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代才女邢慈靜

陶语

<p>  邢慈静是晚明文坛、书坛上誉重一时的女文学家和书画家,与东晋卫夫人、元代管道升并称为“墨坛三大才女”。</p> <p>  邢慈静 (1572—1634),出生在临邑县(山東德州临邑县邢柳行村)的富家大族,从小拥有一个良好的成才环境。史籍记载,她的叔父邢如默是嘉靖八年 (1529)进士,官至吏、工科给事中。父亲邢如约是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后经过殿试,进入济南的德王府充任医官。哥哥也是有名的高官兼书法家。母亲万氏出自德平元代的驸马府,身上保留有蒙古皇室贵族血统,晚年还经常是手不释卷。还有一位嫁进来的九嫂杨氏,更是满腹诗文,才高八斗。邢家收藏的书籍很多,书房里足足躺了几个大书架。据说九嫂进门时,光书又从无棣的娘家带来十几木箱。现在来看,邢家的书房,当时就够得上是一个小型图书馆了。正是这种有师教、有书看的优越条件,使邢慈静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学问,也最终造就了她的卓越才能。</p><p> 邢慈靜的哥哥邢侗,字子愿,明隆庆二年(1568年)拔贡,1570年举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任南宫知县,1580年升为监察御史,1584年升湖广参议,1586年,升太仆寺少卿,正四品职衔,同年辞官归乡,时年仅36岁,被后人誉为“急流勇退”的典范。万历四十年(1612年)去世。邢侗善书、诗、画,尤以书法著名,与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称“明代四大家”,与董其昌又称“南董北邢”。</p><p>&nbsp;&nbsp;&nbsp; 邢慈静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兴趣极高,看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据说,从她家的书架上抽出任何一本书,她都能说出书的大致内容,其经典部分甚至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父母对她寄予很大的期望,但在找对象问题上一时成了难事。家庭条件好的,能够跟邢家门当户对的主儿,孩子的天分不高;个别天分高的孩子,家庭条件又做不到门当户对。所以直到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已是28岁的邢慈静才在哥哥的撮合下,与当时在朝廷命官中已享有盛誉的大同知府、原籍为山东武定府 (今惠民县城)的回族人马拯喜结伉俪。但是,马拯要比邢慈静大十几岁,并早已成家有子,邢慈静就这样作了马拯的偏房,但婚后两人感情甚笃。邢慈静虽然与马拯夫妻17年,却一直是聚少离多。万历二十八年 (1600)和万历二十九年 (1601),因为母亲和父亲相继辞世,她两次回乡奔丧。万历三十四年 (1606),马拯升任山西副使后,被朝廷派往辽阳前线,夫妻两人度过了一段最愉快的时光,也在此间生下了她们唯一的儿子。万历四十年 (1612年)邢侗去世,邢慈静伤心欲绝,又一次千里迢迢回乡奔丧,直到万历四十三年 (1615),马拯升任广东右布政使来临邑探亲,夫妻再一次团聚。万历四十四年 (1616),马拯又升为贵州左布政使,邢慈静携幼子随行。不料,马拯到贵州半年,就因劳累过度病逝。</p><p>&nbsp;&nbsp;&nbsp; 邢慈静的生活从此开始发生了巨大转折。先是历尽千难万险,偕同两名女仆,怀抱幼子将丈夫的灵柩从2000里外的贵州运回武定府,在马家堤口村进行安葬。然后蘸着血水写成 《为夫请恤典疏》,进京为丈夫讨要封赠。这一年中,邢慈静面对天塌地陷,历尽惊涛骇浪,表现出无比的英勇顽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来到武定后,婆家以马拯不该找汉人为妻的理由,拒绝让马拯埋入祖阡。邢慈静将丈夫的尸骨埋葬后,便带着自己的儿子回到临邑的娘家落户。娘家的境况已今非昔比,从小依赖的哥哥邢侗,已经在三年前因长子去世悲愤过度而死。邢家家境也开始逐渐破落。这些残酷的现实,使邢慈静彻底看破了人世间的红尘,她不得不对儒教满口仁义道德的主张产生极大怀疑,最终接受了佛教思想,将她后半生的全部希望和理想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自号“蒲团主人”,晚年以吃斋念佛和演习书画度日。后来儿子长大娶妻生子,家庭生活逐渐幸福美满。但很快不幸又接连而至。先是儿子弃她而逝,后是18岁的长孙也死到了她的前头。崇祯七年 (1634),这位世间难寻的才女,在极度的凄凉中去世,享年62岁。</p><p>&nbsp;&nbsp;&nbsp; 邢慈静自幼活泼可爱,才思敏捷。一次,她到九嫂家串门。这位博学能文的嫂子,素知慈静能诗善画,便领着她到后花园观赏石榴花,并请慈静以此为题当场作诗。慈静略加思索即随口吟出: “榴花小院开未残,绿叶成荫子一团。为语主人须爱惜,休教风雨闹酸酸”。众人闻之,无不为邢慈静敏捷的才思拍案叫绝。邢家后人把这首 《题九嫂后院石榴》的小诗收进 《邢氏家乘》,作为其家族中的一份骄傲流传了下来。</p><p>&nbsp;&nbsp; &nbsp;嫁给马拯后,邢慈静的诗文留下来的较多。在随马拯回山西途中所作 《过运河》,“夫重封侯妾随行,泊船运河恋寒更。游魂自苦人何在,芳草无言路不明。仿佛玉关伤旧别,月夜徘徊订新盟。梦回檐马迎风处,犹是沙场剑戟声”。她在山海关外辽阳的马拯任所,多次思念起家乡和亲人,写有 《思诸兄》, “千里关出锁暮愁,鹡鸰原在海东头。故园棠棣春常在,怅望犁云意未休”。