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中标

长风万里

<p>  李中标,字锦堂,清末民初人,籍贯为泽州府凤台县柳泉里东蜀村(今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东蜀村),泽州府凤台县儒学廪膳生,后充国民学校教员。先后为金村镇大庄村、金村镇湛家村、青莲寺、金村镇柳泉村撰写碑记。</p> <p>  一、有关碑记:</p><p> 1.大庄村存碑</p><p> 静樂宫東社重修碑記</p><p> 嘗讀诗云:“奕奕寝廟,君子作之”。又云:“新廟奕奕,奚斯所作”。是自古在昔凡欲壮覌瞻扵廟宇者,無不頼人力以經營也。况廟在一方,固所以妥神靈,亦所以辦公務。苟時有圮毁殘缺者,□顧可袖手旁覌。予故此庄之廟,舊建有静樂宫,虔奉玄氏上帝,原係兩庄一社。其創修重修之功前已垂有記載,固不必贅。今縁光緖壬寅嵗兩庄不睦,連年涉訟,後經縣令慈堂諭以各辦各公,分為兩社。爰請鄰村諸君子公評妥議,將白衣堂分属西社,静樂宫分属東社;其每年公门差事與大小兩路水官均以十成作数,照㠯(yǐ)東四西六分派輪辦,立有合同,條條可証。扵是輿情浹洽,大有熙皞之風焉。但社雖得所,而廟宗頽殘,尚嫌减色,急欲重修,苦無資斧。時有張君文祥等六家維首,勠力同心,合衆共商曰:“成城者,慿衆志;成海者,慿衆流。今我東社所分庙,棟將折焉,榱將崩焉,而欲成輪奐之美者,亦非慿羣衆之積腋成裘,積沙成塔,不為功爾,舆我尚□乃心力其克有勲(xūn)。”衆遂連声唯諾,欣然首肯。扵是鳩工庀材,一倡百和。除秋夏積累之外,有輸財相助者,有努力相㨍者,更有施木料,捨筒瓦,争相踴躍(yuè)濟事者。所以甲辰興工,戊申告竣,上下五六年,圓而功程,煥然改覌焉。藉非維首之提倡,花户之捐助,安能鳥革翬飛,覩(dǔ)松竹之苞茂哉?時余舌耕于此,亦頓悉此间之情形,逮落成之後,即令余作序。余短扵□,又拙扵詞,因按事直叙,勉為之。賛(zàn)曰:玄帝立庙兮不計流年,扵今改造兮□□爭妍,金粧輦玉兮巍然煥然,齊明盛服兮□奉香烟,聲靈赫濯兮於昭于天,呵䕶保佑兮□福孔皆,春祈扵是兮秋報扵之,而今而後兮庶荷庥而綿綿。</p><p> 本郡鳯邑城東柳泉里東蜀村縣學廪生李中標撰倂書</p><p>(漫漶不清)</p><p> 玉工 李羊保</p><p> 峕大清光緖著雍涒(tūn)滩小陽月榖旦東社維首(漫漶不清)沐手敬勒 (1908年)</p> <p>  2.《重修正殿碑记》,碑存泽州县金村镇湛家村,勒石于民国三年(1914年),李中标撰文,杨孔昭书丹。</p><p> 重修正殿碑记</p><p> 窃以正殿为一村之主宰,□人目所观瞻,宜壮丽不宜卑狭也明矣。吾村三教宫之建创之前代,历年已久,是庙也,非不足以妥神灵而供神祀也。时是初创之时,正殿局促而卑狭,厢殿崔巍而高大,不唯不足以壮观瞻,且有宾盛主弱之势,因而吾村诸君设法经营,起会积资,遂于宣统三年十月初九日鸠工庀材,择吉开工,从新而□□之。将局之□浅者□为广阔,规之狭隘者易为宏敞。未□半载而正殿与两角殿全行告竣。</p><p> 功成之后,□资空乏,彩画无□,幸村有壬子会助□彩画,始克告厥成功,随时施以丹青。由是浅陋而成巍峨,瓦砾突增辉煌。</p><p> 由执□诸君急公好义,有以□之也,筚路褴缕,惨淡经营,讵容使之湮没而弗彰耶。因将余村乐善诸公勒诸贞珉,永垂不朽云。</p><p> 泽州府凤台县儒学廪膳生锦堂李中标撰文</p><p> 文童彦彬杨孔昭书丹</p><p> 中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1914年)</p> <p>  3.《重修天王殿碑记》,现存青莲寺,勒石于民国时期(约1923-1927年间)</p><p> 重修天王殿碑记</p><p> (缺字)莫为之后,则虽善弗传,此古今一定之理也。如青莲寺旧有大佛殿与(缺字)与洞天福地各殿宇,同为□□,驰名古今,出色之灵地,而祈福禳灾,八方所赖,(缺字)年所创建者不计流年,补修者屡有碑记,庶几何时而日引月长雨淋风吹又(缺字)塌累者日甚一日,而倾圮泯灭之渐殆有不可设想者。于是与中六门常住多方筹画(缺字)一□会会毕共集有三百余金,不足,又列筹遗产之款若干金,随既运材鸠工,自民国癸(缺字)竣,所应者神借人力,人仗神成,亦一瞬而上栋下宇有鸟革翚飞之观矣。时(缺字)文,然情不容辞,固勉力作序,而于刊石之。余将一时众善士眉列左,时见神(缺字)不已并将八方之普荷祺福求靡涯无于戏□哉!