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与闲言:写生写意写风情

王军云

<p>文字、国画/王军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1.写 生</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次请王继平、张智慧、刘彭三位仁兄来帮我看画指点,刘彭兄说了一段话,常常让我难以忘怀。</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他说:军云,别看继平老也不认是你老师,可你俩真的是一个路子,那就是走的写生写实。我和智慧是一个路子,我们更偏重传统。</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话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说的是事实。我画画表面上没有师承,但几十年间眼追心摹,左右离不开继平的影响。</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画写生的第一次入门,就是跟着王继平。那是1988年夏天,我与王继平、霍君生,以学校派遣的名义到“太行山道路”发祥地易县阳谷庄去采风(当时阳谷庄乡已并入梁各庄镇),住在乡政府的旧址,那里还挂着技术培训学校的牌子,“老太行”胡庆恩是我们的“向导和技术指导”,后来,他成了我的忘年交,也是我在整理宣传报道“太行山道路”时绕不开的人物。</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前,不知道写生为何物,只是觉得那些画写生的画家很牛。让继平教我们,他说: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事实上是“你怎么画,我们就怎么画!”老师就在身边画,你不长眼怨谁啊!白天去画山间田、小流域治理、种兔场的“八点黑”、柿子树上的青柿子,晚上就在宿舍互相面对着画人像。结果,从来没画过写生的我和老霍,一气儿完成了风景、人物、动物、花卉等写生的开蒙!</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再后来,我又多次和继平一起去写生,“摹自然”的路越走越远,每每拿起画笔,首先想到的是某某处的山,某某处的树,否则,无从下笔。</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久了,我把这状况叫做“默写”,只是到后来“默”的就有点七零八落,南山北树,张冠李戴,那山,就是“自家山”了。胡乱,也没人找来理论,于是窃喜!嘻嘻!</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写 意</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昨天,在朋友圈,老友刘彭留言又话,挺长,摘一句:“其实传统与写生二者写生最难!所谓传统是在古人的肩膀上爬,写生是面对着巨嘈杂的环境靠自己的天赋重新启点……”</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刘彭兄现在是越来越可爱了,朋友圈中,每每自谦且道箴言!其实传统或写生,做好都不易。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各类艺术遗存,沙里澄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巨人的肩膀”已属不易,更何况,吹尽黄沙,寻到自己的路,尤其繁难,可敬!所以,我回复说:“画到极处,各得乾坤,遂心应手,其乐无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保定收藏协会执行会长崔庚前昨儿留言“胸中有丘壑”,我回了一句“画上展乾坤”,并说:“咱俩凑成一对,正好可以送给继平。”崔老弟说“同意!”1996年写《行者继平》,极言其“直着嗓子唱着歌,走过太行的角角落落,走过江南的山水古镇,走过黄土高原的坡坡,走过西北沙漠的丘丘,朝拜过藏教寺院的朝圣者……”,归来后,又一次次在保定艺术界掀起关注写生的热潮。1990年,他在辗转苏州、杭州、黄山写生回来后,不但出了《白描写生技法》,而且在当时的保定市工艺美术大楼搞了展览,其中一个板块就是他的白描写生画稿,引起轰动,已故《保定晚报》副总编韩克定先生撰文《画展走出康乐宫》,予以热情洋溢的呐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去年夏天始,继平又再次掀起了一波写生热,参与者众,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其间,最让我心生感触的是老友张智慧,厚积薄发的老兄,就如“飞机上放风筝,出手就很高”,一幅幅写生作品,温文尔雅,亲和可人。智慧兄是又一位我极钦佩的哥们儿,1999年写《智慧的智慧》,曾经感慨智慧兄的才与画“就像水下莲藕,波澜不惊,却一节节扎实的生长。”这次写生却石破天惊,掀起了波澜。</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想当初和继平、智慧、刘彭三位老兄一起搞画展的时候,他们仨都已是成名的青年画家,能带我玩儿,是对我的提携。后来,我耽于政务,而他们却骥骥绝尘,我只能痴痴地看他们的背影。而今,虽难再向背,可有他们在前边儿晃,我就有前进的动力和目标。</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3.写风情</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前两年,同学老是问我:画里的房子为什么非得画在山顶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事实上,过去山里的老房子真的多数建在山顶上。</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度量住在山里古人的心思,九省通衢、临江靠路,谁都知道,方便、体面、神气。除了所谓高人隐士、和尚道士等这些号称“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有谁情愿住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呢!说白了,都是因为无奈。</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得不说,住到老深山的古人,绝大多数是为了“避难”,早到“为避秦乱”的桃花源人,晚到现在已经大名鼎鼎的“郭亮村”人,莫不如此。既然是避难,肯定要往人迹罕至、人迹难至处,越险越远越安全,所以,郭亮村人就把自己挂到了绝壁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躲完“人祸”,还要躲“天灾”。古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远不如现在,而且,过去,雨雪等自然灾害比现在还要多。就拿我们身边的太行山来说,“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旱涝冰雹年年有,十年九灾使人愁。”所以,为安全计,房子也不能建到山谷河泮,那样,很容易被洪水或泥石流吞没。事实上,直到现在这种事好像年年都有发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会儿不像现在,动辄就是车啊辆的,肩挑手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倘若有驮驴驮马,已是阿弥陀佛!因此,只需人行的路,哪怕是一级级石阶。由此,躲避“天灾人祸”的古人,不仅确保了自己的安全,也为山水画家制造了笔下的风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次在山里写生,晚饭后坐在河谷堤岸上,虽然酷暑,但山风吹过,仍觉凉意习习。夏虫在草丛中弹奏,有点乱,但动听。树林有萤火虫飞出来,在我们的身边跳舞,我是平原长大的,第一次见,惊喜万分。而王继平和霍君生却不以为然。老霍说,他们小时候会捉了萤火虫,把它们发光的“屁股”揪下来沾到眼皮上,去吓唬胆小的女生。</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月明星稀的时候,抬眼望去,大大的月亮,像银盘子一样沿着山脊慢慢滚,滚着滚着,就和山顶上一团昏黄的光遇到了一起,那是山顶人家窗里漏出的灯光,银的亮与黄的光,就如相熟的老友,交错盘桓,然后依依不舍的离去,一切,浪漫朦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时,耳边有一个旋律响起来——“半个月亮爬上来,咿啦啦, 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咿啦啦, 梳妆台,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咿啦啦 快打开……”</b></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王军云,牧斋主人。喜文乐画好收藏,宅于一室,牧山牧水牧身心。所好皆出本心,每有所获,欣欣然,淘淘然。献于诸君,倘博一笑,幸甚;若得共鸣,幸莫大焉,或曰阿弥陀佛,同道同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