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海明威说:“人一辈子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b></p><p><b> 课堂上,您觉得“讲”难?还是“不讲”难?</b></p><p><b> 老师们不妨可以试着录下自己的一个课,然后找时间回看,如果把课堂上您讲的话剔除掉,学生的话语还能支撑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那您的课应该真正的做到了“以生为本”!</b></p><p><b> 如果把您的话语删了,课也就“没”了…那您可能就得好好地反思您的课堂了……</b></p><p><b> 像嘴拙如我,一上讲台,都觉得“巧舌如簧”、“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熟练的把知识“剁碎、炖熟、喂食……”甚至,可以的话,都想替着帮学生把“知识”消化了。该“讲”的、不该“讲”的,一股脑全“倒”了出来,因为,“讲”惯了,有时候,真“刹”不住!</b></p><p><b> 而实际上,我们给予学生的信号越多,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能就越低!斯霞老师曾建议:“在课堂上,学生说的话要比教师说的多。”所以,有没有可能,当我们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口若悬河时,有可能只是“一个人的狂欢”,“一群人的寂寞”而已?</b></p><p><b> 教师要懂得“退”,而“退”就从“少讲”或是“不讲”开始……</b></p><p><b> 储冬生校长讲过一个例子:以“可能性”中抛硬币为例,前面五次抛掷中,三次正面朝上、二次反面朝上后……</b></p><p><b>师:第六次应该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学生纷纷回答:反面朝上!</b></p><p><b> 如果是您的课堂,您怎么回答?</b></p><p><b> 硬拽——“不一定!”</b></p><p><b> 讲理——怎么讲?</b></p><p><b>恰恰一学生讲:“硬币它有记忆吗?”</b></p><p><b> 不就是因为硬币它没有记忆所以才有了每一次的“随机性”吗?精彩!——“不讲”也是“讲”!</b></p><p><b> 还有自己一例:曾上过一节“圆柱积表面积的复习课”,一题求下图表面积。</b></p> <p><b>预分析:把上面的中、小圆柱体的一个底平移下来,看作是一个大圆柱的表面积再加上面两个小圆柱体的侧面积。</b></p><p><b> 课堂上,当我把问题抛出去以后……</b></p><p><b>生1:“我想从最上面往下看,那就是一个大圆柱的表面积,再平的看,再加上两个小圆柱的侧面积就可以了!”一学生仔细观察后说道。</b></p><p><b>生2:“拿一个大锤把上面两个小圆柱压下去,就是一个大圆柱的表面积,再加上两个小圆柱侧面积也可以轻松搞定!”另一个学生笑嘻嘻地回答。</b></p><p><b> 精彩!比我原来的分析更帖近孩子的思维,更加的生动形象。这也许就是老子的“无为而为”吧!</b></p><p><b> 教育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的,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自己在亲历探究的过程当中,去思、去悟、去与人交流、同人协作才能慢慢生长。所以,我们应当把“讲”的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着讲。“兵教兵,才能兵强兵”!</b></p><p><b> 当然,教师上课,不是什么都不讲,而是要想,那些需要讲,哪些不讲;若讲,又要怎么讲?“讲”与“不讲”都是为了促进孩子有质量的学习。</b></p><p><b> 一句话:教师要有“讲”的智慧,也要有“不讲”的勇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