</p><p> (缺字)廪生兼国民学校教员李中标撰文、 </p><p> 司凤林丹书</p><p> 总办彩会僧:清元、海玉、道旺</p><p> 监理:清山、海□、清和</p><p> 执事:常春、性昇、常馀、常义</p><p> 督工:海望、清瑞</p><p> (缺字)初三同閤山大众公勒石</p><p> 木工:路文芳、路文发</p><p> 玉工:王玉堂</p> <p>  4.《柳泉村创修东南骑路阁碑记》,碑存柳泉村,勒石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王□□、李中标并撰文,王家桢书丹。</p><p> 柳泉村创修东南骑路阁碑记</p><p> 盖吾村之东南隅,山势参差,环抱不掩,风气散涣,藏聚无依,此前辈亦曾念及者,愧吾侪(chái)未早修补也。突于民国十七年,时机催促,人心勃兴。适□自第六学校暑假归来,其村诸□□言,吾村文风虽云悠久,唯以牢守旧习,仍乏团体结合,建兴公益思想。矧近今科学发明,世界文化日益进步,复值吾国建设时期,凡百事业均须举行,地方自治尤极重要。苟不有以提倡之,一挽曩昔独自主义、个人发展之颓风,不但无以尽国民之职责,亦非所以励来兹也。众闻斯言,极表赞同。于是村中父老们提倡于先,合社公众等举办于后。或执簿募款于外,或输财捐助于内,或换户以拨人工,或轮流而尽义务,群相勉力,无不向前。乃独有附属我村之黄背窑,为我佃户,与我守山,近以兴工伐树,竟乃妄自阻拦。旋遵官所之法判,用立凭据以证明。于是随山刊木,鸠工庀材。登登冯冯,骑路修文昌殿阁;赫赫濯濯(zhuò),圣像塑梓潼帝君。但见约阁椓橐(zhuòtuò),捄陾(jiūréng)度甍(méng),经之营之,不多日而功已成之,轮焉奂焉,一反手而象转新焉。</p><p> 记自十七年经始立基,十八年落成告竣。美处尽善,缺处补圆,其灵也钟,其秀也毓。噫欤休哉!他日我村文光普照,文风转来,文人蔚起,文运天开,不将于此举卜之哉!爰于撰序后而为之歌曰:珏山在左兮远绕苍苍,池水在右兮近临洋洋,东南一隅兮阁起文昌,而今而后兮山高水长。</p><p> 晋城县柳泉乡</p><p> 柳泉村第六学校教员充□□局局长王□□、东蜀村清廪生充高小校教职员李中标并撰</p><p> 柳泉村师范讲习所毕业充初校教员兼乡长王家桢书</p><p> 并将施募执簿诸善士曁修工执事各芳名详列于左(略)</p><p> 本年社首:王元升、王国瑞、赵凌云、王凤歧、王士志</p><p> 石工:张立基</p><p> 木工:李兴德</p><p> 油工:王得胜</p><p> 住持僧常泰,徒清来、清泉</p><p> 玉工候崎杰,子文瑞</p><p> 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嘉平月上溶浣朔六日立石(1932年)</p><p><br></p><p><br></p> <p>  二、廪生解说:</p><p> 廪膳生(lǐn shàn shēnɡ),即廪生, 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p><p> 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p><p> 《明史·选举志一》:"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明史·选举志一》:“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清史稿·选举志一》:“生员色目,曰廪膳生、增广生、附生。”</p> <p>  三、教育简史:</p><p> 《晋城县志》(1999年版)第39-43页</p><p> 1.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p><p> 四月,府县奉诏将府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县书院改为小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仍复旧制。</p><p> 2.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p><p> 奉诏,府、县书院均改设学堂。</p><p> 3. 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p><p> 随着全国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学堂,晋城县兴办了“泽州中学堂”。