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left"> 安吉地区山多田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史上旱涝频发,农耕环境恶劣。旱涝灾害、山多田少这些因素与安吉民间信仰结合,构成了安吉地区祈雨习俗发生的原始动因。安吉祈雨对象十分丰富,祈雨仪式有着深刻内涵,文章对安吉祈雨对象的信仰内涵加以论述,对祈雨仪式的内容和意义做了相关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释祈雨习俗对当地社会产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br><br><b> 一 祈雨对象及其原因和内涵</b><br> 从地方文献和实地调查可以发现,安吉地区祈雨对象包含龙王、李王、张王、城隍、关帝、观音等不少于十种祠神。这些祠神在民众的观念中 ,都与降雨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向它们祈雨应该最为灵验。</div><div align="left"><br>(一)龙王<br> 安吉古代向龙王祈雨历史悠久,历代地方官和文人对“龙王施雨”亦多有记载。<br> 南宋嘉泰年间湖州归安人谈钥纂《嘉泰吴兴志》写道:“天目洞龙王庙在西南金石乡(今章村镇),庙有龙井,遇旱祈祷甚有灵响。又有古杉侵云,枝叶郁然。”<br> 明嘉靖孝丰县令郭治撰有《龙王庙碑记》,记载了章村龙王庙的施雨职能:“……此祠(龙王庙)亦肇封于宋,曰天目龙王,又有司致祭必具冠服,顾无所自承,岂漫焉为之?夫名山大川咸有秩祀,天目为东南之镇,能兴云致雨,以泽润生民,宜报祀。”<br> 明崇祯年间,孝丰训导江阴人汤澄心曾作一篇《灵雨应祈辞》,记载了当年孝丰县令冯士衡求雨的过程。这篇序文写冯县令到孝丰任职六年来皆风调雨顺,到了丙子(1636年)夏天这一年,一个多月不曾下雨,冯县令赶忙虔诚斋戒祷告求雨,并于六月辛卯日派人到龙潭迎水回来。县令大张旗鼓迎到西郊,顿时,四面山上就起了云雾,即刻就下起雨来。百姓认为雨还没下足,所以县令又虔诚祷告,终于下起大雨,田地获雨,庄稼丰收。<br> 另外安城西落石山(今李王山)孚济侯庙,有黑龙潭。“潭久旱不涸,宋淳熙七年邑人方以得祈雨辄应,请爵于朝廷封侯,今废”(同治《安吉县志》卷第六)<br> “泽境龙王庙在凤亭乡八尖山,旱年祷雨辄应。”(同治《安吉县志》卷第六)<br> 安吉、孝丰境内向龙王庙龙池祷雨不可胜数。据地方文化研究学者董仲国考证,仅章村镇境内求雨之处便有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三处,一处在章村镇南的龙王庙前的龙池;一处在马峰庵遗址下的龙母潭;一处在龙王山下的九龙峡龙池。<br>据笔者田野调查,民间向龙王祈雨,在龙池中汲水,一般需要在瓮中带回一只象征龙神的媒介物——龙圣。所谓龙圣, 即是越地农村旧时求雨中被祈祀的一种活的龙体。现实中就是越地农村常见的以水生物为主的小动物,在祈雨仪式中充当龙的角色, 受人顶礼膜拜。龙圣,可以是蝾螈、青蛙、黄鳝、鱼、虾等。如章村龙王庙前龙潭中,往往以小娃娃鱼(安吉小鲵)、蝾螈作为龙圣;民国期间孝丰县长在龙王庙祈雨时曾捞到白鳗作为龙圣。<br> 令笔者费解的是,作为龙池祈雨的必备要素——龙圣,在地方志书与地方文人诗文中却没有任何记载。</div><div align="left"><br></div><div align="left">(一)李王<br> 安吉民间作为祈雨的主要对象,除了龙王外,李王也是民间祈雨经常性的选择。<br> 南宋安吉人沈枢作《辅世忠烈王记》:王,姓李氏,讳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氏也。唐武德中,辅公祏据丹阳以叛,……一战而擒之(辅公祏)。……安吉旧隶丹阳,巨盗既平,邑人感王之德,乃即治之西山塑像立祠,奉祀惟谨。岁或干、溢,祷于祠下,雨旸辄应如响。(同治 《安吉县志》卷十四)<br> 明嘉靖年间,安吉人陈敬则(陈良谟长子)作有《赛李王神辞》,辞中描写了安吉境内天旱不雨,向李王祷雨情。“蕴隆焚如,朱曦孔赫,三日不雨,田壤龟坼。……殪我巨豕,宰我肥羊,鸣钲击鼓旌旆扬。匍匐嘑喋,往赛李王,焚香九顿首,致辞祈且禳……(同治《安吉县志》卷十五)<br> 明嘉靖年间,项廷吉作《灵泉记》:泉出玉磬山,山踞州治西可三里许,下有唐李卫公祠……说者谓“卫公乘龙行雨,古有灵迹,乃今又出泉利物,以昭其神于一方”。(同治《安吉县志》卷十四)。<br> 李王,即初唐时期杰出军事家、武将李靖。李靖是陕西三原县人,安吉百姓当地为何供奉他呢?这在沈枢的《辅世忠烈王记》即已说明。初唐时,山东人辅公祏叛乱,唐高祖李渊派李靖、李孝恭讨伐辅公祏。