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王文芳先生悼念文集

王文芳艺术馆

<p class="ql-block">著名中国画家王文芳逝世</p><p class="ql-block"> 著名中国画家、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文芳于2020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1938年生于山东招远。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宗其香诸老师。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画院成为专业画家。</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在山水创作上不仅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而且对传统国画的意蕴、情趣、笔墨、构成等都诠释得透彻,在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现代艺术的营养,强调山水画的精神内涵,追求意境;强调山水画构图的独特形式美感;强调笔墨色彩的创造,形成了山水画一派新风。其作品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特色,笔墨运用上善于用破墨法,墨、色、水交相运用,混沌变幻。构图上大胆突破传统样式,注意构成感,部分运用装饰对称方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王文芳的艺术创作中,大西北的广袤大地和莽莽群山是其创作的主要题材,其作品深入诠释了西北苍凉的悲壮、雄浑的气象、高峻的庄严、无涯的博大和深邃的神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全部心灵和一支画笔去追踪去寻索,创作出许多成功的作品,并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王文芳的山水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部分是表现高原的风云,奇特的地貌,南疆的小院清溪,戈壁雪山的晨光晚照等作品;第二部分是具有宗教的虔诚、深邃乃至神秘意味的作品;第三部分是国内写生作品;第四部分是对异国风情的写生和创作。</p><p class="ql-block"> 1985年应邀去美国波士顿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1988年1998年两度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初踏征旅》等五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1年5月10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奖,参加了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松鸣谷应》获86日本现代水墨画展优秀奖,《初踏征途》参加23届蒙特卡罗国际艺术大赛展,《风雨锻筋骨》获北京艺术节创作一等奖,2001年参加“百年中国画展”,《碧云低垂寄情思》获1995年“孙中山与华侨”全国大展银奖,《天鹅来归 吉祥如意》2010年参加全国优秀作品展。出版有《近现代名家画集王文芳》等画集。</p><p class="ql-block">中国美协2020,5,28</p> <p class="ql-block"> 沉痛悼念恩师王文芳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王老师的各位亲属,各位领导、各位同学:</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情绪,深切悼念我们心中最爱戴恩师—王文芳先生。</p><p class="ql-block">王文芳先生,一生倾心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教学,在艺术创作领域,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山水画,并提出了“山水画三美”的美学理论,多次徒步中国西部壮丽山川,坚持写生创作,从山水中积累素材、获得灵感,开创了展现中国西北雄浑壮美的“丝路山水”,其开宗立派的艺术成就,无愧于“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的称号;在艺术教学中,王老师倾其艺术所得,授业无私,爱生如子,一生桃李满天下,众多同学在追随王老师的学习中,画艺大进,成绩斐然,更重要的是,在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他以丰厚的素养、高尚的人格,展示了一个宽厚、博爱的长者风范,教给了我们正直为人、清白做人、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感恩知报的道理。</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德之高、艺之精、爱之深,是他留给我们所有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此时此刻,我们又回忆起,王老师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珍贵时光,他的音容笑貌就在我们眼前,也将长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成为我们最宝贵的记忆。他既是老师,又是父亲,教育关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以身为王老师的学生而骄傲,这就是王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格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深深的悼念他,深深的感恩他!王老师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画家,好导师。虽然,他离我们而去,但我们要牢记他的教诲,不负他的期望,进德修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告慰王老师的在天之灵。在这个万分痛心的时刻,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出我们的敬意与哀思!</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您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p><p class="ql-block">王文芳艺术馆</p><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28日</p> <p class="ql-block">各位朋友同学和家人</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怀着无比敬仰与沉痛的心情参加王文芳先生的葬礼。</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先生1938年5月6日生于山东招远,2020年4月28日在北京画院家中去逝,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先生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宗其香先生。1962年毕业后进入北京画院,终生从事艺术创作与教学工作,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代表作品入选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多次获得国家及世界级大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等机构收藏。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文芳》、《王文芳山水画研究文集》等。</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先生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创作与实践中,提出了“山水三美——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做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审美标准,丰富了山水画的理论宝库。他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领域,强化了山水画的精神意蕴,高扬主题审美意识和崇高精神,为现代中国山水画讴歌永恒的大美开创了新面貌。 他吸收各类艺术构成形式,创造了大开大合、大气磅礴、丰富多变的构图。他创造了先泼色、再施墨的湿画法,增加了笔墨的表现力,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技法创造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艺术作品,他的山水画给人高山仰止的崇高之感,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具有慑服力的庄严神秘,一种笼罩万物的宗教感,给人以叹为观止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先生的山水画在意境上属于阳刚之美、神秘之美、崇高之美。在形式上,他追求大的形式构成,在大节奏中体现力与气之美。在笔墨上,他追求苍与韵、雄与奇的对立统一,使笔墨有了生命,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笔墨美。多方位的崇高修养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先生带过很多学生,收过很多弟子,可谓桃李遍天下,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创新理念培养和影响了一批品学兼优,具有开创意识的优秀画家。</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先生是当代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大家,他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他生活朴素,乐善好施;他为了艺术事业终身未婚,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献岀了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先生及他的艺术将永远铭记史册,永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愿王文芳先生天堂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此感谢各位朋友同学,特别感谢栾骏华同学及王有文、刘英轩、李宗原、王金志、张明训、乔领夫妇,朋友王开春、杨成彦、王俊丕,感谢著名画家陈增胜先生,感谢中国美协、北京美协、北京画院,感谢烟台市委领导,感谢招远文联于兆文主席和美协的朋友,感谢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弟子刘忠友向先生叩拜!祝先生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恩师已去 音容宛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昨天早晨,一直到现在,我的心一直处在悲痛之中,真的很痛,眼泪不停的流,我们的恩师,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王文芳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的心怎会不痛,怎能不痛。回想与先生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一切都浮现在眼前。从1990年拜先生为师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来,先生不但教我们如何为艺,更教我们如何做人。 </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到北京拜王文芳先生为师,那是90年春天的一个早上,我从先生的老家招远坐车到了北京永定门车站,然后直奔先生现在一直住着的家——北京画院宿舍楼302号。记得那天很早,估计先生刚刚起床,我便敲开了先生家的门,门一开,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位高大儒雅的身躯,他就是王文芳先生。第一次接触还不了解先生的脾气,记得我见到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是“王老师,我是老家来的,想拜你为师,到北京画院跟你学画画”。然后老师看了我的画说:“去找画院吧”。我说“得你要我呀”。先生说“这你还不明白吗”。那是先生已经答应了,让我去找画院办手续,就这样我们师生的缘分就此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堂课,我拿出我画的很多画的图片,老师一张一张地讲给我听,讲给同学听,讲解那里该怎么画、该怎么处理……。先生是每周星期一上午给他的学生上课,那时先生的学生很多,有时别的老师的同学也来听先生讲课。我们画一个周,上课时把画带来,老师给每个同学一张一张地讲,一张一张地改,从笔墨到构图,从艺术规律到画的意境,从写生到创作,先生从不让同学死学他的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感觉去画自己的画,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到先生去世。</p><p class="ql-block"> 先生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那些家境困难的学生不收学费或象征性收点,有些同学吃住就在先生家里,先生让同学睡在床上,自己睡在板凳上。先生每次讲完课都请同学吃饭,开始的时候在家做,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做一个吃一个,后来因为人多,家里坐不下,每次讲完课,就带同学到饭店吃,每次一个地,什么好吃点什么给学生吃,还经常多点一些好吃的打包带回去给画院的保安吃。除了请同学吃饭,还经常带学生出去写生、出国,一切费用,吃住行都是先生掏钱,而且看好什么东西,老师就花钱给学生买。家里好看的、好用的,让同学随便拿,你不拿他不高兴,他还经常出去买好吃的、好玩的给同学,几乎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王老师送的礼物,每到过年过节就给同学们发红包(画院的保安服务员也有),请同学吃饭。平时也经常给同学钱,有些同学家里特别困难,先生更是慷慨解囊,从不求回报。</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大爱不光对自己学生,对别人也一样,经常出钱资助别人。早年先生到甘肃写生,有个当地文化宫的工作人员经常给老师做向导,带先生几乎转遍了整个甘肃的山山水水,后来这个人因为突发疾病去世,撇下孤儿寡母。早年先生每年都捎去几幅画让他的家属卖掉添补家用,后来画不动了便每年捎钱过去,2016年我在先生家照顾老师,甘肃来一个宣传部的领导到家里看老师,先生问起他一直挂念的那一家人,问他家什么样了,然后让我从抽屉取出二万块钱,又让我看看书包里还有多少钱,差不多一万块一起给了那位领导让他回去带给他们,临走时还送给领导二幅画。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慈悲为怀的人,一位充满大爱的人,他对别人付出,从不求丝毫的回报,他为人歉和、乐于助人的事迹几天几夜也说不完。</p><p class="ql-block"> 先生对别人慷慨,自己却非常节简,几十年来一直住着画院分的四十多平米的房子,家里除了电视,就一部电话,什么现代化的东西也没有。睡了一辈子95公分宽的小床,那是一个三人折叠沙发,先生的弟弟要给他换个大一点的硬板床,他就是不让,说句心里话,年纪大了睡太软的床根本就受不了,我了解先生的脾气,你跟他商量什么他都不答应,为了把先生原来的床换掉,又考虑到先生的习惯,我按照先生原来床的大小高度在老家亲手给先生做了个红松的板床,先生家里很济,一进门过道还有一个书柜,做整体的拿不进去,我便坐成三部分,最后可拼在一起,做好后,又托人在吉斯床垫家做了个特制的硬一点的垫子,然后做了二套被褥和床单,我自己开车从老家拉到北京,头天晚上到了,没敢往家搬,放在车上,心想,先生如果不要,我就送给其他同学,第二天早晨我早早起来,趁先生还没起来,我便一个个搬到家门口,等搬完回到家里,先生已经起来了,护工说,刘老师是你做的,我说是,然后问老师你看到了,先生点点头,我说,提前没有跟你商量,怕你不让,就自做主张做了。没想先生很高兴,然后就把原来的沙发床换下,从换上硬床,先生的腰比原来好多了,后悔没有早早想到。有了这一次便大胆了,原来先生吃饭,饭菜放在两个凳子上,面积太小又太矮,吃饭不放便,我又根据他吃饭时桌子应有的高度,定做了一个大一点的高度合适的折叠饭桌。先生就是那样,对自己太过蒋就,一辈子对自己什么什么都不舍得。</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跟老师出去吃饭,我好像就喝了一杯干红,出门就醉了,以后每次出去吃饭,老师总是保护我,“别给他倒多了,半杯就行”。三十年来,我跟先生结下了如同父子般的感情,早些年,先生身体还好,每年去看他几回,带点东西给他,他总是不要,后来几年,先生年纪大了,我便经常到家里照顾他,有时差不多一个月去一次,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每次到北京,便直奔先生家中,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每次看到先生,心里就踏实。每次到先生家里,先生都很高兴,有时出去办事,先生都不乐意让我出去,最好二十四小时都待在他身边,其实我知道先生心里很孤独,他需要人陪着他,陪他说说话,聊聊天,谈谈艺术,谈谈人生,我想我和先生是最投缘的人,就连先生的弟弟(也是我的父辈,尊敬叔叔,愿他健康),还有先生的姪子、姪女都经常说:“你看,刘老师来了,你就高兴了”。好多同学也说“你多来照顾照顾王老师,他就喜欢你,你来了,王老师就高兴”。</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每次去照顾先生,走时,先生都送到楼下,送到画院门口,每次走时都嘱咐路上注意安全,到家回个电话。有一次我要回家,天正下着小雨,我提着一箱书,要到马路对面打车,过马路时老师非给我提着,等车时先生把伞给我,他就站在雨中(此刻流着泪在写),待我坐上车了,他才走,每次看到先生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总是酸酸的,心很疼,流着泪,不舍得离开先生。