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济南•五龙潭公园

大胡子

<p>国家5A级的天下第一泉风景区, 是集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她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老城区, 景区总面积3.1平方公里, 由 “一河、一湖、三泉、四园” 组成。</p><p>一河是护城河,一湖是大明湖,三泉是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三大泉群,四园是趵突泉公园、环城公园、五龙潭公园、大明湖风景区。</p><p><br></p> <p>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其四园之一的五龙潭公园。</p> <p>五龙潭公园,位于老城区西门外的泺源桥(西门桥)以北,护城河西侧,南临趵突泉,北接大明湖。</p><p>五龙潭周边名泉众多,共有泉池二十九处,形成五龙潭泉群,为济南四大泉群之一。</p> <p>该水域风景秀丽,柳丝醮波,鸣禽啾啾,锦鱼嬉戏,风景幽雅独具特色,恍如仙境。</p> <p>1985年始将这里辟建为公园。其建园风格将南北造园之精华融为一体,是由潭、池、溪、港等自然景观加精雕细琢的天工开物之笔构成,质朴野逸、古意盎然为主要特点的园林泉水景园。</p><p>2019年9月29日,经整修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p> <p>来这里游玩者,大部分是周边的居民在此休闲纳凉、健身歌舞,多有带着孩子赏泉戏水的本地市民, 然外地游客比较少,可能是他们没有做行前功课,对五龙潭了解不深的缘故,也或许是济南旅游宣传不到位。因此,本人油然而生了一种想法, 将她推介给朋友,也算是为济南的旅游事业做点儿贡献吧。</p> <p>公园设有三个大门,南门、东门和西门,游客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进入公园,其南门与趵突泉北门隔(共青团)路相望。</p> <p>东门设在趵突泉北路的五龙潭桥西邻, 壮观恢弘,五龙雕塑屹立,充盈着悠悠古韵和神奇的魅力。</p> <p>西门则建在了朝阳街上,显得简洁典雅,十分亲民。</p> <p>五龙潭公园的美景首要数 “龙潭八景” 了。 据南门内的宣传栏介绍,2012年,为展示济南景观新变化和新发展,提升泉城特色标志区的景观效应,经专家推荐、公园内部评选、市民投票等环节,选出了最具代表五龙潭自然风貌和人文风采的“龙潭八景”。它们是:五龙迎客、清泉流石、月牙飞瀑、樱雨寻梦、秦祠祈福、潭西精舍、龙潭观鱼和天镜映月。</p> <p>其次,五龙潭泉系为济南四大著名泉群中水质最好的泉群: </p><p>有水自池底涌出,形成累累串珠的古温泉、东流泉、回马泉、濂泉;</p><p>有水从碗口粗的泉眼腾涌,水花飞溅,状若趵突的玉泉、青泉、潭西泉;</p><p>有水从池岸石隙漫溢,跌落清溪,形似瀑飞的宫家池、虬溪泉;</p><p>还有 “地涌千珠乱,天重一镜湖” 的天镜泉,“滋味美如饴,一饮似天浆” 的蜜脂泉,以及贤清泉、北洗钵泉、睛明泉、七十三泉等名泉二十九处。</p> <p>再次,游人在观赏众多泉景的同时,还可以参观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秦琼故宅旧址、古历亭旧址及武中奇书法篆刻作品等历史文化名胜。</p> <p>现在就请看官跟我来慢慢地欣赏公园的美景吧。首先欣赏龙潭八景:</p> <p>龙潭八景之 ~ 五龙迎客</p><p>五龙迎客指五龙潭公园内五龙雕塑景观。五龙雕塑建于1990年, 原位于五龙潭东南侧大门外(现该门已不存在),采用花岗岩雕塑而成。6米多高的五条龙围成一个圆,昂首相对,扶摇欲飞,气势轩昂, 是当时济南著名的城市雕塑,也是五龙潭的典型标志。</p><p> 2009年初,五龙雕塑迁至新建东门,一字排开颇有气势。</p> <p>另外,在南门的小广场上,正对着大门有一座色彩斑斓的琉璃五龙壁,五龙壁为浮雕式样,长20余米,高近4米。上刻有祥云,五龙腾飞,姿态万千,气势宏伟。</p><p>壁上五方龙神,分别是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掌管着东南西北中五方水事。</p> <p>龙潭八景之 ~ 清泉流石</p><p>在官家池西的聪耳泉处,泉水溢出青石板的景观。</p> <p>每当丰水季节,清冽的泉水自池底涌出,淙淙流泻到泉畔的青石板上,并顺阶而下,流入附近的濂泉,构成一幅 “清泉流石” 景象。 