辅公祏逃到德清武康时,被当地农民抓获,送到丹阳,被处斩,江南地区遂得以平定。安吉百姓为李靖塑像立祠后,祈祷屡有应验,于是香火益盛。<br> 安城人郑濂生先生回忆,据老一辈人说,安城解放前尚有向李王菩萨求雨的习俗。</div><div align="left"><br>(二)张王<br> 张王即张渤,在安吉亦称祠山菩萨。是安吉境内广为人知的水神。湖州府长兴县的张王庙、李王庙和铜官赵监庙都有祷雨灵验的经历,凡是有“雨旸炎疫”之事,祷之则应,故“水旱必祷”。与长兴接壤的安吉在旱灾来临之时,自然也会向张王祈雨。<br> 张王的祖庙在安徽广德横山,其最初神迹与安吉、长兴有关。张王信仰在宋代民众祠神信仰中十分突出。张王的神性与水密切关联,其神迹大都与水旱相关。据《宋会要》记载,朝廷曾七次派中央官员专程到广德张王祖庙祈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皮庆生根据宋代民间信仰文献——《祠山事要指掌集》共稽出75座宋代前(含宋代)张王行祠。可见张王作为祈雨对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据同治《孝丰县志》记载,旧孝丰县境内就有二十三座祠山庙,旧安吉的顺安乡青松里亦建有庙,香火鼎盛。</div><div align="left"><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align="left">(四)城隍<br> 明安吉县令史兰《重修城隍庙记》记载:殆至南海周侯邦下车谒庙,瞻视良久,仰而唏嘘,俯而太息,日:“城隍为一郡之主,幽明虽殊,其理一。矧庙貌之设,乃朝廷为民间祝祷请福者胥此焉,祈福禳灾者胥此焉,旱干水溢而恳祈恳祷者胥此焉。<br> 据郑濂生先生在《古鄣记忆》中考证,安城(古代安吉县城)古时候久旱不雨时,官民皆向城隍菩萨求雨,后城隍庙倾圮后,转而向李王菩萨祈雨。</div><div align="left"><br>(一)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简称东岳大帝)<br> 安吉在北宋政和二年(1112)新建东岳行宫,次年立碑,即《湖州安吉县新建东岳天齐仁圣帝行宫碑记》。行宫早圮,碑石犹存。《东岳行宫碑》由彭修撰,碑文记载:<br>“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天下者,其唯泰山乎?……岁时,水旱疾疫,惟官与邑之士民,凡有祷请,必造其下。”<br> 可见安吉人向东岳大帝祈雨已有悠久的历史。东岳大帝的神职功能在老百姓当中也从单一的政治意义扩展到祈雨解旱、消灾祈福、祈求子嗣等等几乎囊括生活各个方面。</div><div align="left"><br>(二)观音<br> 安吉民间村庙普遍供奉观音。作为祈雨圣地,安吉境内山川乡石佛寺较有典型代表。据清同治版《安吉县志》记载“毛坞塘山,曾名石观音,马家弄西3公里,西界山河乡,海拔1085.9米,山腰曾有石观音寺,故名”。<br> 山川乡原属于临安,1955年并入孝丰县,1958年孝丰县和安吉县合并成为新的安吉县,这山川乡也就属于安吉县了。山川有两处祈雨处,一为马家弄村石佛寺观音洞,一为高家堂村龙王庙。据当地乡民相传,高家堂龙王庙只管临安、余杭这一带的求雨,其他地方来求雨是不应的。孝丰县的求雨只有到石佛寺求。并且两边下雨也有规律:临安、余杭一带求的雨只下到蜈蚣坑东南面,不会超过蜈蚣坑,而孝丰那边求的雨,也只下在西北方向孝丰一带,也不会越过蜈蚣坑,分界线很明显。</div><div align="left"><br>(三)关帝<br> 在安吉荆湾一带,从前五六月之间,老天久旱无雨,天地干裂,庄稼枯焦,当地百姓由长者去庙里求关帝菩萨出来求雨,这天由八名壮年人抬着关帝老爷出门求雨,从荆湾关帝庙出发,沿途经过荆湾章村、牌楼村等村庄到龙山为止。沿途经过村庄,村民纷纷迎奉,到了龙山顶,求雨者便用紫砂茶壶在井中取一小壶水带回,回村路上天上即刻乌云密布,降下倾盆大雨,为答谢关老爷,村里在八月间为关老爷唱三天三夜大戏。清同治前后,仅原孝丰县就有十六座。</div><div align="left"><br> (七)泗州佛<br> 杭垓镇桐杭村北佛地坞,又名佛殿坞,明清时称佛殿山,山因泗州佛而得名。光绪版《安吉县志》载“泗州庵,佛殿山,洪武三年建”。庙内有石碑,碑文记载泗州佛非常灵验,每逢干旱求雨辄应。乾隆辛酉夏(1741年),境内干旱严重,求后大雨倾盆。壬戌年冬天(1742年)重建了佛殿。辛未岁中(1751年)州长、县令又因祈雨立应,赐额。<br> 碑刻中记载泗州佛最灵验的主要是求雨,文中记载了三次求雨立应的事。<br> 据杭垓人董仲国先生考证,杭垓镇一带,祈雨灵验者有两处。一在桐杭村北泗州庵(现名净慧禅院),一在小沿坑龙王庙。