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中山陵左右两边有几处民国要人的墓葬:廖仲恺何香凝墓、谭延闿墓和邓演达墓。</p><p><br></p> <p>廖仲恺何香凝墓为中山陵著名的附葬墓,人称“小中山陵”,因为此墓的设计者与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同一个人——著名建筑师吕彦直。</p><p><br></p> <p>廖仲恺(1877-1925),广东归善(今惠州市)人。生于美国的华侨家庭,少年就读于美国,后辗转就读于国内和香港、日本。1905年秋,与夫人何香凝在日本一同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追随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全力帮助孙中山北伐,次年又积极支持孙中山确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参与了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他先后出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要职,是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之一。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他继续贯彻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受到国民党内部极右派的仇视和嫉恨,于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年仅48岁。</p><p><br></p> <p>何香凝(1879-1972)是廖仲恺的夫人,广东南海(今佛山市郊)人。1902年,她抛弃了富裕生活,去了日本追求新的生活。次年与廖仲恺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很受孙中山的器重。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出任国民党妇女部长和中央执行委员。1949后,她先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p><p><br></p> <p>廖仲恺原先被安葬在广州,为了表彰他在国民革命和辅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国民党中央政府决定,将廖仲恺迁葬于南京中山陵附近(1935年)。1972年何香凝病逝于北京,遵其遗嘱,与廖仲恺合墓。</p><p><br></p> <p>第二处是谭延闿墓,位于灵谷寺东北侧。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曾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和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是民国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谭延闿曾任参议院院长、民国革命军第二军军长,1927年后又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1日在南京参加军事检阅,中风去世。</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此原为清咸丰朝肃顺王墓前的石狮</span></p> <p>谭延闿墓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关颂声、朱彬和杨廷宝于1931年设计,1933年落成。谭墓充分利用泉石著胜、林壑深秀的自然条件,倚山构筑成曲折幽深的墓道,巧妙布置成具有园林风格的墓园,在陵园建筑史上很有特色。</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此花坛为圆明园遗物</span></p> <p>谭延闿墓起于"灵谷深松"石碑,向墓地方向行约 20米,为第一道石牌坊。400米长的甬道尽头,有一小石桥,过桥便是墓前广场。广场四周古木参天,树荫蔽日,清静幽雅,极具山野之趣。墓道路边有一个牡丹花坛,经考证,是圆明园流散文物。墓前华表、石狮和花盆,汉白玉雕制,纹饰精美,原为清咸丰朝重臣肃顺墓前旧物。民国初期,被北平一古董商收购,后来又被当时的古物保管委员会查扣,赠献谭墓。</p><p><br></p> <p>谭延闿擅长书法,尤其是精工颜体,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中山陵碑亭内巨幅石碑“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和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都是出自于谭延闿手笔。</p><p><br></p> <p>邓演达墓位于灵谷寺旁。邓演达(1895-1931)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中国农工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和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是三民主义的捍卫者,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英勇斗士。大革命时期,他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八一"南昌起义,邓演达是革命委员会委员之一。</p><p><br></p> <p>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曾著文谴责蒋介石,并与宋庆龄等人一起展开反蒋活动。1931年8月在上海被捕,11月29日晚被秘密处决于南京麟麒门外沙子岗,年仅36岁。邓演达牺牲后,当地群众冒着风险将其遗体掩埋。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的革命功绩,由国务院拨专款修建了烈士墓园,1957年,迁葬于此。1981年,国家再次拨款修葺了邓墓。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还撰写了邓演达烈士的革命简历,镌刻在墓碑的背面。墓前花岗石墓碑上“邓演达烈士之墓”是何香凝所书。</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年7月12日</p><p><br></p> <p>附:谭延闿书法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