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佩于鲍叔的胸怀

阿德哥

<p>2020年高考作文中有一道题是关于【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齐恒公和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在用人、荐人、为官为人中的胸怀和气度的故事。</p><p><br></p><p>现代人把好的朋友关系称为“铁一样的哥们”,而形容交情深厚的“管鲍之交”的典故就出自管仲和鲍叔牙。</p><p><br></p><p>古往今来称颂明君好官选人用人的标准,叫“内不避亲,外不避仇”,或者叫“知人善任”,齐恒公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p><p><br></p><p>齐恒公和管仲、鲍叔三个人,有一个让人欣赏和敬佩的共性点,就是胸怀宽广,一心为公。</p><p><br></p><p>用人出于公心,连自己曾经的对手、甚至是有“夺命之仇”的人才都敢用;荐人出于公心,举荐比自己优秀的人当上级,甘心情愿当助手;做事出于公心,为了齐国兴盛,放弃前嫌,为明主竭尽全力竭尽所能。</p><p><br></p><p>从为官和识才用人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人,都值得赞赏,而从为人和气度的格局来说,我更敬佩的是鲍叔牙,毕竟,齐恒公的胸怀与他的“皇位”有关,管仲的贤能也或多或少包含着“知恩而报”的“私情”,而只有鲍叔的气度才是最纯粹的为人为官之德。说鲍叔在胸怀度量上是“千古一人”恐怕也很少有人会有异议。</p> <p>管仲曾经感叹:“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p><p><br></p><p>管仲不是圣人,甚至有些“小人”般的缺点,鲍叔却是竭力为其说好话,维护他的形象。</p><p><br></p><p>据史料记载,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一点。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完全是因为爱惜管仲这个人才。</p><p><br></p><p>这样的情谊才有了“管鲍之交”的千古佳话传颂于世。</p><p><br></p><p>后来,鲍叔跟着公子小白,护驾救驾有功,小白成了齐国国君。而管仲跟着公子纠,争位失败,还射过小白一箭,只得逃亡它国避祸。二人的命运与际遇,本该从此天壤之别。鲍叔却向小白竭力推荐管仲为相,做自己的上司,自己甘愿做“绿叶”辅佐。</p><p><br></p><p>这样弘博的胸怀,历史至今还有第二个人吗?!似乎还没有出现。</p><p><br></p><p>照现代人的俗话,如果鲍叔贪恋权位,忌贤妒能,趁机进馋言,甚至除掉管仲,哪还有什么管仲的什么事,或者说哪还有什么“春秋首霸”。</p> <p>“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古今哲人们的感叹。</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而令我感慨的是:管仲常有,齐恒公也偶有,但鲍叔很难有!!!</span></p><p><br></p><p>譬如世人,多少人在利益面前,暴露出来的自私丑恶的一面,多如牛毛,令人发指。有的为了上位不择手段,上位后就六亲不认;有的只要有利益冲突,就痛下杀手,不给别人留后路,也堵了自己的后路;有的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自己能,当面好话说尽,背后暗捅刀子,宵小技量无不用之不竭。</p><p><br></p><p>譬如历史上的那个李斯,害怕秦王重用比自己强的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害死了韩非子,又参与赵高的阴谋,发动“沙丘之变”,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最终还是死于赵高之手。</p><p><br></p><p>而李斯之辈,历史上绝非个别而是“江山代有小人出”。</p><p><br></p><p>譬如同样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贵族庆父,鲁庄公的弟弟,他习惯于挑拨离间,先后杀了两个国君,后来自缢身亡。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源于此。</p><p>还有吴国的太宰伯嚭,是惯用谗言杀人的另一种“典范”,他用谗言杀了伍员,以至亡了吴国。</p> <p>不可否认,齐国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的首霸,与齐恒公的不计前嫌用人不疑知人善任的气魄和智慧有直接关系,也离不开管仲的“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忠诚,但最重要最关键的应该还是鲍叔牙忠心为公,忠诚为友,忠义为人的宽宏大量。尤其是在过分强调“个性独立”又私欲膨胀的现代,鲍叔的心胸更值得人们敬佩。</p>