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年轻学子对爱情的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在大学恋爱,有一起变老的,有痴情单恋或移情别恋的,也有因为毕业异地分配而泪哗哗分手的,就像一部部哀婉多情的爱情电影,甜蜜、唏嘘、离舍;往事如影,柔情如风。</p><p>        不过,在厦大恋爱或最终结婚的,毕竟是极少数。</p><p>        深圳阿雁总结说,八、九十年代,男生处级干部毕业占80%左右,女生可能更多。“处级干部”是别称,就是处男和处女。</p><p>        他估计的这个数儿,应该差不离儿,大学里毕竟挂单居多。</p><p>        多少男生,学习和成长期间没遇过青梅竹马,如今走出校门几十年,年近半百回首往事,无不感慨,甚至还有拍桌子跺脚的:假如再来一次青春,不憋屈,不负青春时光!要豪放地唱一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找个心爱的姑娘,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p><p>        ——都是阿伯的岁数,那份纯真,回不去了,该唱《老婆子你慢点儿往前走》了。</p><p>        即便再来一次青春,也不会有当年的幼稚、糊涂和迷瞪了。</p><p>       阿雁大学毕业属于“处级干部”,现在已是堂堂局级,回首往事总要嘟囔一句,“反正我觉得,大学那时拉了手,就要对人家负责,就应该结婚。”</p><p>        拉个手就非得结婚?</p><p>        由猿到人的漫长进化,手起了重大作用——没想到进化好几百万年,到了八十年代,手竟然还有502胶水的神圣作用。</p><p>        没恋人时,手是自己女朋友;有了恋人,牵手你就赶不走。</p><p>        手啊,手!</p><p>        成都的文庆小妹告诉我,那时上学到毕业,最好的伙伴是闺蜜。她发来当年班里女生合影,问我是否还记得其中的人。</p><p>        照片上,是一排青春灿烂的少女。只不过,拍摄于三十年前。</p><p>        我说,记得中间穿黑点裙和白裙的两个女生。</p><p>       她问我,“为什么记得她俩?”</p><p>        我说,“85年上大学,这俩女孩常去灯光球场跳舞。她俩总是自己跳,从不和任何男生跳舞,所以印象深刻。另外,她们去图书馆、食堂,也是二人结伴而行,好像整个厦大没男的一样。”</p><p>        她大笑说:“那个穿黑点裙的就是我!我们上学时,根本就不敢和男生跳舞!那时就觉得,上学就是上学,至于什么谈恋爱,好像很遥远。”</p><p>        厦门阿兰说,朦胧、害羞、压抑和不敢表达,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如果男生谈恋爱,兴许被当成流氓,当然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臭流氓;若是女生谈恋爱,会被同班同宿舍的女生暗地嘲笑不正经或不要脸。</p><p>        人言可畏——所以,你以为八十年代在厦大谈场恋爱容易?</p><p>        比战天斗地都难!</p><p>        别的不说,当时有校卫队。天一擦黑,几十号人兵分几路,专到操场、湖边、桥下等暗处角落,用强光手电搜索。</p><p>        这大概是最早的“城管”雏形吧。 那搜索功能,比百度、搜狗“强大”多了。</p><p>        可怜那些恋爱中的少男少女们,做贼一样东躲西藏。一旦亲嘴儿被当场捉住,轻则通报警告,重则逃不掉尼玛级的地狱或炼狱处分。</p><p>        上弦场的密林或海滩礁石中间?拉倒吧,都是校卫队重点盘查和拉网搜索之地,去那儿藏猫猫无异于羊入虎口。</p><p>        就算你俩严格自律躲过这些高风险,周围还有自觉不自觉做灯泡的:明明是出双入对的事儿,他(她)非要掺和,非要走一起,自己还觉得一点儿不别扭。</p><p>        女灯泡儿高举保护闺蜜人身安全的神圣大旗,所以男孩儿除了要给女友买单,还不得不“大度”地多花一份坐公交、吃饭、看电影的钱。无私赞助之外,想俩人偷偷摸摸单独待会儿,没门儿。</p><p>        春蚕到死丝方尽,灯泡成灰泪始干。</p><p>        难怪杜甫感慨地写“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想必当年杜工部谈恋爱,肯定有“灯泡儿”!