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小序》:苏轼,字子曕,号东坡,宋,四川眉山人。宋代伟大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当过翰林学士等朝庭宰官,由于“烏台诗案”,得罪了朝庭,连续三次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苏东坡从绍圣四年至元符三年,居儋州前后四年。在此期间,他写过许多诗词,充分表现了他在儋州时的思想生活,所作所为,这些作品对于研究他的行蹤轨迹和人生历程,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从今天开始,笔者拟挑选其中的极小部分诗词,书写成隶并作简单的介绍和简评,以飱读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首《定风波》词,是苏轼很有名的作品。其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谓千古绝唱,从古至今,所有喜欢唐诗宋词的文人墨客,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可以称作他的人生《咏叹调》。(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儋耳山》这首五言绝句,讲的是儋州的典型地貌。儋州旧时称儋耳,据说,儋州人的的耳朵特别大(估计是戴比较重的耳环,男女都戴,把耳朵拉得长长,显得特别大),所以称之为儋耳。儋耳山,是在儋州的北部地区三都,木棠,峩蔓交界的一片土地,即现在的松林岭。“松林晚照”是旧时的儋州八景之一。这里是一片死火山口,周围全都是“牛肝石”,红颜色。苏东坡来到这里,感到这里地貌很特别,便写了这首诗,他这首诗的构思也很特别,第一句用“突兀”,表现到处是奇形怪状的石山,第二句是说在别的地方少见到的。第三丶四句,笔锋一转,浮想联翩,说这些石头,全是女媧练五色石补天多余而留下来的。多么丰富的想象,世人都称:绝妙!(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苏轼《倦夜》这首五言律诗,写的大概是东坡初贬儋州时的心境:长夜难眠,身处孤村,闻到犬吠和蟋蟀的叫声,难免感到孤独。想想自己已经年迈,却要在蛮荒之地度过余生,多少有些伤感。虽然,现在还挂着个“琼州别駕”的小官头銜,但那都是虚假的。(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被酒独行》,七绝,是苏东坡喝酒之后,独自一人回家,写了三首,这是其中之一。这首诗非常朴实,生活化,很形象,很通俗。描述他从几个黎姓朋友家喝酒后,带醉回家,半醒半醉,山村羊腸小道,尽是竹刺藜梢,一步步都很艰难。况且,还要一边寻找牛屎认路,才𣎴会走错,因为他的家在一座牛栏的西边再往西走。他的这个家,大概就是桄榔林的那个五间茅屋桄榔庵,它在城南的桄榔林里,是个十分偏僻的地方。足見当时苏东坡过的生活非常艰苦。(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这首七絶,是《被酒独行》之第二首。从诗中可以看出,此刻,苏东坡的心情已比较平静,他与当地百姓,已经开始融合,孩童们吹着葱叶迎送他,表现出十分親切,面对这一切,他对天涯的印象也开始转变,不再在意这块蛮荒之地的可怕,觉得这里倒像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你看,溪边风乎舞雩的情景,他们不是也和别的地方一样,也在唱歌跳舞在向天祈愿过风调雨顺、和平安宁的日子嗎!“口吹葱叶送迎翁”,非常生动,吹葱叶是当地孩童的一种游戏,用寸许长的葱管吹奏,其声如嗩呐。(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此七绝,是苏轼《被酒独行》第三首。东坡贬儋州有些日子后,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觉得人老了,是无可奈何的。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百姓交往,他常在乡間行走。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妇,对着东坡说:“翰林呀,你当年的荣华富贵,今天不也只是一场春梦”,东坡听了,心里震动,他默默点点头。老妇随手送他一把扇子,转身就不见了,东坡不知道她的姓名,只好称她为“春梦婆”。春梦婆一句话,让东坡更加洁醒了:钱财权势,荣华富贵都只是过眼烟云,春梦一场。他看着手中春梦婆給他的扇,突然又想到:春梦婆让他經常摇摇扇子,心中淸凉,保持清醒。从此,东坡抛开一切杂念,豁达乐观,以朋友为伴,以诗酒为友,读书作文为乐。写了许多作品流传后世。虽然,上述只是传说故事,但确实发人深思。