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题记: 一份情要默默铭记,一生缘应且行且珍惜;我很幸福,因为我与啊波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 啊波(彝语,祖父),极其平凡的一个人。伛偻的身躯难掩他曾经的健硕,容颜苍老却饱满有神,透过深邃的双眸,呈现的是灵动与智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啊波是彝族乃苏十里八乡的知名老党员。拥有70年党龄,觉悟高,为人正派,胸怀宽广,具远见卓识,培养了百里彝山第一个正牌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道德高尚者有仁心,心胸宽广者易长寿! 啊波一生,极少用药,84岁那年摔了一跤,平生第一次住院。他并不高大,面庞上总挂着笑靥,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和蔼。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的是他一生不畏坎坷的超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遇蟒蛇</span></p><p class="ql-block"> 啊波幼时,见过清朝遗佬的大辫子;见过小日本像耕耙一样的轰炸机。但他这辈子,最值一提的是他一生三次遇见蟒蛇。</p><p class="ql-block"> 一遇蟒蛇,在童年。那时,家底还算殷实。曾祖父家中有两儿三女,在当地也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七岁那年的一天,大人们去忙着其他活计,啊波因年幼干不了重活,被父母派到离家十来里地的“二月八”河谷去引水浇田。临近下午,天生异象,风卷残云,树枝响如鬼哭狼嚎,甚是凄凉。啊波当时虽然年幼,但是胆子却奇大,他撅着屁股打河坝,淘水沟,补沟渠,就没有在意这一情况。忽然一阵"唰、唰、唰”的巨响,夹杂着滚石与树枝断裂之声,好奇的他寻声望去,只见离他数丈远的地方,一条木桶粗的黑蟒蛇正在吐着信子,满身恐怖的花纹,头上还长有红冠,高扬的蛇头足有两层楼高,冰冷无情的双眼正瞪着他。</p><p class="ql-block"> 顿时,啊波石化了,数秒之后才反应回来,大声尖叫跋腿就跑,连引水用的小锄头也忘了拿,着急忙慌直奔大人劳作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 遇蟒蛇后不久,啊波兄弟就成为了孤儿。父母和三个姊妹在瘟疫中失去了生命。啊波常说那时自己父母和姊妹口吐白沫,眼神迷离,脖子里发出奇怪吼声,他们兄弟俩还在一旁觉得搞笑,时而追逐打闹,殊不知父母已是弥留之际。想来辛酸,可怜又无助。</p><p class="ql-block"> 二遇蟒蛇,在中年。啊波和好友去村子对门的羊鼻子山打猎。被猎狗撵出腰杆粗的蟒蛇,五彩的斑纹,又粗又长。巨蟒爬行直接把大树都压倒了一片,一会儿就蹿下了悬崖,听说悬崖下有个黑黑的蛇洞。后来在耕地时他的脚被耙齿戳伤。终身落下伤疤。</p><p class="ql-block"> 再遇蟒蛇,已过耳顺之年。时值初秋,他像往常一样赶着牛羊,准备去山上割荞,路经村子附近山谷,看见山涧中一条手臂粗的黝黑的大蛇盘着枯树桩,蛇身相比之前见到的不算长,老态龙钟,无精打采地啃食着野草。后来他在劳作中摔伤,疗养之后并无大碍。</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说法遇到这百年难遇的蟒蛇会倒霉,是不祥的征兆。幸好后两次遇蛇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厄运。虽是唯心之说,但有此奇遇,却也给啊波这一生画上神奇一笔。</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孤苦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 初遇蟒蛇,半月之后,因为一场瘟疫一家七口只剩大哥和自己两兄弟,啊波兄弟俩成了孤儿。亲人病逝后,兄弟俩只是推倒了草棚将遗体掩盖,遗体被野狼野狗撕咬得面目全非,没人敢去收尸。几个月后,疫情缓解,仅存留父母的两具头骨,兄弟俩带着两具头骨去埋葬。也算给二老尽了孝。</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里,兄弟俩辗转流浪乞讨,在这家亲戚凑一顿,那家亲戚住两天。期间,大哥也染上了瘟疫,还好被村里一老妇拿来的狗苦胆给救了。两兄弟都不受待见,村里人看到他们来,远远的就开始关门闭户,嘴里还在不断念叨“没有死绝的俩兄弟又来了”。</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朝寻千家饭而不饱,夜宿古墓亭而难暖,只能摘食野菜野果,只能大地为席枯草作被,看尽人世间的冷眼。或许老天也是开眼的吧,他们俩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时逢国民党抓壮丁。国民政府颁布了《征兵法令》,规定凡年满18岁到45岁的男性公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实行“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不征,残疾不征”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有的地区进行了抓丁强征,但是只要躲过去就可以了,没什么大事。