</p><p>        大唐璀璨!</p><p>        ——也有灯泡儿转正的。</p><p>        87级福州阿兵和老乡小青恋爱,同班西北小伙子阿风是传信人。俩人即使在鲁迅雕像后亲个嘴儿,阿风也能起到瞭望哨儿的作用。</p><p>        阿兵小青三天两头闹别扭,也是阿风分别去劝。</p><p>        阿兵觉得阿风仗义,小青觉得阿风懂事。</p><p>        毕业时阿兵和小青携手回了家乡福州。阿兵讲义气,把本来要分回兰州的阿风,通过父母关系调到风和日丽的福州工作。</p><p>        又过两年,小青甜蜜地偎依着西北汉子阿风(你没看错),幸福地踏上婚姻的红地毯。</p><p>        阿兵呢,躲在湖东路与五四路东北角的福州温泉公园,一个人痛哭流涕地反思:啥叫灯泡儿转正灯神失业、啥叫永恒的三国演义。</p><p>        有个84级厦门男生特逗,上学时单相思,弄得百爪挠心。经过俩月激烈思想斗争,最终决定背水一战,在一个瓢泼雨天等到心仪的杭州女孩儿,然后狠下心上前搭话。</p><p>        眼睁睁看着姑娘没带伞走出风雨食堂,他蹑手蹑脚跟上去,想为姑娘递上手中的小雨伞。</p><p>        ——那支小雨伞,是省了半个月饭菜票,在中山路第一百货精挑细选的。买的那天,也是下雨,他没舍得用,而是把小雨伞精心放在包里,冒雨返回厦大。</p><p>        有一首闽南语歌曲《一支小雨伞》怎么唱来?——咱二人,做阵遮着一支小雨伞!雨越大,我来照顾你,你来照顾我!你我双人同心肝,甭惊风雨这呢大!</p><p>        他乍着胆子一步步走上去,可离姑娘背影半米多,他又哆嗦着犹豫了。</p><p>        咬了半天后槽牙,想起从小受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p><p>        “再憋着不说,我就算大脑发育不全!”他心里背诵熟读千遍的辞藻,努力压住“砰砰”直跳的心情,大步流星跨到姑娘面前。</p><p>        看着朝思暮想心爱的人,心里明明想好了要说的话,可嘴里的舌头却突然不听使唤了。</p>  <p>  鬼使神差开口就问:“这位同学,请问——风雨食堂怎么去?”</p><p>        话一出口就后悔了,我要说的不是这句啊!</p><p>        女孩莫名其妙,“你这不是刚从风雨食堂出来吗?”</p><p>        他顿时语塞,一下子愣住。</p><p>        人家姑娘奇怪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扭头冒雨走了。</p><p>        剩下那哥们脸色通红,在风雨食堂外垂头丧气,被大雨淋成落汤鸡。</p><p>        气愤愤扔了雨伞,孑然一人闷声到东边社喝了两瓶啤酒,然后大醉三天(好酒量)——第一次想象中轰轰烈烈的恋爱彻底失败。</p><p>        后来有人对他说,厦大男生追女生的“三不精神”,他只完成了两样:不怕苦,不怕死;但他没完成最关键的第三样儿:不要脸。</p><p>        客家人87级阿昌,身高1米56,细细的眼睛,还是一对肉眼泡儿,因此外号“阿泡”。他所在的宿舍和石井女生楼结成友好宿舍,他也偷偷看上其中一位美丽的水乡姑娘阿雪。</p><p>        心里七上八下折腾仨月,阿泡在众多光棍儿鼓动下,鼓足勇气给友好宿舍的阿雪打电话,直接约她去渔民电影院看电影。</p><p>        凌云楼101室电话值班员是一位刚到厦大的山区中年妇女,一听女生给102男生阿泡回电话,急忙从值班室出来,仰起脖子扯开嗓子冲楼上高层大喊:“102阿泡电话!”</p><p>        阿泡打着挺儿跑出宿舍,对阿姨吼道,“你在101,我就在102,咱俩同一层隔壁,别仰脖子冲八楼喊啦!”</p><p>        他迫不及待拿起电话,没想到对方爽快答应了。</p><p>        阿泡大喜,一蹦三尺高,兴高采烈地到厦大门口去等女神。</p><p>        他喜滋滋看着不远处的南普陀,庆幸自己摆脱了单身僧时代。</p><p>        等来等去,不仅阿雪来了,还意气风发带了同宿舍另外七名女生,并诚挚感谢他为友好宿舍买票。</p><p>        他有苦说不出,碍于面子,只得和八位娘子军一起到了渔民电影院,掏钱买了九张电影票。</p><p>        进放映厅时,他还心怀一丝侥幸。