特别是夜晚,月光透过树林照在水面,再现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美景。</p> <p>另此处的镇水兽、石蟹、青蛙等小景增添了几分情趣,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是一夏日戏水的乐园。</p> <p>在此景观分布着三眼名泉,分别是:聪耳泉、裕宏泉和濂泉。</p> <p>聪耳泉位于官家池西侧,裕宏泉南侧,椭圆形,形似耳朵,俗名耳朵泉。</p><p><br></p> <p>聪耳泉是清泉流石景观的主要水源。</p> <p>位于聪耳泉北侧和濂泉之间的裕宏泉,呈“L” 形条石砌岸。</p> <p>濂泉,俗称 “陈家池子” 在清泉流石景观的北侧。</p><p>《济南市志》收录,泉池以料石砌垒,呈不规格形,长、宽各20米,深2米。 池上架平台,台上建亭,亭额题 “寒玉”二字,亭接水廊,廊连濂轩,是 “清泉石上流” 的主要景观。</p> <p>水从池底多孔溢出,腾起串串水泡, 各色锦鲤在泉水中自在畅游,好不乐爽。</p> <p>在清泉流石和官家池之间,有一草顶简亭,名曰潜确亭。其上覆茅草,简陋古朴,有几分田园之趣。明代陈仁锡著有潜确居类书,潜确乃其书房之名。不知潜确何意,疑通“潜却”,为暗中退却归隐之意。</p> <p>龙潭八景之 ~ 月牙飞瀑</p><p>月牙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部,美铭广场的南侧,是济南72名泉之一,形似初月,故名。</p> <p>上世纪60年代,重新整修了月牙泉,扩大原有的水域面积,泉池中立有一块高达3米的太湖石,水盛时,泉水从太湖石缝隙涌出,顺势叠瀑而下,泉水碧绿,形成泉中之泉的 “月牙飞瀑” 景观, 此盛景绝不逊色于其他名泉。</p> <p>据说,这块太湖石是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命名的蘑菇云石。</p> <p>月牙泉是济南水位最高的泉, 当济南泉水水位逼近29米时,月牙泉才会喷涌,她的喷涌意味着济南72名泉全部喷涌。</p><p>现今距月牙泉上次喷涌已经时隔4年多了,所用喷泉图是借用朋友圈的。</p> <p>龙潭八景之 ~ 五龙潭及潭西精舍</p><p>潭西精舍是五龙潭公园最为经典的景观,她和五龙潭泉息息相关。</p> <p>五龙潭又名净池、灰湾泉、乌龙潭、龙居泉、四望湖等。</p> <p>金《名泉碑》著录,称五龙潭为灰湾泉。位于泺源桥北,东距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潭池石砌,南北长方规整形式。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标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居本泉群诸泉之首。</p> <p>五龙潭北魏时水域颇大,为大明湖之一隅,称“净池”。 宋称“四望湖”。 元时水面缩小,仅剩泉池及纵横溪流。</p> <p>相传昔日五龙潭颇有灵性,每逢大旱,在潭边祈雨必灵。故元朝初年,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p> <p>关于五龙潭的形成,传说甚多。</p><p>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p><p>清代训诂学家桂馥在《潭西精合记》中写道:"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p> <p>据考证五龙潭的形成,应是地质变化的缘故。根据钻探得知,这里地底上层,是21.5米厚的第四纪粘土层,其下是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灰岩。由于石灰岩长期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层粘土和闪长岩塌陷,形成深潭。</p> <p>五龙潭是济南诸泉中最深的一个,泉水碧绿凝重,深不见底,终年涌流不息。</p><p>此潭,景色极佳,碧波荡漾,澄澈如镜,水木明瑟,锦鱼戏游。傍晚,月轮初升,倒影入潭,曲栏画桥随波晃动,宛若仙境。每当雨后新晴之时,潭水湛蓝,藓苔靛青,杂树成荫,垂杨滴翠,更显得格外清幽,世称“苍生霖雨”,为旧时历下十六景之一。</p> <p>由于五龙潭景色佳丽,潭周历代多有建筑。