所以村里很多人为了躲避兵役,不惜剁掉手指,敲碎门牙。但当地地主为了完成任务充数,也不论年龄,只看个头,强行两丁抽一,兄弟两必须一人服兵役。</p><p class="ql-block"> 那时啊波不满十岁,年龄太小,大哥长他四岁,个子高大,也没有自残,就被国民党强行抓了壮丁。大哥在军旅中受尽毒打虐待,不得已冒着生命危险当了逃兵回家。</p><p class="ql-block"> 后来国民党当局发布逮捕令,大哥躲了起来,没被抓走。找不到人就说要赔钱,当地地主便借此没收了啊波家的房子和土地。这下可真是一无所有了。</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几年,兄弟俩继续流离失所,在灾荒之年只能各谋生路。</p><p class="ql-block">啊波起初是寄宿在同村一位善良的孤寡老人家。后来老人也断粮了,天天饿得俩眼发花。</p><p class="ql-block"> 啊波实在没办法了,就来到了邻村的小叔家,小叔不待见他,几次三番用荆条抽打,撵他走。最后次一次趁其不备,想把他推入火塘中,还好他反应快,用双手抵住火塘三脚铁架。</p><p class="ql-block"> 凡此种种,福祸相依,这段经历任谁都觉着惨,但这苦难本身又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这段悲惨童年,造就了啊波的睿智与坚毅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被收留</span></p><p class="ql-block"> 所幸啊波的大哥给邻村的地主当了长工,温饱有所着落。而他也被家族旁支的一位堂叔收留,堂叔对啊波说:“天无绝人之路,他们都不待见你,我养你,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决计饿不着你,你来帮我放绵羊。”从此,饱暖也倒有了交待。</p><p class="ql-block"> 说是被收留,实际上算是给堂叔做长工。一开始去的时候他还小就负责放绵羊。啊波给我讲过他童年时在山上的那些趣事,撕火草尾马蜂,掏鸟蛋,养蜜蜂,设陷阱抓野味,是何等英勇,十里八乡无人不晓。啊波勤劳又能干,听他说十六七岁的时候,他经常去一个靠近禄丰黑井的叫“诺凿”(彝语地名)的地方,背柴禾去换盐巴,换粮食,距离有一百多公里,也因此磨砺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p><p class="ql-block"> 堂叔正直善良,但家教极其严厉。有一次啊波因误拾了堂婶的一根绣花针,而被捆绑吊在打场边的麦柱上毒打了一天一夜。</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事例可见一斑,这也影响了他的一生,此后他常以此例告诫自己的子孙,做人做事要实诚,勿以恶小而为之。</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了父母,但有个严厉的叔叔也不算坏事。至少管吃管住,还教自己处世之道,教会自己做个明白人,让自己从小走正道,养成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闻强识</span></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辛苦劳作之余,啊波旁听得堂叔教授其儿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告子》、《中庸》等文学经典。他虽不能书写,却能熟背这些篇章。堂兄弟们念天书而无所获,但啊波天资聪颖,记忆超凡,习得经典。</p><p class="ql-block"> 啊波跟我讲,他没有读过书,当乡长期间为了工作需要,曾被组织派去武定县参加扫盲班的学习,短短三个月就熟练识记两三千字,能独立撰写简单的公文。</p><p class="ql-block"> 孩提时,我还看过他珍藏的三国演义简版小图书。而今已九十一岁高龄,可以轻松背诵《三字经》一半以上篇幅,可谓“博闻强识”了,真是儿孙们的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p> <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智斗狼群</span></p><p> 啊波大概十六七岁时,因比堂弟妹们年长岁余,赶集背运家用物资非他莫属。那是一个太阳西沉的下午,他独自一人从元谋县的老城街赶集归来。途经“二月八”(地点)河谷时,远远听到狼吼的声音。顿时毛骨悚然。走了一段路后,看见百米处有一群狼在河里喝水、洗澡、嬉戏。这是回家的必经之路,祖父不知所措。狼群见到有人走近,开始闹腾起来,逐渐逼近。</p><p> 怎么办呢?跑?用石头打?用木棍打?还是跳河……祖父大脑里一片空白。狼群越来越逼近,说时迟那时快,突然想起大人们说,对付狼群只能打领头的,而最不能动垫后的。因为一旦伤到垫后的,整群狠会聚起保护幼小,群起而攻之。要是伤到领头的,反而可以打跑整群狼。而祖父想,无论怎么打,他都不是群狼对手!</p><p> 最终,想到大多狼群都遭到过猎枪的厉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刚好看到身旁有一根与猎枪粗细相当的木棍。祖父捡起木棍,以瞄准之势对着头狼,狼群见状,逐渐退去,慢慢撤到洒胶泥山上去了。真是死里逃生。