</p><p>        不料,他的座位是1号,而阿雪选的座位偏偏是9号,中间隔了整整七名女生。</p><p>        这下,阿泡心都凉了。</p><p>        坐他旁边的,是一位热情、身高1米86的姑娘,据说是厦大排球队的。</p><p>        他坐在女排队员旁,感觉自己像个孩子。女排姑娘和他说话时,亲切地低下头,而他只能仰脸去听。</p><p>        电影看了一半,阿泡觉得实在窝囊,便借口上厕所,自己像一泡尿一样溜了。</p><p>        ——信中冒起的爱情泡泡都没了,一泡尿算啥。</p><p>        他至今都记得那场电影的名字——《黑炮事件》,讲的是一位工程师因为一枚黑炮棋子而闹出的一场天大误会。</p><p>        阿泡自己,也因为电影票这么个“黑炮”事件,此后三年心有余悸,再没请过一个女生去看电影。</p><p>        他怕了,一旦约会,会叽叽喳喳来一群。</p><p>        ——唉,阿泡的黑炮——友好宿舍电影票。</p>  <p>  大二时,我们也结了友好宿舍。我在珍姐食杂店买了菠萝,又带了电炉丝,借着促进双边友谊的名义,一步步上了石井楼。</p><p>        电炉丝两块钱一个,用红泥烧成扁圆的砖瓦状,上面缠了一圈圈加热丝,极易漏电引发火情。</p><p>        记得当天为了展现绅士风度,在女生宿舍手忙脚乱插好电炉丝,放上装好水的大号搪瓷杯,然后笑眯眯把菠萝块儿放进去。</p><p>        没想到一聊天,就忘了菠萝的事儿。</p><p>        等到滚水从容器里溢出,我急忙手忙脚乱用抹布去擦桌子。那时溢出的水已浸过电炉丝,直接带了电:骤然感到手掌猛地一麻,之后被牢牢吸住,与此同时大脑一片空白,靠在桌边猛烈哆嗦起来。</p><p>        过了电的菠萝水又淌到地面,慌乱之中一脚踩中,于是脚被吸住,腿也不由自主抖动起来。</p><p>        上下都过了电,正在生死线上挣命,一位女生走进宿舍,奇怪地看着我,觉得这男生怎么大白天在女生宿舍跳上霹雳舞了?咋痉挛得这么像呢?再一看我脸色铁青,明显是“老太太摸电门——抖起来了”,知道是触电,顿时厉声惨叫。</p><p>        她这骤然一叫,引发满屋女生一阵凄厉尖叫,有捂脸的、有揪自己头发的,还有个叫“胜男”的女生,不知怎地竟死死揪住了和我同去的阿伟耳朵。</p><p>        这些能令牛鬼蛇神丧胆的声音和表情,简直比灼热电流更可怕。</p><p>        还好一位浙江女生,毅然拔掉电炉丝插销,才算救了我的命。</p><p>        再低头一看,一地的菠萝碎片,汤汤水水乱成一团。本来寻求浪漫爱情的我,此刻几乎小便失禁,已经半瘫着倒在地面。</p><p>        等我慢慢缓过神儿来,恨死了那个菠萝。阿伟呢,左耳朵被揪得通红,几乎快被扯下来了。</p><p>        这次联谊,我过了电刑,阿伟也被“女狱警”刑讯逼供了。</p><p>        从那天起,对所谓的“友好宿舍”和“进一步深化牢不可破的双边友谊与友好合作”,避之唯恐不及。</p><p>        85级会计系王国初同学来自江苏,有着宜兴人特有的坚韧、坦率和豪爽。</p><p>        那次我在厦大三家村办延安摄影展,国初当晚兴冲冲来找我,听我讲延安一路的见闻。</p><p>        我俩越聊越投机,索性到芙蓉八裘德·洛兄弟商店买了两箱啤酒,又顺了俩皮蛋,一人喝了一箱。想想那时真难,没冰箱、没冰镇,在闷热的宿舍光着膀子一瓶瓶灌常温啤酒,热得全身流汗,聊得热火朝天。</p><p>        裘德·洛兄弟商店也够倒霉的,每次被偷蛋,总是两粒。</p><p>        喝到半截儿,又呼啦啦来了一群其他系同学,挤在一起听延安万里行故事。</p><p>        那天大家聊到深夜,后来都酩酊大醉。我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睡在三家村橱窗下;国初呢,也记不起自己怎么上的六楼,因为睡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楼过道里。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声怒吼:“谁把六楼改成底层啦?说!”</p><p>        当年他报考厦大,也挺有意思。</p><p>        85年高考,先填志愿后考试。这一年北大东语系首创希伯莱语专业,并在全国招收40名学生,头两年在北大,后两年去美国学习,毕业后无条件分到外交部。