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老背织布街,街道旁多是明清时期的老屋,是楚文化与徽派文化交融的特色居民之一,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织布街位于猇亭古老背社区西临江一线,其东靠镇中巷,南至周家屋场,西邻长江,北接新正街临河街口。织布街由原河街、下正街、织布街合并而成。 街道沿北向南至金猇路,全街有三分之二在长江江堤之外,过金猇路有三分之一在江堤之内。原有5条小巷分通街内,现仅存3条。全长约100米。 <p>织布街由原河街、下正街、织布街合并而成。 原有5条小巷分通街内,现仅存3条。“民国《湖北县政概况》记载‘宜昌各区商业较著者,首推古老背’。</p> 长江出三峡之后,在猇亭形成第一个冲积平原。沿江北岸最突出的部位,是历史悠久的古老背镇。镇上有一条古街织布街,因明清时期“家家纺线、户户织布”而闻名,至今仍遗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现存民居大多为清代中期至民国早期建筑,建筑形制多为前店后厂。临街一楼为商铺,二楼住人或者堆放杂件。 铺后有一“四水归一”小天井,天井后建筑进深6—15米大小不等,辟为厂房。房多为木质穿架梁,中空,左右前后墙体为小青砖(砖25×12×2.5厘米),小青瓦屋面。 老宅的一个天井,上顶苍穹,似聚着一庭灵气。老人介绍“它有透气、透光作用,更重要的功能是方便这种大房子排雨水。” 老砖墙边的新房,灰旧的电线掠过头顶,伸向两侧民房,或顺壁蔓延,或钻壁入户。 老街新老房子交错,有人居住就盖了新房,没人住的就保留了老房,如今老房都是大门紧闭。 织布街建于元末明初,现存古建筑较多,老街建筑多为天井小院,厢房旁列,马头墙翘脊,飞挑裹檐,外观古朴,风格迥异,抱鼓石、门楣、石雕、木雕窗棂隔扇,既有明清时期峡江建筑风格特征,又与徽派建筑相融的特色。是宜昌市周边尚存的历史古镇古街区。 织布街紧邻长江而建,是一条静谧的民居老街,一栋栋破旧的古民宅嵌在瓷砖水泥房之间,裹檐翘脊静默,灰墙斑驳,露出大片的青砖,又有白色的墙泥灰泼过,留下股股印渍,记录着历史的痕迹。 用青砖取代木板,加固、改造或是重建房子,在上世纪80年代比较集中。一栋老房子,门楣上方一个大五角星,已难辨颜色,时代的印记在这里挥之不去。 <p>这座老宅,宅门紧闭,朱漆木窗棂褪了色,玻璃上蒙着薄薄的灰雾,沉积多年,或是缺了一两角。扁圆拱形大门两壁,用红色的颜料写着“棉花加工,收购出售”的标语依稀可辩。</p> 据镇里老人介绍,“过去这个镇是棉纱布匹集中交易的地方,家家纺线、户户织布。”附近有宜昌地区色织布厂,还有染整厂,上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老街有民谚‘清明的布,铺大路’,说的是浆晒布匹的场景,而‘有女不嫁古老背,不到三更不得睡’说的就是古镇家家纺纱织布,不到半夜不得停工的情景。” 小镇人少景美,文化积淀深厚。 镇上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好客。 如今的织布街正在进行江滩综合整治工程,新正街文化广场、庙河文化广场、老码头老街老屋等已初具规模,织布街历史文化风情和织布街文旅项目总体规划正在实施。 织布街旁的江边,就是新正街码头遗址,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织布街,以码头运输经济为依托,逐步发展起来,但随着码头的兴衰而繁盛和衰落。 “老一辈人回忆说,织布街过去是青石板路,两边全是木头穿架结构的房子,临街是布庄、杂货铺,可惜的是保存下来的不多。”当地老者介绍:它们大多被日军炸毁了,“文革”时又拆毁了部分,现在大部分都改建或重修过。 正在建设的民宿。 已经建成的民宿。 岁月轮回,曾经因纺织而兴旺的织布街正在转型为文旅古镇,2020年3月,织布街入选第一批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录,不久的将来,古镇将重新焕发生机。 <p>出镜:潇潇雨歇,春暖花开。</p><p>摄影:黑伯爵,潇潇雨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