</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社会上有很多有钱的老板,银行,政府单位,都想买他的画,给他办美术馆,先生都没有答应,一是先生一辈子低调,不愿宣传,不愿张扬,不为名利。二是不舍得他的那些作品,他曾对我说“我一辈子就守着这些画过日子,卖画就像卖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痛”。我理解先生的心情,我知道先生拿自己的画就像自己的命。</p><p class="ql-block"> 先生一生孤独一人,他为艺术,为学生,为他人献出了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山水三美——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并终生为之奋斗。</p><p class="ql-block"> 著名美术教育家、理论家、画家、西安美院原院长刘蒙天先生说“——当代山水画,谁也不信服(李可染先生例外),唯一推崇的只有北京画院的王文芳,……”。</p><p class="ql-block"> 著名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先生说:“王文芳以丝路为母题的壮美山水,有着强烈的形式感、悠久的历史感和意境的崇高感。在时人所称的李家山水之外自称一格。每次看到他的画,我都会想起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不由自主地对历史文化自然合一中的伟力,兴起由衷的敬畏之情和高山仰止的崇高之感”。</p><p class="ql-block"> 美术杂志副总编 美术理论家李松说:在那天苍苍、野茫茫、孤寂世界中,却有着在城市生活中永远也体会不到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具有懾服力的庄严神秘,一种笼罩万物的宗教感。</p><p class="ql-block"> 美术杂志副主编 美术理论家夏硕琦说:王文芳提出山水画要有“三美”: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我认为王文芳的意境属阳刚之美,神秘之美,崇高之美。在形式上,他追求大的形式构成,在大节奏中体现力与气之美。在笔墨上,他追求苍与韵、雄与奇的对立统一,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画家 美术理论家李宝堂先生说:王文芳是当代中国画坛力主变革的画家之一,也是山水画“西北风”的主要开创性代表人物。王文芳是中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得意弟子,但他不为师名所囿,终于以特色鲜明的西部山水画自成一格,为当代中国山水画讴歌永恒的大美开了新面貌,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应有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画家 美术史家 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社编审 《中国书画》副主编刘龙庭先生说:王文芳是对中国美术做出了突岀贡献的画家, 在当今画坛上王文芳以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占据了他应有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全国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画家及他的弟子无不高度评价先生的画品和人品,就是普通的观众看了先生的画都为之称赞,为之震撼。先生是当代名符其实的德艺双馨的大家,是开宗立派的大师,他的艺术,他的人品,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并发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自从艺术馆开馆,整天忙着艺术馆的事,几乎每天24时小都待在馆里,经常有外地的朋友打电话来馆里看画,都要我接待和陪着他们,所以照顾先生的时间就少了,本想等艺术馆的事处理好了,去多陪陪王老师,好好照顾他,原认为先生除了行动不放便,心里(身体)没有毛病,少说也活到九十多岁,谁想到先生就这样说走就走了,令我最后悔、最难过的就是在最后的日子里没能好好地陪陪先生,心里真的过不去,真的很心痛,真的很难过!</p><p class="ql-block"> 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愿天堂之上先生不再孤独,永远快乐!</p><p class="ql-block"> 敬爱的恩师王文芳先生一路平安! </p><p class="ql-block"> 来世还做您的弟子</p><p class="ql-block"> 您的学生刘忠友</p><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29日早晨含泪所书,还有许多心里话一时语噎,以后慢慢说…</p> <p class="ql-block"> 王文芳西部山水的现代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来,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成为画家们的自觉行动,许多山水画家激情迸发,勤于创作,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呈现出推陈出新的繁荣面貌,山水画也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且高潮迭起,高峰屹立。北京画家王文芳先生就是其中一位艺术大家。王文芳山东招远人,1938年生,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宗其香先生。2020年4月2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是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分科后,第一届山水画科毕业生。在他攻读的5年中,中国山水画发生了清末以降的重大变革。变革的特点是由写意转而为写实为主,由师古人转而为师造化为主,由临摹转而为写生为主。王文芳的导师李可染和宗其香正是这一变革的代表人物。特别是李可染将西方绘画的素描和对光影的理解与追求,融入山水画创作,使中国山水画获得了新的生机。李可染的山水画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带动了中央美院乃至全国的山水画发展,山水画坛逐渐形成了一个“李家山水”学派。</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期和特有的艺术氛围中,王文芳接受了严格的写实方法训练,受到了师辈艺术理论和创新思想的影响,可谓学逢其时,深得真传。同时还保持着直率质朴、独立思考的天性,颇受导师赏识。当时国画系主任叶浅予对王文芳就有“学习上能钻研、细致踏实、能独立思考,仅分科一年,学习山水画进步较快”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中央美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专业画院——北京画院,在这大家云集的一方神圣之地,王文芳如鱼得水,逐步展露出不凡的艺术才华。他自1962年进入北京画院直到退休和离世,从未离开过这块艺术宝地。他从一而终,把自己的青春和艺术生命,全部献给了北京画院,献给了新中国的山水画事业。</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从艺60多年来,始终认为学习和传承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是当代山水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悉心研究中国美术史,认为从北宋“三大家”,南宋元明“四大家”,清初“六大家”,直至“四僧”,无一不是山水画家,正是这些名家大师创造了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形成了屹立千秋的艺术高峰。他特别喜欢荆浩、范宽、黄公望、石溪和石涛等,认为这些古代先贤的作品境界浩莾,气魄雄伟,笔力鼎健,恣肆洒脱,是学习传承的经典。他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研究古人创造的山水画精神和传统技法,努力在苦读熟记中化为己有。</p><p class="ql-block"> 在深耕传统的同时,王文芳不忘艺术“不可无我”的古训,坚定地认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史就是创造史,“既要传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他常说“在优秀的传统面前,在大师高峰面前,还是有很多路可走,要学习先辈的创造智慧,努力踏岀新路”。他常以敦煌壁画为例,认为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壁画浩如烟海,各个朝代的壁画风格各异,唐朝初中盛晚四期风格也不相同。这说明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1998年王文芳在他撰写的《我的山水画宣言》中,更是直接阐明了自己的艺术观,他说“历史前进了,时代变化了,生活空间和内质,生话方式和节奏,都有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山水画必定扩大题材范围,表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创造新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在精研古代画史画论的同时,王文芳同样注重学习师辈的理论和艺术之道。他特别赞赏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和“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艺术观,视为座右铭。他以李可染倡导的苦学精神研习古人和导师的笔墨技法,力求“打进去”,达到炉火纯青;又以李可染倡导的创新胆魄,努力从传统和师承中“打出来”,以求新变。事实上王文芳以他的勤奋苦学和众多精品力作,在“李家山水”门下自成一格,是在李可染影响下山水画的“双打”高手。</p><p class="ql-block"> 美术理论家薛永年先生曾撰文指出,王文芳在山水画创作上最突出的成就和贡献,是拓宽了山水画的题材领域,强化了山水画的精神意蕴,高杨主体审美意识和崇高精神,为现代中国山水画讴歌永恒的大美开了新生面。</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研究,李可染的山水画创新,是他自1954年后屡下江南,从而探索岀“光”与“墨”的变幻,探索出新的山水画。与导师不同,王文芳的创新之路是西行,是自1980年后的一次次西部之行,使他在发现自然的同时发现了自己,找到了那让他足足献出后半生的“灵魂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其实早在1964年,王文芳在中央美院四年级时,就曾去过敦煌。因当时阅历不足,对大自然的理解不深,特别是还没有开始创作活动,敦煌行也就是一次实习之旅。1980年王文芳再次踏上西行之路,来到甘肃和青藏高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部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西部的雄强之美、深厚之美、苍劲之美、悲壮之美以及高原之上神秘的宗都气氛,撼人心肺,摄人魂魄,使他好像突然间触到了大地的脉博和自己的心跳,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屡屡走丝路、访陇原、出阳关、入大漠,开始倾尽身心朝圣般致力于西部山水画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自1980年起,历经30多年的艺术探索,王文芳变法自成一格,并以西部山水为自家面目的载体。这些画风雄健之作,没有传统山水画的桃红柳绿,青山叠翠,烟雨空濛,呈现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是超越时空的黄土山峦,是大西北的野旷天低,是奔流不息的大河激流,是雪峰上的霞光和漫天长云,是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灵,是残垣断壁相挽,孤峰败燧相望的漫漫古道,是塔寺高矗的佛界净土,是人与自然和上苍的深情对话。这些作品感受不到风的妩媚,花的娇妍,月的清明,夜的温馨,冲撞胸肺的只是力的迸发,心的狂跳,灵魂的真诚悸动,激情火焰的熊熊燃烧……这些画作,高扬着强烈的主体审美意识和形而上的崇高精神。他已不仅仅是在写景和造景,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心,是用画笔表达对大美河山的炽热感情和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一往情深。这些作品凝聚着他的全部感情和追求,实现了他“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和“有灵魂、有生命、有内涵”的美学品格,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层次和境界。</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在30多年的西部山水画创作中,出现过很多精品力作。譬如《风雨锻筋骨》,表现的是万里长城。平行三段式构图形成清哳的画面结构。前景是几座古烽燧屹立峰顶,错落有致,雄伟而生动。中景占据画面主体,大面积的墨色和隐含的线条勾勒出雄峙的山峰,依稀可见长城蜿蜓。远山则用渐淡的墨色绘成。在三个主层次之间流云绵延,飞鸟翱翔,一派雄壮。整个作品深思熟虑又一气呵成,较好地表现了长城经风沐雨、钢筋铁骨、庄严雄峙的形象,赞颂了泱泱华夏雄风。这件山水画作获北京艺术节一等奖,入选2001年全国百年中国画展。《黄河边上度年华》画的是黄土高原。层层叠叠的黄土山峦用苍劲的线条勾出,山谷中是古朴的窑洞,塬头上村民们惊天动地的舞动腰鼓,山下是黄河激流,舟船逆行,白云和炊烟一体,形成云雾缭绕的壮阔气氛。这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地域特点鲜明,生动的表现了旱塬之上吾土吾民的生存状况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松鸣谷应》是王文芳少有的水墨作品。大面积透明的墨团占据画面主体,形成五峰纵立的结构,每块墨团墨色渐变,线条若隐若现,形成透明变化。近处的山岩上用重墨劲笔绘以悬空山寺,山路陡峭,拾级而上,苍松挺立,祥云缥缈,鸿雁高飞,松呜谷应,是一件难得的山水佳作,1996年获日本现代水墨展优秀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一身豪气万古流》和《大河激流过龙门》,都是表现黄河的力作。前作画面是大面积的山峦,黄河从山涧冲出,顺流而下,山下是古建筑群巍然矗立,雄视大河东去。后作是崇山峻岭中,黄河之水扑面而来,水光山色融为一体,气势逼人。同样在山脚和河心岛绘有鳞次栉比的古建群落,一叶小舟在河中漂流,百鸟凌空飞翔。两件作品大气磅礴,生动而富有诗情,创造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意境,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前作获1993年首届全国国画展优秀奖,后者入选首届全国画院双年展。</p><p class="ql-block"> 《灵魂的追求》是一件四尺斗方作品。这幅画王文芳构思了很长时间,主题一直在心中萦绕却久未动笔。1994年的一天,王文芳睡到半夜,梦中仍然在思考这件作品,突然有了灵感。他随即翻身下床,挥笔落墨,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在曙光初露之时,完成了呼出他心灵之声的《灵魂的追求》。方形的构图上浓重而透明的墨色占据了几乎整个画面,装饰性极强的山峰屹立正中,山前是座静静的古寺,天地间的留白如暗夜里的灵光,两个藏族姑娘躬身祈行,山峰之巅绘出曙色初现,藏红的寺院庄严而肃穆。整个作品给人以神圣、神秘、庄严、崇高之感,是件不可多得的佳作。《阳关》是铭刻着王文芳深刻记忆的作品,也是他西部苦旅中极为动情的作品。那是一个夏秋之交,王文芳又一次来到大西北,当他山一程、水一程,终于到达朝思暮想的古阳关,一下子被历经千年的壮景所震撼。他热血沸腾,激情难耐,但还未及动笔就因旅途劳顿而病到。从此,阳关在王文芳心中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缕难以忘怀的乡愁,是一种遥接千古的家国之恋。6年后,经过长期感情积淀,王文芳依据速写和记忆,终于完成了这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力作。与其他山水画不同,这件作品大笔纵横,形象概括,语言简练,气势非凡,较好的表达了古阳关厚重的历史和苍凉悲壮。他在画面上题写下创作经历和发自灵魂的感悟,“艺途迢迢,何处是尽头”。</p><p class="ql-block"> 还有《初踏征途》,参加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艺术大奖赛;《素月流光》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山魂》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属,获优秀奖;《走进圣地,走进香巴拉》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入选全国首届山水画展,获优秀奖;《碧云低垂寄情思——纪念孙中山》入选孙中山与华侨全国美术大展,获银奖;《天鹅来归,吉祥如意》入选2010年全国优秀作品展;《炊烟又起》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天籁》《信天游》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戒台祈福》等被北京画院收藏。《天地辉煌》《离天更近的地方》《只见霞辉》《十万佛去矣,只留一片仙气》《坦坦荡荡东流去》《九月之秋时》《历史从这里走过》《山不高,路不远》《雄风犹在》《山河家园》等等,都是王文芳西部山水画的精品佳作,或藏于王文芳艺术馆,或为重要美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在西部山水画创作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发展和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早在中央美院学习时,他就受李可染先生影响注重写生,练就了较强的写实功力,熟练地掌握了山水画皴擦点染的传统技法。同时在创作实践中,特别是在西部山水的创作中,又探索出许多独特画法。他是写实写意结合,以写意为重;线条和块面相结合,以线为主。线条多用中锋和侧锋,苍劲老辣,一派雄风。