</p><p>        那年北大在宜兴进行英语笔试和面试,国初顺利通过。北大老师叮嘱他,只要高考成绩达到北大最低录取分数线就可以了。</p><p>        本来胜券在握,但国初觉得,北大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圣殿,考虑再三,保稳第一,最后第一志愿报了厦大。</p><p>        放弃北大,他并不后悔,因为厦大招生简章的上弦场和建南大礼堂太宏伟、太美轮美奂,一下就勾走了他的魂儿。当然,想像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特区,也是吸引他的重要因素。</p>  <p>  有意思的是,高考成绩出来后,他考了533分,位列宜兴文科前三,远远超过北大录取线。</p><p>        这是他第一次和首都擦肩而过。</p><p>        在厦大,国初与同班一位女生结识(后来成了他的太太)。幸运的是,他没用电炉丝煮过菠萝水。</p><p>        他女友是朝鲜族,因此我们常和他开玩笑,说他娶了***姑娘;国初则豪爽大笑,说自己是和***定亲。</p><p>        那时,***人均年收入九百多美元,***三千美元。咱们呢,还不到三百。</p><p>        他和女友一起上课、一起读书、彼此照顾。</p><p>        毕业后,他被分到当时北京富得流油的知名大公司,女友则被分到一个部委。</p><p>        拿着分配通知书,在厦门的国初给家乡父母打了电话。</p><p>        电话那头,年迈的父亲哭了:一方面喜极而泣,儿子落户首都,这是村里乡里多少人几辈子也没敢做过的梦;另一方面,老人家也知道,自己儿子不能在眼前尽孝了。</p><p>        他带女友兴冲冲回家乡和父母告别。</p><p>        村里人轰动了,当年爱读书的状元郎小国初不仅要去紫禁城,而且还带回一位大学姑娘,也是去北京做官,可谓少年得志,一步登天。</p><p>        老村长有点儿文化,平生爱下楚河汉界的象棋,又特别尊敬读书人。此刻端了一杯酒,竟含泪给国初深深鞠个躬,一仰而尽:“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带老婆归故乡!国初将来兮当侍郎!”</p><p>        国初兴高采烈喝下这杯酒,顺眼一看,自己父亲正偷偷给母亲擦眼泪,而父亲眼神里,分明带了闪闪的一丝泪花。</p><p>        老村长意味深长地拍拍国初父亲肩头,“哭啥?孩子有出息,任他去!”</p><p>        父亲含泪频频点头。</p><p>        老村长又兴冲冲吟了首诗:“树色随山变,涛声入海遥。帝都明日到,快买火车票!”</p><p>        在家没休息几天,两个人来到帝都,国初兴冲冲去市中心的这家公司报到。</p><p>        他坐错一站,提前下了车。问北京当地人,人家都说下一站就是,走走就到了。他一想囊中羞涩,干脆走一站吧。</p><p>        哪儿知道北京一站地,和厦门的一站差别太大了。这一走,就是半拉钟头。</p><p>        满头大汗赶到王府井,公司人事部葛处长看了他的分配书,脸色一变,当头给他一记棒喝:“你干嘛——你怎么来了?”</p><p>        “学校分配我来的,这是报到证!”</p><p>        葛处长怔愣半天,神秘兮兮出去,半晌回来便脸色凝重地笑道:“你们系好像……可能……找我们要培养费。人,我们不要了!你走吧!”</p><p>       国初听了大惊,头脑一阵晕眩。培养费?不可能吧?</p><p>        他急得在葛处长办公室痛哭。</p><p>        葛处长很有礼貌地递给他纸巾,然后客客气气把他请出公司。</p><p>        与此同时,他女友到部委报到,也被告知名额已满,打发她到另一个部委试试。</p><p>        第二个部委的人事部负责人拿了她的分配通知书,不紧不慢用手指敲着桌面:“你看这上面分明写的XX部,没写我们部啊;再说我们两个部是平级的,XX部有什么资格要求我们部接收!解决不了!”</p><p>        他俩没想到这个结果,在一个地下防空洞改成的旅馆抱头痛哭。</p><p>        哭着哭着,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告别校园,是个大男人了,便劝慰女友说:“不哭啦,再哭就成阿妈妮了!(朝鲜语,大妈)”</p><p>        女友说:“你自己都哭成阿扎西了!