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义乌三溪者,乃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华溪虞天民、现代黄山溪陈无咎。杏林三贤,不惟悬壶济世,医德可风,救死扶伤;又善烛幽探微,著书立说,独树一帜,堪为后世医学界之楷模。秉承“传承三溪,济世养生”的宗旨,故名曰:三溪堂。</p> <p> 炎炎夏日也阻挡不了同学们对中医文化探访步伐。走进三溪堂,副院长丁奎爷爷的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大厅的墙上有一幅由黄铜制作的浮雕画犹为显眼,丁爷爷指着右上角的字让同学们辩认,有同学大声读着:“岐黄之光。”丁爷爷说是的,这是一个典故,讲的就是岐伯与黄帝创立的岐黄文化。</p> <p> 随后丁爷爷带领着同学们来到了中厅,中厅三位铜人像分别是元代丹溪朱震亨,明代华溪虞抟和现优黄山溪陈无咎。丁爷爷一边讲解朱丹溪中医的创始之路,一边告诉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一味地抄袭或模仿,要有创新精神。</p> <p> 三溪堂的地下室藏着一个中医药博物馆,为了迎接同学们的寻访,丁爷爷安排工作人员打开了大门,并派出一名大姐姐陪同并讲解,同学们也是拿出了笔记记录。</p> <p> 大药盘、中医医书、铜碾、煎药壶、量勺……</p> <p> 中医药方,中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绵。</p> <p> 三溪堂博物馆门口挂着四幅对联,内容为朱丹溪的药名诗《牡丹亭》,这首诗共有128个字,包含了24味中药,妙趣横生地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p> <p> 膏方既有内服也有外用的。</p> <p> 博物馆的种类繁多,让人大开眼界。小铜人印象最深刻,通过大姐姐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人体一共有362个穴位,刚好这段时期是三伏天,可以尝试贴三伏贴,三伏贴是一种膏药,也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预防医学手段。三伏贴疗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p> <p> 参观完博物馆,丁爷爷邀请了窦占江爷爷为同学举办了座谈会,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关于中药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向窦爷爷请教。</p><p> “窦爷爷,为什么中药这么苦?好难喝呀!”</p><p> “为什么很多器皿都是用铜做的呀!”</p><p> “您为什么选择做中医?”</p><p> “砒霜有毒,为什么中药里还敢用砒霜入药?”</p><p> “博物馆里为什么有化石,和中医又有什么关系?”</p><p> “中医里的草药这么多,您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p><p> “您在治疗过程中,遇到最难过的事是什么?”</p><p> “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您热爱这份工作吗?”</p><p> 窦爷爷笑着解答了同学们所提问的问题,并夸奖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并告诉同学们做一行要爱一行,要坚持并学会分享,不可半途而废,学习中也是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激励我们成长,最后窦爷爷还对同学们寄予了厚望。</p><p><br></p> <p> 窦爷爷的寄语。</p> <p> 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非常感谢三溪堂的丁爷爷、窦爷爷及工作人员,给同学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中医课。中医不仅关注果,而且更关注因,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和疾病,疾病而且全方面关注天地人的和谐。所以自古以来它就是人们关爱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也是人们治疗疾病瘟疫的秘典。</p> <p> 此次参加活的小队员分别是:陈奕翔、方莺霏、楼杉莹、赵志谦、陈玥、邱子钰、蔡宜轩、史若丁、李云昊、王余馨、张瑞、张翔铭、张翔铭妹妹。</p><p> 图片:陈奕翔妈妈、史若丁妈妈、赵志谦妈妈、张翔铭爸爸、方莺霏妈妈。</p><p> 文字编辑:李云昊妈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