<br>泗州佛,又名僧伽大师(公元628---709年),自西域来我国传经,唐高宗龙朔初(公元661年前后),由西凉(今甘肃西部)到楚州(今江苏淮安市),隶名于山阳龙兴寺,后在泗州临淮县建普光王寺。北宋时期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塔是国家祈雨、祈晴的重要场所。这种向泗州佛求雨的习俗在洪武年间已影响到浙北安吉一带。</div><div align="left"><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 align="left">(八)周宣灵王<br> 周宣灵王庙,神姓周,名雄,字仲伟,杭州新城渌渚人,生于宋末,死后屡显灵异,为民施药治疾,有求必应;呼风唤雨,解农旱情,使邑内广受恩惠,进而封王,邑境内立庙多处,太平乡杭垓庄(杭垓镇杭垓村)和昆山两处最为灵验。今庙宇全废,踪影全无。</div><div align="left"><br> (九)徐仙姑<br>传说徐仙姑是一农家女子,家住龙王山脚。正处花季时,误食山桃生下九龙子,族长惩之,含冤而亡,后尊为“龙母”,俗称“徐仙姑”。后人立庙祀之,将其奉为“地方神”。在其生日和“忌日”时,四方信徒蜂拥而至,朝拜祭祀。据说天旱无雨时,民间求雨者络绎不绝,有求必应,故尊为地方神。</div><div align="left"><br>(十)乌石<br> 安吉孝源郭孝山西有叫里古山(今观音桥村境)的地方,有一块神奇的乌石,这块乌石表面看上去就像鱼鳞一样。假如碰到久旱不雨的天气,当地的老百姓就会砍来长竹竿,竖起旗帜,然后抬着整鸡、整猪等祭品,一路敲锣打鼓地前往乌石祈雨。随着锣鼓等激越嘹亮的声音,那乌石上像鱼鳞一样的缝隙中,就会慢慢渗出像汗水一样的水珠。求雨的人赶紧用白茅草插在鱼鳞中,水就会沿着茅草流出,然后人们就用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把白茅草上流出的水盛起来。各个村庄都虔诚地来迎接装着这水的瓶子,这瓶子抬到哪里,哪里马上就普降甘霖,老百姓欣喜若狂,称这乌石比龙王还灵验,或者认为这乌石能够唤来龙王,降下及时雨。<br><br>从上文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吉祈雨对象之丰富,类型之复杂。有佛道神祇如龙王,观音、泗州佛、关帝、东岳大帝;有人格神李靖、张渤、城隍、周雄;有地方神祇徐仙姑;有自然神物孝源乌石;还有文中尚未完全体现的龙王山、龙堂山。<br><br></div><div align="left"> <br></div> <h5><div><b>二 仪式过程及其社会功能</b></div><div><b></b><br></div><div> 向祠神祈雨必然需要一套神圣而复杂的祈雨仪式,这些仪式在历代亲历者(行政长官、文人)笔下多有记载。如宋代彭修《东岳行宫碑》、宋代沈枢《辅世忠烈王记》、明代陈敬则《赛李王神辞》、明末汤澄心《灵雨应祈辞》,明曹勋《田侯去思碑》等皆有记载。</div><div><br></div><div> 笔者且择一例典型的祈雨事件,窥探传统社会祈雨方式、过程等,剖析其事件深层的文化内涵、社会意义。</div><div><br></div><div> 明代周良有《安吉县祈雨有感记》,文章描述了成化戊子(1468年),安吉自春至夏,四个月没有下雨,天地干裂,庄稼枯焦。县令裴宁、县丞刘睿引咎归己,斋戒沐浴,反躬自省,率领老百姓向李王辞祷告。过了三天并未下雨,于是祷告更虔诚,散发赤足。或许是李王感受到了祷告者的虔诚,中午突降大雨,并下了一个晚上,其后两天雨量充沛。于是官民相互庆贺,敬神更加虔诚。</div><div><br></div><div> 从唐宋以来直至清代晚期,地方社会的祈雨活动中往往有官方行为的出现,或者直接以官方为主导,这体现了朝廷积极参与地方社会活动的恣态。因此,祈雨活动就不能简单地从民间信仰这个层面加以剖析,应该置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层面加以考察。</div><div><br></div><div> 南宋真德秀的《祷雨说》强调官方祈雨之核心是祈雨官员的德行、自省与修持,以自身的诚信与德行向神祇、上天祈求,如果诚敬祈祷能够得到天之回应不可矜,如果得不到天之回应则要加倍反省。</div><div><br></div><div> 周良的《安吉县祈雨有感记》中,县令、县丞为了祈雨而引咎归己,将亢阳肆虐归罪于自己“政事乖方、刑罚失中,祝享未洁,举错失宜”。要惩罚就惩罚地方长官(罪及令丞),不要殃及老百姓(无殃黎庶)。过了三天还未下雨,于是赤足散发,竭诚祷告。</div><div><br></div><div> 在明代曹勋的《田侯去思碑》中,县令田沤(湖广靳水,崇祯十年举人,孝丰县令)更是“葛衣路祷,两膝为肿”以自虐的方式祈雨。