(朝鲜语,大叔)”</p><p>        他抹抹泪水,心里一片迷茫,嘴边咧出苦笑。</p><p>        女友看了更心疼,“不管多难,咱俩一起过难关!将来一起做阿妈妮、阿扎西!”</p><p>        从那时起,他俩每天坐公交听消息,折腾了一个多月。这期间,他们囊中羞涩,每天早餐午餐合成一顿:路边两毛钱一个的煎饼果子。</p><p>        国初心疼女友,每次多花一毛钱,给她买的煎饼里再摊个鸡蛋。但最后,往往是女友含泪把那个鸡蛋煎饼给了他。</p><p>        大口吞着煎饼,他的眼泪大滴大滴落在手上,落在煎饼上,又都流进心里。</p><p>        最后,两块钱一天的防空洞住不起了。热心的会计系师兄师姐让他们偷偷搬去黄庄宿舍,那里洗澡没热水,都是直接用自来水冲洗。</p><p>        他俩没想到,北京的自来水比拒绝接收的葛处长人心更凉,洗完后常常冻成一团打摆子。</p><p>        无可奈何之下,又给厦大打电话,决定返回厦门。</p><p>        上火车时,俩人兜里只剩三块钱,连托运行李的钱都没了。</p><p>        北京到厦门两千多公里,绿皮火车两天三夜,靠两袋方便面和白开水,总算熬回了厦大。</p>  <p>  火车刚进集美,他俩就哭了。</p><p>        国初还算幸运,系里把他重新分到厦门一个银行;而女友却错过了再分配机会,由于她从小学习日语,因此几经辗转,最后到了厦门一家中日合资公司工作。</p><p>        一个厦大会计系女毕业生,除去本身专业,精通朝鲜语、日语和英语三种语言,不简单吧?</p><p>        可惜啊!</p><p>        ——真替当年那个部委可惜。</p><p>        这是国初第二次和北京擦肩而过。</p><p>        前些天,我和三十年未见的国初通电话,他已做了银行高管。说起两次和北京擦肩而过的命运,他淡然一笑,说人生漫长,关键处就那么几步。错过了,人生轨迹就全然不同了。</p><p>        只是,当初那几步,尤其第二步,已经超出了他自己能控制的范围。一个刚毕业的农村孩子,在人生地不熟的首都,怎么能控制得了命运的摆布呢?</p><p>        我告诉他,没啥培养费,也许当初那位葛处长,耍了猫儿腻。</p><p>        他告诉我,也许吧,不过无所谓了。现在,他认定自己是宜兴人,更是厦门人。</p><p>        国初的儿子在厦门出生长大,两年前娶了一位地道的厦门姑娘。现在,国初已经当了爷爷。全家在一起,一会儿讲厦门话,一会儿讲宜兴话,其乐融融。</p><p>        他仍然那么热情和直率,言谈话语之间,流露出受过高等教育的睿智、大度和情怀。他爽朗地笑着,然后低沉着嗓音告诉我,最怀念当年北京的煎饼。</p><p>        他常常在想象中,把两毛钱一个的煎饼,刷层辣酱、洒上葱花,然后含泪吃到嘴里。在北京奔波挣命的那一个多月,他俩天天吃的就是这个。</p><p>国初说,那时他第一次来北京,两毛钱一个的路边煎饼,是他对北京美食的唯一青葱记忆!</p><p>        撂了电话,我的脑海浮现出一幅画面:三十年前,一名厦大年轻人,身后是老父、老母、老村长和无数乡亲们泪花闪闪的热切眼光。年轻人手里紧捏着那张报到通知书;而上衣口袋里,只有区区五十块钱。他站在葛处长面前,哗哗流泪。</p><p>        国初两人回厦门后的所有家当,就是两只破旧的手提箱,里面有几件衣服和厚厚的一大堆书。</p><p>        工作第一个月,他们整理了一下手头的现金:总共46.5元。</p><p>        46.5元,曾是他和她的全部积蓄、全部财富、全部起点。</p><p>        那时年轻的他,还有另外一笔终生陪伴他的无形资产:学历、知识、素质和相亲相爱的女友。</p><p>        昨天,我给国初转发了当年的闽南语歌曲《一支小雨伞》,国初给我回了微信,把最后两句改了改:你我双人同心肝,管他娘风雨不风雨!</p><p>        他对我说,当年幸好是俩人一起被退回厦大——假如一个留京一个退回,以后的感情会怎样呢?</p><p>        那时年轻的我们,真是渺小如蚍蜉,任凭命运波涛潮起潮落,任凭狂风呼啸东南西北。</p><p>        国初给我看了他和太太现在的照片。相片里,一位慈祥的阿妈妮,幸福地依偎在宜兴----厦门阿扎西身边。</p><p>        他们是厦大85级同班同学,一起经历了风雨,又一起慢慢变老。</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