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顾鹏鸿执行馆长陪同参观讲解</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字砖——中国历史文化的敲门砖</b></p><p> 中国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体,字砖是带有特殊文化符号的古砖,它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建造,宫殿装饰,城墙修筑,陵墓营建等。</p><p> 明止堂所藏字砖包括文字砖和画像砖,这些砖往往通过模印,刻划和软笔书写三种方式制成。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文字一般都刻在甲骨上、浇铸在青铜器上或者书写在简帛上。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文字和图案则是模刻在字砖上,特别是汉晋时期纸张尚未获得普遍的使用,而对文化的崇尚却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人们把生活习俗,思想风貌和精神追求大量模刻在古砖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特殊文化载体。这些字砖记载了当时的地名、官职及人物活动情況,带有年号的砖则标明了确切的年代。</p><p> 带有画像的砖特別是汉画像砖则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气势雄浑,还原了汉代的特征。它们不仅可以证史还可以补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字砖中所呈现的中国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演进,是一部鲜活的中国书法史,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此外,不同形制的字砖以及所体现的制砖技艺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材料。</p><p> 字砖历来为金石学家所重视,自宋代就被著录记载,南宋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越赵明诚著有《金石录》一书。嘉定钱大昕也是研究字砖金石的清代名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带来了字砖的大出土。明止堂抢救性收集和保护了三万块字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立为古砖保护研究基地。中国字砖文化研究与保护中心也在明止堂挂牌成立。</p><p> 如今走进明止堂字砖文化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件件两干多年来的特殊文物,通过一块块形象各异的字砖,可以穿越时空与干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从而触摸到古人跳动的脉搏,由此产生对中国文化的由衷赞叹和倍加珍惜的情感。</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秦朝时期的砖,我们称作为“秦宫章砖”,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宫章即宫殿之章台。考古发现秦都咸阳渭河以南有章台,是一处秦王会见诸侯的朝政建筑。宫章砖见证了完璧归赵的历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汉廿四字为官箴言砖”,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砖文为“富贵昌 宜官堂 意气阳 乐未央 长相思。毋相忘 爵禄尊 寿万年”24字。这是一块为官箴言砖。文字分四行,囊括了古人对一切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同时反映了汉代为官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为官求富贵,人之常情。然为官要勤,只有勤政为民造福,才能长乐未央;只有心存爱民之念,才能高爵显位,俸禄至尊,史载万年。此砖铭文字体为隶书,笔力雄健,书风大气浑厚、天真潇洒,是汉砖中不可多见的书法精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海内皆臣犬迹砖”,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曲亭镇范村。其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飤人,践此万岁”。“飤”通“饲”,饲养喂养之意,即在政治上实现王道大一统之治,百姓免于饥饿之苦,路上没有需要救济之人,能实现这个要求的才是有德之君。汉代雄踞天下,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引得四方少数异族屈膝礼贡朝贺,这就是“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通“熟”),道毋飤人”体现了汉代统治者朴素、真诚的治国理念。最后四个字“践此万岁”是说,按此践行,汉朝江山就能万世不朽,同时也说明这类方砖都是地砖,可供天子践踏。这块十六字方砖笔画流畅开阔,雍容大度,尽显书法之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砖文字体为篆书而杂糅隶书笔意,文字风格类似于瓦当文字,虽然出于工匠之手,但笔画生动、有骨有肉、圆转灵活,结体自由大胆,具有较高的书法美学价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此砖中间留下了一个很深的狗脚印。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这说明在汉代人与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至少烧砖人与狗是如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汉代画像砖,称之为“汉车马过桥图”。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画砖描绘了两匹骏马拉着轺车疾驰过桥的场面。车上坐有两人,手握缰绳的是御夫,右侧端坐、手持物件的似乎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轺车后面紧随一位骑行的侍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子路大战异兽图砖”,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砖右有一武士执斧,追砍似牛的怪兽,其下有一蟾蜍,武士旁题篆书“子路”,这说明执斧武士为子路,因此定名为《子路大战异兽图》。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为七十二贤之一,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子路为人果烈刚直,多才多艺且勇武,事亲至孝,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些好斗之徒的逞勇有所区分,含有了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子路在卫国之内乱中被杀死,临死时子路道 :“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并努力践行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形象出现在墓砖上,可见汉代人对子路君子人格之推崇。砖左有一武士执长戈,奋力而刺,旁题“陈年”,据《吕氏春秋·简选》记载,陈年也是一个勇士。画像中间有一小羽人驾驭着飞奔的猛虎虎与怪兽作相斗之势,其上麋鹿、雀鸟惊恐而逃。