不得不说,啊波是个智勇超群的人啊!</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乡长</span></p><p> 过了弱冠之年,云南迎来了解放,啊波也获得解放翻身。乃苏彝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p><p> 当时大哥已婚,就在法署村上门。啊波也被政府安置到了法署下村。</p><p> 啊波极其穷苦的出身,是实实在在的无产阶级。再加上习得些许文字,参加土改运动十分积极,被委任为猫街公社五乍甸乡乡长,乡邻称为“李乡长”。当时的乡比现在行政区划上的乡(或镇)管辖的范围稍小,但其职务与现在的乡镇长差不多,也是一方父母官了。</p><p> 啊波常津津乐道的,曾经在武定县委大礼堂干部工作会议上对着上千人做报告。这也是他人生中较为荣耀的履历了。</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啊波的婚姻</span></p><p> 啊波已然一表人才,已到婚恋年龄,得到了许多乃苏姑娘的青睐。但他不是花心之人,自己原本一无所有,能得青睐是天大的福分。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勤劳本分的祖母。自由恋爱,就在法署下村安家。</p><p> 关于啊波的婚姻,有这么一段趣事。小时候,啊波讲,他去小姨妹(祖母的小妹)家,妹夫蒸了一甑子不筛糠的大麦饭款待他。泡上汤后,碗上尽漂着麦皮,祖母一听这事,就说妹妹家看不起人。</p><p> 后来,才了解到,当年啊波和他的姨妹夫同时相中我祖母,而我祖母最终选择了一穷二白的啊波。为此,妹夫家以啊波依仗手中权力压人为由,告到乡上说理。还好解放了,已经进入新的时代,婚姻自由政策促成了这一桩钻石婚。</p><p> 祖母不嫁后,姨妹夫后来娶了祖母的小妹。据说,后来生活非常拮据,现在两人都已不在人世。</p><p> 至于麦皮饭,瞧不起人的说法多少有些滑稽。我想,兴许是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又或者是啊波打趣的说辞。</p><p> 婚后,由于自小是孤儿,家里没有任何人帮扶,啊波把家里所有苦活累活都包揽了。听我父亲讲,从记事起,我祖母从来不做重活,不下田插秧,不吃肥肉,只吃瘦肉,不喝冷水也不摸冷水(说是月子病)。</p><p> 70多年的相濡以沫,现在他们子孙满堂,已是五代同堂。虽然啊波已有一些行动不便,但祖母依然精神矍铄,经常服侍着啊波的饮食起居。</p><p> 对于子孙的婚姻,啊波就一直主张,不看家财看人品,缘分才最重要。</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家务农</span></p><p> 他在乡长任上干了十多年。因工作需要,他经常不在家,那个年代没实行计划生育,子女多,好几个孩子都还很小,奶奶又经常生病,家里需要劳动力啊!</p><p> 当时武定县委正准备调他去县里当邮电局副局长,任命书已下达。啊波却找到组织说明情况,再三申请,选择了辞职回家,替他婉惜又极为无奈。</p><p> 他回家承担家庭的重担,做起了一个朴实、地道的农民。但组织还是很信任他,让他当了生产队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带领全村人开展生产运动。当这个生产队长一直到耳顺之年,多番申请才卸下担子。</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好学而乐观</span></p><p> 啊波是一个非常好学而乐观的人。我的记忆中,在还没有通电的年月,家里总是有一大堆松明子,是啊波上山找回来的,除了引火,更多的是啊波时常在深夜点着火把读书读报,然后把当中的奇闻趣事讲给我们听。</p><p> 啊波爱唱歌,他常说,共产党毛主席是他的再生父母,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毛主席的革命老歌是他的精神食粮,信手捏来,无论哪首他都能唱。</p><p> 他也唱乃苏民歌,晴天唱阴天唱,清晨唱夜晚也唱,总是乐呵呵!唱起歌来,总感觉啊波有着使不完的力气。</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善良</span></p><p> 啊波是一个地道的老好人,在他担任乡长的这十多年里,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把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原则,凡村民有事找他帮忙他都尽心尽力。</p><p> 文革时期,地主富农是会被批斗的,其他地方常常听到有富农、走资派被活活斗死,但仁善的啊波却没有凭借手中的权力去批斗任何人。</p><p> </p> <p> 当有人面临被批斗的危险时,啊波总是站出来极力去维护,让无辜者免于被批斗,童年时抚养自己的堂叔就是他力保的其中之一。因为真正的地主在土改的时候就被打倒了,穷乡僻壤的也没有那么多的地主老财,啊波这样做确实也是从客观实际去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也为维系乡邻亲属感情。</p><p> 啊波是最能吃苦、最善良、最好说话、最热心助人的人。</p><p> 年轻时,啊波身体强硬,是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大力士。常常能背别人背不动的柴禾、畜草。</p><p> 有一次村里有家亲戚去元谋买了石盘磨。