块面整体又不失灵动。特别是他创造了先泼色、再施墨,在画面将干未干之时,用线条勾勒的湿画法,借以获得线条与墨色的自然渗化,互相融合、润泽透明的独特效果,增强了笔墨的表现力,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技法创造和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山水画的现代语言上,王文芳还注意吸收西方平面构成理念,讲究画面的结构布局和位置经营。或大开大合,或分解重构,使画面具有现代装饰韵味和美感。他特别重视画面的层次,每件作品都有多个层次有机组成,有些作品层次更加丰富,且层次间既有主次,又自然和谐,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在色彩处理上王文芳尤为考究。纵观他的山水画作纯水墨的作品不多,大都是水墨与色彩的优美结合。他认为大自然的色彩是丰富的,山水画也应当充分发挥色彩的美感和表现力。在注重色彩冷暖对比的同时,强调色彩的自然协调,尤其喜爱和善于用红,形成了他称之为殷红或曰藏红的具有标志性的华贵色彩。王文芳的山水画中几乎少不了建筑,不是窑洞民居,就是古城古建;不是水磨水车,就是乡间老屋;不是长城烽燧,就是佛塔寺院。而且这些建筑结构复杂,造型准确,位置恰到妙处,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形成了他的山水画的一大亮点,使山山水水有了生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文芳不仅传承了师辈的绘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树立了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他在美术界享有极好的口碑,具有德艺双馨、深受敬重的人格魅力。1982年王文芳在甘肃平凉写生时,结识了当地青年画家蒋志鑫。从其具有个性的作品中看出蕴藏的发展潜力,便为其承担了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支持其赴京进修。在北京,王文芳让学生住在他当时位于齐白石故居雨儿胡同的宿舍里。白天他把画案让给学生用,自己支块木板作画;晚上他把床留给学生,自己睡在地板上。几十年间,王文芳教出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无论谁有了困难,他都解囊相助。现在,这些弟子大多都已成才,有的可谓功成名就,但每当忆及师恩师德,学生们都发自内心的感动。王文芳在甘肃的一位画友不幸病逝,妻子患病生活比较困难。王文芳闻讯后,凡有兰州方面的熟人来访,他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带给这位朋友的遗孀,一直资助到其病逝。王文芳对学生、对朋友心善如佛,无私帮助,可他自己的生活却很俭朴。他饮食非常简单,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十几年,除了热爱艺术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嗜好。王文芳身为北京画院的老画家,在当代中国画坛有着重要影响,直到离世他都住在北京画院1985年分配给他的不足40平方米的老旧宿舍中。</p><p class="ql-block"> 研究王文芳和他的艺术,也离不开他的个人生活。他对朋友和对学生十分关爱,对待爱情忠贞不渝。早在中央美院学习时,他就喜欢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同学。但因真爱之深而姻缘不到,他就关闭了爱的心扉,直到离世,终身未婚。几十年间虽然不乏追求者,也有颇多亲友关心,他都不为所动,孑然一身。他是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美术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皈依了艺术”。</p><p class="ql-block">甘肃美协主席、画家李宝堂</p> <h3> 独行的的朝圣者</h3><h3> ――王文芳 今天凌晨5点半一个电话把我从沉睡中呌醒!我艺术生涯里最为重要、对我慷慨解难、传道授业,我最膜拜崇敬的恩师王文芳先生今晨1点30分在北京家中仙逝!此刻我的五脏六腑都开始颤抖 !内心喷发出悲痛与哀嚎!恩师走了...。他脱离了病魔的折磨,灵魂遨游他心臆的圣界,恩师的精神永远不死他活在我们心中⋯。王文芳先生在悠悠丝路古道上,是一位风尘仆仆的独行者,在漫漫风沙中踽踽执着的前行者,这执着,执着于意境美、笔墨美、形式美的潜心追求之中,执着于“技进乎道”的艺术真谛。老师是当代中国画坛力主变革的画家之一,是山水画“西北风”的主要开创性代表人物,在艺术界影响深远。 王文芳老师是独行的朝圣者。平生以来,老师忘情于绘画艺术创作,生命不息,笔耕不辍,清贫不坠其志,孤独未改初衷,对艺术的一腔热血从未减退,全身心投入到追求艺术培养学子的事业之中。正如老师自己所说:“我只是皈依了艺术,愿意用艺术去表现人们的愿望,我愿意像朝圣者那样向往着艺术的圣殿,也希冀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些心灵上的净化。”正是这种“皈依”,让老师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和寂寞,蓄积了深厚的艺术功底,修炼出坚韧非凡的艺术品质,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新的境界。实际上,老师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绘画事业.奉献给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 王文芳老师是热爱自然、钟情丝绸之路的“苦行僧”。老师热爱画画,更热爱大自然,尤其酷爱大西北,他是一位有着博爱胸怀的艺术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描绘大西北的广袤大地和莽莽群山是主旋律。他曾多次去大西北写生、采风,多少次因劳累过度病倒在采风途中,但他始终初心不改,“不管前面还有多少风雨历程,都要抖抖沙尘继续上路”,因为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朝圣者”,“心里有一座艺术的圣殿”,大西北也向他敞开了胸怀,让他发现了别人尚未发现或视而不见的美。青藏高原上神秘的宗教气氛,无不引起了老师震撼,深刻影响了老师的创作方向和创作风格,形成了一系列以丝绸之路壮美风光为母题的作品。 王文芳老师是德艺双馨、桃李遍天下的“传道者”。对画家来说,心灵的视觉比眼睛的视觉更重要,只有具备了深邃的“心力”,才能达到老师对我说的:“画你自己熟悉的,有感情的地域,画出来就是你自己的作品”。恩师的教诲让我受用一生。王文芳老师的画在表达大西北独特的自然风情,更表达着他自己内心的世界。他的性情与其艺术人格交融氤氲,人如其画,画即是人。神秘的宗教印记,是他对于天地人生的思考……这种执著追求,严于律己的崇高品格和艺术修养,时时刻刻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不但传授给我们纯熟、扎实的绘画技艺,给每个学生指出艺术上前进的方向,而且在修养上注重言传身教,对后辈宽容扶携,竭心尽力培养。尽管自己身居陋室、粗茶淡饭,却在生活上给予学生慷慨解囊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恩师把毕生精力献给艺术,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学生们的心中恩师真是个超凡脱俗的圣人。恩师精神不朽 ,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r></h3><h3> </h3><h3>蒋志鑫 2020.4.28</h3> <h3> </h3> <h3>  大美河山依旧在 世间更忆朝圣人</h3><h3><br></h3><h3> 2020年4月28日凌晨一点四十分,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丝路山水开创性画家代表、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王文芳先生于北京画院宿舍家中去世!</h3><h3> 一生低调的王文芳先生,留下了这样的遗愿: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后事由家属及画院妥善处理!以艺术为生命、终生朝圣艺术殿堂的王文芳先生,虽然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创作的反映西北山河、丝路山水的大美作品,以及他光明磊落、乐善助人的人格魅力,都将被永远铭记和深深追忆。如果说,作品,是一个画家的语言,那人品高迈的王文芳先生留给世间的,就是洪钟大吕,必将长久的激荡世间。我们爱先生的作品,敬先生的人品,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个独行的艺术朝圣者,忘不了他用画笔为山河立传时的专注,我们将永远记住那雄浑壮美的丝路山水作品,所带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和震撼!</h3><h3> 王文芳先生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业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秦仲文诸位大师,在扎实的传统的功力基础上,又广泛地吸收现代艺术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王文芳先生的画作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博大,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苍凉悲壮,有青藏高原上摄人魂魄的宗教气氛,他用苍茫笔墨表达了他心中的山水之境,真诚而感人。王文芳先生还将自己的创作体悟,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山水三美”——意境美、构图美、笔墨美。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文芳不仅传承了师辈的绘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树立了慈心大爱、舍我助人的高尚品德,在美术界享有极好的口碑,具有深受敬重的人格魅力。</h3><h3> 1998年王文芳在他撰写的《我的山水画宣言》中,以“宣言”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艺术观”。他说“历史前进了,时代变化了,生活空间和内质,生活方式和节奏,都有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新的山水画必定扩大题材范围,表现出新的审美情趣,创造新的意境”,“既要传承传统,又要突破传统”。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创新精神,王文芳在创作中勇敢的拒绝陈陈相因,志在创造,志在有我,苦苦求索,锐意出新,终于在名贯中西的“李家山水”门下自成一格。特别是他中年之后创作的西部山水画,立意高远,笔墨豪放,风格清新,写意性和形式感都很强,实现了他的“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有灵魂、有生命、有内涵”的美学品格,被理论家称为“突破了中国画的传统格法”,“是中国画坛西北画风的主要开创性代表人物。”王文芳的西部山水画因风格鲜明,引起美术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有的作品入选国家级重要展览,有的陈列于重要场所,有的被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和收藏家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其出版大型画集,山东家乡为其建立了美术馆。王文芳用他毕生的追求和努力,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史册上,留下了一个亲切、温暖而又响亮的名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我们的学长王文芳是一个以艺术为生命的人,每次看他的画,我都会想起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不由自主地对历史文化自然合一中的伟力,兴起由衷的敬畏之情和高山仰止的崇高之感。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刘龙庭:王文芳在山水画创作领域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创造与建树。在山水画题材的开拓与色彩的运用上,王文芳还做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尝试,尤其是干湿画法的交替运用,先大面积泼色再趁湿勾皴的创造性画法,均使他的山水画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在当今中国山水画画坛上,王文芳以自己的劳绩与才华占据了他应有的位置。《美术》原副主编李松:看完王文芳师生画展后,我说:“从这一集体创作活动中,感觉正形成一种共同性的艺术风格。”没想到王文芳却说:“那就糟了!”他很怕“风格”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王文芳更看重、更强调的是画家在深入生活过程中,为对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所激发的强烈的感觉。北京画院美术评论家孙克:十几年来美术界各样的议论争执,关于中国画何去何从,关于商品经济对艺术的种种作用,或者是谁买了车买了别墅等等一切,好像都从未干扰过他,他从不停步地在他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h3><h3>王国成2020,5,5<br></h3> <h3> 怀念 ——六十三年的友谊 文芳走了,孤寂地告别了这个世界,我为从此失去一位老同学老同事而伤心难过。</h3><h3>文芳近些年身体一直不好,多种疾病折磨他,可是他一直坚持着和疾病斗争。 文芳是一个质朴的人,个性极强,一生不愿意麻烦别人,走前留有遗言: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越是这样,人们越是会记着他。 文芳是我美院的老同学,从1957年入学算起,同学5年,后来在画院又是同事,时间有63年之久。 美院毕业创作期间就一起到黄山、泰山写生,画院期间我们多次一同外出写生。晚上,聊看见的景色,互相交流白天写生的速写本。文芳写生能力非常强,对自然界的形式美特别敏感。他的造型基础在北京市一中高中时就打下了,他聪明,用功。 文芳的山水画很早就有了风格特点,他喜欢祖国大西北的山山水水,视角独特。他画的西北大山博大雄浑,有神韵,画面表现出西北特有的浩瀚荒寒的苍凉之美,画出了西北山川的魂。他画了很多这样的画,让人感觉西北荒漠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他的人生感悟有着内在联系吧。 文芳在一本画集中谈到他的“山水画宣言”,讲他的山水画追求“三美”,即构图美,意境美,笔墨美。这“三美”审美观的追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现在看,他在山水画上这种艺术追求基本实现了。 在技法上,文芳的破墨运用很有特色,常常在赭墨泼色后用不同层次的重墨勾勒笔线,让它自然渗化,形成独特效果,增强了笔墨表现力。 上班的那些年,我们的画室紧挨着,我画累了,就到文芳画室串门,还有胡振昆,经常在一起聊天,看画。那段日子,如今想起来,还是很怀念与留恋。 文芳在生活上非常简朴,而待朋友和学生却十分慷慨,他教的学生很多,早期他的学生范立礼在他家里和他同吃同住,他常资助学生,以与学生聚餐(都是他请客)为人生一乐。所以,文芳多年来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持久的感情。 文芳的离去,让我很伤心。 文芳,一路走好! 北京画院退休画家——张仁芝 (编辑:罗元欣)<br></h3> <h3>《斯人已去,师恩难忘——悼念恩师王文芳先生。 文/乔领》 : 昨夜我休息很晚,今天一早,微信群噼噼啪啪在响,拿起手机一看,很多同学在发布讣告和哀悼。恩师王文芳先生于2020年4月28日凌晨1点40分在北京画院宿舍家中去世!遵照先生遗愿,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后事由家属及画院妥善处理。鉴于目前疫情期间,各位同学不要来京,仅此通告! 恩师王文芳先生驾鹤西去这个噩耗,一时让我不敢接受,悲痛万分,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就在前不久,我因事途径烟台时,还专程前往恩师王文芳艺术馆和他位于烟台招远的故居看望。一路上还与全程陪同的师兄刘中友商量着,待疫情过后,发起同学们如何一起轮番照顾王老师的晚年。唉!王老师呀,学生还没来得及报答您,您怎么说走就走了啊? 当年追随王文芳老师求学时,我用的笔名叫石桥。王老师曾经说,石桥这个笔名好,像石头一样坚强,像桥一样渡人。而今,我已经好久没见王文芳老师了,但我一直特别惦挂王老师。就在今年春节前后,我还两次深刻地梦见王文芳老师,每次梦中醒来都是泪流满面。我原本想着,春节后必须尽快去看看王老师,哪里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打乱了一切计划。结果今天噩耗突然传来,恩师王文芳先生走了…… 记得上次去山东烟台招远某乡镇的河东王家村,瞻仰恩师王文芳先生老家的出生地时,据带领我们前往的烟台籍师兄、王文芳艺术馆馆长刘中友讲,1938年5月6日,王文芳先生出生于此,他的家境极好,祖上在全国好几个地方有大量的丝绸与钢铁产业。王文芳三岁时跟随母亲离开烟台长住青岛,并完成中学以前的读书。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总共招收了八个学生,其中有七个是中央美院附中选拔来的,王文芳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央美院附中以外的学生,可见其早年天赋异禀。同时,王文芳师从艺术巨匠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宗其香等人,是那一代艺术巨匠中培养出来的最得意的门生。 王文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巨大,在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现代艺术的营养,强调山水画的精神内涵,追求意境美,把古丝绸之路的壮丽,西藏雪域的尤其神奇表现出撼人的魅力。我一直觉得,王文芳先生的作品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灵魂呐喊,那种来自天籁之音的洋洋大观常常令我们每一个学子为之膜拜。王文芳先生遍布全国各地、散布世界各地的每一个学生,无不为遇到这样难得的明师而倍加珍惜和自豪。 王文芳先生更令我们每一个学子十分想念和敬仰的是他的纯粹大爱,他一辈子未娶,他一生所爱只在艺术、只在学生、只在帮助更多的人。