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清楚地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暑期夏令营中,按老师的要求写下了也许是人生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一家》。这篇幼稚的习作,被老师推荐评为年级一等奖,奖品是两册作文本。</p><p> 这次活动不仅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让我对家庭和家庭成员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开始有了书面认识。</p><p> 我们的家庭,组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八年沦陷的抗日战争、四年惨烈的国内战争、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世道的艰险没能阻止家庭人丁的兴旺,到55年我出生时,已是一个十口之家的大家庭了。</p><p> </p><p> 一晃我在几年前就已步入花甲,父母亲都已仙逝多年,然父母的关爱常常在脑海里浮现,父母的恩泽还在滋润着心田,父母的音容笑貌更是不时在眼前涌现。</p><p> 为了我们的后人能够了解家庭的历史,我把手中收藏的家庭老照片,整理编辑,构成此篇。</p><p><br></p> <p> 爷爷,名讳刘日晟,生于1878年,逝于1961年,享年83周岁。据小哥听母亲说,祖上原居住在礼厚村,家有几间茅草房,因太爷爷在屋后烧篾片,不慎把房子烧毁。后来爷爷在外闯荡多年积攒了点钱,才在窑里村烟竹冲置地建房。由此可见,爷爷年轻时是很有闯荡精神和处事能力的乡间能人。非常遗憾,我因出生在甘肃兰州,从没有见过爷爷。</p><p><br></p><p><br></p> <p> 爷爷,解放后在衡山汽车站工作,直至退休。听父亲说解放前,爷爷还曾先后在衡阳周边的宜章、中路铺和南岳汽车站当过站长。</p><p><br></p><p><br></p> <p> 我们的奶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因病去世。</p><p><br></p><p><br></p> <p> 爷爷和奶奶留下的唯一合影,大约拍摄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p><p><br></p><p><br></p> <p> 上世纪五十年代,衡山县午园。照片中这位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我们的爷爷。</p><p><br></p><p><br></p> <p> 父亲,名熊祥,字雨生,1911年4月19日(农历辛亥年3月21日),出身在湖南省衡山县石湾镇窑里村烟竹冲的一户普通农家。因家境清贫,父亲的求学之路相当曲折,上学教书几度重复,终于靠自己的奋斗成为民国时期的学者,主研中国近代史。父亲一生清白正派,一心学问,与世无争。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冲击中,小心谨慎,忍辱负重,是支撑家庭生存和教育子女成长的一棵参天大树。</p><p>这是19 81年年父亲七十周岁时的留影</p><p><br></p><p><br></p> <p> 父亲现存最早的两张照片,拍摄于1932年7月,身穿学生制服。1930年至1933年间,父亲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推测这可能是为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拍摄的照片。</p><p><br></p><p><br></p> <p> 父亲从小酷爱读书,导致眼睛近视,早早就带上眼镜。</p><p><br></p><p><br></p> <p> 父亲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於1933~1936年期间在衡山县立女校任小学教员。恰巧二舅妈(母亲的二嫂)也在该校任教,当时还在衡阳女子师范读书的母亲,寒暑假回来都要经过县城,就先到二嫂这里歇歇脚后才回家,机缘使父亲和母亲相识。</p><p><br></p><p><br></p> <p> 母亲罗迎芳,1914年2月22日出身于湖南省衡山县百叶冲一户富裕乡绅家庭。衡阳女子师范毕业,当过县女子小学的教师,做过西南联大图书馆编目,为了儿女的成长,为了家庭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多次放弃自己的社会追求,把关爱和心血倾注在照顾家庭教育儿女之中,是维系家庭幸福美满的常青藤。</p><p> 这张照片是1981年母亲的留影</p><p><br></p><p><br></p> <p> 母亲1934年在衡阳市女子师范学校上学,这两张照片应该是这一期间的留影,从母亲身着服装胸前印记的文字和数码分析,可能是学校统一的学生制服。</p><p><br></p><p><br></p> <p> 学生时代的母亲端庄大方</p><p><br></p><p><br></p> <p> 母亲读书期间学习优秀,爱好体育,是学校排球队成员。