那时候还很少可以借助畜力,只能人背。万一要是身体不支,就得落下病根了。</p><p>啊波也去帮忙,看到笨重的磨盘后大家都心生畏惧,老实的啊波却一直帮他们背到了家。</p><p> 后来亲戚家调侃说,早知啊波一人背到家就只请他一人,倒省下不少口粮。</p><p>一方面,说明啊波身板硬朗,因为听啊波讲当时瘦小一点的同伴背上磨盘连步子都不敢挪;另一方面,说明啊波是个肯吃亏又实诚勤恳的人。</p><p> 六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一直不高,几乎家家都是过着青黄不接的日子,经常会断粮,需要去别的村子借粮。</p><p> 而其他村子里的人也会来本村借粮,有次就有隔壁村的亲戚来到了家里,开口跟啊波借粮,啊波二话没说就把家里仅有的一小袋荞子拿给了亲戚,因为贫穷还粮食的事不了了之,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祖母总念叨啊波傻。</p><p> 再后来,搞包产到户了。因为啊波的勤劳,家里养了两头肥壮的耕牛。村民经常会请啊波帮忙去犁地,啊波也总是乐意帮助别人。他常赶着牛去帮别人犁地,精耕细作 ,找不到丝毫荒露的地面,此后很长时间里村里人都还感念啊波的恩情,家中大小事务,乡邻们都很愿意帮忙张罗。</p><p> 啊波对自己饲养的家畜也特别关爱,视若心肝宝贝,白天去放牧时,总会准备着一把磨得光亮的镰刀,看到长得茂盛的畜草,就一定会割来喂他宝贝;夜里,还要点着松明子,给他的宝贝们上夜草,圈里有任何响动,他都要起身去查看。还时常自言自语对着家畜交谈,摸摸牛角,拍拍猪背,还时不时揪着小羊羔的胡须说肯吃才肯长,不亦乐乎。家畜都长得很肥壮,繁殖也很快,放牧途中路遇别家的牛,对方总是仓惶让路,怕挑架吃亏,搞得啊波常说牛养得太壮也怕得罪人。</p><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勤劳</span></p><p> 啊波是这一大家子的砥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中。我父辈还小的时候,奶奶身体不好,常年卧床不起,那时候是靠吃工分生活的,家里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啊波又要忙于工作。</p><p> 每当有空回家就要抢着时间去干活,还要忙着带娃。于是在他赶牛去山上犁地的时候就一边背着我大姑,一边扛着犁具,如此情景,想来辛酸。</p><p>妈妈说啊波真是个吃苦耐劳的人,在我们小的时候父亲也是体弱多病,无法下地干活,妈妈又要领我们,啊波就把家里的一切都包揽了下来。</p><p> 那会儿计划生育很严格,我作为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比姐姐小三岁,生育隔离期不满要被罚款,啊波前后到处借钱,还卖了家里的两头耕牛,一匹马,凑了一千多块把我“买”了下来,想想我这生,他是赋予我第二次生命的人。</p><p> 啊波真的为家庭做了很多事儿,我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啊波很辛苦。早上起来出门前他要到村头去挑水,把水缸挑满,把猪食煮好才出门去干活。等到差不多又要赶着回来做饭,还要推碾盘磨面,忙着照顾家畜......他的一生吃了太多苦,经历了太多磨难!</p><p> 啊波并非没有缺点,他做事认真,但性子较淡。家里吃午饭晚饭都较邻里晚很多。农忙时甚至从地里点火把当照明回家,有时候别家都准备卧床休息了,他才撵着牛羊点着火把回家。等关好牲口,一家人吃过饭,都已经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公鸡鸣叫。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村里还有人以性子淡调侃他,说他干活不要命,怕是要把大山背回家里。</p><p><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子女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 啊波很疼爱自己的孩子,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做重活,他说不能让孩子像他小时候一样过苦日子。</p><p class="ql-block"> 他也是很有远见的一个人,子女中除了大女儿因家庭困难错过了入学年龄,其他的孩子都被他送进了学校,基本都高小(小学)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其中他的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是大学生,成为了国家机关干部,想想那个时候的生活条件,真的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当时村里盛行读书无用论。想着读书就是古时候地主老财这些家庭条件好的人家做的事儿,啊波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村里这种顽固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放眼周边的村寨,“法署”村是出各行各业人才较多的村子,不得不说“法署”人身上就有像啊波这种开拓进取,勤劳坚韧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啊波为这个家辛苦了一辈子了,他一直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事要认真,做人要实诚,心胸要开阔,心地要善良,兄妹之间要团结互助,做个普通人。