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世“六祖避难石”

玄月精灵00

<p>早起踏着朝阳出发出发!</p> <p>疫情的原因一年一度的南华寺祈福,也推迟到今天才来!</p> <p><br></p><p>晴-37度</p><p>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p><p>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 南华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建筑除灵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虚云和尚募化重修的。</p><p>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7年10月,南华寺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p> <p>买了很多祈福的鲜花、香火等!</p> <p>顶着烈日炎炎转塔祈福,希望我爱的人都平平安安、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都平安、健康、事事顺心如意!</p> <p>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p><p>六祖慧能,生在贫苦家庭,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平时就靠着砍柴卖柴为生。 生在这样的家庭,是没有机会学习的,所以慧能并不识字,而就是这样一位,连经书都没办法独立去看的人,却能见性悟道,可以说,慧能是我们所有学佛者的榜样</p> <p>南华寺的门前是一条马路,过了马路就是曹溪河,过了此河就是所谓的前山,也叫大旺岭。常来过南华寺的人几乎都知道这个地方,因为这大旺岭上有处圣迹 —— 六祖避难石。</p> <p>六祖避难石在一条刚开发的小路上,车子来回开了十多圈才看到路边的石碑,因为没有开发上山没有路,是一条杂石纵横的小路 一点没有准备的我 ,脚上还蹬着9寸的高跟鞋!</p> <p>蹬了有20分钟的山路,以汗流浃背,衣服全部湿透了,路真的太难走了,一定要穿登山鞋才可以,看到远处的青苔有种神圣的感觉,感觉要到山顶了。</p> <p>转了几个弯终于到了,远远的看到乐石门口!</p> <p>门里门外都有经幡飘动,我猜想这里一定就是六祖的避难地了。</p> <p><br></p><p>一切万法皆非真,不要颠倒看作真。</p><p>若是当作真实看,此见完全不是真。</p><p>若能自心识得真,离了假相即心真。</p><p>自心不能离假相,既已无真何处真。</p><p>有情本来就解动,木石无情才不动。</p><p>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p><p>如寻自心真不动,不动自存于动中。</p><p>不动若是顽不动,无情却是无佛种。</p><p>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p><p>只要能作这样看,此见就是真如用。</p><p>告诉诸位学道人,着力必须要用意。</p><p>勿在大乘宗门下,却仍执着生死见。</p><p>彼此谈论若相契,就应共论佛法义。</p><p>所言若实不相契,也应合掌使欢喜。</p><p>宗门原本是无诤,有诤就失真道义。</p><p>固执违逆诤论者,心性便转入生死。</p> <p>1、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p><p>2、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p><p>3、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p><p>4、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p><p>5、若言下相应,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p><p>6、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p><p>7、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p><p>8、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p><p>9、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p><p>10、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p><p>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p>12、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p><p>13、“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p><p>14、“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p><p>15、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p><p>16、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p><p>17、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p><p>18、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p><p>19、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p><p>20、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p><p>21、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p><p>22、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p><p>23、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p><p>24、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幷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p><p>25、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p><p>26、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p><p>27、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p><p>28、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p><p>2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p><p>30、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p><p>31、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p><p>32、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p><p>33、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p><p>34、简曰:“师说不生不灭, 