(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七绝《纵笔》共三首,这是(之一)。这首诗写得很风趣。由于儋州瘴气较重,苏东坡虽然到儋州已快一年,仍然不能完全适应这里的水土。时常染病,衰老很多,所以自称“东坡一病翁”。儿子苏过,是跟隨父亲到儋州的唯一一个亲人,他当然关心父亲,也知道父亲的身体状况,我认为苏过是为了安慰父亲,才说父亲“朱颜在”,东坡听了哈哈笑道:“过儿,你误喜了,那是喝酒以后脸红呵”。像是父子对话,表现出东坡此时虽然老迈多病,但乐天知命,虽然説是“寂寂”,但心情是相当不错的。(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纵笔》(之二)此诗开头两句,写场景很具体生动:苏东坡虽然早已乌纱不保,如今只是头戴乌角巾的平民百姓,但走在路上,村里的父老乡亲,还是要争相看他,一睹为快,因为面前的苏东坡是曾经在朝庭做过宰官(指大官)的稀客。不过,作为苏东坡,此刻却感觉到能同百姓在一起,心里多么愉悦,自己倒觉得是稀客不稀。诗的后面两句,一个极大的反差,写热闹过后冷清,当人群散去之后,苏东坡独自站在斜阳下的三叉路口,望着遠处的三三两两路人。反倒又显得自己孤单寂寞了,表现出一种不习惯的无奈心情。这首诗前热后冷,显得更加沉稳,从这首诗中,充分显示这个时候的苏东坡,已经同儋州百姓息息相关,打成一片,密不可分了。他在儋州还写了多首类似这种情怀的诗,如“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海南万里真吾乡”等。以后再作介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纵笔》(之三):开头笫一句“北船不到米如珠”,是一句很出名的诗句,记录了古时儋州的苦旱情景。在儋州的北岸地区,主要是三都、干冲,木棠,峩蔓等一大片地区,本来就是死火山口,土地贫脊,加上长年苦旱少雨,就连平日吃用水,都很困难。这里先说一故事,这里的小孩最怕剃头,因为沒有水,剃头时是光剃,刮得头皮很疼,所以一听说要剃头,馬上就跑,家长就在后面紧追,最后把小孩抓住了,按住头拿出剃刀,把头发很快剃光,小孩一点也不叫疼,原来經过一阵奔跑追逐,小孩已经滿头大汗,头发湿漉漉一片,所以剃起来就不再疼痛。此后,每逢剃头,大家便先去奔跑,叫做剃汗头。这虽然是故事,但足以说明儋州北岸地区旱情的严重,这里几乎寸草不生,成了不毛之地。这里的粮食,全靠对面的广西北海运来,海上通道,受台风影响,北海的粮船不到,大米比珍珠还贵,有时长时间得不到粮食,“醉飽萧条半月无”。苏东坡親身經受过这样的困苦生活。渴望能够一飽肚腹,所以,突然想到,明日是祭灶神的日子,同隔离的东主是好友,也许会得到他的酒肉赏赐。似乎有点“望梅止渴”呵。在儋州,粮食是当时困扰民生的重要问题,除了干旱是一个原因,当地人民不諳农亊,是更主要的原因,因此,苏东坡开始关心当地的农业生产,想到向当地人传播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在儋州三年期间,他先后写了六首《劝农歌》。所以,苏东坡在儋州,不仅传播了中原文化,也介绍了中农的农业耕作技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汲江煎茶》,是苏东坡在儋州,自到江边钓石上汲江里流淌的“活水”,回去用“活火”(猛火)烹煮。“大瓢貯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他用大瓢舀水,像把江里的月亮也舀起倒进缸里了,然后用小杓将水舀入煮茶的陶壶中,看着茶煮开了,冒着白气,茶脚翻滚,茶香扑鼻,还听到似松涛沙沙响声。禁不住赶快把它喝下肚…茶喝完后,仍然在回味,安静地坐在月夜,静听着逺处打更的声音,啊,夜深了!写出了全过程。就是一幅月夜汲江煎茶细品的全景图。从而表现了他此刻心如江水一般的平静洁净,悠闲恬静且带有几分喜悦似是孤芳自赏的心境,一切烦恼似乎早己抛诸脑后。 他汲水的这条江,应该就是北门江,北门江是儋州一条比较大的河流,它从长坡上面一直流下来,經过中和镇,流入大海。东坡父子,就住江边不逺处,可以汲清澈江水烹茶。 一九五八年,我在东坡书院住了一年,东坡书院就在北门江边,我们在的时候,书院到江边,只隔著一个甘蔗園,夏日的黄昏,我们經常穿过甘蔗園到江里游水洗澡,北门江是一条沙底河,河底全是白白净净的细沙,所以江水特别清澈透亮,用这种水来烹茶,当然是非常难得,非常理想的了,当为一种享受。在东坡心目中,诗酒茶是他生活中的“三宝”。他一生写的有关酒和茶的诗不少,这首写茶的诗,则是许多人喜欢读的其中一首。</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撷菜》,又是一首描写苏东坡日常生活的诗。苏东坡早年崇敬李白、杜甫,这对他诗词写作,有过很大影响。但烏台诗案之后,失意京城,四处放逐,人生道路发生了极大改变。慢慢的他从崇敬李杜转为更加祟拜东晋的陶渊明,甚至认为陶渊明胜过李杜,尤其是最后贬至儋州,几乎就是在学陶渊明。