</p><p> 4.中华民国2年(1913年)</p><p> 晋城始建高级小学堂,分布于城关、高都、东沟、犁川、七岭店、白洋泉河等6处,计13个班,有教师27人、学生400余人。</p><p> 泽州中学堂有学生六七十人。</p><p> 5.中华民国3年(1914年)</p><p> 晋城县成立乙种实业学校,设纺织、蚕桑各1个班,教师5人,学生60人。民国7年停办。这是晋城创办职业技术学校的开始。</p><p> 废泽州府,改凤台县为晋城县。</p><p> 6.中华民国7年(1918年)</p><p> 泽州中学堂改为省立第八中学堂。一年后停办。</p><p> 7.中华民国8年(1919年)</p><p> 年初,由晋城、高平、阳城、陵川和沁水等5县筹集基金,在晋城成立濩泽中学,共设3个班,有学生150人。</p><p> 5-6月间,晋城濩泽中学学生响应五四爱国运动,罢课70余天,集会游行,开展反帝宣传活动。</p><p> 在晋城城内儒学旧址,始建女子高小1个班,有学生30余人。在东关清真寺首建回民崇实初小,有学生80余人。</p><p> 8.中华民国11年(1922年)</p><p> 晋城县在明道高等小学堂附设简易师范班。</p><p> 9.中华民国14年(1925年)</p><p> 濩泽中学学生孔祥祯、时逸之等人发起成立了“学生联合会”。</p><p> 冬,濩泽中学师生走上街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查封日货,募捐银洋,以实际行动支持上海工人的正义斗争。</p><p> 年底,在省立一中读书的陈立志(中共党员)回乡度寒假,介绍孔祥祯加入中国共产党,孔祥祯成为第一个在晋城县本土入党的中共党员。</p><p> 10.中华民国15年(1926年)</p><p> 经陈立志介绍,濩泽中学进步学生时逸之、陈荣先、王富裕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晋城濩泽中学党小组成立,组长陈立志。</p><p> 11.中华民国17年(1928年)</p><p> 晋城各学校取消《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旧教材。</p><p> 12.中华民国18年(1929年)</p><p> 马骏在城内万奉宫创办私立崇实中学,设3个班,有学生150人。</p><p> 13.中华民国26年(1937年)</p><p> 晋城东沟三高牺盟会支部成立,负责人徐一贯(教师)。</p><p> 12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以豫北师管区干部训练班的学员为基础,在晋城崇实中学创办了“八路军华北军政干部学校”。</p><p> 泽州府城(下)</p> <p>  泽州府府县学宫(下)</p> <p>  泽州府试院(下)</p> <p>  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社会动乱,战争频仍,民生凋敝,哀鸿遍野,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在抗日战争前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碑记。这些碑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文言文逐步向白话文过度,新颖的、现代的、革命的词汇出现在碑文中。</p><p> 李中标先生在那个时代留下四篇碑记,实属不易。没有深厚的知识功底,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不敢撰写碑文的。没有品行的德高望重,没有声誉的声名鹊起,是不会被人肯定的。东蜀村的李姓为有这样的先人应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p><p> 结合历史,细读碑文,你能体会到那个变革的时代、动乱的时期在文化上的投影。</p><p> 品味历史,体验社会,珍惜时光,爱国爱家,也许是我今天为文之目的吧!</p><p> 2020.07.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