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慰问信</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习武报国不忘初心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解甲归乡牢记使命</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 <p>致后字313部队复转战友 </p><p>中国人民解放军</p><p>后字313部队</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亲爱的战友们</b></p><p><br></p><p>大家好!</p><p><br></p><p> 一年一度的“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在欢庆这个光辉节日的日子里,我们向原后字313部队的各级首长、战友送上真诚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礼!</p><p><br></p><p> “八一”是个响亮的名字;“八一”是面鲜艳的大旗;“八一”是段辉煌的历史;“八一”是支雄壮的大军。</p><p><br></p><p> 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骄傲——我们曾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名战士;我们有着一份集体的光荣——我们曾是313部队中的一个老兵。</p><p><br></p><p> 是部队的熔炉炼出了我们这块块好钢,是习武的校场给了我们克敌的本领和力量。从穿上戎装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懂得了为祖国尽忠是我们的天职。在脱下铠甲归乡后的岁月里,我们始终牢记着,我们依然肩负着战士的担当!</p><p><br></p><p> 为了这一神圣的使命,也为了这份不改的初心,解甲归乡后,战友们依旧心心相印,千里、万里没能隔断战友的相聚相逢。在欢聚的日子里,大家希冀能有聚合战友的一个不大的空间。有这么一爿小小的天地,战友们的情缘就有个归宿。</p><p><br></p><p> 于是,战友王苏南带领张家口的战友创建了“张家口战友老兵服务驿站”。驿站虽小,却有着哨所的职能、兵站的效用、班排的温暖、战壕的护佑。天南地北的战友,在这里得以团聚。家有困难的战友从这里得到帮扶。这个小小的驿站,已经成了我们313部队退转老兵温馨的家。它那暖暖的光热,随着战友的情义从塞外传递到了四面八方。</p><p><br></p><p> 也是因了老兵服务驿站的凝聚,让我们更加思恋我们313兵站、我们亲爱的老部队。就像父母健在时,儿女并不太在意爹妈的身世,待到父母故去了,儿女们才在思念中追忆起父母的一生一样,咱们对自己的老部队,多少也有着这样的愧疚。由于313兵站仅存在了8年,前几年战友们回部队省亲,在老495库的军史展厅,也没能看到完整的313兵站的历史。这不能不说是全体313将士的一个遗憾。</p><p> </p><p> “为自己的部队著书建史,让我们的兵站永载史册!”这一心愿越来越成为313部队广大官兵的一个情结。</p><p><br></p><p> 为实现战友们的这一心愿,张家口战友老兵服务驿站组织力量,编撰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313部队简史》一书,以此做为对老部队的纪念,及献给“八一”建军节的礼物。 </p><p><br></p><p> 为了编好这卷史志,战友耿双全查阅资料、深入调研、遍访老兵,对所有资料做了去伪存真、缜密考证等繁复的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辛苦编撰,在老部队各级首长和全体老兵的共同支持、帮助、参与下,此书终得以编撰完成。</p><p><br></p><p> 为了不给战友们增添财力负担,本书的印制通过请托朋友,用仅收取最低材料成本的“友情价”六千元印制了300册。即工本费20元/本。</p><p><br></p><p> 全部印制费用这样解决:王苏南个人出资1000元;任玉瑄个人出资1000元;老兵服务驿站支出2000元;每位战友购书工本费减半,即每人10元。</p><p><br></p><p> 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的“八一”不便聚会,就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313部队简史》一书,作为献给复转到全国各地的原313部队所有老兵建军节的礼物,也以此作为对张家口战友参军五十周年的纪念。</p><p><br></p><p> 请外地战友将本人现在的详细住址发给王苏南,以便将书邮寄过去。</p><p><br></p><p> 祝愿战友们身体健康、全家幸福!</p><p><br></p><p> 致以军礼! </p><p><br></p><p> </p> <p> 中国人民解放军</p><p> 后字313部队 </p><p> 张家口战友</p><p> 老兵服务驿站 </p><p> 2020年7月20日</p><p><br></p> <p>三一三部队简史编辑出版反馈</p><p><br></p><p>王莉</p><p>王彰站长女儿王莉(现住北京)发来的微信:</p><p><br></p><p> 我收到书就一口气翻阅了一遍,回忆录中的一些人和场景我都有记忆,司令部的参谋中有好几位我都熟悉。当年父辈们工作生活的313兵站虽然历史短暂,却是他们一生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我们从幼年到成人走入社会(军队)之前一段宝贵的时光,值得纪念。这本书的费用都是战友自筹的,非常感谢张家口战友!</p><p><br></p><p>郑子平</p><p>郑金玉参谋长儿子郑子平(现住山西太原)发来的微信:</p><p><br></p><p> 燕山叔:昨天晚上收到大作,认真的拜读,如饥似渴,感慨万千。后字313基地兵站,这几个字,在我的内心世界里,字字重千钧,因为,她的建立,侵注着父亲的心血,他的点滴进步,无时不刻牵动着父亲的心,父亲对这只部队的建立,废寝忘食。遗憾的是,总后的部队,都得到了913的牵连,据说其中还有些误会,主持军委工作的周付主席,下令解散了总后的各大部队。313部队,也因此撤销了。