经千年岁月,敬亭山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诗、茶、佛、酒、亭、画等六大文化特色。<br>拾阶而上,迎面便是李白诗碑《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由书法家启功书写。</h3> <h3>书法家沙孟海手书的唐代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沈著》诗碑: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h3> <h3>宣城解放前夕,敬亭山的建筑被毁坏殆尽,解放后新建和复建了山门坊、古昭亭坊、昭亭、太白独坐楼、先贤祠、翠云庵、绿雪茶社、昭亭湖等大小景点24处。</h3> <h3>敬亭山南麓的古昭亭牌坊与古昭亭。明崇祯九年,宣城县令陈泰来主持修建古昭亭及牌坊,牌坊横额上“古昭亭”三个行书大字系陈泰来手书。</h3> <h3>敬亭山六大文化特色之“诗”。大诗人李白《听蜀僧浚弹琴》诗意雕塑:“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右边手执酒壶的是李白,左边抚琴的是灵源寺住持浚公。</h3> <h3>李白一生曾七次登临敬亭山。雕塑重现了李白带着随从和书童云游敬亭山的场景。</h3> <h3>弯弯的山道,两侧茂林修竹,耳畔溪水淙淙。</h3> <h3>山道边供游人小憩、歇脚的石桌和石凳。</h3> <h3>玉真公主李持盈(公元692年-762年)系武则天之孙女、唐玄宗李隆基胞妹。敬亭山南麓竹林中的玉真公主塑像。</h3> <h3>玉真公主平生喜欢去名山大川访道求仙,炼丹磕药,与逍遥自在天下行的李白志趣相投。晚年玉真公主在敬亭山上修炼,李白也在此定居,公元762年,玉真公主逝于敬亭山,同年,李白病发,也在敬亭山下的当涂县去世。</h3> <h3>玉真公主的坟墓被当地人称为皇姑坟。</h3> <h3>通往皇姑坟的望姑桥。</h3> <h3>敬亭山六大文化特色之“茶”。安徽六大名茶之一的“敬亭绿雪”成名于明代,兴盛于清代,明清时均为贡茶。敬亭绿雪的原产地就在敬亭山,山脚下的敬亭山茶场生态环境优越,仅优质茶园就有万余亩。数十年来,敬亭绿雪畅销于省内外,并有少量出口。</h3> <h3>敬亭山六大文化特色之“亭”。敬亭山方圆内共有大、小亭子三十余座,每个亭子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其中有些亭子是根据诗人的代表作命名的,如谢朓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的天际阁等等。<br>下图为坐落于水中的皓月亭。</h3> <h3>坐落于半山腰的思贤亭。</h3> <h3>在思贤亭眺望矗立在敬亭山最高处的安徽广播电视台宣城发射台。</h3> <h3>敬亭山六大文化特色之“画”。清初享誉盛名的画家,黄山画派宗师、扬州画派创始人石涛曾出家于敬亭山脚下的广教寺,他以敬亭风光为背景,花了六年时间完成了传世名作《石涛罗汉百开图册》及其他许多作品,其中《敬亭山图》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并为后世留下了石涛座像。</h3> <h3>坐落在敬亭山半山腰的石涛纪念馆。二楼两个展厅,厅一名为“落难王子寄画僧”,以图文形式介绍了石涛生平和性格特点;厅二为“搜尽奇峰打草稿”,介绍了石涛的绘画风格和作品特点,并有少量复制画作陈列。一楼设有“名家翰墨汇敬亭”和“白描神手稀世珍”两个展厅,分别陈列名家题词、画家仿作以及石涛写实山水中的罗汉人物和动物。</h3> <h3>石涛纪念馆四个展馆的馆名篆刻,分别是:落难王子寄画僧、搜尽奇峰打草稿、白描神手稀世珍、名家翰墨汇义亭,联起来宛如一首七绝诗句。</h3> <h3>展厅一隅。</h3> <h3>石涛作品。</h3> <h3>石涛印信。</h3> <h3>石涛和忘年之交、画友梅清在切磋、创作(蜡像)。</h3> <h3>夕阳西下敬亭山,纪念大诗人李白的“太白独坐楼”稳居山巅。</h3> <h3>第四天游程:早餐后驱车赴泾县,上午游览查济村,下午桃花潭。夜宿查济村同茂客栈。</h3> <h3>查济古村位于泾县桃花潭镇,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个明清古村落,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景区。它四面环山,岑溪、许溪、石溪穿村而过;它依河而建、路随水转,正街以外、宅第散布;它地域宽阔,仅核心保护区的面积即达49公顷;它古建丰富,且门类众多。有祠堂、牌坊、庙宇、宝塔 ,有村门、民居、古桥、古井等,年代跨越元、明、清。现尚存古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宝公祠、洪公祠、二甲祠、德公厅等古建筑门楣上的砖雕、构架上的木雕、柱础上的石雕,三雕精美,堪称古建精品。</h3> <h3>查济古村全景。</h3> <h3>五老下榻之“同茂客栈”。</h3> <h3>客栈天台撷景。</h3> <h3>古朴的马头墙。</h3> <h3>作为中华写生第一村,查济古村的河边桥旁、街头巷尾,经常有许多画家和学子前来写生,为古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宝公祠又名敦素堂,建筑面积1192平方米,系纪念查氏中兴五世祖查宝源而于明洪熙年间建造。