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磙和耢石

红雨

<p>平舆民俗实录(116)</p><p> 石磙和耢石</p><p> 梁宏宇</p><p>&nbsp;</p><p> 石磙和耢(lao音烙)石是一对好搭档,像犁子和耙。</p><p> 石磙最大的作用是作为农具。中国农业几千年,粮食收割后,都是靠石磙脱粒。中国人利用自然,把大山巨石开凿成石磙,做成耢石,石磙都是圆柱形,耢石都是三角片状的石块,颜色大致有枣红、紫红、灰白、黄白、黛青,有清一色的,也有花白的,可以这样说,有多少种石头,就有多少种石磙和耢石。在中原地带,石磙直接在宽大平坦的场面上碾,用来脱粒。但在西北地区、山东山区,石磙不仅用来脱粒,还用来在碾盘上推磨碾面,把石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p><p> 耢石作为石磙的搭档,它的作用显而易见,起到拖、拽、拉、抹的作用,让粮食籽粒轻易脱壳而出,从而保证籽粒的完整性。耢石成为搓衣板、捶布石,受到家庭主妇和姑娘们的喜爱,使用率极高,在农村的坑塘水边,随处都可见到用耢石做成的洗衣石,这是当初发明耢石的工匠所意想不到的。</p><p> 石磙和耢石需要石磙框子链接。石磙的两头是平面,平面的中心凿一个凹窑,两端的凹窑是对称的,每个凹窑里安一个外方内圆的铁槽;耢石是大的三角形,在角度大的那一端开凿一个鸡蛋大小的圆孔;石磙框子大致依照石磙的长度和直径建造,基本呈长方形,长方形较短的两侧木框中间各安装有一个尖圆的木榫头,正对着石磙两端的铁槽,牲口拉着这个框子,带动石磙前进,长方形较长的两侧木框,一侧中间有一个固定的铁环,便于套牲口拉,另一侧中间固定一个铁环或铁钩子,便于用钢筋或粗绳挂落石,挂卸都很方便。正是有了这个石磙框子,才把石磙和耢石连在一起,成为一套打场脱粒的机械。</p><p> 石磙和耢石不仅是打场脱粒的工具,还是摔麦茬的绝佳工具。大集体时,人们盖房子,麦茬是很好的材料,为了省钱,人们就地取材,把麦秆割后捆成捆,拉到场面子里,等麦割完,妇女们用竹筢子或落耙,把麦秆上的叶子纺净去掉,一把一把的交叉叠放在一起,晒过晌午,吃过午饭,男人们就开始在石磙上、耢石上、马车架子上、檩条上,凡是场面里有的坚硬物质,都可作为摔打的垫子,麦茬归自己,摔掉的麦粒归生产队,由队里统一再用石磙碾压脱粒。在所有摔麦茬的垫子工具中,最称心的还是石磙和耢石。当高举的麦秆、晒焦的麦穗与滚烫的石头交汇撞击的瞬间,麦粒飞扬,麦穗剔净、麦秆洁白无瑕,劳动的愉悦难以表达。</p><p> 1978年土地大包干以后,家家户户都糙一个小场面子,队里原有的石磙不够用,有农户自己买个小石磙,有的用沙子石子和水泥预制一个小石磙,为的是用着方便。八十年代初,三轮手扶拖拉机慢慢取代了牲口拉磙打场,小四轮拖拉机的出现加速了牲口拉磙打场的退出,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阶段的拖拉机打场仍在使用石磙,只不过是特地预制的带铁框子的石磙,比老式石磙细长一些,耢石是彻底不用了。</p><p> 九十年代初,脱粒机的使用,让千百年使用的石磙看到了末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让石磙彻底退出了生产大舞台,也标志着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正在向现代化加速转变。</p><p>&nbsp;</p><p> 2020年5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