至少数以成千上万计的学生都直接深受王文芳老师那无法令人忘怀的恩泽,太多太多的学生乃至太多学生的整个家庭都深蒙王老师的恩德,我当时就有两年常常陷入困境由王老师直接帮助下顺利度过的。甚至学校里的保安、保洁员和食堂工作人员,王文芳老师见到后总是十分慈爱地常常发钱,甚至给他们送好看的衣服和新鲜的美食,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与关怀就是王老师最开心的幸福,所以每个学校的员工见了王老师也无不毕恭毕敬。 的确,王老师是学校里最受人尊敬的人,几十年来地位无人替代和超越。而且,在所有人的眼里,王文芳老师都是活菩萨一般的存在,再加上他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倾情描绘西藏地区佛国仙境的山水胜迹,有人曾经问王文芳老师您信佛吗?王老师往往开心、自信而狡黠地说我信马列。而在许多人眼里,他又有一颗特别慈悲的佛心,那么庄严,那么神圣,又那么厚重、纯粹和温暖。 记得当年上学的时候,每个星期王老师都要宴请同学们到附近的各家饭店吃饭改善伙食,然后向大家分发他再一次特意购买的大批衣服、书籍和笔墨纸砚等,父亲般的浓厚大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曾经,有个家境贫困的学生的父亲患了重病,王老师亲自安排在北京的医院,自己全部掏钱治好了学生的父亲的病。还有一个甘肃的学生当年家境也很困难,王老师不仅倾力供养该学生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而且每年每月都往学生家里定期汇款,照顾学生的家庭,直到那个学生后来也发展的非常好。 据说,王文芳老师早先有个很好的朋友英年早逝,遗孀带着好几个孩子生活十分不容易,王老师每年都要专门认真创作几幅作品寄给朋友家,让朋友的遗孀和儿女们卖了钱改善生活,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从来没有改变和遗漏,王老师对朋友遗孀和儿女的深情厚谊和倾力眷顾令人肃然起敬,这份真挚浓厚的友情山高水长太感人了!所以,有一次王文芳老师病倒了,在北京朝阳医院住院时,全国各地大批学生们听闻后迅速蜂拥而至,一下子挤满了医院的走廊。医院的科室主任吓了一大跳,问王文芳老师是大家什么人,所有的同学们都发自肺腑的说,他,就是我们的父亲。后来了解情况的医院科室主任十分感动,说王老师的人格魅力真是太伟大了! 离开王文芳老师的课堂很多年了,我和很多同学们一样一直十分想念王老师,可我又不敢轻易打扰他,一则他年龄大了仍退而不休每年都要面对大量的各地学生,再则他的脾气也很倔,很不喜欢累人的世俗人情。但我好多次想起王老师的时候,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打车赶到王老师的住所楼下,呆上一些时间。我不忍轻易打扰王文芳老师的宝贵时间,我只想以此来表达我对王老师的敬意、爱戴和感激之情…… 王文芳老师可以说是我生命中遇到的极为罕见、屈指可数的好老师之一,令人感恩、令人仰望、令人特别敬重不已。所以,前段时间匆匆忙忙出差到烟台,忙完根本的事之后,我们用了大半上午的时间来到位于烟台市莱山区宝源路六号的王文芳艺术馆,再次认真拜读王老师令人震撼的精品大作,然后随当地的朋友们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烟台招远某个乡镇的河东王家村王文芳老师当年出生的地方,心情万般感慨,二十年前王老师教导我们时的循循善诱和浓情大爱,再次萦绕脑海,只想落泪…… 是的,恩师王文芳先生,是名副其实的为人师表和德艺双馨,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师。恩师王文芳先生的一生是伟大而感人的一生,也是十分朴素的一生。那么大的名望和影响力,那么有资格可以过上十分优渥的生活,但除了工作室,一辈子只住在四十平米的小房子。我们敬爱的王老师,却把他的满腔大爱,都献给了艺术、献给了社会、献给了他的学生们和所有他爱的人…… 啊!王老师,谢谢您当年给我的教育之恩,虽然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崇敬的恩师!王老师呀,怎么能够忘记,我当年满怀崇拜第一次见您的时候,您是那么的伟岸与慈悲!我怎么能够忘记,您送我的那么多笔墨纸砚、书籍、衣服和大瓶的美酒!我怎么能够忘记,当年由于家境困难,曾经有两年的学费,是您私下里帮我交的!我怎么能够忘记,如果没有您的慷慨的爱,哪里会有我收获的今天! 呀!王老师,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艺术和人生奋斗的希望的光芒! 呀!王老师,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我万分感恩王文芳老师,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呀!王老师,您知道吗?这么多年来,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都寻不尽学生我满是对您的浓浓敬意。 呀!王老师,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王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永远闪耀着一个伟大的您! 呀!王老师,我多么多么的想,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敬爱的王老师,我多么想再聆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呀,王老师,人世烟火沉浮,您一直在红尘中带我争渡。王老师啊王老师,师恩难忘,一切难忘,此时此刻,大恩欲报但恨恩师不再。此时此刻,学生唯有虔诚祈求高僧大德为您超度。王老师,您一路走好…… 王老师,来生,我好想再当您的学生!!! 乔领,2020年4月28日<br></h3> <h3>《再忆恩师王文芳先生》 : 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总想向您深情表白 二十多年前 我第一次前往北京 追随您学习艺术时 我住的那条北京的小巷 每天都在唱着《千古绝唱》 让我这个背井离乡的少年 一次次止不住落泪 可是,王老师呀 自从遇到您 却让我这颗惆怅的心 感到了父亲的依靠 坚定着艺术的信仰 // 而今天 学生已经长大 也撑起了一片新天 可是,恩师王文芳先生 我渐渐苍老的王老师 您却溘然长逝 生死别离的泪光里 总是一遍又一遍 闪耀着您高大的身影 和您的浓浓的爱 辗转反侧中,王老师呀 有我对您最深的怀念 最高的崇敬 与无穷无尽的哀愁 // 恩师王文芳先生走了呀 从此,空荡荡的天地间 我心空空亦两手空空 此刻,我多想 抓住光阴的缆绳 让时间通通倒流 让往事可堪回首 我多想 王老师啊,您的离去 只是一场梦 我多想,王老师 在这悲欣交集的红尘中 继续仰望您的堂堂正正做人 和您那令人难忘的笑貌音容 // 可是,王老师呀 学生纵有千般无奈 纵有万分沉痛 您还是翩然而去 虽然我知道 您去的地方 一定是上品上生的天堂 就像您一生的光明磊落 就像您充满大爱与庄严的画境 就像我再次忆起您 春风一般的和煦 太阳一般的温暖 大山一般的伟岸 清泉一般的甘甜 (诗/乔领,2020年5月2日)<br></h3> <h3>《祈祷——献给恩师王文芳先生》 : 如果1938年5月6日那一天 您的降世将注定是个庆祝的日子 我祈祷不仅仅只是那一天 在从那以后无数的美丽季节 宛如您一生喜爱的朵朵鲜花 我们想起您的时候就芬芳盛开 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 当您再次奔赴大西北采风写生 并由此迈向青海、新疆和西藏 在莽莽高原和无穷尽的群山中 您感悟到了苍凉、雄浑的大美 从而留给了我们那么庄严的画境 如果2020年4月28日凌晨1点40分 您的溘然离世让太多学生无比悲伤 我祈祷日渐变暖的东风啊 请绕住时光不要不要不要太匆匆 我们多想再更多地偎依我们的恩师 可如今我们悲伤逆流成河泪眼滂沱 如果逝世后您火化的那一天 恰是佛祖诞辰的那一天 我祈祷这是上苍一场特殊的安排 我们的恩师王文芳先生 此时此刻您已莲花丛中上品上坐 在我们心中您早已经如佛陀一般 啊!恩师王文芳先生呀 您的学为师表、行为世范 您的谆谆教诲、高大的身影 在全体您呵护备至的同学心中 就像我祈祷那高高的长生天 祈祷您的艺术您的爱与世界永在 (诗/乔领 2020年5月1日初稿)<br></h3> <h3> 感恩有您 一路导航 2020年4月28日晨,习惯性打开手机微信,当翻到王文芳艺术馆群时,突现霹雳留言:“王老师一路走好!”,“恩师仙界安息”………我双眼一黑,神经高度紧张:恩师,难道恩师走了……?我赶紧再往前翻,满屏都是类似悼词,当最后翻到第一个,是恩师侄子发出的讣告,这时才真正意识到:天真的塌了,恩师真的走了……顿时泪水夺眶而出。本计划好疫情过后上京探望恩师,怎么竟成为永别? 我与恩师的缘分来得比较晚。2013年经老乡廖鸿业推荐,终于踏入北京画院的大门,拜仰慕已久的王文芳老师学艺,研修山水。当时王老师身体已不太好,但仍坚持收徒授艺。有缘相遇,终生有幸,恩师爱生如子,教学严格 认真,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未缺过学生一节课,从不冷落任何一位同学。由于我们是成人班,美术基础相差很大,恩师总是因材施教,谆谆善诱,不厌其烦,还经常课后带我们去团结湖附近酒店吃饭,每次铁定都是他买单。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要偷偷买单被他发现了,他马上制止并严厉地说:“你们来京学习都不容易,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哪能让你们买单?若真有些零钱,可多去故宫,去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荣宝斋转转,那里面的好东西多。” 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二个学期,我们班组织到北京郊区门头沟写生,当时恩师身体不适,不能与我们同行,但写生快结束的前两天,恩师由庄小雷老师陪同,坐车一路颠簸了七十多公里,来到我们的写生基地看望我们,指导我们如何现场对景写生及对景创作,逐一评改了我们的写生稿。临别时他从一小布袋里拿出一叠人民币,每人分发800元。我们一致推辞说写生费用都能自己解决,不能用老师的钱。他一听便严肃起来:“你们是你们的,这是我给你们写生用的,希望你们吃好住好,多画些画带回画院给我看。”还特别嘱咐房东:“这些都是我的学生,希望你好好地接待他们,让他们能安心画画,没钱我来付!”我们当时手里拿着恩师的钱,眼睛都是湿湿的,那可是慈父才有的关怀啊!恩师一辈子极少卖画,靠画院工资过活,平常生活相当俭朴,然而为了资助这十几个学生写生,竟一下子发出一万多元,天底下还能找得出几个这样的好老师啊? 跟随恩师学习一年,许多同学仰慕恩师的画作,都对着临摹,但我却从不临摹过一幅。有一次我壮着胆子问恩师:“许多同学都临摹您的作品,但我却不临,这样是不是不好,不容易进步?”恩师心平气和地说:“齐白石老人不是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们跟老师学习,重要是悟师道,不是照搬老师画风!我的老师是李可染,但我的画哪有一点像老师的画风?我不希望你们今后都像我一样画西部山水,而是百花齐放,各人走各人的艺术道路。”学习结束时,我又问恩师今后我的艺术之路该怎么走,恩师语重心长地说:“你今后若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是画自己熟悉的地域题材,画自己有感情的东西,好好地传承你们岭南画派的余脉!” 带着恩师的嘱咐,回家后我便背起画板,开始沿海行,到伴我长大的大海边,对我最有深情厚谊的大海进行写生创作。刚开始内心一点底都没有,因为自己从来没有画过海,且历代名家也极少画海。自己本来是学山水画的,一下子改为画海,自己真的不是那么自信,但就凭恩师的嘱咐及自己对大海的浓厚感情,于是鼓起勇气,开始查找中外画海名家的优秀作品,开始对大海脾性特征仔细观察,慢慢地摸索、尝试用中西结合方法写生及创作中国海洋画。第二年我便带上一叠写生稿上京探望恩师并请恩师评点指导。 当时我还真害怕恩师会批评我,因为我跟恩师学的是山水画,怎么突然变成画大海了?不料恩师看了我的那批写生稿后高兴地说:“不错,下了一番苦功,很接地气,继续画下去!”见恩师赞同我走画海这条路,我又问恩师:“我这么中西结合画海,会不会被人说中不中,西不西,失去了国画的根本?”恩师却说:“什么中不中,西不西?艺术品只看效果,只要效果好就行,管它用什么手法!李可染老师画山水还特别讲究光影,你能说它不是中国山水画?”听了恩师这一席话,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放开胆继续按自己摸索的那套方法画自己热爱的大海。 几年拼搏下来,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的海洋画陆续在国内一些大型展览上露面,其中2016年在首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沧海颂”全国海洋画大展中,有八幅大尺幅的海洋画参展,受到了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现场釆访。2017年创作的海洋画《坚岩遇浪》,在中美协举办的“翰墨青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得入会资格奖,当我把这些喜讯告诉恩师时,恩师却严肃起来:“你画海洋画是走上了正道,且开了个好头,但今后成长的路还很长,希望你再深入扎根沿海,感悟生活,开创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海洋画风。” 按照师训,这两年我特别注意大海的潮汐变化,大海的阴晴四季,更注意渔家生活的写真,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去年五月,我与师妹朱丽萍又到画院探望恩师,当我展开一张张新创作的海洋画作品图片时,恩师愉悦的神情看得出老师的肯定,恩师连续几次拿起我的那幅《待潮》,连说画面效果好,还问我原作是多大的,我告诉恩师是2米X2米,准备搏国展时,但恩师却说:“创作作品时不能一味想到参加国展,应更多地想到如何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完全的表现在作品中,入不入国展,这幅画都是成功之作!”我当时内心非常的喜悦,因为我辛辛苦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恩师的首肯! 今年我又准备了一批画作,打算疫情过后便上京探望及请教老师,不想到去年的见面竟成了师徒的永别! 恩师,您一生桃李满天下,优秀出息的学生也不计其数,但您有一个学生是专门画海的,他将继续按恩师指引的道路把海画下去……安息吧恩师,弟子今后每创作得满意的作品都会在您老人家像前让您看看,您虽不能再指导弟子,但弟子永远铭记您的嘱咐:走自己的路,画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的题材! …… 恩师,德艺双馨,恩如大海,泪流不止……愿恩师仙界安息! 2020年5月 弟子林强 含泪追忆恩师王文芳先生 <br></h3> <h3> 王老师最大的心愿 <br></h3><h3> 二零一五年年初,画院调整画室。 王老师的画室由二楼的最西边调整到二楼的最东头。那天,我和李宗源早早地来到画院,帮王老师搬家。 王老师的画室里,除了文房四宝绘画用品和外出写生带回来的民间艺术品外,剩下的就是书籍;除了书籍,还是书籍。大多是绘画艺术方面的理论书和画册;画册有其他艺术家的画集和王老师历年出版的画集。李宗源用小推车将各种书籍运送到新画室。我在王老师的指挥下将这些书籍一一放入书柜里。 经过这次搬画室才发现,王老师前前后后出版了二十多种不同出版社、不同时期的画册,记载了王老师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王老师艺术生命的结晶! 当这些画集堆成小山等待整理时,王老师颇有感触地对我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想出一本自己的文集!”我说:“那就出啊!”王老师感叹地说:“好多文章都找不到了。早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好找了,特别是《纪念可染先生百年文集》里的那篇纪念文章,写了八页之多,更不容易找到。现在又生病了,更没办法出版文集了”。王老师还说:“文集原本构想是除了刊登文章,还想把一些作品作为插图放在文集里。这样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就更难了”。 </h3><h3> 我说:“我帮你找这些文章,现在是信息时代了,《美术》杂志的文章可上网查找,这个不难,纪念可染先生的文章,可能要花点时间”。 我心里想,一定要帮助先生实现他的这个心愿! 回到家我就上网查找,将《美术》杂志从1960年开始查找目录,很快就查询到了王老师发表的所有文章,我把这些文章一一打印下来给王老师送去。 老师每次都是平静地收下,放好,那个时期,王老师身体状况不是太好,由此情绪低落,时时悲观地说“都要死的人了……"之类的消极话,让人听了心里难受,想落泪。但仔细观察王老师虽然嘴上说一些沮丧的话,但他内心却有着很多美好的愿望! 收集王老师发表的文章,真不是一件难事情,只要用心没有办不到的。 有一天,在旧书摊上见到王老师的一本早期出版的画集,是我没有的,翻开一看,载录了王老师的《砚边话山水》,这是一篇要收集的文章,我就买下了这本画集,将文章打印,给王老师送去,真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王老师的文章已陆陆续续都收集到了,唯有《学习就是最好的纪念》这篇文章是收录在《百年可染纪念文集》里的,多方寻觅都没有找到这本书。 时间慢慢地流逝着,春去秋来,我心里也有些着急了,情急之下,想到北大图书馆是否会收藏这本书呢?急忙拜托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朋友秦一然,请她帮我借此书,令人欣慰的是,很快就拿到了书,我一边阅读,一边学习,一边认真地将王老师《学习就是最好的纪念》这篇文章,一字一句地打印下来,以最快的速度将文章交给王老师。 王老师拿到这篇文章时,很高兴,称赞的说:“你真行!我都以为找不到这篇文章了”。 作为王老师的学生,能为王老师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这也是我应当做的。 时间过去两年,能够在烟台,在王老师艺术馆开幕式上获得这本宝贵的《王文芳山水画研究文集》真是一大惊喜!也特别的高兴!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刘忠友师兄,为王老师文集的面世,精心编辑修改查找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让王老师的心愿得以实现。 艺术馆开幕式结束后,我又到北京看望王老师。 老师问我:“拿到文集了吗?”我说:“拿到了,在烟台就拿到了。很多同学拿到书就拜读了,对老师的人品艺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王老师赞赏不已!" 老师说:“文集出版,比想象的好!”。看到老师对文集很满意,我也很开心。 文集图文并茂,收集了多位艺术评论家对王老师艺术成就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同时收集了王老师从艺一生总结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文献。王老师的山水画宣言,是我们学习绘画的座右铭,时时学习,时时受益,这是王老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2017年9月2日写于成都 邢小霜<br></h3> <h3>  怀念恩师王文芳先生 </h3><h3><br></h3><h3> 九七年到画院进修,从一个对中国山水画认知近乎为零的青年而跟随先生学习。