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友人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三个花盆里同时种下的三个小番薯。 初看,并不惊讶,因为几年前我也曾无意中实验对比过两盆柚子籽苗:同一个柚子的籽儿、同一个地方挖的土、同时种下、同样浇水,唯一不同的是一个种在陶盆一个种在塑料盆,一个月下来却长势迥异。当时还引来众多好友一番议论:成长就是如此,有快有慢;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等等。<br>暗想,这三株小番薯藤的故事也就如此吧? 结果,友人的解释引起了我的兴趣:同一天把发了芽的三个小番薯放到不同的花盆里,一样的时间,长势各不相同。大盆的最茁壮成长最茂盛,因为有伸展的空间;小盆的也长,但很明显不如大盆里的壮。<div>咦,是花盆大小引起的成长差异?这岂不证伪了我之前柚子苗成长差异是花盆材质不同的归因?想想也有道理:当年小盆的柚子苗瘦弱,大盆的茁壮,虽说“柚均”面积相差不大,但生长的花盆确实有大小差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材质相同,环境各异,同此理也。我不由得暗自点头称是。<br></div> <h1>接着,她又轻飘飘甩出一句:<font color="#167efb"><u>最后那盆不长,是因为我错把肥料当泥了。</u></font></h1><h1><br></h1> 纳尼?!错把肥料当成泥?也就是说,第三株弱苗之弱,在于肥料过多、营养过剩?仔细再看,哎,这第一、三个花盆大小、花色都一模一样,其中唯一区别可不就是盆里的泥么?可是,这可是全肥料的泥啊!<br>我表示“惊到了”。<div>同为教育者,大家自然而然把议论联想到孩子的成长。她的感悟是:孩子跟番薯藤一样的,肥料太足了反而不长,顺其自然,给足成长的空间,只要记得每天浇水,生长速度惊人。<br>朴实的育儿道理。顺其自然、率性而为,辅以阳光雨露,自可收获健康成长。<br></div> 而我,想的更多的是那株被肥料耽误了的小弱苗。友人种番薯,是误将肥料当成泥;今人育子女,却有多少是刻意而又不自知地多施“肥料”促成长啊……<br>想起年复一年、号称在三个学段毕业生中最为焦虑的小升初家长,想起最波折的2020届小升初。成千上万的家长们上学期没少带娃去折腾各种秘考,历尽艰辛得来的门票终变废纸;在惊疑与盼望中人们迎来新政:公办初中电脑派位,民办初中全面摇号。喜忧参半。<div>新政一路披荆斩棘,势如破竹,公办初中跃跃欲试,期待中兴。然而,意欲实现生源均衡、但缺少配套细则的新政,最终在执行中仍演变成一场混乱的生源抢夺战:前天全市初一新生注册,公办初中遭遇大规模“移情别恋”决然离去,民办初中则开始了各显神通各种承诺的疯狂补录。另有个别公办特色初中也不计成本不顾舆论地加入到抢夺大战中。此处只记录两个听来的案例:某*国语学校公开征集视频简历以便择优选出810名有资格摇号的优秀生,坊间流出一家长给女儿精心制作的以打高尔夫球为标配的上流社会背景;新开办、高配置的某英初中公开在全市招揽优生,穗籍非穗籍?没关系;只要成绩好,我这全免费!搅局的这两类学校在今年的新政面前迅速找到赢面,只剩下普通公办初中悄然将原有的“复兴”壮志换作空欢喜一场。扯远了,回到养娃上。</div> <h3>有家长可能要说了:你不是也说“花盆”大小、环境差异导致成长差异吗?那我们把孩子千方百计往优质民(名)校送又何错之有?<br>别忘了,每一个孩子本就是千差万别,成长有快有慢的。大众意义上学校的“优质”与否,几乎唯一的标准只是三年后的中考成绩。在孩子一生中人格形成性格养成最关键的初中三年,仅仅关注TA的学习成绩这一个“花盆”,会不会小了点?为了这唯一的学习成绩而施加的“肥料”又会不会多了点?理性、警醒的家长反而显得另类 ,这条小升初路上依然挤满焦虑、摇摆的家长。道理还是那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br>懂科学、有经验的度娘早告诉你了:</h3><h3></h3><h1><u>肥料施得多了,不合理了,反而会让庄稼长不好。因为常规化肥上到田间地里,只有少量化肥能被庄稼吸收,而大部分化肥都滞留在土壤里了,不但造成浪费,还对土壤造成的污染,等土壤里的化肥残留达到一定的量后,就会改变土壤的平衡值,这时<font color="#ed2308" style="">再怎么施肥庄稼的产量都不会有所提高且品质变差,</font>严重的会使土地变成种啥都不长的“癌症田”。</u></h1>怕不怕把您家孩子养成那株挣扎着也长不大的弱苗?<br>养娃,是个高风险的技术活,不能照搬、无法重来。细思极恐?那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