现存的宝公祠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坐落于查济村财神桥左前方,踞今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乍看外表,宝公祠其貌不扬,走进祠内,方知其建筑不凡。</h3> <h3>宝公祠以及门前的财神桥。</h3> <h3>宝公祠门楣上的精美木雕。</h3> <h3>进门第一进为仪厅,主要供家族祭祀时鼓乐队之用。</h3> <h3>仪厅的堂前有天井,天井正下方是一个方正的水池。天井是江南民居不可或缺的空间,它的存在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有诗赞曰:&quot;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树,辟乾坤于洞里”。天井下方挖水池,则取“四水归堂”,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查氏族人曾在此处放养乌龟,期盼外出经商的儿孙们平安回归。</h3> <h3>祠堂的大厅称享厅或明伦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宝公祠明伦堂两侧的墙上有朱熹手写体的&quot;忠、孝、节、义&quot;四个大字,“忠、孝”不在一侧,寓意“忠孝不能两全”。</h3> <h3>祠堂的后进称寝厅、寝楼,主要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上有阁楼,雕梁画栋,正檐翘角。</h3> <h3>镂空透窗。</h3> <h3>木雕梁柱。</h3> <h3>古桥中的一座洞桥-红楼桥。如图所示,桥面与路面平齐,桥洞呈半圆状,桥身两侧青藤柳枝下垂,有的几近水面。站在河埠头仰望红楼桥,只见青山如黛、柳枝轻拂,桥如弯月、水似碧玉。桥洞下村妇们边洗衣、边聊天,好不惬意。据说,早先桥旁曾有一座红楼,故得比名。</h3> <h3>二甲祠,即祈公祠,又名光裕堂,系村民为纪念祈宝公而建。它原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清康熙年间重修,是查济村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祠堂。二甲祠座北朝南、位于村落中部,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祠堂采用五凤重檐式门楼,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石阶两侧各有一方上马石,石阶上则装有汉白玉护栏。因祠堂内出了位“救驾王”查之恺、故门庭上曾悬有“诰封荣禄大夫”的竖匾,甚为显赫。走上台阶、进入厅堂大门,两侧共有抱鼓石一对,显示了该祠的等级非同一般。进入厅堂放眼四望,内墙镶板,见木不见砖。</h3> <h3>二甲祠内木雕数量之多,手法之娴熟,技艺之精湛,堪称木雕艺术的精品宝库。以致笔者索性舍近求远,给相机换上长镜头,专注于拍摄头顶上精美绝伦的木雕。下图为二甲祠门楼下精雕的“空城计”等戏文图案。</h3> <h3>查济村的精品民宿内景。</h3> <h3>泾县桃花潭,系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的一段,位于桃花潭镇翟、万二村之间。下图为万村老街。</h3> <h3>桃花潭园门。</h3> <h3>桃花潭潭水清澈,翠峦倒映,山光水色,尤显旖旎。</h3> <h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大诗人李白一曲《赠汪伦》使桃花潭扬名于世。景区内现有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东园古渡、踏歌岸阁、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h3> <h3>汪倫祠。</h3> <h3>汪伦像。</h3> <h3>桃(花潭)园三缺一。</h3> <h3>第五天行程:早餐后驱车赴泾县太平湖(陈村水库),草草留影后踏上归程,驱车回芜湖搭乘高铁返沪。</h3> <h3>登上陈村水电站大坝,极目远眺,前面就是碧波万顷、翠峦千重,与黄山一衣带水的太平湖,湖中的黄金岛,林木茂密,鸟语花香,一步一景。</h3> <h3>太平湖游船码头。</h3> <h3>芜湖新火车站是城市规划中神山、赭山之间城市视觉走廊上的重要亮点之一,建筑立面两侧奔涌的线条与中央巨大的椭圆相交合,寓意长江和青弋江向中央融汇。下图为出发大厅。外立面中央的大椭圆变身为大厅内候车人观景的大屏幕,前方的赭山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帧巨幅的山水画卷,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中午时分,一行五人回到芜湖,在一嗨租车交还车辆、结清费用后,进站候车,至此,己亥初夏五老皖南自驾游告一段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