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五中我的母校

何秘

<p>1965年9月,是文革前最后一次小升初考试录取进入大同五中的。中学时代,是我人生中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是我十分怀念而又无比珍重的岁月。</p><p><br></p><p>在那里我留下了少年的纯真,有我人生的起点,成长的足迹和无限的期冀……,老师给予了我们无价的师德和师爱,给予了我们通往知识殿堂的基础和桥梁,给予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好奇和兴趣。1966年文革开始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破灭了,我们经历了破“四旧”、大窜联、复课闹革命…,1968年10月,遵照伟大领袖“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声号令,连初中还没念完的我们竟成了知识青年,中断了学业,离开了学校,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p><p><br></p><p>我时常独自想起在母校时的人和事,回忆起当年的学校、教室、操场…的时候,那些一去不复返的往事是多味的,既有喜悦、振奋和留念,也有沉重、迷茫和困惑。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体悟,在得到和收获的时候往往不真正懂得好好珍惜和把握,一旦失去后才知道珍重和留恋,才真正懂得时光不能再来,这就是真实的人生篇章吧。</p><p><br></p><p>虽然在母校短短的三年,但记忆是深刻难忘的。</p><p><br></p><p>大同五中在古城内教场街,座落在南城墙内。校园东侧与佛教圣地善化寺咫尺相隔,南面校墙外就是旧日的南城墙,清代这里曾经是练兵比武操练的教场地。当时的校门坐南向北,校园分前后两个院子。前院有宽阔的场地,居中坐北向南建有一个宽阔的高台,是当年清军点兵点将、发号施令的指挥台。</p><p>台上有一排建筑,是学校办公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间宽敞的房间内,是文革时批斗校领导和老师的大会场。</p><p>台下前后院是整齐一致的砖混结构平房教室,前院东侧为教师办公区,西侧有教工宿舍、食堂、水房、等后勤设施。后院是教学区。穿过圆形的月亮门,东侧一排为女生宿舍,西侧为男生宿舍,宿舍后面是一个下沉式的大操场。</p><p><br></p><p>翻开大同五中的史册,学校桃李满天下,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无数有用的人才,培养了无数精英。</p><p><br></p><p>大同五中,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建校史和有着光荣传统革命历史的完全学校。在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高潮中,她经历了光与火的光荣洗礼。近百年来,这个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的革命知识分子和卓越的教育家以及模范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p><p><br></p><p>大同五中,1920年(民国九年)有当时的晋北镇守使张树帜先生倡导,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在大同城内帅府街创办了兰池女子师范。当时还有人在鼓楼西街太宁观创办了一座了私立高等女子小学,可惜后来夭折了。只有兰池女子师范幸存下来。当时学校,招生30人,只设了一个班,定为每年9月1日开学。学生来自大同城内及周边各县,也有当时绥远省(现蒙古西部)的个别学生。学生多为推荐和保送而来,个别学生是自愿报名的。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有近30岁,而最小的竟为12岁。其中不乏有几个孩子的母亲,也有未谙世事的儿童。文化程度也是不同,有高小(小学五六年级)毕业的,有初小(小学四年级以下)毕业的,个别还有文盲。</p><p>当时由于传统封建思想的作怪,社会上流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为嫁个好男人”的落后思想,女孩子上学的人数极少。当时创办人为了充人数,张先生带头将自己的姨太太和家眷送来,勉强撑起一个班。</p><p><br></p><p>张树帜字汉捷,山西崞县人,宣统元年(1909)加入同盟会,授陆军中将衔,他为大同创办学校,自己掏腰包培养大学生47人,留美学生3人。</p><p>当时校长由高葆禄兼任,他同时担任兰池小学校长。1921年(民国十年)暑期,该校由山西省教育厅接办,改为云中女子师范,经费由财政厅拨付。1922年(民国十一年)更名为山西省第五女子师范学校(简称五女师)。</p><p>因学生数量日渐增长,帅府街民房敷占用,于1923年(民国十二年)被当局批准,占用当时的小教场为校舍。小教场在教场街,清代这里是清兵训练的场所,民国时期,驻兵挪到小教场西南部复兴营盘,此地废弃。在小教场又筹集资金建起教堂、办公室、实验室、师生宿舍和操场,当时这些建筑是一排一排的砖砌瓦顶平房,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24年由郝绳祖先生担任校长。