为官一方,要想着造福于人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个好官。</p><p class="ql-block"> 啊波一直支持鼓励自己的子孙要接受教育,好好读书。</p><p class="ql-block">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啊波的耳濡目染下,我父辈这一代,每个孩子都很勤快又懂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啊波与我</span></p><p class="ql-block"> 我师范大学毕业,就回家乡教书了。赴岗前一天,啊波意味深长地对我说:“我们家能培养出一名老师,很不容易,要好好干,一定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p><p class="ql-block">如今,转眼十二个年头,在工作中我一直恪守这个初心,一直以啊波为我人生的标杆,勤勤恳恳,努力进取。</p><p class="ql-block"> 我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啊波的嘱托,将这种精神带给我的学生,教育我的子女,把我们的家风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从一无所有到创建了一个大家庭,撑起了一方天地,啊波是个了不起的男人。经年累月,沧海桑田,啊波已经有91岁,年前因为行动不便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臂肱骨骨折移位,身体三级残疾,因年岁高,医生建议畸形复合。</p><p class="ql-block"> 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临了却落得个半身不遂,但啊波依旧坚强,面对儿孙都是笑容可掬!</p><p class="ql-block"> 啊波在我心目中永远高大伟岸,永远厚实温暖。他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很幸福,因为我与啊波的情缘,让我拥有这么温暖的大家庭,让我有了追梦的勇气,让我有了敢爱敢恨的底气,让我有了敢想敢做、败而不馁的豪气。</p><p class="ql-block"> 愿时光慢些慢些吧,不要再让您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您岁月长留!一份情,一生缘,一种爱,那是我千年不遇万年难寻的魂灵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父亲节那天,无意间听到刘和刚老师演唱的《父亲》这首歌,我想到了我父亲的父亲——我的啊波。节后两周正值端午佳节,恰逢啊波91大寿,人近中年还有啊波的牵挂,人生甚幸,夫复何求。杯酒话人生,想来我能习得几个文字实属不易,应该为啊波捋一捋这不平凡的一生。谨以此文献给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啊波。(二O二O庚子端午于法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 李福东</p> <p class="ql-block">墓志:</p><p class="ql-block"> 显考李公讳开华。武定县猫街镇五乍甸村委会法署下村,彝族乃苏人。一九三O年端午生,二O二O年腊月初一殁。享年九十二岁。为儿孙对我祖考的怀念,并以传承家风,修墓建茔,树碑勒铭,铭日:</p><p class="ql-block">祖考一生 历经磨难 </p><p class="ql-block">个中滋味 常人难尝;</p><p class="ql-block">幼失怙恃 未入学塾 </p><p class="ql-block"> 聪颖好学 熟知纲常;</p><p class="ql-block">壮年从仕 职至乡长 </p><p class="ql-block">家缺劳力 辞官还乡;</p><p class="ql-block">寡言质朴 亲睦乡邻 </p><p class="ql-block">抚儿育女 育教兼得;</p><p class="ql-block"> 倾力扶家 言实语良 </p><p class="ql-block">子孝孙贤 传承家风; </p><p class="ql-block"> 勤恳仁厚 作风纯正 </p><p class="ql-block">忠诚爱党 情洒彝乡;</p><p class="ql-block">亲人已去 青山无恙 </p><p class="ql-block">平生烟雨 堪留美谈;</p><p class="ql-block">后人当记 显考如山 </p><p class="ql-block">碑短情深 聊表衷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亲人已去 青山无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平生烟雨 堪留美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