</p><p>北魏时有“客亭”(唐代时称“历下亭”,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宴饮历下亭,即此),其后有“水帘寨”的称谓。</p><p>元时又建五龙庙,明清两代扩建,改名为“龙祥观”,先后由道士与和尚住持。</p><p>明清时期,又先后建起了灵雨亭(亦称霖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杖桥、谈助亭、画壁、水槛等,其中最有名的为著名学者、戏剧作家桂馥辟建的 “潭西精舍”。</p> <p>潭西精舍是济南古代名胜,位于五龙潭西畔,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清代著名学者 桂馥 集资修建,为文人学者聚会场所。</p> <p>精舍建有带走廊的西房三楹,有桂馥手书的“潭西精舍”篆书匾额,墙上还嵌有石刻唐代颜真卿的竹山联句诗。</p><p>还援引天镜泉(即江家池)的泉水流经精舍前注入五龙潭。 </p> <p>清人方世振有《潭西精舍》诗曰:</p><p>天然成结构,曲折使人迷。</p><p>花径窗三面,茅亭水半溪。</p><p>芳林入幽处,画壁尽留题。</p><p>倚仗桥边立,听泉日向西。</p> <p>潭西精舍由于年久失修后倾圮。</p><p>1965年在潭西精舍旧址修建潭西阁,1994年改称名士阁,阁中现有武中奇书法展览。</p> <p>据考证,杜甫诗题中所说的 “历下亭” 的亭址在今五龙潭名士阁西侧,该处现有一石碑,正面题 “古历亭旧址” 五个大字,背面刻有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皆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题写。</p> <p>传此处为古历下亭原址。</p> <p>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等曾宴饮于此,写下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名士阁得名于此。</p> <p>历下亭旧址西侧,有一亭勾连长廊,是文化碑刻长廊,</p> <p>  此处是桂馥以文会友,召集文人学者聚会场所。</p> <p>五龙潭经多次整修,景色胜过当年。潭池以自然石驳岸。岸边,翠柳如云,碧丝蘸波。潭北潭东,叠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悬崖垂青条。</p> <p>谭东丛木隐一小亭,取《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意思,取名为“渊默亭”,暗括“龙”字。游人在亭中可赏看龙潭秀色。</p> <p>渊默亭处观潭西精舍</p> <p>五龙潭潭周分布着潭西泉、七十三泉、玉泉、清泉、井泉等数眼名泉。</p> <p>潭西泉,位于五龙潭西南角,七十三泉北,名士阁南邻,因位于五龙潭西而得名。泉池长方形,青石砌岸,长15米,宽10米,深2米。</p><p>东侧与五龙潭水相连,上架曲桥;南侧自然石上镌 “潭西泉” 泉名; 西侧建一 ‘“得月亭”;北侧池壁嵌明天启四年张中发书 “近水楼台” 大字石刻,倒映池中。泉水自池底圆穴涌出,向四面漾出涟漪,浪花飞溅,盛水时节漫溢得月亭内石板,堪称奇观。</p> <p>七十三泉在五龙潭西南侧葡萄架下。泉池以自然石驳岸,玲珑别致,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汇入五龙潭。</p> <p>七十三泉的出现尚有一段佳话: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著名学者桂馥命人在五龙潭西侧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时,竟挖出一个泉眼,泉水汨汨喷涌,水势甚佳。桂馥大喜,大宴宾客,请众人为此泉起名。众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后桂馥灵机一动,为此泉起名为七十三泉,众人无不称妙。桂馥还赋诗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数五龙潭。为劳算博士,筹添七十三。</p> <p>之后,桂馥弟子、清代书画家郭敏磐据此诗境,绘出现在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传世名作《潭西客夜图》。这幅手卷为纸本,共分十卷,全卷总长为518厘米。