</p><p>这张照片拍摄于学校排球场,妈妈身穿旗袍优雅大气,另一人是母亲的小妹(细姨),一身童子军服,稚气未脱。</p><p><br></p><p><br></p> <p> 父亲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这一组照片是36年上学期和37年下学期在北京大学时的照片。此时父亲照片中的服饰多以长袍马褂为主,一方面说明北方的寒冷,另外也可能因北平为文化故都,受前朝遗风影响,文人墨客多以此装饰为时尚。父亲大概只有这一套体面的外装,走到哪都穿着。</p><p><br></p><p><br></p> <p> 这是在北大红楼前?</p><p><br></p><p><br></p> <p> 早期父亲的照片上都有简要标注。图中标记地点为北京大学四院,画面中有牌坊,有石雕,不知现在是否还保存</p><p><br></p><p><br></p> <p> 母亲1935年从衡阳女子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衡山县,受聘在县城女子小学当教员。</p><p> 当时学校教师是每学期聘任一次,聘书都由县长亲自签发,可见民国对教育和教师还是很尊重的。</p><p><br></p><p><br></p> <p> 1937年暑假父亲回湘探亲,这组照片是父母亲在衡山县宜园(外婆家花园)的留影。</p><p><br></p><p><br></p> <p> 父亲穿上长袍很有点民国学者的范,母亲穿旗袍则显得更加时尚前卫</p><p><br></p><p><br></p> <p> 母亲与二姨细舅及侄女在宜园合影,应该与上两张照片同一次拍摄。</p><p><br></p><p><br></p> <p> 1937年暑假尚未结束,七七事变爆发,北大南迁,先是在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后因战事吃紧,又继续南迁至云南昆明,与清华南开一起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听母亲说,学校迁离北京时还没有开学,父亲北上已不可能,最后留在学校的行李衣物及学习用品都被迫丢弃,致使本就清贫的家庭又遭劫难。</p><p> 学校前往昆明后,初始,文学院设在蒙自。父亲说过他们去云南的路线是先坐船到了越南,然后再陆路到达蒙自。</p><p> 这张照片是1938年夏在蒙自南湖边的留影。</p><p><br></p><p><br></p> <p> 图片虽因年代久远及保存不善,已不大清楚,但还是能看出学校所在地环境秀美,树木花丛生长茂盛。</p><p><br></p><p><br></p> <p> 因蒙自生活和交通诸多不便,不利于学术研究和交流,一年后文学院搬回昆明西南联大本部。</p><p> 父亲1939年秋摄于昆明翠湖</p><p><br></p><p><br></p> <p> 1940年夏父亲从西南联大毕业,但仍由北京大学颁发毕业证书,签发者为时任北大校长蒋梦麟。父亲在北大的老师郑天挺,当时还兼任西南联大的总务长,母亲到西南联大图书馆担任编目就是由郑先生介绍。解放后郑老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父亲曾前往看望。</p><p><br></p><p><br></p> <p> 父亲从北大毕业后,不久又考取了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的研究生,主修中国近代史专业。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搬迁至贵州遵义,所以父亲这个时期居住在遵义,这是1941年冬拍摄的单人照。</p><p><br></p><p><br></p> <p> 读研究生期间,父亲写成《清季四十年外交与海防》、《清季十年联俄政策》等专著,由重庆三友书店出版发行。</p><p> 书名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题写。</p><p><br></p><p><br></p> <p> 父亲1943年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至1946年先后受聘浙江大学史地研究室编辑,重庆史学书局总编辑,《史学杂志》主编,青年抗战丛书历史编审,中央干部学校历史副教授。在此期间编著出版了《现代中国建设史》一书。</p><p> 书名题字者吴敬恒是国民党元老</p><p><br></p><p><br></p> <p> 抗战结束后,重庆的机关学校纷纷向内地还迁,1946年父亲受聘设在家乡衡山南岳的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讲中国近代外交史</p><p><br></p><p><br></p> <p> 1947~49年间父亲任职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期间局势动荡,物价飞涨,副教授的工资薪金不足以保障一大家人的生活温饱。当时位于甘肃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一大批抗战初期西迁的教师返回北平,学院教师出现青黄不接。院方急需到内地招聘教员以补充,为吸引人才,许诺高一级聘任就职。