看到先生的一笔一墨,听到先生山水三美的美学思想使我贴近了艺术,震憾了心灵!先生就是我心中的大山!我心中的佛!而今佛去矣!先生和先生的思想永在我心中!</h3><h3>刘震2020,5,3   祝恩师王文芳先生在天堂过的幸福,从今天起弟子朱丽萍一定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恩师德艺双馨的优良传统,更加努力,不但是学您的画,更要学您的做人,把恩师山水画的"三美"——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和您高尚的品德都传承下去,为艺术做贡献,为恩师争光! 朱丽萍2020,5,3<br></h3> <h3>   师恩厚重</h3><h3><br></h3><h3> 适逢盛世,天象巨变。惶恐之日,惊悉王老师仙逝,不胜感慨!与恩师永别,岂不痛哉!遥望京都顿觉凄然! 岁月峥嵘,人生若梦。先贤陨落 怎不动容。余求学于京华仰慕先生,幸人门墙今生无憾。初识先生尊容,庄严如佛,及至先生妙语连珠、雅室欢声笑语,聆听老师教诲如浴春风。我与先生有缘虽然只是岁首到年终短暂的时光,然而这美丽的相遇学生万分感激!所幸与先生未失之交臂,学生犹如上了一趟末班车。先生一心向善,重舍而轻得。对待学生关怀备至,知无不言,倾囊相授。先生亮节高风,令人敬仰。 先生画意静谧幽深,灵光普照,不染俗尘。先生像是一个独行者,又像是一颗飘荡着的星,然而在与先生短暂的相处中,先生永远都是那么的风趣幽默,其喜洋洋者矣!在我的心境里少年的时光总是那么的快乐而不知道忧愁,到了中年便有了失落和牵绊,喜乐少而忧愁多。至于老年不敢揣摩,“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古人说的极好。先生不争长短不慕虚名,走大漠涉洋海,笔墨吞吐大荒,毫锋到处皆为胜景。先生为山河立传,开自家面目,先生画中已有先生矣! 先生体弱多病,孜然一身。然笔耕不辍成就斐然。师兄中有重义者,多有探望。京都一别相隔千里,不想先生作古,难以重逢。先生乐善好施,何以遭此病痛,遽然离世。哀哉!痛哉! 天要不公谁敢问, 地要不平谁为平。 世人都说良善好, 良善未必有善终。 不见良善多福乐, 不见良善多太平。 如果苍天公义在, 我愿先生天堂之上享安宁。 如果世间良善好, 我愿先生来生康健无病痛。 师恩厚重,感激涕零!祈祷上天,惟愿先生得享安息。 ——庚子石泉<br></h3> <h3> 他还是走了</h3><h3> ——与北京画院王文芳老师二三事 </h3><h3> 今天是在土耳其斋月的第五天,上午打开手机先在“中伊艺术群”里看到了苏海河先生发的“王文芳老师逝世”的唁电和海河与王老师的合影等。很多年没有再去他家当面寒喧聊天请教了,本来想和吴休先生的长子吴雁一起去团结湖北京画院的宿舍看望他,只因我俩都忙约了多次未能如愿,而今成了永远的遗憾,只能用简短文字记述这位好人来追怀与先生的往事以寄托哀思。 我是1972年冬去北京画院马泉老师在东城区锣鼓巷雨儿胡同13号的家学画的。 一 与先生同吃同住 王文芳老师因为一直一个人生活,就住在后跨院的东南角窗前斜长着一棵文冠果树的小房子。(文革中四人帮闹着要文管国夺权这棵树就出了大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把这清静之地着实搅扰了一阵子),不久他把据说是紧挨着的临时小厕所的半间屋子改造成了一间略小于主卧的大约五平米小厨房。而此时的吴休先生一家也搬来了住到主院的大北屋。 后来,马泉老师一家也搬到了王文芳老师后跨院成近邻,因为人口多画院就分给他家两居连着的和王老师一居一样面积大小的房子,因为无处画画就在我们十来个学生的帮助下到处捡砖头和树枝树杈木料买灰土,我从昌平七一制镜厂用自行车驮来玻璃,大家借用临院的墙师生一起奋战搭建起了一座“九峰画屋”。此后我也就自然有了更多和王老师接触的机会。因为在郊区沙河上班,经常下班后才能坐45路公交车进城,带着画稿作业请马泉老师指导。由于大家住房都不方便,看完画稿我就匆忙赶末班车回沙河第二天清早上班,赶不上末班车了就坐夜班车去西直门火车站、永定门火车站和北京站,夜里练速写写生,困了也在大厅和八方旅客睡在一起,也有的时候王老师留宿我和他睡在那仅8平方的主卧里,房子低矮年久简陋时常漏雨,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地上放几个大大小小的盆子滴滴哒哒地接雨。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王老师留我住下,我们在靠东墙的单人床边又用方凳和藤椅用书再垫平搭上一块带框三合板的画板,他1.8米的大个子非要让我在单人床里面睡,他睡在紧挨着床所撘的画板上,半夜咔嚓哗啦一声画板断裂,他摔落在地上,我让他最好睡在床上,可是他索性就继续让我别动,整理好画板上的铺盖就地而眠了。从那次起再难我也不好意思去和他挤了,以免影响他的休息。当然之后的年岁里在没有改善住房条件之前王老师还收留了包括后来成为大画家的蒋志鑫等诸多批学生。王文芳老师为人厚道仁义,桃李满天下,大多都是从他那小屋子里走向世界,走向成功。 二、和王老师聚餐必须他掏钱 不管是朋友,同学和学生,只要和他一起出去用餐,大家都领教过王老师严肃和热情的态度,只许他付款要不跟你急! 在他家吃饭记得最清楚的特点就是鸡蛋酱油和面条,一般都用铝锅,特别的时候是用煮开水沏茶的水壶,使壶煮完面和鸡蛋就倒出来放碗里浇上酱油,黄瓜或者小萝卜洗干净直接吃,为了节省时间多画画。 有一次去马泉老师那他没在家(出差了),王老师跟我说:今天还有我两位同学咱们一起去王府井东风市场吃涮羊肉,我说太好了那是我最爱吃的,让我请客可以吗?王老师马上严肃起来说:你个小工人别张罗否则我不让你去了!我只得乖乖地听他的,等到他的同学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郝芝辉老师来他家喝了茶之后,我们就一起坐公交去王府井。到了东来顺坐定等来的原来是他们的另一位同班女同学边宝华老师,郝老师一见面就叫她“边炮”!俩位女士见面兴高采烈聊啊(我当时观察了边老师这老北京人快人快语,嘎蹦脆就断定同学们给她“边炮”这个绰号就是这么来的),又和边老师见面少不了要对范老师给我画像道谢一番,就没敢再提为何没去她家!郝老师知道我学工笔画说:以后可以给天美画连环画。餐后少不了是王老师坚决的买单。 三、一纸荐条推我登上专业训练的阶梯 那个阶段我在马泉老师的指导下一边学习工笔画同时还临摹马泉老师在中央美院附中时期的优秀素描作品,还到昌平文化馆或者海淀文化馆去学习素描(在沙河中学上学时,也在校和教我们美术课的张敏儒老师学习速写素描也奠定了一些基础)。同时还练习创作作品,不单得到了马泉老师的细心指导,也得到了王文芳和吴休先生点拨。在雨儿胡同这个院子里和马泉老师的九峰画屋我曾见过了尹瘦石、刘迅、娄师白、韦江帆和潘絜兹等众多老先生。 1974年春夏之际,当时还在历史博物馆美术组工作的范增先生携夫人边宝华到昌平文化馆给工农兵学员讲课做人物写生示范,范曾老师要请一位学员做模特,见我就说:这位小同志形象不错贵姓啊?没等我回答文化馆的张碧天老师就说他姓雷叫雷孝书,好啊!那就请雷孝书小同志来给我们做模特,我给大家做国画写生示范好吧,记得那时他已戴花镜了在边老师帮助准备好笔墨用具之后就动笔了。 因为有了两年里在沙河中学张老师的美术班写生和当模特的经验,我顺利地完成了大约两个多小时的任务,一幅以我为模特的四尺三裁的彩墨写生作品诞生了,大家一步步看着范曾老师这幅有着蒋兆和先生风格影响的传神之作的完成经过。我虽然没有看到他画时的技法演示和步骤,但看范老师原作也给我很大的启迪(若干年后文化馆扩建,张碧天老师通知我把这幅纪念之作取回,为我珍藏)。下课后范曾老师跟我说有人要编一本工笔人物画教程,我邀请你做模特(其实是他要编辑),以后也可以有什么绘画方面的事向我请教,并把他家当时在后门桥住的地址和电话写在一个纸条上递给我,谢过他我高兴地道别而归。 但回来之后我就犯难了,先认识了马泉老师,再去范曾老师家? 再去雨儿胡同时我就悄悄的和王文芳老师说:“前几天范曾老师去昌平文化馆讲课还给我画了写生像,他还给我留了地址和电话,让我去他家?您说我能去吗?”王文芳老师非常客观的说:“他俩是他俩的事,你跟马老师学画是学技艺,跟范曾去他家也只是学生学画而已,与他们俩人之间的个人家事没关系,尽管去吧!” 我通过欧庆和及其他画界朋友知道,马泉、王文芳、金鸿钧、张仁之和边宝华老师他们都是同班同学,而且边宝华与范曾即是同事又是新夫妻,而且边宝华老师又是马泉老师的前妻,他们之间心理上的创伤纠葛是难免的,此时我去范老师家马泉老师如果知道了会怎么看待我,所以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听王文芳老师的建议,也没有打电话,更没有去范老师家而是跟定了马泉老师。随潘絜兹先生学画那是那是1978年冬潘老来马泉老师家商量成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请马老师当首任秘书长,我在经常给他们传递信件过程中自然就熟悉了包括刘凌沧、任率英、俞致贞、刘力上和黄均先生等一大批老前辈的。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中国大地百废待兴,青年人积极向上孜孜求知的热情和奔向四个现代化的理想追求的热情高涨,在这种形势下,1977年春天北京市总工会向各郊区县工会发了一个文件,要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一个提高性质的美术培训班,希望推荐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和爱好报名。我从工厂工会拿到这个通知来雨儿胡同时探问马泉老师认识文化宫的老师否,他说和他们没有过交往不认识,我就去问王文芳老师,王老师轻松地说他在文化宫给那里的工人美术爱好者多次讲过课和美术组的郝主任很熟,我听了高兴极了就拿出那个工会的通知书说:我估计报名的人会很多请您帮我写个推荐信好吗?王文芳老师高兴地在北京画院的一张小信纸上为我给郝主任写了推荐信,大意是:“小雷同志立志美术创作事业,虽为工人但天赋不错,造型能力尚佳创作能力强,积极寻求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悉知阁下领导着手筹办美术班特推荐小雷同志前去学习,望能给他开一个革命的后门以满足他的上进之心。年月日----画友王文芳!” 求学者最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心情,果然报名的那一天,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美术组大院来了数千报名者,对于只招几十人的美术班根本不解渴,当我排到报名时不单填了表交了习作,还特意找到郝主任把王文芳老师的推荐信呈给他,郝主任见信哈哈大笑:“开个革命的后门”!没问题!可是现在你也看到了这么多人,我们马上无法解决你的后门问题,我们会把广大美术青年的积极热情反映给市总工会,你先回单位等通知。 不到一个月,我在沙河综合修配厂真的接到了通知,因为求学的青年人太多,所以以郝主任为首的文化宫美术组的老师们向市总工会请示,根据学员交来的作品的水平高低,分别组成初、中、高级和提高班。我被分配到从石膏几合模型和色彩开始的初级班随王胜军老师(至今我们还保持着联系)学起至中级班和高级班,其间有后来调往原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的何宝森老师及调住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赵大鵩老师也给我们带过课。最后,是中央美院蒋兆和先生的得意弟子韩国臻教授在文化宫中心大院新的教室为我们上国画人物写生班的课程。 而今,王文芳老师驾鹤西去,去追寻他的老师们和吴休、周思聪、马泉和彭培泉等好友同学,愿您早升天堂,在那里永享清福,请耐心等待我们继续奋斗后他日的前往相聚吧! 北京日报发文纪念王文芳老师写道:先生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直接分配到北京画院工作至退休,受业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秦仲文诸位大师,在扎实的传统的功力基础上,又广泛地吸收现代艺术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王文芳先生的画作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博大,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苍凉悲壮,有青藏高原上摄人魂魄的宗教气氛,他用苍茫笔墨表达了他心中的山水之境,真诚而感人。王文芳先生还将自己的创作体悟,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山水三美”——意境美、构图美、笔墨美。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文芳不仅传承了师辈的绘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树立了慈心大爱、舍我助人的高尚品德,在美术界享有极好的口碑,具有深受敬重的人格魅力。 年少连环画出名, 考取央美竞奇功。 师重云林植沃土, 京华画院落根隆! 足遍阳关搜草稿, 黄河汲笔塬上风。 百转千回风叠嶂, 汗飞雪域壮心胸。 汉魁齐鲁事心细, 偶换丹青致女红。 世间佳艺藏屋琅, 不灭雉心似孩童。 八方陋室容千客, 桃李芬芳月拱星。 利他亏己从不计, 唯此实德身后名! 人若山河人间立, 画随画史耸高峰。 苦励瘟神耄耋寿, 文芳去也万士恭! 庚子谷雨后公历2020年4月29日凌晨4:40撰写数千文字后再凑句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古都伊斯坦布尔贝伊奥卢草庐 五一国际劳动节宵禁中三校定稿 七丘维奇尔阿里雷公 <br></h3> <h3> 追忆王文芳老师 </h3><h3> 没有早起的习惯,上午8:00多的时候打开手机,《北京王文芳工作室》群内叶正红同学的“愿先生一路走好🙏🙏🙏”的信息特别刺眼,心中一惊,莫非王老师……不敢往下再想,但是,来自于“画画人”的讣告彻底让我陷入了悲痛之中。 良久,才慢慢地缓过神来,但是仍然觉得王老师就在我的眼前。 那还是在1979年的秋天,王老师受邀来到我们古都洛阳,在好友贾万友的家中,第一次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王文芳老师。王老师帅气干练地挥毫泼墨、侃侃而谈其艺术见解,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几年后,我有了一次去北京参观全国美展的机会,到了北京,参观完美展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当年坐落在魚儿胡同的北京画院的王老师居住的一间斗室里,拜访了王老师。其间,王老师提到了“三美”,(即: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使我深受启发。 在与王老师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了王老师对艺术的崇敬和执着追求。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不仅要用画笔,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去探索。” 告别王老师后的次日下午大约两点多钟,我踏上了回洛的列车,就在列车快要开动时,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喊着我的名字:“王鸿亮!王鸿亮!”我急忙寻着声音望去,只见王老师在另一个车窗口处,眼睛扫着窗内的每一个乘客,怀里还抱着个包裹。我赶紧喊到:“王老师,我在这儿。”王老师转过头来,快步来到了我的车𥦬口处,双手把怀里的包裹递给了我,我当时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拿着!”见此情景,王老师说,“送给你的。一路顺风!”说完转过身去,向出站口走去。我看着王老师远去的背影,鼻子一酸……。 列车慢慢地开动了,直到看不见王老师了。我打开了王老师送给我的包裹,里面是一套非常精致的茶具,古香古色,高贵典雅。(到现在我还一直珍爱地保存着)。在其中一个杯子口中插了一个信封,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里边装着一张王老师刚画好的作品,落款:“鸿亮同志新禧 八四年三月於北京 文芳”。顿时,我的眼晴湿润了。!此生能做王老师的学生,足矣! 王鸿亮 2020 年4月30日晚上10:24分写於洛阳家中<br></h3> <h3> 哀悼恩师王文芳先生 恩师骤别,吾心痛失。日星隐曜, 山岳悼栗。生怀高誉,逝享仙荣。呜呼哀哉,万古犹生! 恩师王文芳先生于2020年4月28日零辰1点40分逝世于北京。先生仙逝震惊了艺术界!普天同悼大地哀鸣!为痛失一代宗师而痛心疾首!这不仅仅学生们的损失,更是中国艺术的一大损失! 先生一生追求艺术,走遍大江南北被西部山水所震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深深感染了他!先生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倾尽毕生精力为之讴歌!创造了艺术的三美,"笔墨美,形式美,意境美"!并为之奋斗一生! 恩师笔耕不辍,全身心的皈依了艺术,孤独求索终身未婚,朝圣着他心中的艺术圣殿。先生心灵纯净善良而真诚,不逐名利一生无房产无汽车,甚至沒有一部手机。这金子般的心灵干净无暇,正是这份纯真心灵和对艺术皈依的执着,成就了先生的艺术高峰。 先生山东烟台人与我同乡。记得每次上课先生都请学生吃饭。他了解弟子们生活艰苦,想着法儿给学生改善生活。知道那个学生家庭困难总是慷慨解囊。 先生德艺双馨,给每位弟子淳淳指出艺术的前进方向。他有着一颗宽容的心,在艺术上沒有门户之分,无论谁的学生去听先生的课,总是一视同仁。先生虽是大师李可染的学生,作品却没有半点李家的痕迹!而是独辟蹊径!创出了独具王氏画派的特色!这正是秉承了"学我者生,似我着死”的艺术理念。总成一代艺术大师! "高山仰止,千古留芳,碧云低垂,三美永恒!" 斯人已去生者何哀,让我们继承先生的意志,将先生的艺术进行到底! 2020年4月29日于耕墨斋 秦洪彬 2020,5,2<br></h3> <h3>每次看到恩师的作品,都会被深深震撼!他总是以独具匠心的慧眼, 以辉煌而张扬的色彩篇章, 以别致而又充满张力的艺术语言,使观者 耳目一新。他有一流的艺术感觉, 有对生活挚热的爱, 因此作品格外灿烂, 充满阳光, 格外温暖和透彻,不断的扩展着艺术境界,永远默默地进取和探索着,把一生都献给了艺术。 吕海平2020,5,3<br></h3> <h3> 学生想你了</h3><h3><br></h3><h3> 今天是尊敬的王老师生日!学生想你了!为你作了一幅画,献给你! 曾经在一本画册里,看到一张王老师手持速写本,低头走行走在荒漠中的照片。印象很深,久久不能忘却。这几天,一直在找这本画册,可是没找到。很懊悔!只有凭借记忆把王老师安排在画中。 在我心里,艺术就是王老师的生命和爱情!王老师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克服重重困难,经历千辛万苦,在广袤的大西北,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像一位虔诚的信徒,在艺术的征途上前行……最终走进了艺术的最高殿堂!王老师就像一座高山,我们只可仰望,难以超越!记得去年11月,我来到陕西的佳县,望着黄河边的千年古寺——香炉寺,夕阳西下,觉得这景致似曾相识…猛然想起,王老师的《坦坦荡荡东流去》不就是取材于此吗?那意境,那构图,那气势,如何超越?虽然我做了速写,也构思着,但直到今日也没有动笔。当然我的水平很有限,需要不断学习,努力。 能够成为王老师的学生,我深感荣幸!我一定会以王老师为楷模,澄明于怀,好好画画,做一名艺途上的朝圣者!