该画卷由桂馥命题并隶书题跋“潭西客夜”,弟子郭敏磐依题作《潭西客夜图》,后录诸多文人填词和韵,共集诗61首。整卷无论是诗词文赋或是图画内容,均紧扣“潭西精舍”和桂馥的“杂咏八首”诗文,融山、泉、湖、河、城、舍为一体,以墨相会,以心相交,绘景抒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清代书画珍品。</p> <p>再加上桂馥与其友人吴友松、戴际源、徐明理、王继祖等的八首诗词一并,便有了 “潭西客夜” 碑。此碑立于谭东南处玉泉泉畔的竹林间。</p> <p>玉泉位于五龙潭东南侧,在 “谭西客夜” 碑处,《济南市志》收录。因泉水洁白如玉和原五龙庙中有一条白色雕龙的寓意取名。池岸以自然石砌垒,水自隐于石中的圆管涌出,穿石隙,沿水渠蜿蜒东流。<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17, 217, 217);">石洞上方石壁上镌刻泉名。该泉水清澈甘甜,矿物质丰富,含氧量高,为最佳矿泉水,深受游客偏爱,可谓泉小名气大。</span></p> <p>青泉又名琼泉,在名士阁西侧,石砌长方池,四角植柳。</p> <p>井泉在青泉北,武中奇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馆处,圆井形石台。</p> <p>显明泉,又称显明池或仙灵池,在五龙潭北,自然石砌岸。</p> <p>官家池,位于五龙潭西北侧,在裕宏泉东,自然石驳岸,不规则形式。 池长6米,宽4米,深3米。《济南市志》收录,因附近居民共取此水为公众共有而得名。</p> <p>龙潭八景之 ~ 龙潭观鱼</p><p>五龙潭是五龙潭泉群的主要泉眼之一, 一潭碧水,明镜可鉴、五彩锦鲤、成群戏逐,游人于潭边喂鱼、赏鱼,其乐无穷。</p><p><br></p> <p>还可登上名仕阁俯瞰,天水一色,波光粼粼,鱼翔浅底, 闻鸟语啾啾,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为泉城济南一大盛景。</p> <p>五龙潭的鱼是济南名泉中鱼数量最多的,传说水也常年不枯,但是有一年水见底了,鱼却不见了,待水复涨后,群鱼又出现。</p> <p>龙潭八景之 ~ 天镜映月</p><p>天镜泉又名江家池,是五龙潭泉群中第二大泉,位于五龙潭南端。因泉水清澈明亮,平静如镜,日月星云倒映水面如天垂镜,可以用 “天光云影共徘徊” 来形容,故名 “天镜映月”。</p><p>明代刘敕纂《历乘》载:“天镜泉,昔名江家池,张元平(张鹤呜)观察改为天镜泉,其泉清澈可爱”。</p><p>清代郝植恭收录《七十二泉记》。</p><p>清道光《济南府志》中载:"天镜泉……即江家池,方广一亩,可鉴须眉。”</p><p>今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石砌池岸,水势甚好。池内青藻浮动,锦鱼穿梭。</p> <p>在五龙潭公园南门内西侧。清郝植恭以“天镜泉”列入《七十二泉记》。泉池长14.5米,宽13.6米,深1.4米,是五龙潭泉群中的第二大泉。</p><p>盛水期水势很好,清澈见底,游鱼上下似在琉璃池中,日月星云倒映水内如天垂镜,故名“天镜泉”。</p><p>明朝江浚(历城人,正德十四年举人,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六世祖江湖(枣强人),来济南定居在泉边,其后便俗称“江家池”。</p> <p>明万历年间,山东提刑按察副使张鹤鸣(曾任历城知县)以水面如镜,改名为“天镜泉”。但人们仍俗称之为江家池。明刘敕《历乘》载:“天镜泉……昔名江家池,张元平(即张鹤鸣)观察改为‘天镜’,其泉清澈可爱。</p> <p>现天镜泉及所有古建筑由天镜园饭店使用,到是还好,游人可以进入参观。</p> <p>龙潭八景之 ~ 樱雨寻梦</p><p>每年三四月份,是五龙潭公园樱花烂漫的季节,品种繁多的各色樱花令人目不暇接,宛如梦境,成为济南人观赏樱花的最好去处。</p> <p>龙潭八景之 ~ 秦祠祈福</p><p>“秦祠祈福”指秦琼祠及每年的祈福会景观。</p><p>位于五龙潭公园北部, 邻公园的西门, 秦琼府邸 “一夕化为渊” 而成五龙潭的传说流传久远。</p> <p>为传承秦琼 “忠、孝、义、勇、信” 的高尚品格,2010年对秦琼祠恢复重建并对外开放,整组建筑为唐代风格,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布局。</p> <p>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 “小年”,秦琼祠堂都会举办秦祠祈福会,届时各地游客纷纷涌入祠堂为来年的运势而祈福,并请回秦琼年画贴于家中保佑全家平安,是园内别具特色的文化景点。