父亲在国师院长皮名举先生的引荐下受聘兼任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一段时间里不辞辛劳在相隔数千公里的两地往返奔波。</p><p> 这是当时在西北师范学院留影,当时学院还在建设中,背景只见远处一座隐隐若现的土房,看上去很是荒凉。</p><p><br></p><p><br></p> <p> 1947年爷爷与全家在南岳国立师范学院校园合影,此时家里还只有大哥、大姐、二姐和二哥四个孩子,我们八个兄弟姐妹还有一半没有出生。</p><p><br></p><p><br></p> <p> 1947年外婆七十寿辰,罗姓子孙亲属齐聚庆贺。父亲在后排右数第二位,母亲在中排右数第三位。</p><p> </p><p><br></p> <p>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父亲经友人介绍北上北京,于1950年1月进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学习期间,家里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顿时吃紧。好在49年时母亲买了20担稻谷存放在外婆家,勉强能够支撑度日,日常零用就通过变卖母亲结婚时的首饰金器来应付开支。</p><p> 1951年1月从华北革命大学结业后,父亲从家庭经济需要的角度考虑去向,选择了地处兰州的西北师范学院。</p><p><br></p><p><br></p> <p> 50年代初西北师范学院的校门口,这大概是现在的学校东门位置,因为家属院还在十里店。</p><p><br></p><p><br></p> <p> 1954年初,父亲加入民盟时填写的申请表,记录了当时的家庭成员和工作学习地点。其中刘东安、刘国安、刘连安是伯伯的孩子,我们的堂兄堂姐,伯伯早在20年代末就因病去世,多年来父亲和几个侄儿侄女很亲近,一直把他们当成家人。当时我和小哥还没有出生。</p><p>这份表格原件于2019年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花高价购得。</p><p><br></p><p><br></p> <p> 父亲五十年代亲手填写的学习与工作简历,记录了他早年的求学之路。父亲八十年代后为一些辞典写过一些个人简介性条目,其中民国时的经历在时间地点上与此略有出入,依据时间的远近分析,这里记录的应该更准确。</p><p><br></p><p><br></p> <p> 50年代,父亲在西北师范学院的教学工作之余还先后担任史地专修科主任,历史系副主任等行政职务。</p><p><br></p><p><br></p> <p> 当父亲在西北师范学院的工作安定后,就跟母亲商定把家定在甘肃兰州。1953年全家在从湖南衡山老家迁往西北兰州之前,与爷爷合影。</p><p><br></p><p><br></p> <p> 1955年暑期,父亲因学校招生回到湖南,当时全家已迁往兰州,只有大哥大姐仍留在衡山上学。</p><p>父亲在衡阳与爷爷,侄儿东安国安及家人合影。爷爷正后方站着的是大哥,父亲侧后方、后排最右边站立者是大姐。</p><p><br></p><p><br></p> <p> 1956年8月,全家在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水塔区住宅前合影,当时我才刚满一岁不久。</p><p>这应该是家里照的第一张真正意义的全家福。</p><p><br></p><p><br></p> <p> 这张全家福拍摄于1957年夏天,两岁的我已经能自己走路了。</p><p><br></p><p><br></p> <p> 大约1959年的全家合影,家已从师大水塔区平房搬到了新建的教眷一楼,由于没有了屋前的小院,是第一次在照相馆里拍的全家福。</p><p><br></p><p><br></p> <p> 这张全家合影大约拍摄于1964年,当时大哥大姐都在西安工作上学,全家人只有在暑期才能聚齐。</p><p> 还记得去城里拍照时,全家人到师大校门口候乘3路公共汽车。当时安宁路还是一条砂石路,公共汽车也少,好容易等来一辆,车上已人挤的满满的,上不了几个人,一家人分乘了好几辆车才在照相馆汇齐。</p><p><br></p><p><br></p> <p> 父亲50年代的证件照,胸前佩戴的证章有一枚是中苏友好纪念章,小时候在父亲的抽屉里见到过。</p><p><br></p><p><br></p> <p> 母亲的50年代的单人照片,照片中妈妈显得非常精干利索</p><p><br></p><p><br></p> <p> 大约在1962年父母与我和小哥合影。</p><p><br></p><p><br></p> <p> 60年代父亲的单人照。</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50~60年代,在持家育儿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工作,60年前后担任过员工食堂的管理员,家属针织厂负责人,是师大居委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从58年起,母亲参加了师大夜大中文专业的学习,至1963年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获得师大的毕业证书。