🙏🙏🙏🙏 邢晓霜2020,5,6 <br></h3><h3><br></h3><h3> 王文芳先生是我的老师,他是北京画院的画家。 </h3><h3> 1994 年,我参加原核工业部系统组织的美术创作采风活动,我们一行来到兰州画院聆听山水画家陈天铀的山水画讲座,交谈中他知道我是从北京来的,兴奋而感慨地说:“你们北京画院的王文芳老师,把我们西部画遍了画尽了画美了,使得我们本地画家都不知道如何去表现如何去画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关“王文芳”这一名字。 2000 年的暑假,我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在河南林州石板岩高家台村举办的山水画创作班的学习,聆听画家雷正民、李春海、龙瑞、周尊圣等人的讲座,私下里学员们议论: “王文芳老师咋没来讲课呢?”“我是奔着他来的。”这是我第二次听到有关“王文芳” 这一名字。带着传奇揣着好奇我报考了北京画院研修生班,进入王文芳先生的艺术工作室学习。</h3><h3> 老师是山东人,六十多岁,1 米 8 几的身材,方型大脸,大手大脚,体格健壮,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他至今仍独身一人。每次课前他自掏腰包派学生去超市买来糖果点心咖啡等,供学生课间吃喝。他看到坐满教室的学生,讲课激情澎湃,言简意赅,朴实无华,示范时用左手和右手去画画,我听傻了看呆了,敬仰之心顿时升起起。中午,有时他会带着浩浩荡荡的五十多人的学员队伍,奔踏酒楼或饭庄请学生会餐,饭店老板主动地笑着迎上前去说:“王老师您来了,里边请。”五十多人分成五六桌而坐,我坐在他的身边,见不饮酒的他,选了一两样自己可口的菜就着吃下一小碗米饭,喝了一小碗汤,吃完与学生道别,离席而去。他病了,班长安排学生们排班轮流照顾他起居生活;病好了,他给参加照顾他的学生发工资,学生不肯要,他很生气地说:“给你你就要,你不要你给你身边的同学”。圣诞节他给每个学生都发一个小礼物,交大的王军大姐说:“王老师,我们给您买盆花吧!”他面无表情地说:“我不要,你要拿来,我就扔出去”。记得有一位新疆画家来老师的工作室研修学习,结束了,买个礼物要送给老师留个纪念,当场被先生严厉地拒绝。先生说:“我不需要这些东西,看到你的好作品,就可以了。”遭拒的人自己搞了个烧鸡大窝脖,脸色甚是难看,又因我在场,更感觉很不自在,神态异常。这时,先生整理着东西说:“你俩一起吃饭去吧!”我与他并不熟悉,因为是先生使我们坐在了一起,饭间我劝解他说:“别过意,先生是不收学生的礼物的。” 甘肃平凉画家蒋志鑫来他工作室进修,一时找不到住处,他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来,让怪老头 - 王文芳先生 65 66 蒋志鑫睡在床上,他睡在沙发上。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性格的人,因他的学识修养和高超技艺,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每一个学员,我在他的工作室研修了两年。</h3><h3> 2011 年 5 月我收到先生寄来的请柬,邀请我参加他的由北京画院主办的个人画展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个人画集的开幕式和首发式活动。我很早就赶到画院的美术馆,看到一个白发如银的老者站在馆门的台阶上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嘉宾、学生和观众,握手问候,双手把书递送到大家手中。他就是我们尊敬的师长-王文芳先生。 张亚维2020,5,6<br></h3> <h3> 无限春光不再来 —— 缅怀王文芳老师 </h3><h3> 三十三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一九八七年夏天,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南昌举行,几十位全国著名的中青年画家云集南昌。因工作之缘,我有幸随画家一起活动,看画家们临池挥毫,各显神通。暇时画家们引吭高歌,载歌载舞,舒展才艺,如沐春风。 从南昌移师婺源采风的那天黄昏,画家在百柱祠堂李村的小河边散步,画家王文芳对随行在侧的范立礼说:想去南昌瓷器商店看看,记得瓷店有位美工,能联系一下吗?范指着我说,就是他啊,现调在青年报社工作。 老师问我;“还画画吗?” “没条件啊”我回答。 “还喜欢吗?若真喜欢,可到北京来开开眼界,也不用什么条件”。 沉在心底的欲望被搅动了,多次与领导互动后,答应我去北京学习一下。 一九八八年五月四日,王文芳先生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我一下火车直奔中国美术馆,面对先生西北风貌的山水为之振奋。展览期间,先生对我说:你不要守在这里,凡有展览的大厅,你都要去看,对各画种,各种面貌,要多看,自己去体会。 撤展后,来到团结湖王老师家里,老师说身上有什么要紧的东西拿出来,我把带来的300元钱交给老师,老师二话不说随手压到地毯下面。先生的住房不大,我与先生吃住在一起。 白天就去画院老师的画室画画,老师的学生很多,聚在一起常摆龙门阵,谈的都是画坛故事和看画心得,星期天就带我们去美术馆看展览。 一天,老师带我去一家自行车商店,给我买了一辆新的飞鱼牌自行车,并说:“省得去看展览挤公交不方便”。自有了自行车,去城里看各种展览方便多了,同学们见了,纷纷来借。没几天,王老师把几个同学叫到一起,在旧车店,一口气买了四辆车,同学们奔走相告,可高兴了。 那些日子,老师因前期办展,身体不适,就安排我在他画室临画,他精神好时,领我去包立民先生家听他说画坛掌故,去夏硕其先生家听美术点评,去天津看杨柳青版画。 在先生身边的日子,同学之间是各逞其能。有些同学悟性好,又勤勉,时有出彩之笔,先生总是嘉许有加,勉励同学互相学习,把同学画作作为示范,说:不要囿于师尊,要能者为师。先生总是说要见其善者而从之。蒋志鑫从南方办展后来京,于是先生,志鑫、志鑫二哥、赵言彬和我就挤在先生不大的房里,让志鑫谈创作体会。有时先生不在,志鑫说起与先生的知遇之恩涕泪满巾。 先生又是特有个性的人,好心人要给先生介绍女朋友,先生不便拒绝。那天下午,对方来了,老师请来几位同学作陪宴请,饭后各自散去,我也回到先生画室,先生陪对方喝茶。晚上十时,先生来到画室,要我去家里,要我陪着一起喝茶,一直陪到半夜三点。对方离开时,先生招呼出租车,付了车费,送走对方,我当了一夜的电灯泡。 先生哪儿,是座艺术驿站,南来北往的学子,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同学们在一起,也会聊起某人某事某些习气,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刻苦求学者,有附庸风雅者,有习气不良者。每当此时,先生总是一脸严肃:“你管那些事干啥,只要愿意学画就行。”先生都是一并接纳,有教无类。可有一回,我去看先生,先生正在上课,在画室门前相遇的一位青年,随我一起进教室,一并听先生上课。上完课,他就不肯离去。先生说现在过了招生时间,学生也招满了,也无法安排住的地方,劝他到招生的时候再来。因为我是远道而来,先生招呼所有同学去聚餐,那人就是不走,一直僵到天暗下来,先生叹口气,只得叫同学们都散了,不聚餐了。 好日子总是过的很快,两个月后,我单位催我回单位上班,先生说不能再待一段时间吗?有些美术课他还没给我上,可没过两天又来电报催回。晚上,先生从地毯下拿出我交给他的三百元钱,硬塞到我口袋里,望着先生,我一脸茫然。那天夜里,先生身体不舒服。吃过早餐,他叫来李明送我去火车站,望着憔悴的先生,我无语以对…… 有一年的冬天,大概是11月份吧,我因事去北京,为了亲近先生,我就近在团结湖边的一间地下室旅店住下,办完事就泡在先生家里,晚餐都在老师那里吃。在我要离京的前两天,先生叫上我,领来几个同学又去上馆子,点了一桌子的菜,冰镇生鱼片我是第一次尝鲜,先生见我兴趣盎然,又点了一盘。饭后领我逛隆福寺,转了一圈回来,他打开一个大包,拿出一件斜纹黑色呢子大衣说:“穿上吧,天冷,你上火车穿。”那时一件呢子大衣是我两个月的工资啊!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与先生相处的日子,今天都格外清新。先生已驾鹤西去,当年满头青丝的我辈也满鬓如霜。翻阅先生的画集,阅读同学们的文稿,千万往事涌上心头。如今只有绵绵的思念,无限春光不再来! 学生涂继愉叩首<br></h3><h3> 2020年7月</h3> <h3>感恩您我的王文芳恩师,自1994年有缘,匆匆26年。一切都是最好的美丽,点点滴滴,神明在前,恩师王文芳千古。我记得我在您面前说过,:您真是个好恩师。”我尊重有德的恩师!!!您的学生李宗原铭记着您的好,永远永远!!!我也得好好继续努力学习!您在天堂都会知道的。🙏 🙏 🙏 💐 🌻 🌺 🌹 🌷 🌸李宗原2020,5,2<br></h3> <h3>  4月30日送别王文芳恩师,泪眼模糊,悲痛万分,我怕堵车,早早打车出发,早上6点半就到了北京东郊殡仪馆,刘振平师兄和李宗原师兄 紧跟着就到了,接着众师兄师姐和老师们陆续都来送别恩师,在8点前就给恩师长跪叩首,痛哭不断悲痛万分,忽然看到王文芳恩师艺术馆馆长刘中友师兄,才知道因为29日零时解封,刘馆长从山东烟台不辞辛劳连夜开车赶到,我的心突然感到:真是苍天有眼,疫情及时解封,让刘中友馆长来送恩师最后一程!8点追悼会告别恩师后,最后进另外一院,不让进人多,恩师家属告别后,是刘中友师兄和刘振平师兄一步一叩首,再送恩师……[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我们又在院外悲痛欲绝中等了近两个小时后,让进入送别恩师仙骨[流泪][流泪][流泪]……[流泪],俩人一组向恩师仙骨最后三叩首[流泪][流泪][流泪],祝恩师在天堂过的幸福 朱丽萍2020,5,2 <br></h3><h3> 2015年的一天晚上,我在先生家照顾先生,我们一起看电视,电视上阿宝唱《我的父亲》,我听到并看到老师哭了,我也感概的流下了眼泪,此刻先生也一定是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的童年,想起了父母在世时与父母欢乐的时刻……,现在先生可以在天堂与父母在一起了。 刘忠友2020,5,2 <br></h3><h3> 只要去老师这间房子,我都会给老师做全身按摩,顺便给他脱下袜子洗了,至到老师睡着,我才悄悄的离开,哪房间的的佈置甚至是那气味,一直在胸海里,有年春天暖气停了,那房子有点阴冷,我给老师买了个电暖器,再三解釋只是用这几天,老师就是不要,说不习惯电器类的东西……这暖气就那天用了一次,现还在我这里,这些年再也没打开过。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借口,老师从不让弟子为他花一分钱,记得一次给老师带了点山|东即食阿胶,为了让老师吃点补补营养,绞尽脑汁,最后拆掉包装,假装随便放在口袋里,吃饭前给老师扒开一块,放到志师嘴里,等按摩得他睡了,才敢悄悄地放到他吃饭的碗里……哎,瞬间这些都成了记憶……想起一支歌"老师我想您"不免泪落如雨…… 德荣2020,5,1<br></h3> <h3> 沉痛悼念恩师王文芳先生[流泪][流泪][流泪] <br></h3><h3>郁登楼, 远眺南山, 望北邙, 心惆怅。 闻先生, 从此仙逝, 不得见, 悲断肠。 烟台别, 已整三载, 常梦师, 笑声朗。 念先生, 教育关爱, 情深重, 恩难忘。 愿先生, 一路走好, 丝路上, 无忧伤。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庚子四月初八弟子李朝辉泪挽。<br></h3> <h3> 哀痛恩师王文芳 文在当代,芳于千秋。 吾师鹤驾,佛主护佑。 生之不语,离之无声。 孝弟天下,德语其行。 毫挥其情,墨染其心。 笔笔生辉,幅幅有爱。 不取毫厘,舍尽全力。 禅心践行,善行终生 厚福载品,独来孤去。 疫断师情,不能去京面哀,泪不可止。 悲哉痛哉,恩师走好!!! 悲哉痛哉,恩师走好!!! 2020年4月30日晨7.30分 曲平</h3> <h3> 风信子 <br></h3><h3> 那天,到医院看望王老师。 走进病房就看见冰箱上的一角,放置了一盆小花。花盆很小,就像小杯子似的。里面有一株绿色的叶环抱着一枝粉色的、聚成一簇的花。花还没有盛开,看不出花的眉目。窗外的阳光照着它,很显眼!我不由地问:“这是什么花啊?”护工很快答到:“这是王老师最喜欢的花——风信子!”哦,这是风信子! 说到风信子,就让我想到,有一天,老师上课时责备大家:“你们不要给我买东西来!”我们就说:“那就给你买花来吧。”老师说:“不要买,你们不知道我喜欢什么花。”接着又说:“我好的时候,经常会去花店买花,放在家里养着,时间长了,花开花落,很是伤感!我都成了林黛玉了!”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们都沉默了,又不敢问老师到底喜欢什么花,即使问了,老师也不会说的。 现在终于知道了,风信子就是老师喜欢的花之一。 从此,经过花店就驻足观察,原来风信子就像一棵鸡蛋大似的洋葱,发几片绿叶,长长的不太宽,向四周散发。绿叶的中间藏着一枝花骨朵。经过阳光和水的呵护,那枝花骨朵渐渐长大。像绣球一样,长在绿叶中间。花开了,如同绣球上开了无数的小花,数不清有多少,一个挨着一个。颜色很鲜艳,很好看。每一株的颜色还不一样,有粉的,有紫的,有大红的,品种很多。没开花的时候它们都是一个样子,只有开了花,你才会知道,它是什么颜色。 春节前,我特意为王老师买了两小盆风信子。怕王老师不接受,我就给老师说:“我要回家过年了,不能养了,请王老师帮忙养养吧”。王老师欣然接受了。 过了年再去看望王老师时,发现风信子在窗台的阳光下开 得正盛,都是粉色的,朵朵小花挤在一起,好不热闹! 这花为什么叫风信子,我不得而知。在成都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花。王老师为什么喜欢它,我也不得而知…… 写于 2016年2月26日于成都 王老师四月二十八号永远地离开我们了!得到这一噩耗,非常震惊!万分悲痛!泪水连连!再也见不到王老师了!再也不能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了!悲痛之余,我翻看过往的记录,看到了这篇《风信子》,以此来纪念恩师王文芳先生!愿老师在天堂依然喜欢风信子——小巧,而生命力极强的花儿! 风信子花语是:燃生命之火,享丰富人生及重生之爱!也是永远的怀念!<br></h3><h3>2020.5.28刑小霜</h3> <h3> 愉快的一天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北京画院上课。一般到画院都是先到王老师画室报到,再到三楼教室听庄老师授课。十点半王老师来评讲同学们的画。 今天到画院还不到九点,已经有好几位同学到了,王老师也来了。大家挤在画室里,帮老师打开水,洗茶碗,聊天。 王老师见我来了,就说:进来吧!示意我把画桌上一张没完成的画卷起来,又指着一个黑色的罐子,让把里面的东西到出来。'哗啦"一声,画案上出现了一堆小玩意,有玉的小佩件、玉的小挂件、玉的手玩件,还有银的雕花小盒子,陶的小雕件,小佛像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品……此时,王老师对同学们说:“喜欢,就拿。”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喜,大家一拥而上,每人都挑选了一两样心仪的宝贝。我选了一个玉的小挂件和一个陶的小佛像。这是王老师在上课前给我们的意外惊喜! 这时,庄老师叫大家到北京画院美术馆参观刘旭青绿山水画展。刘旭老师是北京画院的专职画家,专攻工笔青绿山水画,画功精细,独特,作品给人以宁静恬适的美感……庄老师带领我们一边讲解,一边强调:你们就需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必须把树,山石画好,才能考虑进一步创作的问题…… 王老师也来跟我们一起看画展,他腰痛,不能久站,很快把画展浏览了一遍。然后对我们说:“再看十分钟,然后到三楼来。”十分钟后,我到三楼,在齐白石常年展馆没有见到王老师,工作人员告诉我,王老师在咖啡厅。 到咖啡厅,见王老师拿了300元,让服务员为我们每位同学磨一杯咖啡。画院咖啡厅环境优雅,非常清静,舒适。咖啡厅里,有高脚椅、沙发椅和靠背椅不同的座位。咖啡磨好了,王老师让我坐在沙发椅上品尝咖啡,还让我加点糖。 我说:“不加糖,就喝原滋原味的”。 王老师笑着说:“高级人喝咖啡就不加糖”。 咦,我怎么不知道啊?我只是怕长胖,所以不加糖的。王老师真幽默! 王老师一边品咖啡,一边对我说:“你可以每个座位都坐坐,享受一下咖啡厅的感觉”。按照老师的建议,我端着咖啡杯,坐在高脚椅上,倚着吧台,品着浓浓的咖啡,那感觉跟坐在沙发椅上完全不同。坐在沙发上品咖啡,就特别想让一切慢下来,安静下来,听着环绕的音乐,或静思,或读书,慢慢品尝咖啡……悠闲自得。而坐在高脚椅上,你会很想能有一位朋友,跟你一起分享,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聊天…… 这时,我回头看见坐在靠背椅上品尝咖啡的王老师,觉得他是一位特别注重心境和情调的人,喝咖啡都会营造一种惬意的氛围!他在想什么呢?会不会想到在美国文化交流时,异国的咖啡厅,以及波士顿的秋光和街景? 喝咖啡是有艺术元素的,磨好的咖啡,会用牛奶在表面绘出不同的图案,呈上来时,你会被那些精美的图案所打动,不忍破坏它们。喝咖啡还有许多的讲究,可以放糖,也可以不放糖。一般用小勺子搅拌,牛奶、糖和咖啡搅拌均匀,将小勺子放在盘子里,端起杯子慢慢品尝。千万不可用勺子喝咖啡。特别在国外,是会遭到笑话的。 其他同学看了画展都回教室了,又把他们叫来。大家又是一场惊喜! 喝了咖啡,正式上课。王老师精神特别好,为同学们一一评画。 下课时,王老师宣布:“两会胜利闭幕,中午一起聚餐。” 大家惊讶地齐声说:怎么又聚餐,上周就是两会闭幕聚了餐的啊? 王老师总是找一些美好的理由请同学们吃饭!老师发话了,同学们只有听从,免得老师生气。 大家一行,出画院,过马路,进酒店,围了一桌,点了美味佳肴,要了四瓶啤酒,像家人一样,跟过节似的,有说有笑,新老同学与老师共进午餐。花去老师1070元。 回来的路上,老师买了两个烤红薯,这就是老师的晚餐了! 这几天空闲下来,就翻阅整理跟王老师每次上课,学画时的记录。发现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庆幸作了记载。整理到这一天时,惊奇地发现:这一天浓缩了太多的内容!又是馈赠礼品,又是请喝咖啡,又是聚餐,集中到一天了。这是老师为我们营造出来的美好一天!我们每一位都有过喝咖啡,吃饭,获得礼物的经历,都是王老师给予我们的快乐!所以我将这愉快的一天的分享给大家,让我们永远铭记老师的恩情!王老师请大家喝咖啡,意味深长啊,品咖啡,亦是品人生……… 邢晓霜2020,5,26<br></h3> <h3>王老师最大的心愿 二零一五年年初,画院调整画室。 王老师的画室由二楼的最西边调整到二楼的最东头。那天,我和李宗源早早地来到画院,帮王老师搬家。 王老师的画室里,除了文房四宝绘画用品和外出写生带回来的民间艺术品外,剩下的就是书籍;除了书籍,还是书籍。大多是绘画艺术方面的理论书和画册;画册有其他艺术家的画集和王老师历年出版的画集。李宗源用小推车将各种书籍运送到新画室。我在王老师的指挥下将这些书籍一一放入书柜里。 经过这次搬画室才发现,王老师前前后后出版了二十多种不同出版社、不同时期的画册,记载了王老师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王老师艺术生命的结晶! 当这些画集堆成小山等待整理时,王老师颇有感触地对我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想出一本自己的文集!” 我说:“那就出啊!” 王老师感叹地说:“好多文章都找不到了。早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好找了,特别是《纪念可染先生百年文集》里的那篇纪念文章,写了八页之多,更不容易找到。现在又生病了,更没办法出版文集了。” 王老师还说:“文集原本构想是除了刊登文章,还想把一些作品作为插图放在文集里。这样就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就更难了。” 