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许多事物深埋在岁月中便成了尘土,有的东西深埋在岁月中却成了琥珀。</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 <p class="ql-block">谈及到1977年的高考不能不提及的“三个一”。</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一代人</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一场运动</p><p class="ql-block">白卷先生--一个事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改变几千万青年人命运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上山下乡运动</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背景</b></p><p>文化大革命进行两年后,中国各个领域一片大乱,政府机构瘫痪,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领导成了冤家,老革命成了特务,老干部成了走资派,老师成了仇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疑、对立,派别之间的分歧发展成了武斗。</p><p>文革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工厂处于停顿状态,城市已经无法安置连续三届2000来万毕业生就业。如果让他们仍然滞留在城市,又无法继续学业,后果肯定严重。</p><p>上山下乡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p> <p>上山下乡虽然暂时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但是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我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何必学外文!</p><p class="ql-block">不会ABCD,</p><p class="ql-block">照样当好接班人。</p><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鼓吹读书无用论和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流传很广的一首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卷事件</b></p><p>1973年的“高考”,考试中“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影响了当年大学招生的路线。</p><p>张铁生初中毕业后,来到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凭借一向突出的表现,张铁生当上了生产队小队长,也赢得了1973年这次参加大学招生文化考试的机会。</p><p>然而,在最后一场理化考试中,整张试卷题他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因为他自知理化成绩不好,就在考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当时的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得知这一情况后,将原信作了删改,指令《辽宁日报》发表,并在编者按中说:张铁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p><p>《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信,其后,《红旗杂志》等也纷纷转载,发表评论,说搞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张春桥说这是“反攻倒算”。江青称赞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他敢反潮流”。</p><p>正是因为这封信被“四人帮”及其同伙利用,引发了全国的一场政治大动荡。</p><p>“白卷先生”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知青回城</b></p><p>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这仅仅是极少数人的“专利”。</p> <p>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影响至深至远。</p> <p>这段历史深深烙印于那代经历过它的人们脑子里,或是悲壮,或是失落,或是灾难,也或是幸福,只有他们或许才说的清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改变我命运的1977年高考</b></p><p><br></p> <p>1977年的金秋,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几个知识青年和老农一起坐在地头“歇晌”,这是我中学毕业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三个年头。</p> <p>10月21日上午,生产队的高音喇叭转播中央广播电台《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男播音低沉浑厚、富有磁性的声音那么甜美悦耳,那么动人心弦。</p><p>多少年来,推荐保送工农兵上大学,这次可以“考大学”又“择优录取”,消息像冬日的暖阳,夏日的凉风,令人振奋和感动。</p> <p>从1966年开始的漫长的十余年停考,让高考这个概念,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相当陌生。</p><p>对我来说,学习是一种享受,考试是一种乐趣。公布成绩时老师赞叹的话语、同学们敬慕的眼神让我骄傲,让我陶醉。</p> <p>尽管上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理想。</p><p>“政审”又是我绕不过去的门坎;“出身不好”是横在我面前的 “拦路虎”。</p><p>这道跨不过的门坎、赶不走的拦路虎是一层厚厚的乌云,笼罩在我头上,让我不见天日。</p><p>随大溜报名,随着中国五百七十万考试大军,涌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对我也许是一场游戏。</p><p>不报任何幻想,没有任何压力,轻轻松松参加考试,洒洒脱脱走出考场。