母亲很看重这本证书,文革下乡时也带在身边,由于年代久远,证书的中间页已经脱落遗失,照片也是后补上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1964年母亲50岁生日时于父亲合影。</p><p><br></p><p><br></p> <p> 1966年文革开始,全国陷入一片混乱,父亲受到了冲击和批斗。这期间妈妈既要照顾我们,又为父亲担惊受怕,家里还多次遭到红卫兵抄家。</p><p> 1967年,文革第二年,造反派忙于夺权,父亲获得短期安宁。大姐一家趁这个机会回兰探亲。</p><p>照片中我们四兄弟都头戴军帽,胸前佩毛的像章,具有明显的文革特色。而父母嘴角紧闭,表情严肃,心中的担忧只有二老自己知道。</p><p><br></p><p><br></p> <p> 67年母亲和大姐二姐小叶合影</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底,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狂潮下,二哥四哥被迫到了甘肃省康乐县草滩公社插队落户。紧接着中央文革小组又把甘肃会宁县的王大娘树为典型,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为口号,强迫城镇居民下乡。</p><p class="ql-block"> 1969年2月,在红色恐怖下,母亲被迫携带我和小哥离开兰州回到湖南老家农村安家落户。</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哥哥们下乡临走前,母亲带我们在十里店照相馆拍摄,当时也不知这一走能否再回来,情绪低落,我和新安都穿着打了大补丁的裤子。照片中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压抑,反映出当时大家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父亲没有出现,还在被管制。即使在家庭成员就要分离的关口,造反派仍不允许父亲回家与亲人一见,可想被邪恶鼓动的那场运动是多么令人发指、惨无人道。</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我们走后,兰州只留下父亲一人。这段时间全家人分散在兰州、康乐、武威、庆阳、西安、襄樊和湖南乡下七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文革十年浩劫,多少中国家庭惨遭迫害,妻离子散。</p> <p> 69年春节是2月17日,二姐说:“我春节前去北京结婚,春节后回兰州時家里正在准备去湖南。妈妈要给我一块银元,说是爷爷去世留下了10块银元,八个子女一人一块,妈妈藏在旧鞋里,红卫兵抄家没发现。还给我四个盘子说是她结婚時二舅送给她的,是英国货。照完这张相后可能不到一星期,妈妈就走了。”</p><p> 当时父亲被红卫兵批斗,集中关押在师大北二楼单身宿舍,不能回家,称之为兵管,失去行动自由。</p><p><br></p><p><br></p> <p> 1969年至1972年的三年,是我们这个大家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p><p> 父亲先是被师大造反派关“牛棚”,后又被强制送到地处靖远县的师大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了两年。</p><p> 二哥四哥在甘肃康乐县草滩公社知青点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所在的生产队偏远贫穷,劳动一天的工值不到人民币一毛钱,两个大小伙子一年到头干活还养活不了自己。</p><p> 母亲带着未成年的小哥和我在湖南老家农村安家,第一年寄居在亲戚家里,生活多有不便。为了自己能有一间遮风避雨住所,全家人节衣缩食筹备钱财盖房。为了省钱,母亲带领我和小哥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和决心,挖地基、放土坯,挑砖搬瓦,扛树锯木,除了必须工匠干的技术活外,差不多都尽量自己来干。</p><p> 72年后,父亲结束干校劳动,回到了兰州,在康乐插队的两个哥哥也陆续招工离开农村,我们母子三人在乡下有了自己的住房,家里的困难状况才开始慢慢缓和一些了。</p><p> 父亲第一次可以回湘探亲时,就首先想到解决我在乡村中学继续读书的大事。第二年又为小哥也办理了复学手续,父亲在我们人生关键时刻的明智之举和严厉要求,为我俩后来的人生铺垫了基础。</p><p> 直到76年秋冬,母亲最后一次离开乡下农村止,这期间父亲和哥哥姐姐每年都有来湖南探亲的。当地乡里人一看到有外地人下火车,就猜测可能是我们家的人回来了,极愿意帮助护送十多里路到家,挣些脚力钱。</p><p> 母亲在下放湖南期间,既要照顾农村尚未成年的我和小哥,又牵挂着一人在兰州的父亲,两头为难担忧的心境可想而知。这么多年, 母亲只于71年冬天和74年夏天回过两次兰州。</p><p> 下面的这组照片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家庭生活。</p><p><br></p><p><br></p> <p> 19 71年夏天,父亲二姐三哥先后回湖南乡下探亲,这是在石湾镇照相馆的留影,照片中的父母精神憔悴。</p><p><br></p><p><br></p><p><br></p> <p> 71年秋天,母亲下放农村后第一次回兰探亲。