我说:“我帮你找这些文章。现在是信息时代了。《美术》杂志的文章可上网查找,这个不难。纪念可染先生的文章,可能要花点时间。” 我心里想,一定要帮助先生实现他的这个心愿! 回到家我就上网查找。将《美术》杂志从1960年开始查找目录,很快就查询到了王老师发表的所有文章。我把这些文章一一打印下来给王老师送去。 老师每次都是平静地收下,放好。那个时期,王老师身体状况不是太好,由此情绪低落。时时悲观地说“都要死的人了……"之类的消极话。让人听了心里难受,想落泪。但仔细观察王老师虽然嘴上说一些沮丧的话,但他内心却有着很多美好的愿望! 收集王老师发表的文章,真不是一件难事情。只要用心没有办不到的。 有一天,在旧书摊上见到王老师的一本早期出版的画集。是我没有的,翻开一看,载录了王老师的《砚边话山水》。这是一篇要收集的文章,我就买下了这本画集。将文章打印,给王老师送去。真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王老师的文章已陆陆续续都收集到了,唯有《学习就是最好的纪念》这篇文章是收录在《百年可染纪念文集》里的。多方寻觅都没有找到这本书。 时间慢慢地流逝着,春去秋来。我心里也有些着急了。情急之下,想到北大图书馆是否会收藏这本书呢?急忙拜托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朋友秦一然,请她帮我借此书。令人欣慰的是,很快就拿到了书。我一边阅读,一边学习,一边认真地将王老师《学习就是最好的纪念》这篇文章,一字一句地打印下来,以最快的速度将文章交给王老师。 王老师拿到这篇文章时,很高兴,称赞的说:“你真行!我都以为找不到这篇文章了。” 作为王老师的学生,能为王老师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这也是我应当做的。 时间过去两年,能够在烟台,在王老师艺术馆开幕式上获得这本宝贵的《王文芳山水画研究文集》真是一大惊喜!也特别的高兴!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刘忠友师兄,为王老师文集的面世,精心编辑修改查找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让王老师的心愿得以实现! 艺术馆开幕式结束后,我又到北京看望王老师。 老师问我:“拿到文集了吗?” 我说:“拿到了,在烟台就拿到了。很多同学拿到书就拜读了,对老师的人品艺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王老师赞赏不已!" 老师说:“文集出版,比想象的好!”。看到老师对文集很满意,我也很开心。 文集图文并茂,收集了多位艺术评论家对王老师艺术成就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同时收集了王老师从艺一生总结的艺术思想,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文献。王老师的山水画宣言,是我们学习绘画的座右铭,时时学习,时时受益。这是王老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2017年9月2日写于成都 邢小霜<br></h3> <h3> 艺德永恒 纪念恩师王文芳先生––慕安亮 </h3><h3> 2020年5月6日,今天是王文芳先生82岁诞辰,恩师去世刚刚9天,不能回京,来烟台艺术馆祭拜祭拜。 1999年来到北京画院研修班,我报的是彭培泉老师的花鸟班,第一个接触的是王先生,虽不在他的门下,因为是王树枫老师带我过来的,先生对我这个老乡还是关爱有加。 一年过得很快,中间也会跑来先生这里蹭课,先生的魅力使得我有了新转变,根据当时各方面条件计划再学半年山水画,画院大班不能报了,只能私下报名了,出乎意料的是先生收人不收费,感动之余无以言表。 先生对弟子亲如父子,多年来课后都请大家吃饭,多则40几人,画院领导再三出面,先生还是每次留一桌酒席,轮流就餐。平时在画院碰到学生过来也必须拉来管饭,出差活动都是自己负担大家费用,而学生送礼概不接受。 先生身体不好,2000年冬住院,弟子几个轮流通宵值班,我值了3个班。出院不久就是半年来最后一堂课,评完大家作业,最后把我创作的丈二对开摆到案上,体力还没恢复完全,改一会儿歇一会儿,直到改完,心疼也不敢多说。先生取出3百元现金,“拿着,值班费”,我说这不能要,“怎么回事,从来不痛快!”脸色大变,用力抛过来,李宗源赶紧叫收起来。课后弟子各自返回,待画干了我最后收起来,先生又点出两千元,“这个自己别花了,给家里老人带回去”,我刚说这可不行,宗源赶紧劝,“收收,要不又火了!” 往事历历在目,先生恩德永世不忘,愿先生在天有灵善有福报,往生极乐世界! 慕安亮2020,5,6<br></h3> <h3> 怀念王文芳先生  王文芳先生 北京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王文芳先生于2020年4月28日凌晨去世,享年82岁。遵照先生遗愿,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斯人已逝,但艺术留住真情,您一路走好! 王文芳先生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业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秦仲文诸位大师,在扎实的传统的功力基础上,又广泛地吸收现代艺术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王文芳先生的画作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博大,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苍凉悲壮,有青藏高原上摄人魂魄的宗教气氛,他用苍茫笔墨表达了他心中的山水之境,真诚而感人。王文芳先生还将自己的创作体悟,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山水三美”——意境美、构图美、笔墨美。在六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文芳不仅传承了师辈的绘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树立了慈心大爱、舍我助人的高尚品德,在美术界享有极好的口碑,具有深受敬重的人格魅力。 王文芳老师是好人、好画家。 昨天下午一位朋友从专县发来短信说:王文芳先生去逝了!我还不太相信,而心情立即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沉重感!因为在我相识的中国画画家中,我的印象王老师应该是80余岁,还年青。另外对于王文芳老师我自认为是画品、人品很好的京城画家之一。他朴实,勤奋,为人没有任何架子和京城画家优越感的好画家。从情感上讲,我想他应该是更加長寿的德艺双馨的画家。犬其是他对待京城外的画家和美术爱好者特别的谦和,同时善于真诚的帮助他们。我们也请王老师来师大美术学院开过两次讲座会,他的人品、画品给师生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们的学生和他互不认识,但借去京看展览的机会拜访王文芳老师,他不但热情接待,而且要留他们在北京画院附近的饭馆吃吨羊肉泡馍。这是学生带着十分敬佩和感谢王文芳老师的心情而高兴的告我知道的。 我的印象王文芳先生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跑遍了甘肃山山水水的外地画家。画出了我们甘肃山河的壮美和神奇!武山的水簾洞我早知其名,但没去过。 最印象深刻的是从王文芳先生的作品里我感叹水簾洞还有如此之美!(当时王文芳先生还笑着批评我:甘肃画家,水簾洞都没去过!太不应该了吧!)后来我去了水簾洞,啊呀!水簾洞真的美!但相比之下,王文芳先生笔下的水簾洞更美……! 我和王文芳先生的交往算是平实的,淡淡的,真诚的。每当和同行、学生谈起京城的艺事,必谈起王文芳先生,因为他是一位十分好的人!十分好的画家!大概是1913年,我借去京给老伴看病的机会,和莫晓松学棣相约去了北京画院,和晓松交淡中,我提出有无可能看看王文芳先生?晓松说:王老师已退休,但画院还保留着他的画室,每天两点左右就来画室画画。晓松倍我等至两点半以后,王老师因什幺事没来。我只得留下了两本我的小画册,托小晓松转达我对王老师的问候,带看非常遗憾的心情离开了北京画院……。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再和他没有见面。 今天王文芳先生駕鹤西去!我再也无法见到他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画作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田。我毕生要学习王文芳老师的品格!学习王文芳老师忠诚绘事艺业的精神! 祝王文芳先生一路走好! 永远怀念王文芳先生!!! 李葆竹于西北师大苦乐斋  本文作者李葆竹先生 李葆竹:1941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家,甘肃工笔画协会顾问。擅長写意人物与花鳥画。<br></h3> <h3> 高山仰止万古文芳 碧云低垂三美流长 </h3><h3> 大清早,宗原师兄突然打来电话:咱们王老师没了!简直晴天霹雳!在我心中像佛一样存在的王文芳老师没了!眼泪刷刷的涌下。对所有人慷慨无私、授业解惑,万人崇敬的恩师王文芳先生于4月28日凌晨1点40分在北京家中仙逝了!悲痛无以复加!恩师真的走了...…他摆脱了病魔,放下了一切,飞升极乐圣界了…… 恩师王文芳先生在80年代就独行在悠悠丝路古道上,漫漫征程,风一更雪一更,执着前行。看宗原兄拍先生照片的手,三指微捏,正是对艺术的执着,才养成了在不经意间的微妙的执笔姿势!执着于他一生的艺术精髓——山水画三美:笔墨美、形式美、意境美。 90年代,王文芳冲击波的西北风刮遍了全国,在艺术界影响深远,无数艺术之子前来北京画院“朝圣”。 恩师笔耕不辍,全身心的皈依了艺术,孤独求索,朝圣着他心中的艺术圣殿,心灵纯净如西北的天,这般无限的干净!正是这份对艺术皈依的执着,恩师的魅力四射,艺术也表现出强大的基因——王家式样。 先生山东人,伟岸,外冷内热,宽人苛己,心中存大美,尤其酷爱大西北,在他的很多创作中,描绘大西北的广袤苍凉和宗教神秘的很多。他常说:到了大西北,我就想哭……他无数次的去大西北写生、采风,曾多次因劳累过度病倒在途中,却抖抖沙尘继续上路,最终让他发现了别人不曾发现或视而不见的西北之美。大量的神秘的宗教气氛浓郁的创作,震撼着自己和国人,成为近现代最早为丝绸之路大美呐喊的优秀艺术家。 先生德艺高山仰止,给每位弟子淳淳指出艺术上前进的方向,秉承齐白石先生“学我着生,似我着死”的理念,悉心教导,竭心尽力提携后辈。先生听不得哪位弟子有困难,知后必帮。尽管自己身居陋室、粗茶简饭,却常常见者送礼物,课后请弟子吃大餐,在生活上给予很多人无微不至的解囊关怀…… 而今恩师去了,放下身体,唯留精神注入弟子心中…… 闻恶,各地众师兄弟嚎啕!恨疫情不能前来送别。 呜呼! 世间少位宗师, 天堂多一菩萨! 净弘兄闻此赠金刚砂嘱念阿弥陀佛撒向恩师……[流泪][流泪][流泪] 师啊!您一路走好啊![流泪][流泪][流泪] 南无阿弥陀佛…… 2020,5,1 <br></h3><h3>缅怀恩师王文芳先生 昔人已乘黄鹤去, 怀念无言泪千行! 三美画论载史册, 德艺双馨永流芳!</h3><h3><br></h3><h3>张国赞2020,5,1<br></h3> <h3>  先生解脱了,自由了,如心所愿,化为鲲鹏翱翔,化为爱之花开放。我们走到哪里,目见一切美好的物相,皆有先生伟岸的身影。我们夜里入睡,梦见一切美好的物相,皆有先生慈祥的笑容。我们听到大自然发出一切美好的声音,皆有先生传道解惑的声音。先生啊!我们再也听不到您叫我们每一个同学名字那亲切的声音,再也不能替您收拾笔砚,送您回屋休息……我们只有眼含热泪——心里暗暗发誓——铆足了劲头锤炼自己的艺术,为把先生的“三美”山水画宣言精神发扬光大而努力。 李朝辉2020,523<br></h3> <h3> 只要去老师这间房子,我都会给老师做全身按摩,顺便给他脱下袜子洗了,至到老师睡着,我才悄悄的离开,哪房间的的佈置甚至是那气味,一直在胸海里,有年春天暖气停了,那房子有点阴冷,我给老师买了个电暖器,再三解釋只是用这几天,老师就是不要,说不习惯电器类的东西……这暖气就那天用了一次,现还在我这里,这些年再也没打开过。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借口,老师从不让弟子为他花一分钱,记得一次给老师带了点山|东即食阿胶,为了让老师吃点补补营养,绞尽脑汁,最后拆掉包装,假装随便放在口袋里,吃饭前给老师扒开一块,放到志师嘴里,等按摩得他睡了,才敢悄悄地放到他吃饭的碗里……哎,瞬间这些都成了记憶……想起一支歌"老师我想您"不免泪落如雨…… 德荣2020,5,1<br></h3> <h3>朱 彪 几度哽咽,读完忠友师兄的这篇文章,老师无私的大爱不知惠济了多少人,自己却几十年居住在画院分配的宿舍里,我们眼里是熟悉的那张折叠沙发改造的床铺,一台电视,一个吃饭的小圆桌和几件简单的木质家具,但这里却让我们每一个来过的人产生敬畏,,,,,,恩师精神永传!<br></h3> <h3> “病中吟.支架助我戏墨赠友 二O一O年四月 文芳”恩师落完款就递给我边说:“趁我还活着,你留张作品吧。”我没想到是送给我的,激动万分!这是王老师做了支架住半个月院刚回来的第一张画。转眼十年,二O二O年四月二十八日王老师永远离开了,万分悲伤!近日脑子里总回想着可敬可亲的王老师!跟随王老师学两年画,先生的人品和“三美”观对我影响很大,以后再也听不到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了! 廖洪业2020,5,6 <br></h3> <h3> 跟恩师王文芳先生学绘画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恩师王文芳先生己于2020年4月28日离我们而去了。每每想起顿感伤悲,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在我眼前浮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是就读于北京画院2015级研修班的学员,师从王文芳先生并与恩师是招远同乡。说到这,还要从1986年先生在招远家乡举办的一次画展谈起。我自幼喜欢绘画,那年只有20岁去在招远影剧院看画展。初见王文芳先生本人,高大的身躯,相貌堂堂的山东汉子。年轻幼稚的我阅历短浅,思想单纯,看到先生的作品不甚理解其构图内涵……由衷的不喜欢。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天,一个偶然机会我见到了绘画朋友赵言斌老师,他送我2本王文芳先生的画集,走马观花似看了看就搁置起来,就这样一晃几年过去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0年的某一天,我闲在家里整理各类书籍时,无独有偶又看到了先生的画集。静逸的夜晚躺在床上拿起了王文芳先生的画集,仔细地品读思考起来,瞬间被一幅幅画振撼了,触动了我的心弦,敲开了我的心扉。朦胧无知的我真不识此宝也,不懂先生作品精妙绝伦之处,甚是惭愧。其作品独特的表现方式提练与幻化,气势磅礴,空灵深邃,雄浑古朴,空旷荒寂,在这干裂的土地上有着不灭的生灵,神奇中激荡人心,引人遐想。耳目一新的作品是先生开创和拓展了山水画新领域,强化为之奋斗一生的“山水画宣言”而战斗不息。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此,耳濡目染了先生德艺双馨的画坛秩事,甚是惊叹,由此而生了敬畏之情。他那胸怀百川,气壮山河之雄魂,讴歌了江山荒古的神圣与壮美。我下定决心跟王文芳先生学画,以求幼苗的滋润与人生的教诲!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2年的某一天,我与莱阳画家张所黎老师一见如故,相投甚欢,他鼓励我一定要跟王文芳老师学习绘画,于是我便联系上了刘忠友老师提出了我的上学要求,他非常高兴鼓励支持我,让我按照北京画院的招生简章的要求报名,并向王老师和画院招生办高信丰老师推荐。据刘忠友老师讲,先生岁数大了,身体不适可能再教这一届学生就不能教了,就这样我搭上了这一届学习的末班车,2015级有幸被王文芳先生收为弟子归其门下,也从此踏上了去往北京画院的求学之路,圆了我学习绘画之梦。在此我要衷心的感谢兰香平、刘忠友、张所黎等各届朋友的帮助与支持!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北京画院我又见到了久违的王文芳先生,他已是77岁的老人了。因腰疼的原因走路蹒跚,却挡不住那慈善的面孔,同时露出了对家乡人的深深爱意,和蔼可亲!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开课了,同学们都到齐了。先生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些绘画的理论与知识,中间也讲了些题外的小故事,乐趣生辉。其次又对同学们的作业逐一点评和修改。学习其间,尤其让我难忘是先生精辟之言。“学画要学精髓,学思想,学理念,要自我创新”,“眼要高不怕手底,手高眼底没思想是不会有进步的”,“作品一定要有主题思想…”,“不要自我陶醉,自夸自擂,低调些…”,“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有其生命力,有的几十年,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有的昙花一现,让历史来说话吧!”,“每幅作品都要画出灵魂,要有感人的地方,有画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穷”,“画家的一生是遗憾的一生,当自己的优秀作品获奖后,放上一段时间就会感觉美中不足了,觉的还不够完美…”,“用自己画笔来描绘自己的心中的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等等。王文芳先生无愧是中国近代西北山水画风格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几十年的磨历确定了自己绘画创作发展的路向,使之动情,让在城市生活环境下的人们无法体味到超脱自然的力量,一种原始的美,庄严的美,宗教的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天地悠悠,真如梦幻”。先生的一生抒发着对历史人生的感喟,拓展绘画观念,以自己的感悟的笔法创造着生命,雄浑博大的气度,低调的人生,丰富的层次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去研究探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先生的三观正,品味高,格调新的同时又象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一年中我与恩师见面的次数多了,潜移默化中更加深了对先生的恩情。北京学习的这段日子里,让我感受到了先生的人格魅力,为人谦逊,豁达,简朴,真挚,厚道,博爱,一起吃饭都由先生买单,同学们买单他非常生气,仿佛先生是位虔诚的宗教佛祖来普渡芸芸众生的。同学们口碑皆赞!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幸运儿的我跟先生学画值了!不但学习了绘画知识,还学习到了做人的道理。言传身教,提升了我绘画能力,受益终生。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先生走完了他八十二岁坎坷的一生,却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和精神财富。您的教诲我永世难忘,在心里默默的愿先生一路走好!弟子不会忘记您的教诲,您的遗志将一如即往地弘扬传承下去永不灭………</h3><h3>您安息吧!