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书香悦读 庆贺一汽生日

杨梅良

<p class="ql-block">  庆贺一汽奠基日,致敬车城创业人,</p><p class="ql-block"> 浸润书香读历史,展望未来奔前程。</p> <p class="ql-block"> 7月15日是一汽建厂的纪念日,作为一个喜爱阅读的汽车人,我想通过读书来纪念一汽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自选书单上有这么几本书:《奠基》《拓荒》《解放》《红旗》《责任与担当》《新征途》。</p><p class="ql-block"> 这几本书的内容都与一汽的历史有关,有的写一汽的建厂史,有的写一汽“解放”、“红旗”两大汽车品牌成长史,还有的写“解放”卡车的研发史。书中文章虽然能在网上看到,现在由出版社编辑成书,就更方便我们阅读了。</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让我们品味书香,阅读驶过岁月长河的中国一汽。</p> <p><b>《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b></p><p>陈夕 主编 天地出版社 2020年5月出版</p><p><br></p><p> 建国之初,尽管百废待兴,但汽车工业的规划建设已被提到议事日程,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谋远虑、运筹帷幄,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p><p> 在整个“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新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工业项目。在这批骨干项目的带动下,工业快速建立起来。</p><p> 1950年至1969年,中国人民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156项建设,使中国大地上矗立起崭新的工业体系,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一中国工业化史上的浓墨重笔,将为历史永远铭记。</p><p> 在《奠基》书中,设有 综述、专题研究、大事记、回忆录等栏目,其中写一汽的就有5篇文章,分别是:</p><p> 李岚清:一汽---祖国汽车工业的摇篮</p><p> 吴式铎:我所了解的一汽选址工作</p><p> 陈祖涛:我参加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筹建</p><p> 孟少农:中国要建一座汽车厂</p><p> 李 刚:忆一汽筹建前期的莫斯科工作小组</p> <p>  在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中,一汽是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格外关注的一个企业。</p><p>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访苏期间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他对随行的同志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 次年3月,由中苏两国政府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就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即后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p><p> 1953年6月,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为一汽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p> <p>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p> <p>  在奠基仪式上,李岚清等6名党员抬着刻有毛泽东主席题词的基石走进一汽奠基会场。</p> <p><b>《拓荒:中国汽车人口诉历史》 </b></p><p> 葛帮宁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p><p><br></p><p><b> 曲折而辉煌的画卷 </b></p><p> 这本书介绍了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中国第一代汽车人在创业年代敢于拼搏、迎难而上的拓荒之魂。</p><p> 在《拓荒》书中,着重介绍了饶斌、郭力、孟少农等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拓荒人在筹备、规划、建设一汽时的情景,让更多读者有机会品味中国汽车历史,学习传承老一辈汽车人那种敢于开拓的精神,也收获了家国情怀。</p><p> 《拓荒》再现了中国第一代汽车人的工业梦想,是对中国汽车人口诉历史访谈的第一次系统呈现。</p><p> 中国汽车业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p><p> 中国汽车人从外到内的执着探索,</p><p> 中国车企从稚嫩到成熟的理性梳理。</p> <p>  万名建设者在红绸上签名,发出尽早建成汽车厂的誓言。</p> <p>  1953年,一汽建厂初期的建设工地。</p> <p><b>《解放:中国第一个汽车品牌的前世今生》</b></p><p>葛帮宁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p><p><br></p><p> 17位解放汽车的创造者、参与者和见证者通过口述的形式,用故事和细节重现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史和中国汽车人的奋斗史。通过他们的口述,解放车诞生发展的脉络和细节,立体丰富地展现在读者面前。</p><p> 从1953年一汽奠基仪式万名建设者在红绸上签字,到改革开放后对“解放”进行换型改造的万人大会;每个时代的“解放”都绘就着所处时代的精彩。“解放”虽历经沧桑,但“解放”精神从未淡化。</p> <p>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总装配线,结束了新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p> <p>  一部“解放”史,就是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的创业史和中国汽车人的奋斗史。