</span></p> <p>汉采桑图</p><p>年代:汉代(公元前202年一</p><p>220年)</p><p>出土地: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p><p>尺寸:宽44cm,高24cm,厚5.2cm</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此采桑主题画像砖与养蚕业和丝绸生产有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大量丝绸西运,促进了养蚕业的发达,所以蔡砖中出现了此类画像。桑林是古代男女恋爱场所之一,如《国风・鄘风・桑中》和汉乐府《陌上桑》等诗歌中就有男女相会桑林的描写,所以采桑是中国人心灵史中一个美妙浪漫的意象。画面左下角,一位采桑女扛着长钩,清晨出户采桑,仰头忽见桑林草木威蕤,桑叶肥硕又缤纷,她不禁驻足欣赏。这里,采桑不仅有农事生产的意义,更是一种审美活动。采桑女在仰头的瞬间成了审美者,这不禁让人默吟起《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此砖画面设计精巧,左下角房屋和人物的设置故事性强,富有代入感,观众的目光仿佛如画中人那样移动,由家门推步至桑林。占据画面大部分面积的桑林似平正是采桑女所见之景,抑或是她想象中的能带来丰收的美丽桑园,画面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中让观者展开无限的想象。唐代诗人王建的《相和歌辞・采桑》中开头几句恰好描绘出此砖所勾勒的田园意境:“鸟鸣桑叶间,绿条复柔柔。攀看去手近,放下长长钩。”画面以点线构图,简练而有序。长钩斜插则使得画面顿然生动起来,颇具现代艺术特征。有参观者认为此面相隔千年几与当代画家吴冠中绘画风格一致,可赏可叹!</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字砖里的姓氏文化</b></p><p>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姓氏。姓氏标志着其祖先源头、血统来源。通过姓氏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个姓氏都源远流长,都有意味深长的来历和丰富多彩的故事。姓氏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p><p> 严格的说,“姓”与“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姓,表示你是哪一位老祖母的后代,这可以追到原始社会的母系制,所以“姓”字就由“女、生”两个元素组成的会意字,女字旁代表来源于母系氏族,而“生”则是代表你生在何方。因此早期的姓大多是“女”字旁,如“姚、姬,嬴,姜”,当母系制逐渐过渡到父系制,由“姓”来标识祖先的源头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人口越来越多,于是分出很多支系迁到別的地方,迁走的这个就叫“氏”。秦代以前,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打破固有的社会阶层,巩固大一统帝国的需要,将姓氏合一。此后,人与人之间只需问“您贵姓?”</p><p> 早期的姓氏来源主要有以下三大类:</p><p> 一、以祖先的名或字为姓,如:孔,高,常等。</p><p> 二、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钱等。</p><p> 三、以所居的地名为姓,如:宋、赵、吴等。</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制砖工序:练泥,制模,制坯,脱模,煅烧,出窑。</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汉代石棺</b></p><p>被馆方自认为的镇馆之宝</p><p>时代:东汉(公元25一公元220年)</p><p>出土地:四川</p><p>尺寸:214-215cm长,70cm宽,73-75cm高,无盖</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石棺是从四川省大邑县一户农家征集,当时农民将此用作马槽,内存草料以饲马。棺盖因无用而被农家丢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石棺的前后两面各有阴刻线画像,正面有山水、房屋,人物,和车马,展示了当时丰富的生活场景,是汉代的“清明上河图”。后面的画面是一棵摇钱树和一幢房屋,四周外侧面通身芦席纹底,为锤凿加工留下的痕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石棺正面画像可分为左、中、右三幅场景,共有26个人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石棺正面右侧,描绘了有人仰身弯弓射大雁;有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下的水面荷花、水中游鱼,岸上农夫手拿镰刀收割庄稼。这是汉代表现山水的中国画,展现了高远、平远、近远的“三远”之法。它比中国美术史公认的最早山水画——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大概早了500年。</span></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汉代石棺正面右起截图1</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汉代石棺正面右起截图2</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正面中间一组描绘了梯形勾勒的四坡房屋。每个屋顶都有两个上端带有斗拱的柱子支撑。有人身着宽袍、肥袖、右衽,正在宴饮;有人对坐正在下围棋,这是迄今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下围棋的完整画面,弥足珍贵;有人在弹琴,有人在舞蹈;有人手举菜刀正在杀鱼,一人在剁肉当为厨子。</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汉代石棺正面右起截图3</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汉代石棺正面右起截图4</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57, 181, 74);">正面画像的左侧共有七人在向着同一方向前行。中间两人坐在带盖的两轮马车上,右边一个人手执马鞭驾车;三人步行向前,走在前面的人一手执小旗,似为前导,跟在后面的两人,肩扛着带缨的长枪,列队前行;另有两个骑马的随从。</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汉代石棺正面右起截图5</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汉代石棺正面右起截图6</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汉代石棺正面拓印图</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画砖中央赫然在目的是一只展翅高飞的蜻蜓,蜻蜓左右两侧各有对称构图的凤鸟,凤鸟是象征祥瑞的神鸟。画砖左右两侧是半块玉璧,玉璧乃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蜻蜓、凤鸟与玉璧,三者依次陈列,象征吉祥富贵和志存高远。值得注意的是画砖中央的蜻蜓,蜻蜓飞行能力强,可突然回转,直入云霄,又喜欢在黄昏时分相聚,集体翩翩起舞,所以在墓室画砖上镌刻蜻蜓图案,有祈求主人平步青云、升天成仙,以及在幽冥世界不会形单影只、孤独落寞之寓意。乙未秋日,笔者骑车出行,途经嘉定西门登云桥,忽见蜻蜓飞舞,联想起蜻蜓凤鸟图砖,戏作绝句:蓝天湛湛闲云淡,飞骑单车似子弹。忽有蜻蜓秋波弄,青平直上吉云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2020年7月14日下午参观明止堂,作美篇于晚22:40截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7月16日补充修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