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弟子:栾骏华叩拜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O二O年五月底写<br></h3> <h3>惊闻恩师仙去, 如雷似电击顶, 进才何处进才, 艺坛失一巨擎。 恩师一路走好, 徒儿诡拜送行。 真若人有来世! 还做您的学生。 赵进才2020,4,28<br></h3> <h3>念思师:文芳大爱不为名,倾情艺术伴终生。大漠万里千千幅,锦绣河山血染成。画论三美辟新路,弟子三千循路行。画壇为有高师在,不教歪风再呈凶。 王寿松2020,5,9<br></h3> <h3>文秉千秋,桃李耕心,杏坛从此失教谕; 芳宗百代,山水“三美”,画界而今殒擎天。 ——敬挽恩师王文芳先生。(山水“三美”是王老师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的美学宗旨。)</h3><h3>学生:王三友泪上。🙏🙏🙏🙏🙏[流泪][流泪][流泪][流泪]<br></h3> <h3>1. 青岛夏天的风 中山路粮店的马路对面,四舅在等着我。看到走出店门的我,向我缓缓的摇了几下手,我迅跑了过去——我们约好了要去第一海水浴场去游泳。 从农场调回青岛后的三年时间,四舅夏天已来过几次青岛,我总是盼望在炎热的夏天,能邀他一起去洗个海澡,——因为工作太忙,我自己也没去洗过几次。——这次总算答应了我。到了浴场海边,换好泳裤,脚刚走进海水里,四舅马上缩了回去,到沙滩上坐下,笑眯眯的说:太凉了,你自己洗吧,我在沙滩上看着你洗。洗完海澡,往回走的路上,我骄傲的问四舅:青岛(比北京)凉快吧?四舅回答:不如北京舒服,北京不管是自然风还是电风扇的风,有风吹来,就特舒服。青岛不行,刮的风也是潮湿的风,身上的汗越吹越潮,越粘糊,不舒服。——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评价青岛的夏天。记忆深刻,深深地影响了我以后对青岛“凉快”的认知。<br></h3> <h3>2. 与四舅一起上学 从我出生,直到53年,我们家与姥爷家一直住在一起。 48年济南解放前夕,我们家随姥爷家从济南一起“飞”到了青岛,租住在了青岛东平路50号的一楼的整个一层。53年青岛新设立了“台西区政府”,房东把房子转租给了区政府,即东平路50号变成了“台西区政府”。我们家与姥爷家就暂时分开居住了:我们家搬到了中山路81号三楼,姥爷家搬到了费县路17号楼底。55年(也许54年,已记不很清了。)姥爷家也搬到中山路81号,住在2楼。这时,在定陶路小学读五(也许是四)年级的我与在青岛一中读初中的四舅曾一度一路同行去上学。这是我与四舅接触较多的一段时间。 记得有一次上学的路上,四舅对我哼唱了一曲“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盈盈的彩”声音带有磁性,唱的非常优美动听,四舅带着感情兴致勃勃的唱完并告诉我歌名叫“兰花花”是陕北民歌。对于在那个时代的我,对音乐懵懵懂懂,从没有接触过这样音乐、这样的歌曲。听了这首歌曲,四舅当时的音容笑貌,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中山路81号对门,是原《青岛工商联》所在地,面对工商联大门右侧,有一个报栏。有几次上学,出门后四舅领我过马路后径直先向这个报栏走去,站在报栏前默默的看一会儿报纸,我问四舅看什么,他不回答,径直与我上学去了!这一天去上学,又重复了前几天的路线——先去报栏看报纸,随即指着报纸的一处给我看,兴奋的告诉我:登了,登出来了!并指着一段上面有“王文芳”三个字的文章对我说:“这是我在青岛日报投的稿”。哦,原来几天以来领我到报栏是看这个!后来得知,稿子的内容是关于解放台湾的事情。<br></h3> <h3>3. 山顶的小鱼 与四舅、郭明华我们三人一起游北九水。游完了九水,返回到了二水,天色并不算很晚。郭明华说他认识一条路,顺这条路翻过山去就是仰口(即崂山景区东线),二水附近有可以住宿的疗养院,不如休息一晚明天翻过山再去游览仰口!四舅欣然同意了这个方案,我们找到了一家疗养院睡了一宿。第二天一早,洗完脸,我用了四舅自带的牙刷(不知为何,那时的疗养院只能住宿,不准备洗漱用具)刷完牙,郭明华引领我们顺着那条崎岖的小路向仰口进发!四舅有走山路的经验,让我们各自手里拿着一条小树枝,以“打草惊蛇”。 大约经过近2个小时,我们登到了山顶。看到了仰口浴场,感受到了向我们徐徐吹来的海风。这时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山顶上伫立着一块一米左右高,下粗上细的不规则圆石:下有80公分粗;顶端有半米粗,且圆石顶端有一个小水湾,大约30公分直径,水最深处约20公分。里面游着4、5条2.5公分长,0.5公分左右粗的小鱼。我们三人围着这块石头,看着小水湾里面悠闲自得的小鱼,讨论起水湾的水是下雨的积水,可小鱼是来自哪里?这可是山顶啊!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最后讨论的结果是:鱼卵被鸟吞食后,消化不了随着鸟粪,被排泄在了圆石顶上的水洼处,有了积水后,鱼卵就孵化出小鱼。当然这个见解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机会请教权威专家认证! (郭明华是四舅在青岛一中的美术老师郭士奇的小儿子)<br></h3> <h3>昨天,是恩师王文芳先生骨灰安放、魂归故里的日子。惊闻消息,我们匆忙取消既定行程,自陕西延安一路颠簸赶到山东烟台招远王老师的老家,恭送恩师最后一程。</h3><h3>王文芳先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无论艺术和人品,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人。伟大两个字,王老师最适合。王老师走了,当年我跟随王老师求学时的一幕幕,宛若眼前,永铭在心。对自己最简单、最朴素、乃至最辛苦,对社会、对国家、对事业、对学生、对所有有缘的人,却是最深的爱,这就是我们永远的伟大的王文芳老师。所以,在我们所有学生们的眼里,王文芳先生不仅仅是只是一位最好的老师,他更是父亲一般的存在,这是我们永远高山仰止、感激不尽的。今年,王老师的逝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和遗憾,数月来,我接连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和六首诗歌来深切悼念恩师。我们所有学生也只有铭记王文芳老师的教导与精神,继续努力把王老师热爱的事业做好,继续担起对社会和国家更大的责任,才算是最好的告慰王老师的在天之灵,才不辜负王老师的一生追求和浓情大爱。</h3><h3>今生能够做一场王文芳老师的学生,是我们最大的骄傲。王文芳老师的崇高人格,永远砥砺我们奋进不息。</h3><h3>王老师,安息……</h3><h3>弟子:乔领2020.10.19</h3> <h3>各位朋友同学和家人</h3><h3> 今天我和大家一样怀着无比敬仰与沉痛的心情参加王文芳先生的葬礼。</h3><h3> 王文芳先生1938年5月6日生于山东招远,2020年4月28日在北京画院家中去逝,享年82岁。</h3><h3> 王文芳先生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宗其香先生。1962年毕业后进入北京画院,终生从事艺术创作与教学工作,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代表作品入选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多次获得国家及世界级大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等机构收藏。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文芳》、《王文芳山水画研究文集》等。</h3><h3> 王文芳先生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创作与实践中,提出了“山水三美——意境美、形式美、笔墨美”,做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审美标准,丰富了山水画的理论宝库。他拓展了山水画的题材领域,强化了山水画的精神意蕴,高扬主题审美意识和崇高精神,为现代中国山水画讴歌永恒的大美开创了新面貌。 他吸收各类艺术构成形式,创造了大开大合、大气磅礴、丰富多变的构图。他创造了先泼色、再施墨的湿画法,增加了笔墨的表现力,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技法创造和贡献。</h3><h3> 王文芳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艺术作品,他的山水画给人高山仰止的崇高之感,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一种原始的美,一种具有慑服力的庄严神秘,一种笼罩万物的宗教感,给人以叹为观止的震撼。</h3><h3> 王文芳先生的山水画在意境上属于阳刚之美、神秘之美、崇高之美。在形式上,他追求大的形式构成,在大节奏中体现力与气之美。在笔墨上,他追求苍与韵、雄与奇的对立统一,使笔墨有了生命,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笔墨美。多方位的崇高修养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h3><h3> 王文芳先生带过很多学生,收过很多弟子,可谓桃李遍天下,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创新理念培养和影响了一批品学兼优,具有开创意识的优秀画家。</h3><h3> 王文芳先生是当代开宗立派的山水画大家,他德艺双馨,为人师表;他生活朴素,乐善好施;他为了艺术事业终身未婚,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与创新献岀了自己的一生。</h3><h3> 王文芳先生及他的艺术将永远铭记史册,永垂千古!</h3><h3> 愿王文芳先生天堂快乐!</h3><h3> 在此感谢各位朋友同学,特别感谢同学栾骏华、王有文、刘英轩、李宗原、王金志、张明训、乔领夫妇,朋友王开春、杨成彦、王俊丕,感谢著名画家陈增胜先生,感谢中国美协、北京美协、北京画院,感谢烟台市委领导,感谢招远文联于兆文主席和美协的朋友,感谢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谢谢大家!</h3><h3> 弟子刘忠友向先生叩拜!祝先生一路走好!</h3><h3>2020年10月18日</h3> <p class="ql-block">德艺双馨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一、拥抱大自然 纯情出意境</p><p class="ql-block"> 王文芳老师是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和著名画家宗其香、秦仲文先生的学生,在大学的五年学习期间,深得这些大师们的亲授,得益非浅,具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李可染先生所追求的所要者魂,已在王文芳先生的身上所体现,他面对现实,面对当代,在长期的深入生活中,为自己开辟出新的途径,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自先生6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曾从事人物画的创作,他一旦选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就一直追求不已,他爱山爱水,爱祖国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如痴如醉,他常奔波在山巅谷底。田野矿区,他用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大自然中,他除了西藏之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重点选择了祖国的中原地区和大西北做为自己的创作基地,他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有着极其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他每年不辞辛苦多次赴太行山区、黄土高原,奔波在大西北的丝绸之路上,他不顾患心脏病的威胁,有一次他在甘肃敦煌写生时,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倒在阳关脚下,躺在沙丘上,仰望青天和白云,此时此景此情,他无限感慨的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情和旅愁一起涌上怀,风一更,雪一更,迢迢艺途何处是源头”,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记得八四年十一月我随王老师去山西阳关古长城写生,爬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整整一天只啃了随身携带的一点冷馒头,人已很疲乏,时间已紧近黄昏了,还有一座烽火台没有上去,这的先生乃坚持上去,此时他心脏已经不适,于是他将随身携带的救心丸用口水咽下,一步一喘,慢慢爬上山巅古长城的烽火台上,画完画返回了地面,这时天已经黑了。他说:“画山水画关在屋子里来回搬山头,太没意思了”。正因为王老师有这种挚诚拥抱大自然的情怀和吃苦精神,他每年都要外出写生,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以上,在王老师的笔下,他的画很有情趣,构图奇绝,意境深邃,大自然的风貌绝少类同,王老师数十年的外出写生,他已收集了几十本行旅画稿,他面对丰富的生活,不断发现美,完善美,他的创作激情如火山喷发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拾,感人之作接连不断地涌现出来。如巨幅山水画《坦坦荡荡东流去》是一幅反映西北雄风,意境深气势博大,形式新颖,极为感人很深的力作,还有象《秋原》、《初踏征途》、《阳关》等等,在前不久的北京展览会上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生活激发了先生的灵感,创作的欲望使老师笔底涌现出一幅又一幅颇具新意的力作,讴歌新时代,反映新面貌。</p><p class="ql-block">二、是画家又是教育家</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不仅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献身艺术教育事业的老师,他不仅抓自己自身艺术的创作和提高,而且还做了大量的美术普及工作,他的学生遍及全国,桃李满天下,不为名不为利,年复一年的培养各地基层美术人材,他经常去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甘肃等地基层去讲课,举办各种山水画学习班,王老师在带学生时,总是把自己的知识全部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他每次带学生外出写生回来,要学生把作业挂在墙上,一一讲评,并动手亲自修改,结合写生谈构图,讲取舍,讲立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格外收益大。</p><p class="ql-block"> 他治学严紧,精益求精,但却能解剖自己,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记得八四年四月我随他去河南安阳师专讲学,他带学生写生时,回到课堂里他不仅逐一修改学生作业,而且还谈自己的创作感受,把自己的作品挂起来给同学们看,讲自己画的长处和短处,敢于把自己的短处亮在学生们面前,同学们听后非常感动,觉得王老师真率地表达自己的性情思想,不虚假,不做作,表里如一,画格与人格一致,真是画品高,人品亦更高。</p><p class="ql-block">在我跟王老师进修时,他经常对我说,画画关键是要提高眼力,眼高了,手的技巧才能跟上去,在实践中摩练,自然会对物像的认识,意境的深化,构图取舍等等,就会有一个不断的提高的过程,通过反复多次的锻炼,我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愿”有了进一步理解。</p><p class="ql-block">我认为王老师的艺术成就,应该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是他自身的艺术成果,第二是他尽心尽力培养学生所做出的成果。</p><p class="ql-block">三、仁厚豁达 宽以待人</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四年三月,我有幸到北京画院跟随王老师进修山水,他不仅是我专业上值得敬重的师长,而且在做人方面还是我们这些学生们的楷模和榜样,他的热情大方,好客、仁厚真有点山东人的豪爽、豁达的气慨,记得我第一天刚到北京火车站时,三月初春的北京还是寒气袭人,我一下火车就见一位身穿军棉大衣的大汉朝我走来,当他一走进我身边时,方才知道将来指等我学习的恩师王文芳先生亲自来火车站接我,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激动之情,一位很有成就的大画院画家处了能接受我跟随他身边直接进修外,还亲自到火车站来接学生,我看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当时我随王老师回到家里,先生早已备好丰盛的酒菜,来欢请学生,这更使我意想不到,同时内心也庆幸自己能得到这么一位好老师,当时对一个只身到外求学的学生能得到这么好的待遇,有一种到了自己家的亲切感,(后来按排我与他同吃同住同外写生),他对所有学生都是那样仁爱、宽厚,他不仅教学生绘画技巧,而且还非常关心同学们的困难,学生缺衣他无偿赠送,学生外出写生经费有困难,他全力支持解囊相助,他常常为在京学习的学生设宴加歺,注意调养学生们的身体,而他自己俭朴异常,每天是掛面、烧饼草草对付,他既是师长又是兄长,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更不曾把自己的作品视为私有财产,北京画院组织画家外出举行联谊会,他画的最多,学生朋友向他要画,他一一满足,并把能为别人解决困难,做为自己的一大乐事,他对金钱利禄十分淡薄,他常常为自己邻居有困难而慷慨相助,在当前社会日趋商品化时代,他仍然追求高尚的人格理想,追求纯真的艺术精神境界,他八六年从美国回来带来一台彩电也给了生活困难的人,王老师不仅生活俭朴,而思想也朴素到没有任何外表修饰,他常常是粗衣宽裤,一双布鞋。他善于体谅别人,他付与别人的东西很多很多,有一件事是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那还是在雨儿胡同13号,北京画院原址时,他居住的房间还不到八平米小屋里,他为了我能较好休息,他宁可自己受罪,把自己的单人床让出来给我睡,而他一米八零的高大个子却睡在办公桌上(拼上木板加长),一睡就是半年,我想除了他以外,是任何人不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他为了扩大我的眼界,常带我去结识北京画院院内院外他艺术界的同学、同事、长辈,比如尹瘦石,张仁芝,贾又福,孙克,王明明等画家们家去做客,看画学习,体现出他那豁达开朗的性格。</p><p class="ql-block">范立礼 84年学生 南昌画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