</p> <p><b>《红旗:中国汽车人口诉历史》 </b></p><p> 葛帮宁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7 年1 月出版</p><p><br></p><p><b> 红旗飘舞,不忘初心</b></p><p> 国车红旗的前世今生,真实呈现了艰难岁月的工匠故事。全书以“红旗”为蓝本,寻找老汽车人对自主深深的爱。</p><p> 作者采访了十几位参与过各种类型红旗车设计和生产过程的一汽老前辈,通过他们的口述,把红旗车诞生和发展的脉络和细节立体丰富地展现出来。</p><p> 书中首次公开多幅红旗车的设计手稿,展现了许多珍贵历史图片,为我们还原红旗的峥嵘岁月。</p><p> 一段段难以忘却的动人故事,表现激情燃烧的岁月。</p><p> 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再现追求卓越的精神。</p> <p>  1958年5月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乘坐了由一汽试制的我国第一辆“东风”71型轿车。乘坐之后,他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的小汽车了。”</p> <p>  法兰克福车展上的红旗全新概念车。</p> <p><b>《责任与担当:新中国70年汽车工业发展纪实》</b></p><p>中国汽车报 桂俊松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年4月出版</p><p><br></p><p> 这本书是由《中国汽车报》倾力撰写新中国汽车工业70年发展史,16位老一辈汽车人回顾历史,十大汽车产业集群成就展示,18家主流车企发展纵览。</p><p> 老一辈汽车人和新生代汽车人共同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不同时期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点点滴滴。</p><p> 在本书中被采访的大都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一辈汽车人,随着一些人在近年相继离世,那段创业的历史也逐渐被尘封。这一现象也让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更加凸显。</p><p> 何光远在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谈到:在希望与矛盾、压力与挑战的交织中,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已从容按下快进键。满载着成绩与收获和对未来的思索,中国汽车产业在迈向产业强国的路上加足马力、再度启程。这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定力和耐力。</p> <p>  作为国车长子,解放卡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写照。</p> <p><b>《新征途——解放研发70年》</b></p><p>葛帮宁 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p><p><br></p><p> 作者将书中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前40年和后30年。前40年是中国汽车研发从0到1的过程,老一辈研发人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向上求索之路;后30年则是新一代研发人以解放为蓝本,从中型向重型突围,从创新走向超越的艰难历程。</p><p> 书中的23个人物,既有中国汽车技术权威孟少农,也有庄群、刘经传、韩玉麟、徐兴尧、林水俊、周颖等老一辈汽车研发人,还包括董春波、李俊、朱启昕、吴碧磊等新一代解放的研发者和管理者们。他们讲述和回顾,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研发史的集体回忆。</p> <p>  7月3日,在汽车厂一号门前,解放卡车的7代产品一字排开,拍了一张“全家福”,庆贺解放研发70周年纪念日。</p> <p>  一汽解放公司办公大楼</p> <p><b>  </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后 记</b></p><p> </p><p><b> 阅读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b></p><p> 能够得到《奠基》这本书,是因为我在《作家文摘》上读到《李岚清:我参与制造了中国第一辆小轿车》的文章。(文末有赠书)阅读之后,我写下一条读后感言,或许是情真意切、贴近主题,在众多的读者留言中夺得了“精选评论”第一名,也因此获得主编赠阅的价值128元的《奠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始末》图书一套。成为唯一获得这一“重磅福利”的读者。</p><p><br></p><p><b> 带有情怀的阅读,最能让人产生感动</b></p><p> 《拓荒》《红旗》《解放》这几本书的出版,是新闻记者努力采访的结果,作者葛帮宁在对老一辈汽车人的采访中,通过“口述历史”这种采访形式打捞独家“汽车记忆”,也成为图书出版的好选题。</p><p> 老一辈汽车人“口述历史”,语言化作书香,留存在这些纸书上,变成有温度的记忆。</p><p> 《解放》是我最想阅读的一本书,不仅仅是由于图书封面设计精彩,书中的内容丰富。后来,在一位热心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得到了《解放》这本书。</p><p><br></p><p><b> 阅读,让我在思想上得到收获</b></p><p> 通过阅读这几本书,使我对自己所熟悉的汽车工业进行了一次从历史到未来的图像思考。或许在今后,我会用诗画的形式进行一些创作和探索。</p><p> 当然,除了回顾历史,我还希望看到展望汽车未来的书籍。国家已经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规划,我相信在这方面, 一汽还会有所作为,在“互联智能”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以体现出中国汽车制造的最高水平。</p><p> 阅读经典,品味书香,</p><p>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p><p><br></p> <p><br></p><p><b> 原创文字:杨梅良</b></p><p><b> 图片编辑:杨梅良</b></p><p><br></p><p><b>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点评、点赞,欢迎转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