所以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军史等等,也无从得知了,好在有燕山叔,不辞劳苦,补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创了313的简史,令人感动。其他部队的军史,大部头的著作,看过不少,唯有313的这部简史,令我刻骨铭心,做为一个313的子弟,一个人民解放军战士,向您致以饱含深情的敬礼!顺致健康快乐!太原如有什么我可以代劳的事情,敬请联络。</p><p><br></p><p>张建国</p><p>313部队司令部张建国参谋(现住河北邯郸,当年来张家口接兵团成员)发来的微信:</p><p>313部队的老战友们,大家好!😄</p><p>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祝各位老战友节日开心快乐!首先感谢“313部队张家口服务站”的老战友们,你们辛苦了,你们不忘初心,不忘军营芳华岁月,牢记战友深情厚谊。为战友热情服务,捐钱、出力、献爱心。特别提出的是耿双全,王苏南,任玉瑄,及服务站的各位老战友,出钱出力,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编写313部队简史。更有耿双全,宋国兴老战友,为编写简史不辞辛苦,搜集部队有关资料,负责联系印刷具体事宜,付出了自已的宝贵时间。谢谢你们了!为你们点赞!向你们致敬!让我们永远记住老战友的深情厚谊吧!</p><p><br></p><p>高建中</p><p>713部队高建中战友(现住山西阳泉市)发来的微信:</p><p> 感谢“张家口战友老兵服务驿站”的全体战友!在建军93周年、咱们参军50周年之际,得到了咱们驿站真情的关怀和深情的慰问,让我们倍感温馨和激动!特别是双全等战友辛勤劳作,为我们编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三一三部队简史》珍贵的藏书,又让我们深感欢欣和鼓舞!在此,祝老兵服务驿站越办越好,祝我们全体战友节日快乐,健康向上!</p><p><br></p><p>席振国:兵站政治部席振国干事(河南洛阳)来微信:</p><p>你们张家口老兵服务驿站,为战友做了一件大好事。你们写的简史不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历史。而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因为你们知道,历史百姓是写不进历史的。好!因为指导思想正确。谢谢你们!</p><p><br></p><p>巨志忠:兵站司令部巨志忠参谋(现住陕西省周至县)来微信:</p><p>看《后字三一三部队简史》有感:人当了一回兵,就像土烧成了陶,永远不会再回到土。既便后来破成了碎片,但永远区别于土,每一个颗粒依然坚硬,依然散发着陶的光辉!而土,就算是捏成了形,涂上了炫丽的色彩,一旦受压,又回归松散,其间的差距,就是一炉火的历炼。</p><p>一一献给老战友和曾经当过兵的人!</p><p><br></p><p>王炜:</p><p>兵站政治部宣传科(现住山西太原)发微信:</p><p>《兵站筒史》收到,断续读完。因我左眼基夲无视力,靠600度老花镜看很费力,所以只能慢慢读。这一读,让我激动了三天。老战友挥笔写出《兵站简史》,可见其费了多少精力,才华和热情。这部佳作将为后来者研究军事后勤保障工作提供最可贵的参考文献。我被双全弟的精神所感动,为将有这部《兵站筒史》所骄傲,为军中才子而自豪。同时,也为被当年埋没的风华所叹惜。 提点小建议:我们69年陕西兵是1968年底495部队去征的兵。69年3月6日前后到的太原,4月1日九大召开时发的领章帽徵。这个日期包括四川大邑那批兵的日期都有点不准确。没关系,因为时间隔了半个世纪,谁能记那么清呢!</p> <p>李世彪</p><p>美篇看到了,这是八一建军节前听到的最珍贵,最有收藏价值,最是战友温情动魄的一部简史,谢谢耿双全战友,宋国兴战友,任珏暄战友,朱东良战友的辛勤付出和努力!</p><p><br></p><p>黄居胜</p><p> 看了《部队简史》有感:军旅生涯虽然短暂却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把最有朝气和活力的青春年华畄给了军营。一段军旅生涯奠定了我们的事业基础,锻练了我们的意志和品质,造就了我们的人生走向。多少拼博,多少心酸,多少欢乐,多少回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青春无悔。忆往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现如今我们共同追忆军旅生涯叙说战友情谊。岁月的痕迹写在脸上,美好的回忆畄在心中。想起过去的峥嵘岁月多了几分豪情,回忆过去的趣闻轶事多了几分欢乐。梦回军营50载,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一起共享夕阳之美,同享天伦之乐,安享晚年之福。</p><p><br></p><p>王之琳</p><p>平铺直叙忆当年,真情实语也壮澜;天真无邪众发小,良苦用心王苏南。 谢苏南记寄简史🙏</p><p><br></p> <p><br></p><p>作者简介耿双全:</p><p><br></p><p> 1975年从部队退伍,先在张家口市拖拉机制造厂办公室任秘书,后调入张家口市委任政研室副主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曾选派到清华大学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退休前任张家口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曾任河北省哲学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家口市诗词协会文化顾问等。</p><p> 其撰写的五十多篇文章被国家和省级刊物采用,获评省优秀研究成果奖、优秀论文奖。曾主编《张家口文史》、《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知青岁月》、《中共张家口地方史》、《张家口大事记》、《张家口抗震救灾实录》、《张家口历史概览》、《政协委员艺术作品集》、《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等书籍。著有《笔耕集》、《知青岁月诗百首》等</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