何异外道·”</p><p>35、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p><p>36、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p><p>37、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p><p>38、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p><p>39、“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p><p>40、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p><p>41、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p><p>42、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p><p>43、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p><p>44、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p><p>45、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p><p>46、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p><p>47、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p><p>48、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p><p>49、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p><p>50、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p><p>51、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p><p>52、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p><p>53、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p><p>5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听吾偈曰:</p><p>55、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p><p>56、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p><p>57、“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p><p>58、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p><p>59、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p><p>60、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p><p>61、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p><p>62、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p><p>63、“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p><p>64、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p> <p>六祖慧能大师,为什么能开悟?</p><p>我们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师一个字也不识,却能成一代禅宗大师,为什么呢?佛法妙理,和文字没什么关系,不识字的人没有知障。对于修习佛法,你知道的多,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知道会成为障碍。</p><p>当我们执着于知道,“知道”就成了我们的障碍,因为“知道”挡住了我们看清,存在和心本来面目的云埃。最下等的人,常常有最上等的智慧,为什么呢?因为最下等的人没有知道的障碍,也就是“知见”。他的心完全开放,没有被任何“知道”所障住。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心的开放程度。当一颗心越开放时,它就越智慧;当一颗心越封闭,它就越没有智慧。</p><p>六祖大师当初因为没有上过学,没有接受过那些佛教知识文化的熏陶,所以,没有任何“知”的障。因为他的“心”总是以为自己一无所知,因而他完全开放,因为他完全开放,所以他完全智慧。越以为自己一无所知的心,越具备有智慧,因为它随时随地都是完全开放的。</p><p>我们知道的六祖大师的故事是:他于24岁时,一次在市卖薪时,偶闻一个人嘟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然开悟。熟悉六祖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个典故,但六祖大师,为什么听到这一句话就能开悟呢?而你为什么却不能呢?这里面是有“奥秘”的。</p><p>六祖大师,早年家境贫寒,父亲是被贬到南方的政府官员,不幸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六祖和其母亲相依度日。在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工业,六祖不可能到市里去打工。那时候没有煤炭,人们取暖依靠柴禾,但有钱人不愿意去山里花苦力砍柴,因此,他们就买老百姓从山砍下的柴。在那个时候砍柴可以卖到钱。六祖家在山区,自然他就经常到山里砍柴卖柴,以贴补家用。