在这期间,他写下很多“和陶诗”,(即步陶诗韵写的诗),这些诗占了他在儋州写的诗的大部分。而生活上也想步陶渊明的后尘,向往田園生活。 旧时的儋州,重渔轻农,上面说过,粮食主要从广西北海运来,本地人最多种些薯丶芋之类作物。而蔬菜根本是从来没人种植。 可能令人难以置信,我们一九五八年到儋州,最不习惯的是没有菜吃,那时市场上是没有瓜菜卖的(包括那大),偶尔供销合作社从外地釆购运进一些蔬菜,但时断时续,数量极其有限。有时,甚至蔬菜比鱼等还宝贵。我们就亲身经历过,买蔬菜一定要搭配买鸭子的亊,(买一斤青菜,同时要买一个鸭子。因为儋卅养鸭多,夏收之后,大量鴨子上市,供销合作社要收购,收购了太多的鸭子,销不出去,所以想出这个办法)儋州、那大市场上能买到蔬菜时,是六十年代才开始的亊。 回头再说苏东坡,他来自中原,到儋州没有菜吃,当然扱不习惯。后来他想起自己种瓜菜等农作物,一方面为了自力更生,另一方面为了推广种菜,苏东坡向王参軍借了北门江岸边一块地,和儿子苏过,自己种菜种瓜种菜,学着陶渊明“带月荷锄归”。我曾經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日出躬耕北门畔”,指的就是这件事。《撷菜》前两句,写菜地瓜菜茂盛的情景,苏东坡说,从此,他们再不缺菜,有时晚上喝醉酒,还去菜地撷菜,煮菜解酒,感到“味如玉膏”、甚至“虽梁肉(腊肉)不可及也“。后两句说,既然瓜菜如此鲜美可口,又何苦天天大鱼大肉呢,发出对那些富人奢侈生活的厌惡和讥诮,表现了他甘于淡泊素朴的感情。(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题黎母山》,黎母山是在海南岛的腹地琼中县境内。苏东坡被贬海南时,还挂了个“琼州别駕”小官的虛名,主要生活在儋州,但在琼州各地,他也可以到处走走,他曾經到过府海,府城的五公祠,其中一个苏公祠,就是为了纪念他的,他也曾經到过崖县,在崖城与馬岭之间的海边,留下了“天涯海角”四个大字。他对海南的自然环境丶风景名胜区,多有赞赏,写过多首写景诗。他也曾到过澄迈。而《题黎母山》这首诗是元符三年,儋州的学子陪他到黎母山游览后写的。苏东坡到海南后,常常听说当时的汉人统治者把黎族生民视为野人,对黎族百姓多有岐视欺压,苏东坡对此异常愤怒,对当局诸多不滿,对黎民百姓深表同情,他认为各民族之间应该平等,和睦相处,在此之前,他就曾經写过“咨尔汉黎,均是一民”的诗句,他和黎人一起喝酒,又写下“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描写黎汉一家人的诗句。最典型的,是他与属于黎族的黎子云四个兄弟,结交成了知己,常在一起飲酒论诗。那个时代的苏东坡,能有民族平等的思想,如此开明包容,确实难能可贵。他这次到黎母山,亲眼目睹黎母山巍巍高耸,雄伟秀丽,云雾缭绕,美若仙境,十分赞叹。传说中,黎母山是黎族的诞生之地,黎人之母也。所以当即写下《题黎母山》这首诗,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赞美这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过许多人才,肯定了黎族的功绩,进而表达了诗人寄望民族团结,黎汉一家的愿望。黎母山的山顶石壁上,曾经有苏东坡这首诗的手书石刻,现在己经被廢。所幸的是苏东坡九百多年前的願望,新中国成立以后,终于得到实现。所以,我们今天读这首诗,觉得更有意义。(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澄迈驛通潮阁(二首)》,这二首诗,是苏东坡得到朝庭重新安置亷州(今亷江)的旨意之后,离开儋州前往大陆,途經澄迈的驛站暂住时写的,表面上看,两首诗都是写通潮阁的景色,但细读起来,可以看出苏东坡此刻的复杂心情,用现代语翻译,第一首是说:倦居他乡之人,听到归乡之路仍然遥远,怀着愁绪独自行走,突然发现眼前有一座高阁俯视着跨水长桥,我的视线只迷恋地隨着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而移动,不知不觉中,晚潮悄然而退,只剩下一片青葱的树林渐入暮气之中。写景抒趣。第二首是说:我余生已不多,势必将老死在偏僻的海南荒村了。沒想到天帝会派遣巫阳来召还我的游魂。站在髙阁上望高飞的鹘鳥逐渐消逝,在广漠天空与苍莽原野相接之处,而地平线连锦起伏的青山犹如一𢇁黑发,那里可正是中原故地啊。写景抒情。两首诗合起来读就可以读出他复杂的心情,他原本认为,自己年已老迈,余日无多,今生必将老死海南这个蛮荒之地。在海南生活了几年后,慢慢习惯了,同百姓相处极好,细可以说已经喜欢上了海南,曾表示““老死蛮荒终不悔”,也作好了“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充分思想准备,现在,朝庭忽然召他北归,感到十分意外,似梦非梦,似疑却真,又愁又喜,既有些舍不得离开海南,但又眷恋中原故土,苏东坡就是带着复杂的心情,于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回北归,结束了三年的海南流放生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别海南黎民表》,这是苏东坡在儋州写的最后一首诗,是向海南人民告別,诗写得坦然、坦诚丶坦白。