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旅行三(纸)

写手阿敏

<p>  今天很早,黑师兄就在书房观摩起文房四宝,神导出现后也就直接用授课的方式讲解了起来。</p><p> 据《說文》記載:纸,絮一苫(音shān)也,“絮”是由破布及废蚕茧漂得的敝旧纤维;“苫”指用茅草编成的席,可供覆盖之用。</p><p> 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则漂絮取丝绵,漂絮完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漂絮次数多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古书上称它为赫蹏( 音tí 同“蹄”)或方絮。这就是有记载的最原始的纸。 </p><p> 纸在六书上属形声,字从糸,从氏。“氏”的原意为“基底”、“基本面”、“受物面”,“糸”指“植物纤维”,“糸”与“氏”联合起来表示“植物纤维(浆液)均匀铺摊在一块平底板上”。所以纸就是在平底板上摊晒压平形成的纤维浆液硬结层。</p> <p>  众所周知,造纸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推动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以往的教科书往往都写着中国的造纸术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但是后来经考古专家认定,西汉的“灞桥纸”这才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p><p> 1957年5月8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专家认定它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这说明我国发明造纸术的时间,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灞桥纸纸色暗黄,纸面较为平整、柔软,呈薄片状,有一定强度。鉴定发现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纤维,间有少许苎(zhù)麻。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毫米左右,绝大多数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数部位发现,亦观察到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它说明这种纸的原料经历了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过程,只是加工程序较低。</p><p> 在此之前,1933年曾在新疆罗布卓尔发现蔡伦之前的古纸,但未及化验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p><p> 1942年亦曾在内蒙古额济纳发现蔡伦之前的纸,但原发掘报告未作肯定断代。</p><p> 在此之后,1986年又在甘肃天水放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绘有地图的纸,有力地佐证了我国西汉时期就能造纸的论断。</p><p> 但是当时的纸张质量较差,不能用于书写,直到蔡伦制造出了优质的纸。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人,出生贫寒,十五岁入宫当太监,他认真学习成绩优异,初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较低者),后来因为拥立和帝刘肇登基,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和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地位与九卿等同,他又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他发现原先的纸既难以制作又不方便书写,就决心加于改造,在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基础上精制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这种纸以及造纸的方法也因此而得到推广。</p> <p>  为什么蔡伦造的纸能在民间普遍得到推广呢?</p><p> 从《后汉书》对蔡伦造纸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价格低廉的物料,这样造出的纸质轻,价格低、方便书写,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为纪念蔡伦的功劳,大家都叫这种纸为“蔡侯纸”。 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虽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作为技术革新者和组织推广者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纸的发明和推广,使人类可以不再用泥、石、木、陶、金属等材料记录文字或图画,也使古代大量信息得到传播和保存,对世界各种文明的继承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p> 公元2世纪到4世纪,是竹简、缣帛和纸张并用的时期,由于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纸张使用的比列也越来越大,慢慢成为文人不可缺少的写字材料广泛流传。</p><p> 公元404年,东晋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使纸的应用日益推广和普及。(考古发掘表明,西晋墓葬或遗址中所出土文书虽多用纸,然时而有简出土,但东晋以降,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全是用纸了。当时不但用纸抄写经史子集书及公私文件,佛教、道教的兴起也耗去大量纸张。如敦煌石室所楚这时期经卷多为佛经,其所耗纸量可能比抄写非宗教著作还多)。大大地促进了造纸技术的提高,造纸的原料更是呈多样化发展,各地纷纷造出许多具有特色的优质纸张。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又称鱼笺)、棉纸、网纸、麻纸等等。纸的普遍使用,不但促进了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而且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和汉字字体的变迁。在一片窄而坚硬的简牍上写字,笔锋受书写材料空间及质地所限制而不能充分施展。但用洁白平滑又柔韧受墨的大张纸上挥毫,情况就根本改观了。</p><p> 晋代之所以出现王羲之、王献之那样杰出的书法家,纸的普遍使用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晋以后字体由汉隶过渡到楷隶,直至形成如今通行的楷书,草书也因而得到发展,汉字字体的变迁也因用纸而引起,因为在纸上可以随心所欲地挥毫,没用任何限制。但是纸也有不足之处,即容易受驻虫(衣鱼)啃食。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代人又发明了染纸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来浸染纸张。浸染的纸叫染潢纸,着色发黄所以又叫黄麻纸,这种黄纸即有灭虫防蛀的功能,大大延长了纸的寿命。</p><p> 这时候的纸已完全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传至朝鲜、日本;我国将纸出口时有政策对造纸秘方进行保密。可惜在公元751年时,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p><p> 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1000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p><p> 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p> <p>  木头和竹子,草怎么变成纸的?</p><p> 现代造纸大都在大型工厂完成,一般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方法、化学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张。