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乘数效应

肖萍:

<h3>什么是经济学的“乘数效应”?<br><br>  把钱埋在地下———谈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 ----------------------------------------------------------------------------<br>  一笔初始的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会使社会的经济总量发生成倍的增加。<br>    如果政府组织一批人把钱埋在地下,然后再雇人把它挖出来,以此来求得一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是不是听起来有点荒唐?但是,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一想法:   “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然后,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并且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当然,要通过投标来取得在填平的钞票区开采的权利),那么,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响的推动下,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br>   把钱埋在地下就能刺激经济?这里的关键是能否使乘数效应发挥出来。在一个现实经济中,一笔初始的投资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会使社会的经济总量发生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效应。在把钱埋在地下的例子中,政府没事找事,组织一批人挖地埋钱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通过这批人的折腾却会给经济带来活力。<br>   比如,那些人们挖地埋钱耗费体力,总是要喝点儿什么吧,于是,饮料公司就卖掉了饮料而挣到了收入,饮料公司的员工有了收入以后,也许会拿一部分收入去买衣服,这样服装公司就又有了生意做并取得收入,服装公司的工人就有可能拿收入的一部分去买食品,这样,食品公司的工人就得到了收入…… 如此下去,尽管这种传递的效应会变得越来越小,但最终把这些效应汇集起来,经济就得到了一个加倍的增量。<br>    在以上过程中,开始并不重要,但结果却是社会经济的繁荣。并不奇怪的是,生活中也还有不少类似的现象。比如说,足球运动,从世界杯到俱乐部的各类比赛,无不涉及巨额的资金运作;从运动员、教练员到裁判员、工作人员,都从足球比赛中获得不菲的收益。<br>   这些人通过足球挣了钱再花出去,使足球经济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足球比赛现在变得如此吸引人的眼球,以至于各路商家不惜血本也要在足球赛场的广告招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已达天量的经济规模皆由足球而起。可是审视之下,足球运动本身只不过是一场无聊的过程:一群人拼抢着只为把一只球踢进球门而已!   <br> 对于足球而言,从踢球开始,结果却是一具巨大的产业,这不也和“把钱埋在地下”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二者都是乘数效应的体现。<br>   乘数效应有时也被比为“破窗经济”,一个无赖打破了商店的一块玻璃后逃跑了,店主无奈只好自己花钱把玻璃再装上,玻璃店老板得到这笔收入以后,将其中一部分用于买衣服,于是服装店老板又得到一笔收入,并用其中一部分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就得到了一笔收入,然后再花出去……一个无赖打破玻璃这件坏事,居然释放出了乘数效应,使整个经济增大了。<br>     也有人对“破窗经济”提出了质疑,认为如果没有无赖打破商店玻璃,店主就没有必要花钱买玻璃,他完全可以把这笔钱用于其它支出。现在,无赖打破了玻璃,店主要重新装上玻璃就占用了原本可以用于其它方面的资金,因此,无赖打破玻璃只是社会财富的净损失。<br>   这是否就推翻了乘数效应呢?   <br>  其实乘数效应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存在大量的闲置资源。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时代,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值全球大萧条时期,那时,整个经济社会机器不能运转。<br>  工人不能就业,产品卖不出去,因此,才有了“把钱埋在地下”、“破窗经济”这些创意。当然,在社会资源已经充分利用,机器已全部运转,工人也全部就业,产品正在热销,这种充分就业的状态出现以后,不管是“把钱埋在地下”,还是“破窗经济”,都将成为画蛇添足的徒然损失社会财富的事情。<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