还记得我和小哥送母亲从衡山火车站登上北去的快车,车上旅客很多,母亲被挤在车厢门口不得动弹,车厢外的我们望着母亲随着列车一点点远去,心里酸酸的。母亲当时已经年近六旬,也不知列车走了多远才找到座位,一路的辛苦可想而知。这次探亲,母亲在兰州只住了三个来月就又匆匆回了湖南。</p><p> 这是路过西安时与大哥一家合影</p><p><br></p><p><br></p> <p> 1973年大姐回兰州探亲时,父亲与在兰州的家人合影</p><p><br></p><p><br></p> <p> 73年父亲经过西安时与大哥一家合影。</p><p><br></p><p><br></p> <p> 1973年四哥回湘探亲,陪同母亲到韶山参观。</p><p><br></p><p><br></p> <p> 1974年母亲在三哥的陪同下,与细舅一起到柳州探望二姨。</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1974年爱群表姐陪同母亲和三哥游览柳州鱼峰山公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74年母亲第二次回兰探亲,此时我在石湾中学上高中住校,新安已经成人能够独立生活。母亲在兰州放心地住了一段时间,大约有七八个月,路过西安时还把3岁多的二孙子岗岗也带到了兰州。</p><p> 这是在西安时的合影。</p><p><br></p><p><br></p> <p> 75年三哥护送母亲从兰州回湘,临走前父母与在兰州的家人合影。</p><p><br></p><p><br></p> <p> 78年春节,小哥自69年下乡后第一次回兰探亲,与父母及兰州家人的合影。</p><p> 当时文革已经结束,国家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恢复社会秩序。母亲76年下半年回兰州时,我在公社担任电影放映员,77年12月参加了文革后首次高考。春节期间收到华东石油学院录取通知书,急忙发电报向兰州家中报告,父母家人听到都十分欣喜。</p><p> 学校大约在3月初就要报到,这可苦了小哥,第一次回兰,假期尚未休满就得提前返回,以处理我走后乡下房子遗留的事务。</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1975年父亲在北京开会时留影,父亲这张照片拍得很好,表露出学者的睿智、庄重和威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70年代中期,父亲因中苏历史条约的资料研究事项,多次前往北京出差。</p><p>这是和我辈月兰表兄的遗属一起合影。</p><p><br></p><p><br></p> <p> 80年前后,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科学教育的春天终于来临,知识分子重新得到社会尊重,高等教育步入正轨。父亲迎来又一次学术高峰,他老人家不顾年高体弱,多次带领研究生上京下卫,行走沪宁,调研走访,学术交流,搜集资料。</p><p> 下面这组照片就是这一时期走访各地时的留影</p><p><br></p><p><br></p> <p> 父亲在上海与大姐夫合影</p><p><br></p><p><br></p> <p> 父亲到南京调研太平天国史料</p><p><br></p><p><br></p> <p> 1980年7月,父亲与研究生在苏州调研交流时,在拙政园留影。</p><p><br></p><p><br></p> <p> 父亲在甘肃省政协会议上发言</p><p><br></p><p><br></p> <p> 父亲在甘肃省民盟会议上讲话</p><p><br></p><p><br></p> <p> 1983年11月,父亲和师大历史系的同事,欢送系里两位日本留学生学成回国。</p><p><br></p><p><br></p> <p> 80年暑假,全家人聚会兰州,庆贺父亲七十寿辰。</p><p> 距离64年的那次全家聚会,已过去了十六年,这期间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文革十年,一家人悲欢离合总算又欢聚一堂,这是一次家庭盛会。</p><p> 当时家住师大眷二楼,父亲在对面的楼里借了一间学生宿舍,里面有多张上下床铺,又是夏天,铺盖简单,容易凑合。家里除父亲外的所有男性成员都住在里面,热闹一时。</p><p><br></p><p><br></p> <p> 19 81年父亲出差湖南时,与侄子东安国安莲安及家人的合影</p><p> 文革期间,堂哥堂姐及家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劫后重逢大家都十分欣喜和感慨。</p><p><br></p><p><br></p> <p> 1980年夏天全家聚会时,我们兄弟姐妹八人在师大校门口合影</p><p><br></p><p><br></p> <p> 1983年夏天我去新疆参加西部勘探会议路过兰州,正巧三哥一家带岗岗回兰探亲,全家在师大校园合影。</p><p><br></p><p><br></p> <p> 奶奶搂着孙子孙女笑得格外开心</p><p><br></p><p><br></p> <p> 1991年前后我回兰探亲,全家在师大校园</p><p><br></p><p><br></p> <p> 80年代母亲在家中电视机前留影。