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茶文化探究

集美大学闽台文化工作坊

<p>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历史可谓非常悠久。到了现在仍是受到众多人的欢迎,一般来说,我国划分了四大茶区,即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茶区,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内含五省:两广、海南、福建和台湾,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茶树品种极为丰富,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主要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茶区土壤以砖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p> <p>(中国四大茶区,百度图片)</p> <p>而在华南茶区中,福建和台湾又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福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人们熟知的乌龙茶的故乡,福建的茶的文字记载,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茶襟太远丙子”,大约在公元376年,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p> <p>(福建最早的有关茶的记载莲花峰石刻,百度图片)</p> <p>而台湾最早生产茶叶的人,是从福建移居台湾的人。历史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安溪人王义程在台湾把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创制出台湾包种茶;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柯朝氏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种于今台北县瑞芳山区,相传为台湾北部制茶之始;清咸丰乙卯年(1855年)林凤池从福建引进青心乌龙种茶苗,种于冻顶山,为台湾乌龙茶之始。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张氏兄弟从安溪引进纯种的铁观音茶,在木栅樟湖山种植,相传为今日木栅铁观音之始。</p><p>由此可见,台湾早期的茶叶品种及制作技术几乎都来源于福建,可以说福建与台湾两地的茶产业和茶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但如今两地的茶在外形、气味上均有不同,里面既有地理位置的差异,又有着当代技术发展,两地技术交流较少的人为因素。</p><p>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之间,与台湾隔海相望,而台湾处于北纬20°45分到25°56分之间,两地多山多丘陵,而且降水量丰富,都是极为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p> <p>(福建产茶地,图片来源网络)</p> <p>而福建和台湾最早的茶文化交流,是在1988年台大教授、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先生返乡省亲之时,而大陆茶人访台在1993年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团组织之下进行。</p><p>两地的茶文化相似,茶礼、茶俗、茶艺等都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p> <p>以茶会友,第十二届“中国茶乡杯”在武夷山举行。(搜狗图片)</p> <p>两地在泡茶的茶具上也基本相同。(图为泡乌龙茶的茶具,来源百度)</p> <p>中国茶文化的精神</p><p>1.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p><p> 2.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p><p>3.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p><p>4.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p><p>而闽台茶文化以“和”为主,寓意台湾与大陆的“和”。</p><p>台湾的范增平先生又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是:和、俭、静、洁。</p><p>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的《茶文化浅议》中,则明确主张了“茶德”的提法。即:廉、美、和、敬。</p><p>许多专家学者在定义茶的精神上,都不谋而合的提到了“和”,也希望祖国大陆与台湾能够早日谐和。</p> <p>本文中来源于互联网的图片均已标明出处,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p> 责任编辑:集美大学闽台文化工作坊 中文1914王辉</p><p> 指导老师:庄莉红 杨丽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