郝绳祖先生是大同市著名实业家,五十年代把自己收藏的美人画等献给了国家。抗日战争时期坚贞不屈,为不给日本人做事而隐居四川乐山,专心著述。解放后,历任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及民革主委。</p><p><br></p><p>1933年李兴义任校长,祈乐天任教导主任,次年该校改为大同女子初级中学。祈乐天先生为大同市著名的实业家和慈善家。</p><p>四十年代祈乐天先生在自己家门口(万字街)开粥棚,救济穷人,有一位革命人士王仁山经过他的救助,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人。</p><p>1937年,日军侵占大同后,教场街的校址被日军占领,成立了伤病疗养处,一些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和图书全遭破坏。部分学生流离失所,有的去京津读书,有的去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1940年当时晋北政厅把部分留下的学生迁到清远街(大西街)二府巷甲2号,更名为大同女子中学校。</p><p>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同女中学改制为大同女子师范学校,迁回教场街原址。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学校设立初师班和中师班,学生人数近200人。山西省教育厅委任延文同为校长,下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专管学生生活的女训育员。延文同重视教育,把联合救济署分配给学校的面粉和其它日用品补充了学校的经费,收集了《二十四史》、《百科新文库》、《康熙字典》、《辞源》等重要的书籍和文献。</p><p><br></p><p>老大同的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女子学校涌现了大批的女英雄和革命人物。</p><p><br></p><p>巩喜茹(1902——1992)女,山西阳高县东大柳树村人,大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哲学系,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22年回国后在绥远省民族学院任教授,后赴黄埔军校学习军事,毕业后任国民军第一军女子连连长,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国共合作时加入共产党,1930年加入国民党,任第二战区长官部秘书长。后任国民党同志工作会妇女工作部部长,全国儿童教育院院长,全国妇女理事会副理事长兼宋美龄秘书,1992年病逝于台湾,享年90岁。</p><p><br></p><p>金若(1915——1991)女,原名祁佩贞,大同城内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大同)毕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大同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p><p>1938年8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担任政治秘书、教员,1942年任晋绥陕甘宁五省联队司令部政治处秘书,她是大同籍唯一在革命胜地延安工作和学习过的女共产党员。</p><p>1946年任山阴县教育科长,1955年任山阴县副县长,1957年任大任县委书记,1960年任大同市委副秘书长,1973年任大同市民政局长。</p><p><br></p><p>米芳(1911——1982)女,内蒙丰镇人。1925年就读于山西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大同女师附小、县立高小教师。</p><p>1937年大同被日本鬼子占领,米芳积极支持丈夫李泽,投入抗日战争工作。1940年冬李泽受中共地下地党派遣打入敌人内部工作,1942年李泽不幸被叛徒出卖,遭日寇惨杀,米芳没有倒下,继续战斗,协助妹妹米志、妹夫白奇等亲人们同侵略者作斗争。</p><p>1946年解放军围攻大同,革命人士马革非等人暂驻于城郊米芳家,米芳家一度成为大同县党委的秘密工作点。</p><p>1948年米芳同志被捕入大同城内大庙监狱。米芳宁死不屈,并且机智地在敌人逃走时,窃取了敌人档案室钥匙,获得了大量的敌人档案,为大同市锄奸工作做了大量工作。抓住了国民党特警队头目。</p><p><br></p><p>大同五中在历史重大的革命运动中做出了重大贡献。1925年“五卅惨案”,在中国掀起了巨大的风暴。是年5月,大同五女师(大同五中)学生会主席王振节(王振翼妹),与女师学生王梦樵以及省立三中(现大同一中)、省立三师(现大同师范)学生代表一起,联合铁路工人在大有仓召开了2000余人的民众大会。大会声援“五卅运动”,通电全国,举行示威游行,募捐义演。把募捐的3000多块银元汇寄到上海学联合总工会。</p><p><br></p><p>大同五中是一所英雄的学校,是我光荣的母校。我曾在这百年老校就读过,感到无比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