跟随丈夫南下贵州途中,写出借物咏志的《孤雁》: “凌寒只影下龙荒,岂为区区觅稻粮。天假秋风双击帛,芦花明月满天霜”。</p><p>&nbsp;&nbsp;&nbsp; 邢慈静在处理完丈夫马拯的后事后,落籍临邑,回娘家寡居事佛,书斋名“芝兰室”。事佛、绘画、作诗成为其生活的全部。这时她的 《念佛》、 《读三国志》和 《静坐》等诗最能代表其诗作水平。如《念佛》: “佛本在心不在天,心却无佛何用念? 但将一片念佛心,化作三尺降魔剑”,反映出她试图通过念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的愿望;她的 《读三国志》: “抱膝长吟道自尊,一时鱼水感恩深。当年若稳隆中卧,不到秋风五丈原”,是在忏悔当初没有阻止住丈夫远赴贵州做官的行动。再如 《静坐》 :“闲抛针线坐来深,静里频将面目寻。色相都忘身是幻,一潭清影月沉沉”,写出她在精心绣画时所达到的忘我程度。有对兄长的思念,如《九日思兄》:“千里愁多病未苏,登高无力倩人扶,黄花此日开应遍,曾有新诗上卷无?”因为向佛,她的诗中有不少和佛有关的作品,如《有感》:“忏悔身心谈幻情,名香一柱读心经。从今细悟无生理,要上莲花顶上行。”</p><p>&nbsp;&nbsp; 邢慈静的这些诗虽然没有什么恢弘磅薄的气势,但感情的深沉却是动人心魄的。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伤感与悲凉,与李清照的 《声声慢》所描写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比,去除了那些缠绵温柔的爱情味道,代之而发的是对丈夫事业的怀念和对事态炎凉的描写。究其原因,在于李清照生活的年代,妇女的地位要高于明代;邢慈静生活的时代,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度下降,无法那样直白地追求爱情。这就造成了邢慈静与李清照的区别之处。邢慈静的诗词与李清照相比,就显得有些逊色,但她的书法、绘画技能又大大高于李清照。如果说李清照是齐鲁大地出现的宋代才女,则邢慈静就是明代的齐鲁女星。</p><p>&nbsp;&nbsp;&nbsp;邢慈静的诗结集 《兰雪斋集》和 《菲菲草》,两书被收入明清之际的诗坛盟主钱谦益编纂的 《列朝诗集》; 《明史·艺文志》著有邢慈静 《非非草》一卷;宋弼 《山左明诗抄》收入其诗作5首;季衍孙 《武定明诗抄》收入30首。 《邢氏家乘》和 《临邑县志》各收录4首, 《武定府志》收录2首。清朝康熙年间的诗坛盟主王士禛,称其 “有夫子气”,并信手写下了 “来禽夫子本神清,香茗才华未让兄。徐庾文章建安作,悔教书法掩真名”的 《论诗绝句》。</p><p>&nbsp;&nbsp;&nbsp;邢慈静的文章,主要有 《追笔黔途略》和 《为夫请恤典疏》。其中 《追笔黔途略》,记述了她抱儿扶柩北归所经历的重重苦难,读来使人泪下。该文被王士禛的弟弟王士禄收入自己的 《然脂集》。王士禄对邢慈静的才华大加赞赏,称其 “文笔古高,存斑惠姬之风”。而 《为夫请恤典疏》,则是邢慈静为替丈夫讨还公道写给朝廷的申诉材料,文中引经据典,字字千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被收入 《邢氏家乘》和 《临邑县志》。</p> <p>  流传于世的邢慈静书法绘画作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国内知名的博物馆。邢慈静具有高超的书法绘画能力,当时的人们就以能收藏到她的画作而自豪。她的书法酷似邢侗 ,笔势蹁翻灵动。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载有她的纸本 《自述诗帖》一种。今苏州博物馆藏有落款为 “天启甲子 (1624)花朝月书于蓝雪斋中,蒲团主人马邢慈静”的 《邢慈静自书杂诗册》真迹,共35页。邢侗公园藏有她的 《行书临帖》、 《草书临王羲之虞安吉帖》、 《行书四言诗》以及他晚年亲自主刻的 《之室集帖》10块木板。这些板刻,有的是双面刻,有的为单面刻,均刀工精良,字迹清秀,神韵灵动。</p><p>&nbsp; &nbsp;&nbsp;邢慈静的画作成就高于书法,史称 “善卫夫人 (茂漪)法,好学管道升”, “笔法超元入妙,墨痕愈细,神气如生”。其山水、人物、花鸟皆精,特别 “善画白描大士”。其所画观音佛像,已经走出传统佛画那种阳刚高大的模式,而是人格化了的具有娴雅清韵的纤纤女子形象。今济南市博物馆藏有她的 《古木竹石图》绫本册页,共8幅,各纵26.7厘米,横18.7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有她的纸本 《白描大士图 (1614)》,纵30.3厘米,横37.5厘米。尤其是她的发绣制品别具一格,于色彩之外,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成为当时社会上先睹为快的艺术精品。其绣品 《观音大士像》,于乾隆年间被收入宫廷内府,后著录进 《秘殿珠林目录》。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曾被收录在 《(台北)故宫藏画集》中出版发行。</p><p>&nbsp;&nbsp;&nbsp; 邢慈静的一生,虽然是才华横溢的一生,但她的后半生却是过得那样的困顿和郁郁寡欢。是这些艰难困苦造就了这位诗书画全能的才女,还是凡属才女天生就要经过一番磨难呢?似乎谁都难以说得清楚。但邢慈静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正是这些传世的诗文书画,向我们诉说着这位古代女性的才气和顽强拼搏的个性,足令后人对她肃然起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