</p><p> 背景里的电视机是家里于79年购买的日本原产彩色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当时在国内还是稀罕之物,花了人民币3000元左右,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款项,但父亲很有眼光,说要买就买好的。正如父亲所说,这部电视机给家人带来了很多欢乐,我记得80年的春节,当时家还住在旧办公楼,我们就挤在这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节目《八十年代第一春》,还邀请了隔壁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看。</p><p> 这部电视机质量很好,新世纪后还放在母亲房中,偶尔母亲自己看看喜欢的节目。</p><p><br></p><p><br></p> <p> 1990年前后大姐回兰探亲</p><p><br></p><p><br></p> <p> 下面一组照片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上期父母的照片</p><p>这张照片大约是1980年拍摄于五泉山公园的茶馆前</p><p><br></p><p><br></p> <p> 父母家中合影,背后的工艺品镜框是省里有关部门为父母金婚纪念赠送的礼物。</p><p><br></p><p><br></p> <p> 在师大眷二楼住宅旁的马路边,</p><p>母亲生前很喜欢这张照片,把照片压在卧室写字台的玻璃板下,不时观看。</p><p><br></p><p><br></p> <p> 90年代初,二姐用上了“大哥大”,母亲感到很稀罕,不禁拿起给远在外地的儿女打电话。当清楚的声音从远方传来,母亲顿时喜笑颜开。</p><p><br></p><p><br></p> <p> 1990年7月,父母在师大校园专家楼前</p><p><br></p><p><br></p> <p> 师大图书馆前留影,父亲一辈子搞学问,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p><p><br></p><p><br></p> <p>1992年底,父亲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p><p>1993年底,父亲的研究论文集《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p><p>父亲为这两本书的出版发行,不仅在编写著作时呕心沥血,在出版时也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两本书最终出版,完成了父亲晚年的心愿,老人家感到十分欣慰。</p><p><br></p><p><br></p> <p> 父亲从五十年代以来,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著书研究之外,还参加了多种社会和学术活动。</p><p> 父亲一直担任西北师大学术委员会成员,历史系副主任。八十年代以来还担任民盟师大主委,民盟甘肃省副主委,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省志编纂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史学会理事等职务。</p><p><br></p><p><br></p> <p> 1994年2月,父亲去世后,兄弟姐妹八人在西北师大校园住宅楼前合影</p><p><br></p><p><br></p> <p> 母亲在飞机上</p><p> 1994年10月,母亲在二姐的陪同下,第一次坐飞机前往北京。</p><p><br></p><p><br></p> <p> 1994年10月,母亲来天津塘沽我家小住,路过北京时游览天安门。</p><p>当时国庆节刚过,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游人如梭。</p><p><br></p><p><br></p> <p> 这是母亲第一次到北京,我陪同母亲游览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名胜景点。</p><p><br></p><p><br></p> <p> 2000年春节,我回兰探亲,在师大住宅楼前留影,儿孙们紧紧簇拥在母亲(奶奶)的身旁。</p><p><br></p><p><br></p> <p> 2001年10月母亲在家中</p><p><br></p><p><br></p> <p> 2001年10月,利用十一长假我回兰州探亲,这天陪同久未出门的母亲游览兰州新建的黄河银滩大桥。</p><p><br></p><p><br></p> <p> 2002年2月22日,二姐、二哥、四哥几家在师大的家中为母亲过生日。</p><p><br></p><p><br></p> <p> 2002年母亲不慎摔了一跤,伤到股骨头,导致行走不便。一段时间的保守疗养后,有所恢复。</p><p>这是2003年在师大家中,照片中母亲慈祥和蔼、亲切无比。</p><p><br></p><p><br></p> <p> 2003年母亲九十大寿</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2005年十一黄金周,我回兰州探亲。