</p> <p>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景点 ~ 美铭广场。</p><p>广场北侧苍松翠柏间矗立有中共一大代表、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始人王尽美、邓恩铭纪念雕像,雕像镌刻董必武手书七言诗《忆王尽美》。</p> <p>广场南侧为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机关旧址,王尽美、邓恩铭曾在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p> <p>著名的东流水街就在此,现只有这块石刻和旧址了</p> <p>古温泉原称温泉,位于五龙潭东南,因泉水温度较高,且历史悠久而得名。隆冬季节、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而泉中却热气蒸腾。清代泉旁曾建有漪园,后荒废。泉南侧有一座二层小楼,是早期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p> <p>贤清泉(又名悬清泉)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北隅。泉呈不规则形状,以自然石驳岸。泉水清澈,荇藻漂浮,杨柳垂荫。后归李家所有,故亦名“李家池子”。</p><p>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p><p>清代泉畔曾建伊人馆、贤清园、朗园等园林名胜,后朗园等已废。</p><p>1986年进行了整修,浚池砌岸,池略呈方形,长22米,宽17米,深2米,临水植花木,架石桥,建回廊水榭,是游人消暑纳凉的好地方。</p> <p>东蜜脂泉</p><p>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著录。在五龙潭公园南门内东侧的小院西墙处。</p> <p>东流泉</p><p>在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旧址西,石砌长方池。</p> <p>北洗钵泉 在古温泉北,石砌方池,上饰石栏。</p> <p>虬溪泉</p><p>在月牙泉东北侧,泉池由自然石垒砌,长、宽各约5米,深1·4米。水由泉池岩孔喷出,沿石溪,穿竹林,最后流入西护城河。附近居民大多于泉池南岸伸向泉口的大石上汲水。</p> <p>泺溪泉</p><p>在月牙泉东南,泺源桥北50米处, 护城河西岸,长10米,宽3米,深1.5米,不规则自然石砌垒,为新发现泉,与河水混流。</p> <p>醴泉在天镜泉西,建设银行大门东侧。泉池自然石砌岸,呈不规则形,长约3米,宽2米,池北岸镶有“醴泉”二字石刻。</p><p><br></p> <p>回马泉,为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该泉原处东流水街111号院内,泉池用石料砌成,池南岸石壁上嵌有泉名石刻。水由池底众多泉口涌出,水势颇佳,泉涌景观效果很好。</p><p>1986年建五龙潭公园时,将该泉与净池连为一体,合称“余乐池”,并建水榭亭廊。游人于亭内廊下,凭栏赏泉观鱼,成为园内一景。</p><p>回马泉猛一看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但在泉水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五龙潭内建有唐朝武将秦琼府邸,一日秦琼在此遛马,战马腾空,马蹄落地处出现泉眼,故取名为回马泉。</p> <p>睛明泉在官家池北。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石砌方池,水势尚好。</p> <p>由于夏季的干旱,在回马泉东临的洗心泉,现在已经没有水了。</p> <p>西蜜脂泉和赤泉,在公园南门外天镜泉的西侧,醴泉南侧的关帝庙内,因疫情关帝庙已关门,无法留照片,待续补吧。</p><p><br></p> <p>另外还有几处小景,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介绍了,看官抽时间亲自来欣赏吧。</p> 谢谢你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