</p><p>六祖大师,从小就是个勤劳的人,年纪不大,就天天上山砍柴。六祖大师每天走在山里,呼吸着山里清新的空气,闻听着林动听的鸟鸣,看着蓝天,感受着山河的沐浴和滋养。这使他和大自然一样,有一颗纯净的心。</p><p>16岁的一天,六祖大师又上山砍柴,勤劳的他钻进了一片长刺的柴薪中,他光顾着砍柴,不小心,胳膊被一根带刺的树枝划破了,一阵清晰的疼痛“唤醒”六祖大师注意到自己的胳膊的存在,大师胳膊和疼痛,他停了下来,抬着胳膊注意观察鲜血,从他的胳膊上流淌,他看着……看着……</p><p>突然,他意识到那“觉”和“疼”分离了!大师突然想到:我是谁?他思索到,我是那个疼的人呢,还是那个知道疼的知?他注视着、注视着,渐渐的,他进入了那个“知”,他发现他根本不是那个“疼”,虽然他在疼,他是那个“知”。</p><p>这时,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我平日里砍柴,是谁在砍柴?为什么我不知道我在砍柴?当我专心地砍柴时,我的身体在哪里?为什么我没有注意到它?当我没有注意到它时,那是不是我,在梦中砍柴?六祖大师突然有所觉悟。</p><p>他继续观察着他胳膊上的“疼”和那“知”。越来越,那“知”是那么的明晰,那“疼”也是那么的活生生,但似乎也没那么疼。一刹那间,大师知道那个“知”,然后他带着那个“知”向远处望去,哇,他看到了广阔的蓝天,漂亮的白云,他带着那个“知”,眼睛又移向了他身边的树,远处的花;带着那个“知”,他又聆听到鸟鸣,闻见山野中花的幽香……</p><p>哇,从他的胳膊被树枝划破的刹那间,他感觉他的生命似乎和从前不一样了。他有觉知了。他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世界是那样的清晰,他也是那样的“知道”。在没有大师点拔,也没有人告诉或指导的情况下,慧能突然知道了生命中那个叫作“觉知”的东西。</p><p>他意识到,这个叫作“觉知”的东西多么不同。不知道它之前,他日日砍柴卖柴犹如梦中;知道它之后,他仿佛才然清醒。他喜悦,他兴奋,因为知道了“觉知”这个被隐藏了很深很久的生命的礼物。</p><p>六祖大师,因为知道了“觉知”这个生命中的神。每天他就带着觉知上山、砍柴、卖柴、与人讨价还价。然后带着觉知的回家,带着觉知的生火,带着觉知的给母亲烧水、洗脚……总之做任何事他都带着觉知,他感到有趣而好玩。</p><p>每天傍晚时分,他砍完柴,都非常觉知而宁静的,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盘腿休息。他望着遥远的山脉,突然,他意识“心”这个东西。心是什么?六祖大师注意到:他观察着自己的内部。</p> <p>他注意到他的“心”了:当他看到鸟,看到白云,当他感受到风……他的心一会是鸟,一会是白云,一会是风。他凝望着整个宇宙,他发现他的心时刻在“奔流”,在整个宇宙间奔流。一会是这,一会是那,它时刻不变地变幻着它自己。</p><p>因为保持着觉知,大师注意到,他在思考: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时刻千变万化,一刻不息,为什么还有个不动的“觉”?他还注意到,当他一个念头,也不思考时,那“心”又是朗朗的空。当他思考时,那“心”又是千百“念”的化现。哇,这好奇妙啊!</p><p>他惊喜于他的发现,他一边体验着如如不动的觉,一边体验着时刻不息的,心的奔淌和化现。他喜悦、他兴奋。每天都这样,带着觉知上山、干活、卖柴,每天,他都这样坐在山边,体验着如如不动的觉,一边感受着心的千百亿不停的化现,和那什么念头也没升起的状态。</p><p>有一日,他走在大地,他发现他根本不是走在大地,而是走在他自己的心上,因为大地也只不过在他的心上。他突然向远处望去,他发现了另一件事,他发现他的“觉”并不是随着他“眼睛”刚刚到达那儿,而是原本就在那儿;当突然听到了一声布谷鸟叫,他发现觉并不是随着“听”抵达到那儿,而是它原本就在一切处。</p><p>他意识到:他的心是大地,觉是天空,遍及宇宙,不生不灭。他还发现他的心,时刻生念,时刻造相,但那心时刻既不着于念,也不着于相,它既是一切又不是一切,它时刻不停地奔流和变化,它不住……了不起的慧能大师发现了“心”、“念”和“觉”这三样东西。</p><p>一个字也不识的他,发现了这三样东西,非常了不起了。慧能大师还发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觉是心性,念是心用;心是觉体,念使觉明;无心无念,觉亦长生。哇,大师太伟大了,他为自己的这些发现非常喜悦,他把喜悦变成自己内在的河流,日夜滋养着他的心。</p><p>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大师洞彻了生命这伟大的发现。带着这觉的品质,他日夜观察和体验这生命觉、心和念的美妙存在。每天走在天地之间,他享受着由眼、耳、鼻、舌、身、意所带来的美好。</p><p>自16岁起就日日这样生活。至到24岁的一天,当他仍旧带着觉知砍柴卖柴时,于市场上,突然他听到了一个人吟诵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师随即一惊,啊,这是谁说的话?他在心里问。觉照心流成念,镜前大王变幻,不停不住本然,有觉有照不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正是这个意思吗?太了不起了,谁说的这句话?他在心里问自己。</p><p>他按捺不住自己,于是他问了那个人,这话从哪里来的,是谁说的?那人告诉他,是《金刚经》中佛陀说的,从黄梅五祖大师那里听来了。哇,真是太好了,居然还有人能说出这话,真是不得了,我一定要去拜访他。</p><p>佛陀所说?佛说?佛真不得了,我也要做佛?就在那时刻,六祖大师就在心里种下了,那个成佛作祖的念头种子。</p><p>于是随后,他回到家里,把这事告诉了他的母亲,他要去庙宇里,跟随弘忍大师学佛法。母亲也支持他,于是一代大师从那时起,就开始被宇宙“分娩”了。</p><p>六祖大师为什么能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然开悟呢?因为他在这之前,早已体悟这佛理,并如此稳固觉知、观照心念生活了8年呀。</p><p>大师为什么能够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呢?因为他已经经验到。因为那已是他活生生的体悟,所以,当别人用一句简单的话,描述出他那体悟的状态时,他能立刻感应到并喜悦起。这就是为什么,六祖大师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顿悟的原因、秘密和由来。 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p><p>顶礼大德高僧六祖慧能大师!</p> <p>关于这块避难石,《六祖坛经》里有记载:六祖黄梅得法,持衣钵南下,被恶党追杀,六祖遁于前山,恶党火烧前山,六祖隐身挨于石中得免。石头留下六祖结跏趺坐的膝盖痕迹,以及所穿衣服的布纹,此石因名避难石。</p> <p>开始祈福拜祭中,拜完南华寺又拜六祖避难石只为今年一切顺利平平安安。家人朋友和我爱的人和事业都顺利,身体健康、平安!祈祷疫情早日结束,我们的祖国昌盛繁荣、国泰民安!</p> <p>下山不敢在穿鞋子了,赤脚走在山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