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的美篇

见贤思齐

<h3>隨朝大运河流向图</h3> <h3> 魏 县 大 运 河 的 历 史 变 迁 </h3><h3> (王 彦) </h3><h3> 大运河是隨代开挖的重要水上运输线,是中国历史上和万里长城相提并论,征用大量民夫的浩大的水利工程。</h3><h3> 中国大运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建成于隋朝,繁盛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与魏县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关系。运河魏县段古称淇水,东汉为曹操所修之白沟,隋代为隋炀帝所修之永济渠,宋元称御河。明代因其发源于“卫辉府”(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终止于天津卫,取首尾两端“卫”字,故改名卫河。据《通典·州郡·魏州》载:“魏县,汉旧县,有白沟水、炀帝引通济渠。”另外,《读史方舆纪要》中载:“炀帝引白沟水为永济渠,经魏县西南入而东北出。”从东汉末白沟,到现代卫河,大运河在魏县流经一千多年,不仅见证了千年古县——魏县的兴衰荣辱,沧桑巨变,而且还承载着魏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h3><h3>  一、运河魏县段的历史变迁</h3><h3>  淇水,古为黄河支流,源自河南林州市西山,东南流经淇县、浚县,从浚县淇门镇折而向东北流,汤水、洹水(今安阳河)注入,由内黄县西北经张二庄村入魏县境。</h3><h3>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春,曹操为统一北方,于淇水口下大枋木,使其成堰,在堰北开运渠十八里。“遏淇水入于白沟,以通粮道”(《三国志·魏书》)。故《水经注》曰:“淇水东过内黄县为白沟,故魏人称以上为淇水,以下为白沟,魏县境内称为白沟”。曹操下枋木之地,又名淇口,据查在今河南省淇县东南古称枋头之地。自淇口始,白沟水道东北流经今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县西北与洹水汇合后东北流,在今卫河以西入魏县境,经今南坡头,康疃南、旧魏县北和魏、南、连、任四个户村中间、野胡拐西、路固南、岸上村,至大斜街分为南北两道,南道经沙疙塔与北道合,而后向东经牛庄、大屯二村中间,经南北拐中间向东出魏县境,经今大名界流向馆陶、威县、清河。这就是汉魏故道。</h3><h3>  永济渠,是隋代炀帝为巩固北方,远征高丽,利用白沟、屯氏河等故道开凿而成的大运</h3><h3>河段。据《隋书·炀帝本纪》载:“大业四年(608)春正月,乙已,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逐郡。”永济渠就是大运河的北段,南起河南武陟县沁水东岸,北达今北京城西南的涿郡,东接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长约1000多公里。宋代因隋炀帝多次乘御楼船在此巡游,改称其名为御河。故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魏县境内的白沟已改称“永济渠”,后又更名“御河”。《资治通鉴·唐纪》载:唐末田悦遗其将康惮出城西,与马燧战于御河之上,胡注云:“御河在魏州魏县,炀帝引白沟水为永济渠即此”。据考证,当时,御河由河南内黄县西北回隆附近入魏县境,北至旧魏县(古洹水镇)北折而向东,沿今漳河故道,经魏县南而向东北出魏县境,入大名县铺上:转东北流。这就是隋唐故道,也是境内最长的运河故道。</h3><h3>  元代,大运河改道,不再经过魏县。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为统一中国,建都北京。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元世祖采纳寿张县尹韩仲辉的建议,对运河中段进行改造,裁弯取直,由扬州直达临清,史称“会通河”。自此大运河移出魏县,但其原有河道依然相通,且保留下来,几经变迁,成为现代注入南运河的卫河。据《元史·河渠志》载“宋元时期御河,自大名路魏县始,经魏县泉源乡于村渡东北流。”于村,曾是汉代魏县旧治,在今魏治东北25里。从方位看,宋、元时期御河在魏县的流向与隋唐时期变化不大。</h3><h3>  明代以来,由于漳河改道南迁,卫河曾多次由北向南迁移。这次改道后的运河河道走向是:自回隆向东北经六上、泊口,再东北在双井与河南村之间,经付夹河到冯摆渡东进入大名县。据明《正德大名府志》载:当时的回隆镇“临卫滨,通四邑;双井镇“枕卫河西岸,通舟楫之利”;泊口镇“旧为漳、卫合流所经,欸乃声喧,商贩沓集,拿舟操网,摇橹之声喧嚣异常”。有码头,有渡口。此外,还有阎家渡、冯摆渡、连摆渡等渡口。</h3><h3>  清代中期,卫河又南迁。据清考辨大师崔述《御河水道考》载:“卫河自内黄县菜园村东流,在张二庄村南入魏县境,东北流经军寨村北、留固村西、中烟村东、田教村西、长兴村西、长兴村东,又经楼底村、寺南村、楼寺头村东,旦疃村出境,东入大名界。”从上述记载看,御河在清代已迁至魏境南部。</h3><h3>  民国时期,卫河再次南迁至魏县南端。今卫河是组成漳、卫南运河的五大河流之一。南运河流经魏县、大名、山东冠县,至馆陶县与漳河汇合,其中在魏县流域面积为64.5平方公里。</h3><h3>  二、卫河水运今昔</h3><h3>  卫河魏县段作为水运干道,曾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开凿白沟,以通粮道。