</div><div><br></div><div>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时江南地区盛行的各种求雨活动对民众的心理起到重要的抚慰作用,同时也是官府组织抗灾救灾的重要措施。行政长官引咎归己,让老天惩罚自己,不要殃及百姓,这种行为增进了民众对官方的强烈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比求得降雨、慰藉民心还要重要的多。倘或求雨成功,百姓自然对官方赞誉有加;倘或求雨不成,最起码也彰显了官方的爱民之心。同时也抚慰了民众在灾害面前的恐慌心理及不安定的心理倾向,从而起到稳定民心、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使灾害带来的社会紧张情绪得以宣泄。</div><div><br></div> 周良《安吉县祈雨有感记》,文中“令丞之祈祷,其竭诚也至,其自责也切。”是典型的“祈祷—罪己”求雨叙事模式。以“自虐”的方式祈雨,其历史渊源就是人们习惯于把灾害的发生归咎于政治腐败、官不当职、道德沦丧等。所以官员要在旱灾面前表现出一种低姿态、高度忏悔的样子来祈雨,既是表达自己的改过自新,也是希望神灵网开一面,不要降灾害于百姓。官方借此寻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因为旱灾一旦发生,首先会产生饥荒,进而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流民、动乱、抢砸烧杀等,这些都会威胁到统治阶级的利益。<br>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空间组织正发生激烈的变革,拆迁、征地等群体性事件反应了官民矛盾日渐突出。许多都是行政主体漠视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而造成的。而且个别地方政府自恃垄断的政治社会资源,与民争利,成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型”政府。因此政府要完善引咎自责、引咎辞职、重建政府公信力,重建普遍的社会信任。<br><br><br><b> 三 由旱情到民情: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b><br><div> 笔者在调研安吉传统社会祈雨风俗时注意到安吉与孝丰作为两县分合之事。安吉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立县。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分境,分设孝丰县与安吉县。1958年又合并为安吉县。明成化二十三年之所以分境的原因,据明代王珣《添设孝丰县疏》所言,是“僻居深山……凡遇催科,动辄不服……一遇荒年,抢掠乡村,时常为患,甚非细故。”。</div><div><br></div><div> 自明立朝以来,安吉因不堪重税,发生数次农民起义。这自然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朱元璋因湖州地方势力助张士诚长期抵抗,特加重湖州附赋税)。恰巧的是成化四年(1468年),即分境之前的19年,安吉发生了上文所述大旱,遂有周良《安吉县祈雨有感记》。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安吉虽在成化四年成功求雨,但后期因旱情频发而导致农业生产欠收,造成百姓流离失所,并直接影响了安吉社会稳定,最终导致分设孝丰、安吉两县。并且在孝丰分立后“民益猖獗……视官府为儿戏,负钱粮如等闲”。因旱情未能解决,民生凋敝,导致之后孝丰发生规模较大汤毛起义。所以说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旱情与雨水关系到农业生产丰收与否,直接关乎百姓的存亡和政权的稳固。</div><div><br></div><div> 祈雨风俗属我国古代民间信俗的范畴,这一风俗体现了民间需求的一种自救行为,它的存在是人们价值取向、民间信仰及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在早情肆虐的时候,官民们没有选择坐以待毙、听天由命,而是开展一系列祈雨活动,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积极的行为,因为它重整了大旱情况下失调的社会秩序以及人们恐慌的心理。 </div><div><br></div> 每当天逢大旱,各级地方官员向天求雨的习惯,亦可视为一种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的政治考量。<br><div>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求雨活动,都能或多或少地抚慰受灾民众的心理,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稳固统治。总之,安吉地区历史上的祈雨习俗携带着丰富的远古文化基因,是西苕溪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安吉古代祈雨风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民俗学意义和历史学意义。也给我们了解安吉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观念、信仰价值取向、政治导向等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br>[1]温菊梅(主编).安吉文献辑存[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br>[2]董仲国.安吉民间风俗[M]. 黄河出版社,2014.<br>[3]董仲国.章村览胜[M].团结出版社,2013.<br>[4]郑濂生.古鄣记忆[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br>[5]汪荣、刘兰敏(清同治).[M].安吉县志.<br>[6]安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吉县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br>[7]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br>[8]张秋华.一步千寻:安吉古寺寻访记[M].吴越电子音像出版,2019.<br>[9]程诚.古代徽州地区祈雨习俗考论[J]黄山学院学报,2016-12-20. <br>[10]胡勇军.仪式中的国家:从祈雨看民国江南地方政权与民间信仰活动之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17(01):217-226.<br>[11]杜高飞,周秋光.1925年湖南祈雨运动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03):80-85.<br>[12]刘卫英.清代求雨禳灾叙事的伦理意蕴与民俗信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34-140.<br>[13]林涓.祈雨习俗及其地域差异——以传统社会后期的江南地区为中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01):68-76.<br>[14]王新文. 古代山东地区的祈雨风俗考述[D].山东师范大学,2012.<br><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br></div></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岳大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仙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泗州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王(张渤、祠山大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宣灵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荆湾求雨,关帝巡游</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吉县杭垓镇小沿坑村龙王庙附近龙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岳行宫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吉祈雨示意图</h3><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