10月4号下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和侄女吉吉推着轮椅陪同久未出门的母亲(奶奶)行走在师大校园。一路上沿着附小、旧办公楼原址、敦煌艺术学院、北校门、大礼堂旧址缓缓走过,还特意到曾经居住多年的教眷一楼、教眷二楼停留片刻。最后来到师大正门,这张照片是在大办公楼前与母亲合影。</p><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最后一次游览前后居住了52年的师大校园,也是母亲最后的校园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2011年10月,是母亲于1976年离开湖南乡下的三十五年后,我们兄弟六人又一起回到衡东县大桥镇(现在叫三樟镇)窑里村老家,图中左数第三人是老家的堂兄正安。</p><p> 母亲晚年一直有个心愿,想再回湖南老家一趟,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今天我们代母亲来还这个愿。</p><p> 画面背后这栋看上去有点陈旧的土坯房屋,右边三间就是当年母亲带领我和小哥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父亲曾亲手描绘房子的式样,母亲曾为门窗涂刷桐油,我和小哥在屋檐四周的基石上挖出一条深深的排水沟,以保证雨天室内干燥......</p><p> 这就是当年落难时期我们的家,它为我们娘仨遮风避雨八年。因为母亲在这里,它也是每年远在甘肃的父亲和兄姐期盼能短期享受家庭温暖的港湾。</p><p> 我们回来了,重温家乡故土的芬香,感怀家乡父老乡亲的善良,追寻父亲母亲走出大山的足迹......</p><p><br></p><p><br></p><p><br></p><p> </p><p> </p> <p class="ql-block"> 编后语</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编辑这部美篇的初心,只是想把手中保存的一些老照片整理归档,妥善收藏。但在编辑过程中,看着每一张照片,就不禁想起了发生在照片背后的故事,由此产生新念头:如能把照片拍摄时的背景写下来,连同照片一起,不就是我们刘家的一部编年简史吗?因此编制过程中,在材料的选取上,以父母老照片为主,以原始档案为先。在照片说明上,尽量详细,力求记录真实准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希望通过这个美篇能够使年轻的一代又一代,对家族的历史加深了解,记住刘家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1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天津滨海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记:</p><p class="ql-block">1)文中称呼说明</p><p class="ql-block">大哥 德安 ,大姐 云安 ,二姐 利安</p><p class="ql-block">二哥 建安 ,三哥 民安 ,四哥 崇安</p><p class="ql-block">小哥 新安 ,</p><p class="ql-block">我 道安</p><p class="ql-block">2)文中插曲 《生命的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后 记 </p><p>本美篇公布后,在刘家群里产生强烈共鸣,大家纷纷发表观后感,表达对父母(爷爷奶奶)的怀念和感恩,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刘家家风。</p><p>现记录如下:</p><p><br></p><p>大哥大嫂:</p><p>我们认真详细地阅读了美文,为小弟道安的家族情怀感动!为父母坎坷而不屈的人生,为事业奔波,为养育子女而含辛茹苦的高尚品德折服!</p><p>父母精神长存!</p><p>大嫂还写到:再次感谢道安给我们奉献的教科书式的美文。</p><p>爷爷出生在湖南小县城的贫困家庭,从小立志,矢志不渝!北大毕业,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十五岁副教授,四十岁教授,著书立说多部。到晚年,同样是荡漾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不歇,笔耕不止。作为他老人家的后代,只能望其项背,自叹不如!奶奶出身名门闺秀,大学毕业,确甘愿放弃自身的事业追求,委身家庭,扶养教育八个儿女。两位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伟大出于平凡”的人间最强音。这既见证了爷爷奶奶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折射出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母爱!爷爷奶奶虽然仙逝多年,但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足够鼓舞激励我们一辈子!