首先需贮存足够用的原料,并使原料自然发酵以利于制浆,经备料工段把芦苇、麦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产化学浆)或木断(供生产磨木浆),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内加化学药液,用蒸汽进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纸浆,或把木断送到磨木机上磨成纸浆,也可经过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纸浆。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通过筛选和净化把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据纸种的要求,用漂白剂把纸浆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着利用打浆设备进行打浆。然后在纸浆中加入改善纸张性能的填料、胶料、施胶剂等各种辅料,并再次进行净化和筛选,最后送上造纸机经过网部滤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并进行分切复卷或裁切生产出卷筒纸和平板纸。</p><p> 说到造纸,不能不提到污染,造纸有哪些污染呢?造纸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3类。造纸工业以水污染最为严重,用、排水量大(一般每吨浆和纸约用水300吨以上),废水中有机物含量高,生化需氧量(BOD)高,悬浮物(SS)多,并含有毒性物,带色有异味,危害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影响工农畜牧业和居民用水与环境景观。长年积累,悬浮物会淤塞河床港口,并产生硫化氢有毒臭气,危害深远。固体废弃物:有腐浆、浆渣、树皮、碎木片、草、草根、草末、含硅白泥、石灰渣、硫铁矿渣、煤灰渣等,它们侵占场地,沥滤出来的浊水污染水体和地下水源。噪声公害,也是造纸工业的一大问题。污染防治 可分厂内就地无害化处理和厂外废水处理两类。</p><p> 发达国家对废水中BOD5、悬浮物的控制,已有成熟经验,并趋向于加强厂内处理,减少厂外的二级处理。厂外处理也趋于区域性的联合治理,减少各厂的单独处理,并以该区域的环境容量作为治理的准则。对废气、废渣和噪声治理,也达到一定水平,而研究解决多种毒性物,特别是漂白废水中氯化酚类的慢性中毒作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蓄积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等成为重点研究对象。</p> <p>  纸的量度一般用开来表示,什么是开呢?</p><p> 一张完整的商品纸叫全开,尺寸为781×1086毫米,切对半叫2开,平均切成四份叫四开,还有 6开、8开、16开32开等。</p><p> 而在在书法和国画行业里,则是用尺来分大小,如:八尺(24800毫米×12900毫米)、六尺(18000毫米×9700毫米),四尺(13800毫米×6900毫米)等等,还有八尺对开、六尺对开,四尺对开、四尺三开等等分法。</p><p> 国外普遍使用另外的方法,比如常用的打印纸就分为A系列、B系列和C系列,幅面规格为A0的幅面尺寸为841毫米×1189毫米,幅面面积为1平方米;B0的幅面尺寸为1000毫米×1414毫米;C0的幅面尺寸为917毫米×1297毫米,幅面面积为1.2平方米;复印纸的幅面规格只采用A系列和B系列。若将A0纸张沿长度方式对开成两等分,便成为A1规格,将A1纸张沿长度方向对开,便成为A2规格,如此对开至A8规格;B0纸张亦按此法对开至B8规格。</p><p> 宣纸的传说。</p><p> 说完了造纸术,接下来我们要来说说文房四宝里的纸了。这种特殊的纸叫宣纸,凡是写毛笔字或画国画,必须用宣纸。宣纸诞生于隋唐时期,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父画像和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有一次,他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他就试着用这种檀树皮来造纸,经过多次试验,加入了长稻草、杨桃藤汁等不同原料,终于造出了宣纸,到唐代时盛行开来,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宣纸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nbsp;。</p><p> 宣纸的生产过程由140多道工序组成,工艺十分复杂繁琐。原料为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树以两年生为佳,春季长叶芽前砍伐;沙田稻草因草杆长,纤维细腻被选用为主要原料之一。青檀树砍伐后需要蒸煮至少12小时;蒸煮好的青檀树就可捞出剥皮,由于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这道工序基本被家里的长辈来做了,一捆约50-60根,工钱为2元,长期做这个的手指甲都会脱落,很辛苦;沙田稻草和青檀树皮人工挑至山石滩上,经过8-14个月日的晒雨淋将其内在的杂质和色素去除;自然脱色好了后,将其运回,手工将里面的杂物剔除;石碾捶打,千锤百炼下,原料将变成浆状;青檀树皮和稻草浆均匀混合,这里两者的比例会构成宣纸的韵墨层次和拉力;捞纸,两个人合力操作,讲究配合,否着纸会破或者纸张厚薄不均匀。捞纸掌帘,浆覆盖在纸帘上的纸膜巧妙的剥下,合在一起;晒纸,烘培房中温度都在50度以上,冬天都光着上身,想象一下夏天的辛苦。晒纸需要将纸膜摘下,用松叶刷刷到烘培墙上,再这里会产生手工宣纸唯一一个辨别的地方,宣纸的背面会有松叶刷留下的刷痕;检纸,晒干的纸运到检纸房,每次翻开一张宣纸,检查正反面有无褶皱、破顺。有的剔除直接报废。剪纸,按宣纸尺寸裁剪。一般一次剪50张,因为宣纸按刀为单位算的,一刀为100张,剪纸一下为50张,一刀就要剪两次,购买的宣纸中间有个痕迹,俗称刀口。</p><p> 宣纸的分类:宣纸的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等。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熟宣更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半生半熟宣具备生宣的部分吸水性和沁水性又有熟宣的可控性,适合书法创作或者初学者。</p> <p>  什么是好的宣纸?</p><p> 古人有诗云:“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鲁迅也曾经这样赞扬过宣纸:“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温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是最理想的纸。”短短几句话,就将宣纸的优势和盘托出。</p><p> 宣纸作为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纸,有易于保存、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等特点,被视为千年寿纸。宣纸的制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达2年之久,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由于生产条件艰苦等原因,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愿意学习这门技艺了。除此之外,宣纸的原材料青檀皮需求缺口不断加大,原料价格上涨。种种原因叠加,使得这份古老技艺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所以就出现了千金难求一纸的情况。 据了解,宣纸尤其是红星宣纸,其价格每年都在涨,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还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因素导致宣纸的价格年年上涨,特别是陈年宣纸如今已经成了收藏品,5年涨4倍,如产自上世纪70年代的一刀陈年老宣纸,现今的价格可达4万元,最贵的特皮二丈宣纸甚至达16.94万的高价。普通宣纸近也跟风涨价,每年涨幅在15%左右,真可谓洛阳纸贵,存钱不如存宣纸。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