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又开挖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使白沟漕运航线逐步向北延伸,以适应战争需要。然而,由于淇水、白沟水量小,仍满足不了漕运的需求,“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洹水,即今安阳河),以通河漕,名利漕渠。”(《水经·浊漳水注》)。这里所说的“利漕渠”就在魏县、大名、曲周、馆陶一带。利漕渠的开凿,使白沟在沟通了黄、淇、洹三水后,又与漳水相通,水量大增,成为黄河以北水上的航运干道。当时,魏县作为邺都(今临漳县西南邺镇一带)辅地,漕运四通,运粮载兵船只,昼夜往返于白沟之上,白沟成为曹魏南征北战的水运要道。</h3><h3>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炀帝诏征河北郡县民工百万余人,在曹魏白沟基础上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开通了自余杭(今杭州市)至涿郡(今北京市西南)的航运通道,史称“永济渠”。魏境永济渠面宽17丈(合56.1米),深2丈4尺(合7.92米),可通过大型船只和龙舟。魏县水运复兴,舟楫竞航,漕运繁忙,仅运粮的漕船,经魏县运河段即达两万余艘,再加上运兵船,每年可多达三万艘以上。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今扬州市)北巡,途中曾驻跸魏县大徐村(今回隆镇)水驿码头,后乘龙舟经魏县运河段向涿郡进发。大徐村因隋炀帝驻跸赐名,故改称“御河</h3><h3>  镇”。由此可见,当时御河镇是全国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h3><h3>  唐代,永济渠魏县段水运由发达走向鼎盛阶段,更加繁忙,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魏州刺史卢晖疏通永济渠,使河道顺直开阔;又在永济渠两岸,从御河镇到魏州(今大名县东北)建库房百余间,储存江淮运来的货物,转而运销各郡县。沧州的食盐,江淮的稻米、丝罗绸缎及日用品,多在这里集散,仅江淮稻米即运百万余斛之多(10斗1斛)。邯郸、邢州的赋粮也运到运河沿岸,再装船运到洛阳。当时,“运漕商旅,车来船往,络绎不绝”,一派繁盛景象。</h3><h3>  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金军占领河北全境后,为保障战争需要,再次修浚御河,运输粮饷及军用物资。魏县御河镇(今回隆)是北方水运集散地之一。</h3><h3>  元初,大运河中段裁弯取直,从扬州直达临清,不再经过魏县,其原有御河道虽然得已保存,但由于水量小,疏于管理,再加上战争破坏,河道淤塞,水运走向衰落。</h3><h3>  明初建都南京,卫河水运仍萧条。永乐十八年(公元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后,卫河魏县段航运恢复。明沿金制,诏令沿州县的贡粮,先用车辆运往回隆码头,由递运所安排直航北京。当时魏县贡粮装卸点在回隆,其仓储已扩大至魏县大仓口、东仓口等村。回隆镇设有水驿站、递运所等机构,专门负责水运及有关事宜。当时,水运管理完善,运输繁荣。“城头恣眺望,卫水正归舟。一叶凭风上,孤帆来月流。”“千里人从沧海至,帆悬碧浪晴运散。回道他乡天地运,回瞻北斗是长安。”这些美好的诗句,从一个侧面窥到了明代运河魏县段水运之盛。</h3><h3>  满清入关后,三藩、河务、漕运被朝廷视为三大要事。作为水运航道的卫河魏县段,漕运更为繁忙。除运送田赋外,还运送南来北往的货物、土特产,码头商船云集,卫河舟帆竞行、水运一片繁忙景象。时魏县卫水渡口多处,即回隆渡、泊口渡、双井渡、冯摆渡等。渡渡有船只,昼夜可通行。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魏县设厘卡,由直隶总督府派员管理,水运管理更为完善,严密。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7年),因贡粮改折白银,漕运遂停置,但民间水运依然兴旺。</h3><h3>  民国初年,卫河失修,河床淤积,码头塌坍,船舶破旧。1937年日军占领魏县后,又于卫河魏县段航道设沉船、桥桩等,致使航道完全中断。</h3><h3>  1945年,魏县全境解放,卫河获得了新生,航运逐步恢复,1945年-1948年,魏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全面清理卫河航道。向船民发放贷款,支持水运发展,组织民间船只运送农副产品和支前军事物资。1952年,邯郸内河航运处在魏县北善村,设航运站。</h3><h3>  1958年,省交通厅拨款39万元,邯郸交通局拨款9000元,县直各部门支援木料205立方(折款24293元),生产条船4只、拖船2只、木帆船6只,载重量达5950吨,国营水运登上历史舞台。</h3><h3>  1962年,因公路和铁路的发展,水上运输已不适应社会需要,县政府决定将现有船只作价下放给生产队,对航运站及船工等人员作了另行安排。1963年3月15日,邯郸行署驻魏县航运办公室撤回,至此,魏境近2000年的水上运输宣告结束。1978~1981年,魏县海河治理指挥部组织全县民工对卫河的魏县、大名段进行扩挖、取直、清淤治理,使最河道最大行洪流量从15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000立方米/每秒。提高了行洪能力,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h3><h3><br></h3> <h3>古运河水运码头繁忙景象</h3> <h3>魏县境内古运河各时期流向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