</p><p>上大学对别人可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我仅仅是“黄粱一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梦想成真</b></p><p>既然是一场游戏,不必较真,填报自愿很随意,医生、老师是女孩的理想职业,我第一自愿锦州医学院;第二自愿辽宁师范学院;第三自愿大连铁路卫校。</p><p>“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人的道路可以选择”在我看来,仅仅是一句口号。没指望被录取,所以没有期盼,没有焦虑,一切归于平静。</p> <p>幸运女神眷顾了我,我被报考的第一自愿锦州医学院录取了,直到父亲骑着单车往返近两个小时,将录取通知书拿回来的那一刻,我仍如梦如幻。我是幸运的,那一年成绩优秀但因 “政审”不合格而落榜的考生不是少数。</p><p>高考改变了许许多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p> <p>报到的日期到了,列车从鞍山到锦州的沟海线每天仅仅一趟,火车站人山人海,拥挤不堪,上车无异于一场 “肉搏战”,至今我都难以置信:当年是怎么挤上那趟列车的。</p> <p>母亲用过的旧皮箱,套上隔壁王婶精心缝制的蓝色的确良镶着红牙的外套很漂亮显眼。很多人误认为它是一把琴。它将陪伴我渡过五年的大学光阴。</p><p>拼命挤上火车,蜷缩在水房对面的狭小空隙里,眼睛时不时瞟一眼皮箱,里面有我上学的全部家当。</p> <p>绿皮火车哐珰哐珰4个多小时终于到站,上届的学哥、学姐们热情迎接我们新生的到来并携助我们报到。</p><p>就在那一天,从那一刻起,在一个陌生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城市,踏上了我人生的又一个征程。</p> <p>我们入学时,学校正在扩建。</p><p>医学院基础部很简陋,住宿是上下铺的联通铁床;自习在活动房;早餐:一个窝窝头、一碗糊肚粥、一碟咸菜(4—5分钱一顿饭);中、晚餐有炒菜可自选(2—3角钱)。</p><p>比起下乡时上顿下顿“大饼子”,就着漂着一层腻虫的白菜汤,好多了。(我爱吃饭,一次青年点做高粱米饭,我一口气吃了三大碗,那可是一斤二两呀。)</p> <p>一个月18元的二等助学金足够日常开销,我曾用节省的零花钱买个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学外语。上大学的第二年秋季开学,长我一岁(带薪上大学)的哥哥,送我到站前,给我20元零花钱,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让我感动不已,至今念念不忘。</p> <p>物质匮乏但精神充实,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难,这代人有着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格、踏实的学风、远大的理想。同学们埋头苦学、披星戴月,像久旱逢甘露的秧苗,贪婪地吸取营养。</p> <p>这并不是一群“书呆子”。</p> <p>伏案—挥毫泼墨、上台—出神入化、下场—动若脱兔……才华横溢的新生们令学哥学姐们瞠目结舌、刮目相看,让老师们惊喜不已、赞不绝口。</p> <p>校园里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在业余时间同学们弹琴、歌舞、绘画、书法、滑冰、游泳、朗诵、主持、打球、田径……各领风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特殊的群体</b></p><p>这是一个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练的群体,是一个历经艰辛终于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的幸运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是一个大浪淘沙后特色鲜明的群体。是一个日后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成为中流砥柱的群体。</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977年高考的几个记录</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复习时间最短</b></p><p>从10月21日得到恢复高考通知到12月3、4日考试,期间不足二个月就匆匆上阵,奋力一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录取率最低、竞争最激烈</b></p><p>570万考生一起,走进了阔别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真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录取分数最低</b></p><p>辽宁高考满分400分。当年锦医录取最低分数170分;沈医最低(现在中国医科大学)录取分数168分(听老师说的);鞍山钢铁学院录取最低分数180分;哈尔滨工业大学(我先生的学校)录取最低分数240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弃考人数最多</b></p><p>第一场考试中,就有考生陆续离场,在学知识的年代而终止了学习的人们,将原来所学的知识都遗忘了,拿到试卷像看天书,只能抱憾离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年龄差异最大</b></p><p>在录取的这30万名新生中,最大的已过了而立之年,我们称其为“老大哥”,最小的不过17、18岁;我当年刚满20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考生经历最杂</b></p><p>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场景。与考者经历五花八门,年龄差距大,不仅有许多兄弟、姐妹、师生同考的情况,还有叔侄同考、夫妻同考的现象。</p><p>工人、农民、学生、军人、教师、干部、赤脚医生、知识青年……。当时能步人考场者,都带着一种兴奋、好奇,以及些许紧张的心情,还感到一种神圣。</p> <p>恢复高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唯成份论”的浊流,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吹来了第一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p> <p> 恢复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创新局的分水岭,是弃旧图新的标志,因而被一些学者比喻成是个人和民族的“诺曼底登陆”,是“中国青年的复活节”……。</p> <p>1977年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历史,是一种历久弥新的记忆,是一个永留史册的传奇。</p> <p><b>注:文中部分图片、部分章节来自网络,向原创作者致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