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图库+国内外鸟讯信息 ->

52旅游摄影

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白喉矶鸫(学名:Monticola gularis)是鸫科、矶鸫属小型鸟类,体长17-18厘米。雄鸟头顶和翅上覆羽钴蓝色,背、两翅和尾黑色具白色翅斑,腰和下体栗色,喉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鳞状斑,两翅和尾灰褐色,头顶灰褐色,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具黑色鳞状斑。特征均很明显,野外不难识别。<br><br>白喉矶鸫是低山森林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700-17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喜欢在靠近河流附近的多岩石的山地和原始森林边缘靠近河流的次生林中活动。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而隐蔽,常站在岩顶和树梢茂密的枝叶间呜叫,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极富音韵。主要以甲虫、金龟子、步行虫、蝼蛄、蝽象、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于从贝加尔湖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俄罗斯远东和朝鲜,越冬于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b>动物学史</b><br>关于白喉矶鸫的分类和亚种分化,尚有不同意见,Ripley(1952,1964)、郑作新(1976,1987,1994)和郑作新等(1995)认为,白喉矶鸫和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蓝头矶鸫(Monticola cinclorhynchus)在体型大小和羽色上都很相似,头均为蓝色,翅上均具白斑,在分布上彼此相互替代。白喉矶鸫(Monticola gularis)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北部、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蓝头矶鸫(Monticola cinclorhynchus)主要分布于亚洲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因而主张将二者合并为一种,即蓝头矶鸫(Monticola cinclorhynchus)种,其下隶属Monticola cinclorhynchus cinclorhynchus和Monticola cinclorhynchus gularis2亚种,前者繁殖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后者繁殖分布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但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形态上差异很大,不同意将它们合并为一个种,主张仍将它们分为两个独立种(Baker 1924;Dement’ev and Gladkov 1954;Vanrie 1959;De Schauemee 1984;Waiters 1980;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Inskipp et a1. 1996;Viney et al. 1996)。因此认为,白喉矶鸫喉有白斑,而蓝头矶鸫喉无白斑,区别明显,而且二者繁殖区相距数千千米,已长期处于生殖隔离,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种是恰当的。<br><br><b>形态特征</b><br>雄鸟前额、头顶、枕、后颈钴蓝色。背、肩黑色具棕白色或淡棕色羽缘,在背、肩处形成鳞状斑,尤以肩和下背较明显。腰和尾上覆羽浓栗色,尾羽黑褐色,先端浓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翈均多少沾有灰蓝色。两翅黑褐色,翅上小覆羽钴蓝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色,外翈具棕白色或灰白色羽缘,大覆羽端部白色。飞羽外翈略沾灰蓝色,内翈基部淡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三级飞羽具棕白色或白色狭缘。眼先和颊栗色,上方缘以黑纹,一直延伸到眼后方,眼周棕栗色,耳羽和颈侧黑色,有的略杂以棕色细纹。颏、喉、胸浓栗色,喉部中央有一大的白色块斑,其余下体浓栗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棕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栗色。<br> <br>雌鸟自额至后颈橄榄灰褐色具暗褐色细纹。背、肩包括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橄榄褐色具宽阔的黑色端缘,在背部形成黑色鳞状斑。腰和尾上覆羽污白色或淡棕白色、具两条黑褐色横斑,尾黑褐色,翅上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锈褐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具白色羽端。眼周乳白色,眼先、额基黄白色,头侧、颈侧棕白色密杂以黑褐色至栗褐色鳞状斑纹。下体棕白色,颏、喉部具大型白色块斑,喉部两侧、胸、两胁均具黑褐色端斑,形成密集的黑褐色鳞状斑纹。腹中部棕白色,尾下覆羽亦为白色,羽端两侧微具黑褐色斑纹。<br><br>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br><br>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脚肉褐色。<br><br><b>栖息环境</b><br>白喉矶鸫是低山森林鸟类。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700-17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尤其喜欢在靠近河流附近的多岩石的山地和原始森林边缘靠近河流的次生林中活动。<br> <br>生活习性<br>行为: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而隐蔽,常站在岩顶和树梢茂密的枝叶间呜叫,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极富音韵。多在林下地面或林下灌丛间活动和觅食,秋冬季节也出入于山脚林缘疏林裸岩地带。<br>迁徙:白喉矶鸫在中国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和旅鸟,在中国华南地区为冬候鸟和旅鸟。每4月下旬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br>食性:主要以甲虫、金龟子、步行虫、蝼蛄、蝽象、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br><br><b>分布范围<br>世界</b><br>存在(居住地):中国。<br>存在(繁殖地):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东亚俄罗斯)。<br>存在(非繁殖地):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br>游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br><br><b>中国</b><br>在中国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小兴安岭和牡丹江及张广才岭、吉林长白山、北京西山、河北东陵、山西中条山,或许也繁殖于甘肃西南部和辽宁东部山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省区。 更多国内外鸟讯信息点击<a href="http://www.gjlysy.com/NewsTypeHtml/BirdGallery.ht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鸟类图库</a> <font color="#9b9b9b">来自:以上图片由鸟类摄影师梁小广授权使用,仅供分享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