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戈壁海棠》后感

往事下酒

<p>  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由于没有强大的国防,成了任人宰割的肥肉,要使新中国成为谁也啃不动的硬核桃,真正站得住、不受人欺负,就要有尖端武器。</p><p> 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p><p> </p><p> </p> <p> 杨海棠就是其中的一位,1934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62年8月来到四0四厂,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因病于上海逝世。</p><p> 杨海棠放弃大城市优厚的待遇,不顾单位领导的挽留,跟随丈夫到戈壁滩建设祖国的核事业,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挖、抬、搬、运,从来不落伍,重活累活抢着干,连男人们也不得不对这个文弱的江南女子伸出大拇指来。</p><p> </p> <p><br></p><p> </p><p><br></p> <p>  1962年党中央批准二机部提出的“争取在1964年,最迟不超过1965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二年规划》,为了能完成这一宏伟而艰巨的任务,产后45天的杨海棠不顾亲人的劝说,收拾行李带着孩子返回到基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她与同事们努力下,掌握了关键的分析方法,为按期拿出合格的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p><p> </p><p><br></p> <p>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成功了”,“成功了!”杨海棠和她的同事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p><p> 海棠,一个在核城家喻户晓的名字,为中国核工业事业奉献一生的女英雄,还有那“温婉坚韧,求实求真、温婉如三月春柳,坚韧如戈壁胡杨”的精神无不诉说老一辈核工业分析人的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路上披荆斩棘、攻克分析道道难关。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杨海棠的健康状况愈来愈坏,1985年1月,杨海棠正在讲台上给技术人员讲课,忽然感到腹部剧痛,晕倒在讲台上,医院紧急抢救后,被医院诊断为直肠癌,她知道自己已患直肠癌时,她在日记中写到“不哭泣、不悲哀、不害怕……”“我爱人我感到幸福,人爱我,我感到幸福。”</p><p> 1986年12月1日,她离开了她热爱的事业、离开了她爱和爱她的人。她的事迹永远的留在了核城人的心中,她的精神化作海棠花,永远的盛开在戈壁滩,她是戈壁滩上永不凋落的海棠花……</p><p> 让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把“温婉坚韧、求实求真”的“海棠精神”和“爱事业、甘奉献、乐进取、传芬芳”的“海棠作风”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为铀纯化、转化的明天献言献策,为“百年四0四”的宏伟目标添砖加瓦……</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 编辑:郭雪亮</p><p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