</p><p><br></p><p>大姐大姐夫写到:</p><p>道安图文并茂的美篇做的真好,讲述了父母親的艰苦奋斗史,感情至深。对子女后代是很好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p><p>美篇绝妙,感恩载德,思情涓涓!代代相继。</p><p><br></p><p>二姐说:</p><p>道安的美篇写的太好了!语言朴实,情感丰富,把父母的优良品质和恩情,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读着美篇看着老照片,回味无穷。让我们对父母亲的思念永远不会停止,爸爸妈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看美篇学家史!谢谢道安写的美篇,辛苦了[强][握手][玫瑰]</p><p><br></p><p>二哥写到:</p><p>道安的这部美篇将家中的老照片与家庭的发展史串联在一起,使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强][强][强]</p><p><br></p><p>三哥表示了赞赏</p><p><br></p><p>四哥:</p><p>爸爸妈妈的一生真的太不容易了!感恩怀念爸爸妈妈!🙏🙏🙏</p><p><br></p><p>小哥(五哥)为美篇编制,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回忆资料,他写到:妈妈为咱们这个家操碎了心,50年时的困难,还有后来文革期间爸爸工资冻结后的困难,再到乡下盖房子,全靠妈妈的坚强一次次挺过来了。</p><p>五嫂也说:这是父辈一生的艰辛求学、立业、育儿的真实记录。厚重大爱,感人至深。谢谢道安让我们细品这至善至美的家族史。</p><p><br></p><p><br></p> <p>侄辈们也发言,表达感慨和观后受到的教育:</p><p>刘衡坚写到:感人至深!谢谢小叔!要把刘家的精神传承下去,这种精神从太爷爷开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姑父婶婶,大家共同创造的!第四第五代要好好传承下去……</p><p><br></p><p>刘衡岗在观看多遍后写到:</p><p>小叔写得太好了,这么清晰的家族历史,很多我们都不知道。[强][强][强]</p><p>老照片配上深情的文字告白,绝对值得反复阅读,值得珍藏。[强][强][强]</p><p>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看到在那样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一步步走出来的家族足迹,太令人感慨了。</p><p><br></p><p>静静写到:小舅写得真好,脉络清晰的一部家族史,让我了解到很多过去不知道的事,这都是长辈传承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强][强][强]</p><p><br></p><p>刘磊说:看了小叔的文章,我想我们第三代的感想都是一样的。像我们几个岁数大点的第三代,之前也或多或少的听长辈们说过文章中的一些事情,但是都是零碎的。有了小叔整理的家史,我觉得我第一次完整的了解了从太爷爷开始我们家族的变迁,同时也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全面的了解,并从中领会我们刘家上辈人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p> <p>娟娟谈她的感受:小舅制作的美篇今天看完后,让我好感动[大哭],太震撼了!感谢小舅为我们整理出的这份真挚而厚重的家族历史长卷,让我体会到时代与家族、家庭、个人的荣辱变迁,水乳交融。也看到了爷爷奶奶坚韧不拔,平凡伟大的个人品质,以及对我们后辈人无私的关爱和支持。这是一份值得铭记的传承。[强][强][玫瑰][玫瑰]</p><p><br></p><p>王汝涛:高山仰止,慈海无垠</p><p><br></p><p>彤彤说:谢谢小叔的精心梳理和撰写,这真是一次珍贵的亲历历史的机会。在字里行间,在一张张老照片里,不仅深刻感受到了小叔对爷爷奶奶深沉的怀念,对家族的深厚情怀,也让我们有机会再次重温祖辈父辈身处历史洪流中的奋斗、挣扎、无奈与选择。两代人的奉献与坚持在小叔的叙述下展现在我们眼前,照片中的人从读书少年意气风发,大家闺秀端庄秀丽;初为人父、初为人母时的岁月安好;到乱世中辗转求学,守护家庭;和平时,举家西迁;未曾想十年浩劫时又天各一方;再次团聚时已是16年后了,父母已是古稀老人,曾经的孩童也以为人父母,成家立业。我们这个家庭也从湖南的小县城走向了全国各地。如今,我们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在各自人生中拼搏,接受挑战,愿我们也能像祖辈父辈那样坚韧不拔,执着理想、相互守望!</p><p><br></p><p>刘杰:叔叔写的很好,仿佛回到了文章中的时光,照片中的场景历历在目</p><p><br></p><p>看到晚辈的发言,感到十分欣慰,编制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年轻一代了解家族的历史,就是希望家风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