在我看来,苏东坡有一种生性通达、开朗的性格,他一生政途坎坷,累遭不测,虽然难免一时想不通,但很快就能调整过来,他不是“小人常戚戚”,而是“君子坦荡荡”。他为官四十年,放逐三十载。一般人是很难接受这种现实的,但他却坦然面对。第一次被贬湖北黄州,在东面的山坡上垦荒种地,干脆把自己的名号叫做东坡。第二次贬广东恵州,也说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今生长作岭南人”。第三贬儋州,开始心灰意冷,三年后,唱出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苏东坡对三个放逐他的地方,没有反感,甚至把它当作功业,他曾經说“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儋州又对他影响最大。三年里,苏东坡为儋州做了许多好亊,最突出的是设坛讲学,教化子民,传播中原文化,介绍中原先进耕作技术。而反过来儋州对他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有很大帮助,他刚到儋州非常艰难,穷愁潦倒,快要倒下去了,是儋州人民把他扶起来,“居无室“,大家动手帮他搭建了五间茅屋,“吃无粮”,这家送薯送芋,那家帮这帮那,这使他非要感动,“交无友”,变成与黎民百姓打成一片,他經常走村串户,男女老少都喜欢同他親近。他同书生黎子云的几个兄弟,更是情同手足,东坡是經常是他们兄弟家里的坐上客,在一起飲酒和诗。我曾經写过一首诗,最后两句“莫道天涯山河遠,海角黎家最多情”,苏东坡也曾评价海南民风“风土极善,人情不恶”,所以,后来他已經喜欢上海南了,他在一首诗中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意思是说以后谁要写地方誌,记住海南才是我的籍贯所在。这次告別海南北归时,“有十数父老皆担酒饌,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并曰:此回内翰相别后,不知何时再得相見”。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东坡感动不已!所以,这首送別诗,一开头又喊出了“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说自己本来是儋州人,只不过是寄生在西蜀,即四川。整首诗充满激情,最后两个句“知君不相见,欲去且少留”,说这一别再也不会相见,要走了,还想多留几步,难分难舍!据悉,这首诗是写给黎子云的,是想通过黎子云向海南人民表达深厚的告別之情。(简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苏东坡在儋州写的部分诗词,今天介绍到这里,暂告一段落。苏东坡在儋州三年,著作甚丰,仅是诗词就有一百多首,要想全面介绍,那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项艰巨工程,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已经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这些天,我选择了一百多首诗中的十五首作了简略的介绍,算是开始打开话题,就连“抛砖引玉”也还够不上,只是希望能引起有心人的注意,重视这个课题挖掘研究,只此而已。中国研究苏东坡的人甚多,有许多是专家学者,据知,在国内举办的多次“苏东坡学术研讨会”,收集的论文多己编辑结集出版。可惜的是,苏东坡在儋州的研究,还比较零星,未能成为专著。在下认为,苏东坡在儋州,虽然只有三年,但对于他的人生历程,有着重大影响。“问汝一生功业,黃州惠州儋州”,而儋州占有更加重要地位。出一本苏东坡在儋州写的诗词解读的书集,是很有意义的,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附录:《东坡书院感怀》 作者南陀,曾在儋州工作多年,后调任广东省文联秘书长,一九八九年侨居美国,曾担任三藩市中美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近年来,他和家人曾先后五次重访儋州,参谒东坡书院。下面是他和家人参谒东坡书院的部分照片和一首旧作和书法”。</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2008年与家人到儋州东波书院参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 2011年与家人到儋州东坡书院一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